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范例6篇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思维;教学实践;教学评价

G623.5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数学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比较基础性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除了其技术性之外,还是一种对培养思维方式的重要学科。通过学习数学,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罗辑思维、变通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因此,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数学可以砥砺心智

由于数学是个和数字打交道的学科,其严密性和精确性非常的强,这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谨慎是非常有好处的。学习数学并不仅仅是因为需要在工作中用到这门学科,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其思维和意志,使其思维更加缜密,在日后的工作中办事思考更周密、意志力更强。因此,这种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末来生活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所以如果想要学好数学,并且掌握其中的精髓,就必须对数学抱有一定的兴趣,不能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而这种兴趣也是学生形成数学素养的基本前提。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且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努力夯实其基本的数学核心素养。

2.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学习数学的学生都听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数学不是要知道某个题目的答案,而是需要知道其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这里学生对于题目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的掌握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于数学思想、数学素养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教材体系在定义数学教学的时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这是最基础的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则是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理解题目的来龙去脉。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深入的挖掘数学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思想,并且通过这种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同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数学更加的轻松,而不是简单的靠死记硬背来解决数学问题。

3.采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意识

变式教学的含义就是将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形式改变,但是不改变问题的本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本质上看问题,而不仅仅只看表面。这就引申出另外的一种概念叫做抽象意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数学的很多理论科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抽象性,它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化的结果,所以更加能够反映出问题的本质。将变式教学与探究教学、合作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问题,使得学生看到问题的实质,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才能使他们将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在实际生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锻炼数学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素养将其解决的能力。例如进行数学某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各种相关的实例,这样不仅促使学生巩固了其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也帮助学生自主地锻炼了其数学思维。这样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理解它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和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一旦这样的数学思维素养培养成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就会在遇到问题时自主地系起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对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消化。

5.课堂数学教学需要改革当前的教学评价

数学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学生起着激励、导向和管理的作用。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关注自身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利用“成长日记”、“错题集锦”、“数学手抄报”等学生喜欢方式来进行管理和评价。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周整、创新,使评价体系更加的多样、科学。

三、结语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数学的教学不应该只是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坚韧的思维品质和谨慎严密的办事风格,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从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开始进行分析,重点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教学核心素养的对策,希望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于数学素养的重视。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2

P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84-02

1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部出台很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在这些政策中指出,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球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及特质

核心素养更多是从“素养”衍生出来,素养更多是应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力,涵盖很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仅包含一些文化常识,还包括一些技能、情感方面的知识。核心素养可以说是素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一般认为核心素养一方面包含个人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包括人与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一般具有多方面的特质,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多元化、复杂性以及长期发展等。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培养人的知识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人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持续到人成长的整个阶段,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还能够促进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3 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培养相结合

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培养的学科素养是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时要做到能够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结合起来[2]。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转换,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学科素养转换成核心素养是其关键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要合理规划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学科素养的培养。

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一方面要对核心素养的特质进行详细了解;另一方面要能够考虑学生本身身心素质的发展情况,要能够体现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并能够在培养学生素养的过程中体现出其学科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更好地转化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来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创设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给学生创设类似生活的一些情境,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熟悉这样的环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伙伴,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既可以采用个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数的意义。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的学习适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开展,最为明显的就是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在讲解这样的知识问题时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应用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坐公交车的经历进行着手:同学们在坐公交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公交车有时开得比较快,但是有时开得比较慢,有时会发现后面的公交车会超过你坐的公交车。当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后面的公交车要想超过前面的车,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两辆公交车的速度是相同的,那么有可能出现超车的现象吗?那如果两辆车的速度不同,又有一定的距离,那么这两辆车何时能够出现超车现象呢?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以及统计等知识,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解读,对教学内容中的每句话、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刻的分析,能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衔接[4]。挖掘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要能够挖掘到知识层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其面积,能够应用知识点解决相应的问题。在这个知识点中涉及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符号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来理解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在教育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些学科素养,以便更好地转化为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想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要提升教自身的素质。教师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比较关键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能够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布置上要具有发展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此外,要将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统一课程的教授,未必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统一课程向学生课程之间的转化。教师在统一课程教育教学时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够适当地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课程进行补充,使得数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多个课程学习进行融合的结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各个课程之间的融合,利用各个课程之间的重组、开发等整合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感为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小学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坚持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6]。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每一节课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仅在形式上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从小学数学的本质思想出发,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着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习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分析[J].今日教育,2016(3):23-25.

