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时三维目标的制定

小学数学课时三维目标的制定

1、用三维目标来检测学习效果

三维目标是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三个维度,也就是说一块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标准来确定,这个标准就是三维目标。宋燕晖老师在制定《分数的意义》这课的目标时,提出“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以及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在试一试、说一说、比一比、猜一猜的活动中,经历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组织有趣的活动、选择合适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变化中渗透辩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三个目标提的非常具体,易于教师操作,也能让教师在课后的反思中对照目标来回顾本课时教学的成功与不足。

2、全面考虑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

《数学课程标准》把九年作为一个整体来编制数学课程目标,将九年分为三个学段,分别制定了目标。针对我们教师按学段教学的特点,教师必须要了解他所教学段的目标,根据学段目标整体考虑这块知识的各单元内容,细化成单元目标。只有在吃透了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后,分课时目标的制定,才能做到循序渐进,具体明确。同时、课时目标不能卡得太死,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以适应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有一定的弹性,对于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能及时弥补。

3、从学生的角度制定课时目标

课前预设的目标是由学生完成的,课堂是生动的,所以备学生是制定课时目标的关键。过高、过低、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课时目标不但无法完成,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制定目标,一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拿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知识点来说,要掌握它,学生要明确知道三角形底、高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对已以前知识的熟悉程度。二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准确把握每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认知能力。如对时间的认知,北师大教材中一年级上册就有对钟表的认识,但此时只要求学生掌握整时、半时的知识。如果教师拔高,让学生理解每一小格是5分钟,钟表上的1是5分,2是10分则对六岁多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会让他们觉得迷惘。

4、始终心怀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如同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不是独立的长、宽、高组成的,而是由长、宽或是长、高,或是宽、高构成的,所以我们不能独立的去看三维目标。全面考虑这三个维度,并不是说每节课的目标都要面面俱到的体现三维目标,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只要我们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课时目标。武维民老师在制定《搭配的学问》的目标时就把三个维度有机的融合起来,制定出了“使学生经历对两类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两个目标。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形而上学的认为,有三个目标才能体现三维目标,也不能要求每节课都体现三维目标。

5、课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课时目标既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又注重联系性,强化教学活动效果的可量化性。课时目标对行为方式、情境、标准的表述要明确,对教学效果的评估要具有可测量性、可操作性。孙贵合老师制定的《三角形的分类》的目标:(1)通过分类,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和等腰、等边三角形,掌握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2)通过操作、推理、想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渗透分类和集合的思想。(3)在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实用和神奇,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个目标就很好的体现了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感到轻松愉悦。

作者:刘霞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渊泉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