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内重要内容,是教育改革方面最基础的要求,其中涉及所有教学学科,包括音乐教育。音乐核心素养对于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要求,本文通过对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的深入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将其包含的具体方面,如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教学培养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界关注的聚焦点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课题。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总体概括来说就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格和决定性能力。它是一个总体性的框架体系,指导着一个人的发展延续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核心素养体系”由教育部在2015年3月30日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并在之后的研究成果中确定要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体分为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六大素养。再具体细分为被国家认同的十八个培养重点。

二、音乐核心素养

“音乐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对于音乐学科教学的明确要求。其培养对象不仅仅针对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所有公民。是指通过音乐知觉听觉的直接体验,去感知并参与到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实践中,继而奠定可持续发展的音乐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力,在此过程中,增长丰富的感受力、理解力,培养多样的艺术情趣,丰厚人文素养。音乐核心素养具体分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这三个素养的提出,重点表现了音乐学科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最核心的价值,也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研究热点课题。

(一)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形式元素、表现手段及其独特美感的理解和把握。”这一素养的重点为音乐教学的基础能力。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氛围内,可以从艺术作品的整体把握其音响特质以及文化时代背景。其次是能从不同的体裁作品中,将作品所具有的音乐特质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提升与完善音乐审美能力,这其中包括音乐审美态度、音乐审美感知力、音乐审美情趣等。如:在欣赏某一作品时,对基本音乐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感知音乐;在学唱特定的歌曲时,能依据不同时代民族风格,对其蕴含的独特情感自己创作表现出来。审美感知也是音乐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与技能。与数学学科中的数字是一样的,是学习中最坚不可摧的奠基。

(二)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音乐编创等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3]这一素养重点是音乐学科教学的实践能力。音乐这门学科不等同于纯理论的知识,它是要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这是音乐独有的特质。艺术表现与音乐学科联系的交接点就是有音符、有旋律、有节奏、有感情的音乐,它需要被唱出来、被演奏或弹奏出来。如若一味的照本宣科,就失去了音乐独有的魅力。音乐学科的艺术表现有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音乐实践来提升与丰富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基本技能,从而增强自我表现自信;另一方面是将其付诸于实践,映衬了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这一领域。

(三)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这一素养立足于文化历史,音乐学科也具有文化性质,也是隶属于文化的一种分支,所以音乐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目的是在音乐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感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立足于文化自信。在文化理解之中,含括了不同音乐教育文化,无论是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都是占有核心地位的。

三、小学音乐课堂核心素养教学现状

首先,教师对于“核心素养”认知不足。教师是音乐课堂引导者,对于核心素养认知不足会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与预期不符。在认知渠道方面也不够广泛,大部分教师都只是了解表面一层的含义,而更深层次的内容未被理解吸收,与实践教学结合也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与困难;其次,学校方面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教学教材的内容相对传统,缺乏创新,教学方式也较统一缺乏灵活性;再次,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差距较大。这也是由于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缺乏,学生的音乐学习整体缺乏兴趣;最后,音乐教学活动中缺乏实践培训,音乐教育一味的涉及纯理论的知识,会让学生的学习枯燥无味,也难以吸收理论知识。

四、小学音乐课堂贯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完善小学音乐师资力量,增强教师专业能力

学校领导管理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领导重视学科音乐的发展,不断完善小学音乐师资力量,形成政策上的支持、增添硬件音乐教学设备,音乐教学才会不断完整;还应加强对于教师的师资培训,贯彻终身学习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深入探究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其次,音乐教师应组织形成科研团队,定时进行课题研究以及发表各自的想法,互相沟通不断进步完善。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工作方面要有强烈的积极态度去面对教学任务,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在小学音乐课堂贯彻核心素养教学。

(二)创设音乐情境,启发学生审美情感态度

音乐具有传情性、情感性的特征,是一门表达自身情感的艺术学科,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反应以及态度。在欣赏或是学唱音乐作品时,根据作品自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之自身创造性的理解,会随之受到感染,作品所具有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获得音乐情感,这种音乐情感是丰富的是富有色彩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形象化的内容教授,所扩展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不断地激发学生感知力与兴趣,兴趣的获得至关重要。小学生的情感最为丰富,他们所具有的想象力与理解力都是可贵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教学重点就是培养与呵护他们所具有的情感,从而建立每个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改善音乐教学方式,建立有效音乐课堂

在针对教学内容方式选择方面,要注重因材施教。如教唱课中,“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的教学方式极大的禁锢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失去原有的学习热情,这极大地违背了教学目标的初衷。教师应利用音频文件、钢琴、三角铁、非洲鼓等韵律强的乐器来示范所要教唱的曲目,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的很有必要的。其次,在学习旋律、节奏中,要多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如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所提出的体态律动法,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培养小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四)扩展音乐课堂,缝补音乐课外活动

音乐的特质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注重技能实践的艺术学科。其中所包含的多数学习内容是要经过学生亲身体验来感悟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探索能力会得到激发且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天真活泼,对于活动的参与充满积极性与活力。教师对于活动的组织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嵌合实际。往往采取设计小游戏的形式来完成活动,运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来将学生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融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自身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核心素养的渗入,不仅仅对于高中音乐教育有所要求,对于小学音乐基础教育亦是关键。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继续禁锢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而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崭新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式。综合整体性教学因素,创造出有效音乐课堂,逐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性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让他们在义务基础教育阶段奠定好稳定的基础去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昕,王羽.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与核心素养要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音乐教育,2017,10.

[2]资利萍.《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学科核心素养产生的释义分析及其课程实施[J].中国音乐,2018,05.

[3]王安国.携手走进高中音乐新课程(上)[J].中国音乐教育,2017,05.

作者:郝紫帆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