[2]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6(5):42-45.

[3]刘明扬.谈谈小学数学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20):168-169.

[4]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

[5]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9):3-5.

[6]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42-45.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3

整体而言,这些核心素养均具有跨学科性,跟学生品德发展紧密关联。尤其是社会参与类的核心素养,与品德联系最紧密。它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以儿童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品德课堂中落地呢?笔者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角度,谈谈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

一、把脉生活指向身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品德”的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观察社会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是我们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活动设计时,我们就该把脉学生生活,引导他们去积极观察身边的社会现象,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再进行信息的分析。让“社会参与”核心素养落地生花。

在品德课堂中,课前的观察、调查、收集生活信息是教师常用的手段。例如:在“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一课前,让学生搜集五大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课中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小组合作采用提问、歌舞、儿歌、讲故事等各种方式汇报学习。课堂中对课前的信息交流分析、汇报活动设计得恰到好处,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观察社会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在活动中实现参与社会、学会学习,提升他们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分析能力。使“社会参与”“信息意识”等核心素养真正接上地气。

二、提升能力指向综合化的生活问题的解决

“实践创新”是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它包含“问题解决”的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景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在品德课堂中,活动的设计要关注提升能力,指向综合化生活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

笔者在执教五下“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时,为了突破“初步具有合理选择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的能力”这一教学难点,设计了“杨梅运输出行方案”小组活动:

师:六月到了,我们余姚的特产杨梅红了。小明的爸爸准备派人带上十篮杨梅,分别去一个地方的朋友处谈业务,美国纽约、广州、舟山岛、北京。请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地点完成出行方案的设计。

小组合作研究: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相应的研学单。

预设点评要点:

组合使用:能根据杨梅这个特殊物品的特点,最大化地利用不同地区不同交通工具的优势,又能考虑到经济实惠,这种优化组合的运输方案一定会让小明爸爸很赞同。

图表比较:基于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同学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组同学的研学单,用简单的列图表地方法,对两种方案的交通工具的优势和不足,费时和费钱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全面清晰,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小提醒:对于这次出行,同学们还能从安全、文明等方面进行思考,考虑周到细致,一定能使这次出行任务圆满完成。

师小结:越来越现代化的交通为我们的出行增添了许多便捷,我们在外出旅行或办事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工具。

品德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几个道理,掌握几个知识点那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将课堂上的认知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社会行动力,培养运用信息解决综合化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立足现实指向真实性的儿童生活实践

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探究,更有利于实现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活动设计指向真实性的儿童生活实践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加深理解和感悟。因此,活动设计是否指向真实性的生活实践,学生能否做到,乐于做否,显得尤为重要。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育;核心素质;培养;学习兴趣

时至今日,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多个年头,在此期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从最初的实验稿变成了正式审定发行稿,这预示着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工作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而当我们反观与之衔接的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问题时,就会发现在新一轮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中,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具体如何培养,每所高校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案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出发,谈谈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具体方法。

1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基本内容

就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这一就业倾向来看,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应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美术专业素质,包括扎实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美术创意、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传承与研究地方文化的基本素质等。相较于以往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如今除了拥有扎实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创意能力、跨学科进行美术研究的能力及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是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包括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合作与沟通、探究与反思的基本能力等。就师范教育教书育人的特点来说,以往普通高校都很重视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其毕业后能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而新时代的毕业生要面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要面对接收过众多外部信息、思维活跃的学生,拥有过硬的教学技能仍可能无法成功驾驭课堂,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然后思考出一套适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设计才能行之有效,这考验的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

2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有效策略

如今很多普通高校都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求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融入社会,胜任与所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就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并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理想状态。要让学生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就需要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问题。

2.1课内、课外为学生提供用专业术语清晰表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培养学生擅长且乐于与人沟通、交流的基本素质

在平时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闲聊时能说会道,但一聊到专业问题就表达不清,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不喜欢与人交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在课内、课外都要为学生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在课堂教学(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可提供讨论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使其学会使用专业语言来评价作品或者描述创作过程,也可让学生课前预习新课内容,若有学生对新课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了解得比较多,课堂中可鼓励这些学生来讲解这个知识点,比如,讲解山石的基本画法这一技法理论时,若有学生课前通过观看网络视频或阅读相关书籍已自学了这方面的知识,上课时就可鼓励这类学生大胆站上讲台讲解,讲完之后教师再根据情况补充。课外可让学生组织、参与社团活动,从而锻炼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可根据自身优势组织书画社团,招收本专业和别的专业的成员,组织书画创作、书画义卖、书画进校园、书画进社区等活动,这样的活动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又能培养自身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2.2将美术历史与理论教学落到实处,培养学生扎实的史论功底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意识

高校美术类各专业都开设了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等美术历史与理论课程,但真正能将这类理论课程用心学好的学生为数不多。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基础美术教育的主力军,需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任务,因此,不改变以往这种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态度是行不通的。比如,带领八年级学生学习《寄情山水》这一课时,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山水画的创作方法,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懂得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领略传统艺术作品的魅力,这就要求中学美术教师既要熟悉山水画史,又要对山水画作品有深入的理解。高校开设的美术历史与理论的相关课程就能使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即未来的美术教师获得这些知识与能力。除此之外,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多开展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专题讨论。比如,学习石窟艺术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的相关视频,然后让学生讨论流失的原因及如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用一个个实例激发学生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的热情,培养他们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意识。

2.3专业技能训练课注重过程,让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具体步骤有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

以往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我们没有特别将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与美院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在教学模式上过多仿效美院,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美术作品最终的效果。如今,我们要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在动手实践之前教师要多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也可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讲解。比如,在学习中国山水画这门课程时,教师首先要讲山水画的发展史及基本技法理论,而学生从前期的美术鉴赏与批评、中外美术史等课程中已了解过相关的知识,这时就可让部分学生谈谈他们对山水画的已有认识,学生在“谈”的过程中既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检测自己对已修课程的掌握程度。另外,教师动手示范时应该是每完成一个步骤都有清晰的讲解,让学生弄懂这个步骤的理论来源,不能只要求学生跟着模仿。学生只有在完全掌握每个步骤的理论依据后,才有可能在他们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既长于示范,又能将理论讲清楚。

2.4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联系,真正将专业课与文化素质课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毕业后会成为各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而作为中国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较高的综合素养。针对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校在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过程中一般都会开设多门文化素质课,以补充他们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收获甚微,出现这种状况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长久以来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二是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若想有效改变这种现状,应打破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界限,具体而言可从这两方面入手:首先,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渗入文化课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专业课的学习还是不会放松的,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因此,专业课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课的内容与文化课的内容巧妙融合在一起。比如,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历史学方面的问题,中国画课程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中国古诗词。其次,改变文化课教学方式。大多数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中小学阶段的文化成绩都不太理想,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进入高校后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对文化课的学习更是避之不及,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在专业课程上,文化课教师可以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比如,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王维、苏轼这些大文豪的诗词肯定会做重点分析,而教师在分析诗词之前应和学生聊一聊王维、苏轼的画,让学生在钦佩画家王维、苏轼之余再谈及他们的诗,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 优秀高校教师 核心素质 质性研究

1.引言

教师素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1]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在大面积充实教师队伍,高校教师队伍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批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如何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好,让他们能够顺利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也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

结合我国国情,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赵伶俐、潘莉对3266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学生心目中高校教师最应当具备的素质有相当部分恰恰是许多高校教师最不具备的素质,例如责任感、专业水平、宽广的知识面、教书育人、培养能力、引导思维、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教学逻辑等。[2]刘小丹提出与优秀高校教师相比,普通高校教师素质差距在于:学历层次偏低,研究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教学技能技巧偏低,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思想,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3]

尽管对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的研究早已开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研究对象选择过于集中,往往是选择在一个市或省的高校教师或学生;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往往停留在纯理论探讨和定量研究上。笔者以不同省份的高校教师和学生为被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探寻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希望能为今后优秀高校教师的选拔与培养提供参考。

2.方法

2.1被试

被试(访谈对象)共有72人,毕业于全国32所高校,可分为优秀高校教师、目前正在进修的高校教师、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四类人。具体分布见表1:

2.2程序

采用访谈法。由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1名研究生统一编制出知情同意书和针对三个不同群体(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被试均属于学生类访谈对象)的访谈提纲。在正式进行访谈前,笔者找类似被试条件的人员做预访谈,目的是进行访谈方法的练习。

每位研究生根据要求寻求四位访谈对象进行访谈。本着自愿原则,访谈前对被试说明研究目的、意义、访谈资料运用方式并提出录音请求,待被试同意签订知情协议书后才进行正式访谈。访谈地点定在被访者认为合适的地点。访谈要求没有其他人打扰。被访者有机会反思他们的思想与研究历程,解释或详细阐述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有必要时进行追问,其方式根据访谈的过程而灵活操作。

访谈结束后,反复听录音并对访谈资料进行逐字转录。转录内容不仅包括被试的言语行为,而且包括其非言语行为。

基于录音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编码。[4]具体步骤:第一步,阅读所有访谈材料,形成整体印象,并初步拟定类目及标准。第二步,从分析材料中随机抽取9份,由三名研究者对照初步形成的类目和标准各自独立编码,然后讨论、调整类目、修订标准、再次试用,反复修订类目及标准,直至所形成的类目客观准确,界定简洁清晰,操作性强,研究者之间观点达成一致。第三步,经多次讨论,将内容相近或来源相同的归到一个大类中,最终形成大类。经过这三步形成的分析系统即为正式分析的编码手册。第四步,三名编码人员依照编码手册分别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凡符合某一类目的编码标准即在编码登记表相应的经历上记1;否则记为0。对三名编码人员的所有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者信度分析,信度系数为0187。最后,采用综合三份编码数据得出的数据(各样本在每一经历上的值取自两名以上编码者相一致的编码值)进行描述性统计。

3.结果

3.1优秀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

通过对深入访谈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逐句逐段的编码分析,开放编码形成了48个要素点,将48个要素点通过主轴编码进一步归纳得到22概念词,经过选择编码形成7个核心类别。这7个核心类别是:专业精神、学识素养、科研水平、教学技能、人格魅力、品德高尚、关爱学生。将被试提及的关键事件进行进一步频次统计,重要性先后顺序如表2所示。

3.2不同身份的被试对优秀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的重要性有不同看法

对于7个核心类别重要性程度的频次排序,不同身份的被试看法略微不同。按被试认为其重要程度大小依次排列,优秀大学教师依次为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学识素养。进修的大学教师依次为道德品质、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研究生则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道德品质、关爱学生、科研水平。本科毕业生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关爱学生、道德品质、科研水平。具体的频次比例见表3。

4.讨论

4.1专业精神被普遍认为是优秀高校教师比较重要的核心素质

无论是在整个调查排序(表2)中,还是在各类型被试的分类统计(表3)中,专业精神都被认为是优秀高校教师比较重要的核心素质,这与其他研究的结果类似。[2]

高校教师的专业精神可分为工作兴趣、教育热情、教育理想与教育态度四个方面。工作兴趣为教师科研提供了动力,教育热情则是一种无形教学驱动力,教育理想是教师奋斗与追求的高层次目标,教育态度则包括教师的责任、价值和判断。[5]在访谈中,不少被试都明确地点出优秀高校教师要有“责任心”,“实事求是”,“教书育人”。然而目前在市场经济导向下,有些高校教师对教育者的神圣职责认识不清,滥用手中的“权力”,要求学生送礼,甚至用分数、保送名额交换性关系;有的为得到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将科学研究的态度抛之脑后,甚至篡改数据,抄袭他人作品。有以上这些表现的高校教师,都不能称之为优秀。

高校党务工作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促使高校教师优秀化:一要重视高校教师的理论修养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使他们坚定科学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二要引导和组织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访问考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三要引导高校教师处理好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关系。通过多方面渠道宣传,引导高校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严于律己、表里如一的行为准则,热爱学生,忠诚教育,在奉献教育事业的同时发展提高自己,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6]

4.2学识素养被学生普遍认为是优秀教师第一重要核心素质

学识素养有多重含义。一是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或专业实干能力水平,包括对某专门领域知识掌握的深度、精度、系统性等和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方法、行为、能力等。其二,指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但在教师这一职业领域,通常不包括其具体的教学技能。[2]作为一位传授人类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校教师,其学识素养应是从职从教之本。不少被试也提到一个常用的比喻――“教师胸中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教师知识储备丰富,会在教学工作中充满信心。学生往往更钦佩那些知识丰富的专家、学者,会更积极主动地听课,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虽然高校教师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知识和学术的精英阶层,但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即使是受到最好学历教育的人也无法满足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要求,教师只有真正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高校教师应手不释卷,不断拓展知识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平时勤读各种版本的专业书。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教师对本专业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学。第二,及时回到校园“充电”。要使高校教师群体能够与社会发展保持持续性的适应能力,高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应该是终身性的。“在职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外校访问”等“充电”形式都受到不少高校教师被试的偏爱。对高校管理者来说,教师自身有不断学习的义务,要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时间、经费和环境等条件和组织教师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技能。此外,要注意将教师的培训有效地引导到学校需要加强提高的学科方向上来,避免学非所用,造成浪费。[3]

4.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有关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问题,仅仅在对优秀教师访谈时提出。然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整个调查排序(表2)中,还是在各类型被试的分类统计(表3)中,教学技能都被认为是比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核心素质。但相对于在其他类型被试的最低排名不同,优秀高校教师把它放在第四名的位置。

高校教师与学生都对教学技能有高要求,这有客观现实的原因。为了给教师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高校对教师的管理一般较为灵活,不要求坐班。这使得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能与教师接触和交流外,课外较少有沟通的机会。国内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出现在中学时期,出现在大学里的不足两成。[3]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学生常常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技能来评判是否优秀。高校教师的本质还是教师,首要职责还是“教书育人”。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教学方法也亟待改进,只是这种改进不能简单地与中小学基础教学等同而己。若干具体问题及改进策略尚有待该项调查的有关具体项目的分析研究结果再定。

当然,在现代化社会,随着“科技兴国”的口号提出,服务国家的发展成为现代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出发点与归宿。高等学校成为科学新思想和重大技术新发明的源泉,处于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地位。科研水平往往成为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职称晋升、权利义务、考核评价和政治经济待遇的重要衡量标准。有研究发现,优秀高校教师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原创性的深刻见解,丰富的创造力,在学术上,他们善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上,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7]优秀的高校教师往往把教学与科研总结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他们常常合理分配时间,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把教学中发现的疑惑变成课题,通过研究进而促进教学深入。[8]而有的高校教师的看法则有失偏颇,或重教学,或重科研,久而久之,影响了自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5.结语

5.1高校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按其重要程度高低依次排列顺序为:专业精神、学识素养、科研水平、教学技能、人格魅力、品德高尚、关爱学生。

5.2对于7个核心类别重要性程度的频次排序,不同身份的被试看法略有不同。按被试认为其重要程度大小依次排列,优秀大学教师依次为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学识素养,进修的大学教师依次为道德品质、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研究生则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道德品质、关爱学生、科研水平,本科毕业生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关爱学生、道德品质、科研水平。

本项研究结果还应当对资料再次分类并进行卡方检验,考察性别、专业等的差异,以把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被试对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的看法,使发展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计划与策略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林晨.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的探讨.时代教育,2008,(10):10-11.

[2]赵伶俐,潘莉.高校教师最应具备和最不具备的素质调研报告.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2):20-26.

[3]刘小丹.强化高校在职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书育人,2007,(1):41-42.

[4]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650-667,第13版.

[5]李彩莲.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6]李家鹏.论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策略.江苏高教,2008,(1):103-104.

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6

本文结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从新疆会计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新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需求分析

计专业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为确保我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办出特色,2014年4至7月期间,我们组织师生深入企业,结合毕业生跟踪调研,开展了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预测的调研活动。针对我院毕业生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故此次调查对象以中小企业为主,尤其是乌昌周边中小企业。

一、调研组织情况

(一)调研对象分三类:一是结合会计专业老师所服务的企业,开展调研;二是面向目前已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双基地”进行访谈;三是结合历年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发放问卷,开展调研。本次调研企业共126家,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87份,访谈企业17家,访谈人数46人;选取近三年毕业生150人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9份,访谈21人。

(二)调研目的与内容调研目的:了解行业企业一线会计工作的需求,重点了解企业会计、出纳、成本核算、工资核算、收银、仓储管理等财务工作岗位设置及财务人才结构现状,以及具体财务岗位对人才结构类型的要求,对知识、技能、情感和经验的要求,对财务工作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同时了解会计行业企业未来5年经营趋势对财务人才需求及人才规格新变化。为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提供依据。调研内容:一是新疆会计行业发展现状;二是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情况;三是会计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四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三)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法:对企业财务人员、历届毕业、双基地企业发放问卷,了解企业对毕业的反馈、对财务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以及毕业对学校设置的课程及培养的意见与建议。2.访谈法:分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层面,重点选择了万江财务、宏叶税务师事务所、宏昌事务所等五家单位,进行了访谈;二是毕业生层面,重点选择2010届、2011届、2012届已就业的毕业生,根据其工作体会,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交流、反馈。3.专题讨论和资料查询法:在初步整理分析调研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骨干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研讨,针对问题,学习相关兄弟院校的经验做法,研讨对策。

二、新疆会计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提出了2014年自治区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强调“五化”要同步发展,即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而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均离不开准确的财务信息与合理的财务分析,依赖于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2013年,自治区工商局出台了《关于支持服务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若干意见》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工商职能服务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其中提出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放宽公司非货币出资方式”和“放宽市场主体登记住所条件”等意见为全区企业总户数大幅增长创造了条件。截止到2013年底,新疆企业总数已超过14万家,仅2012年,全区新注册登记各类企业2.2万户,同比增长了9.3%。按近五年企业平均每年8%的递增率计算,平均每年新增各类企业1.1万家,至少配备2名财务人员,每年新增财务人员缺口至少2.2万人。从自治区财政厅会计处了解到,截至2013年5月底,新疆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数已达到20.4万人,2008年的人数是16万多人,平均每年增长近8000人,年需求缺口达1.4万元。根据天山网2013年6月7日信息,2013年全日制学历培养的财会类毕业生总数为3000人,能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比例不到50%。可见,财务人才供不应求,存在近万人的缺口。目前,财务人员结构中,汉族占到85%以上,少数民族不到15%。少数民族财务人员匮乏已成共识,南疆财会类人才需求缺口更大。

从新疆地区企业需求来看,2014年春季人才招聘会上,酒店服务人员位居第一,营销人员位居第二,有经验的会计人员位居第六,同时,根据日常教学实习及外联活动中接触的信息看,企业不断向学校要会计类的毕业生。由于我校实行“2+1”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学年学生通过财务公司为期2个月的“会计孵化”即可“双向”选择就业。多年来,大三时,学生尚未毕业就已经就业,且供不应求。综上所述,随着我区“五化”推进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小企业赢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会计类人才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同时,会计职业以其稳定性、重要性和经济发展的同步性,而凸显其职业的优越性。近五年来,会计专业一直备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根据企业用人的分析,会计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在业务上突出学生的“专”,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尤其是人际沟通、职业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开办高职会计专业,满足我区中小企业增长对出纳、收银、记账会计等岗位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是加大少数民族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对维护南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17家合作企业、46位财务骨干的访谈,当问到“贵企业对未来毕业生(担任会计工作)的学历要求”时,仅有11%的企业选择高学历,89%的企业对学历没有要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且品德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即可录用。这一点充分说明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招聘财会人才时,不再把学历当作录用的唯一标准,更加注重财会人才的职业精神和实践经验。一般要求2年以上“实践”经验,并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当问及“你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应当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时,所有访谈企业都谈到了应当加强实践经历,至少在毕业前有过半年以上企业财务工作经历,且三年培养中实践不能断线,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贯穿始终,尤其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方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调研显示,企业对会计人才能力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第二位是会计工作经验,然后依次为:财务核算能力、电脑操作能力/掌握信息化技术、沟通能力、税收法律知识、团队精神。大多数企业需要复合人才,随着企业核算规范化,业务的互相渗透,监督控制力度的加大,单纯的人才已经不是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根据访谈企业用人现状结构分析,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主要集中出纳(37.3%)、会计核算岗位(46.3%),少数会在收银岗位(5%),还有部分在审计、营销、仓管等岗位(11.4%)。可见,高职职会计专业应当着重加强学生出纳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精神的培养,以适应新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四、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通过对近三年150位毕业生跟踪调研,调研方式采取访谈和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其中访谈了21位毕业生。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会计(占48.7%)、出纳(占33.6%)。这两个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占到总毕业生人数的80%以上;其次是收银、营销、其他岗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增加对拓展岗位培训的课程,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宽就业面。

(二)毕业生薪酬标准调研(见表1)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月平均薪酬为2340元左右,从上表可见月薪1800元以下的占16%,在1801—2500元的占61.3%,在2501—3000元的占15.1%,在3000元以上的占7.6%。这与就业的环境以及学生职位有关,我院培养的学生65.5%就业于乌鲁木齐和昌吉,这两个地区是新疆最发达的地区,竞争压力大,学生多数在会计助理、会计员等初级岗位上,处于单位财务工作的底层。担任财务主管等中级岗位的人员较少。今后,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当关注学生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强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效果,努力缩短学生职位升迁的时间。

五、调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在新疆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就业前景,尤其是对南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增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竞争力,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上深化改革,凸显高职特色。

(一)明确培养目标面向新疆工业、农业、商业、建筑、旅游、服务等行业中的微型企业,培养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必备文化知识、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会计账务处理技能,从事出纳、会计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一线财务人员。

(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学生财务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就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开放办学。结合财会专业的特点,依托财务中介公司,基于“会计工作能力需求、会计行业准则要求、学生认识规律、高中职教育规律”,将会计职业技能要求与资格证书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校内仿真模拟”+“企业实账演练”相结合,以项目化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为主线,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证融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注重实训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一线财务人才。

(三)凝练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组织校企骨干、职教专家,采取头脑风暴法,针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情况及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会计、出纳等岗位,研究确定会计专业毕业生从简单到复杂的8个职业发展阶段。针对每一职业发展阶段,再通过头脑风暴法,最终确定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确定了本专业96项具体职业能力项目,为今后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会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详见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李国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市场调研与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1).

[2]刘颖,徐洁.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