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育重要性和现状探究

小学古诗词教育重要性和现状探究

【摘要】古诗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拥有着灿烂诗歌文化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在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浪潮的今天,曾经大放异彩的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显得弥足珍贵。小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者、传播者中的生力军,他们的古诗词教育也因此尤为重要。然而,当今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广大师生来说,这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教育;重要性;现状

引言

诗歌是集叙述、描写、抒情及议论为一体的文学形式,以世界几大早期文明来说,无一例外,都是在语言文字产生后不久旋即出现了诗歌。提到西欧,人们会想到韵味十足的十四行诗;提到印度,人们会想到恢宏磅礴的《罗摩衍那》;提到日本,人们会想到雅致小巧的俳句;而提到中国,那必然是曾经气象万千、盛极一时的古诗词了。毋庸置疑,无论是诗歌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几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丰硕成果都足以使中国在世界诗坛中傲然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古诗词自先秦《诗经》《楚辞》以降,而后乐府、诗、词、曲等诗歌形式次第兴盛,每个时期无一不涌现出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可谓是经久不衰,源远流长。时至今日,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后回望时,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文化也显得弥足珍贵,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应该引以为豪,更应该亲近它们,学习它们,热爱它们,传承它们。因此,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古诗词教育,将古诗词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中国诗词教育的古与今

孔子无疑是已知最早整理诗集,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的先行者。根据《论语》中的记载,他曾在不同场合下多次申明了学习诗歌的重要性:无论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还是最直截了当的“不学《诗》,无以言”,都表明了孔子把诗歌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所整理的《诗》被尊为了儒家“五经”之首,《诗》也成为士人必须熟稔的基础知识。早在汉代的察举制中,“明经”便成为取士时的重要考察内容,《诗经》自然位列其中。隋唐时期奠定的科举制进一步提升了“明经”在考试与录取中的地位,到了唐玄宗在位时,他更是直接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并因此选拔了一大批饱读诗书的人才。其后,虽然宋神宗废除了科举制中的“明经”,《诗》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却从未从科举中消失,一直到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都是如此。然而,近代以来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古诗词作为封建传统文化的代表也首当其冲,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以及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古诗词在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中逐渐式微。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被不辩良莠地等同于文化糟粕,遭受摒弃。好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教育事业重回正轨,古诗词也得以重新向新生的一代展示自己历久弥新的魅力。时至今日,根据教育部在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学科目标包括“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就上述三点要求来说,古诗词的教学无疑对其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来说,古诗词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体现在作者思想情感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另一方面,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所在,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美好品质、爱国主义,这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分别提出了要求,总体上呈现出启蒙时间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特点。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儿童“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可见对低年级儿童的古诗词教育旨在启蒙作用,使用浅近易懂的古诗,让儿童萌发兴趣。第二学段(3—4年级)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显然是让学生在读懂和理解诗文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尝试着去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第三学段(5—6年级)则要求学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理解内容、感受意境、体会情感,乃至最后的共情与自我激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此之外,第三学段还提出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的要求,这种在理解、欣赏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品读、享受诗歌的阶段,也正是学习诗词的终极乐趣所在。诗词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是一种充满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喜怒哀乐的情感的文学形式,也是一种直接的抒情方式。因此,我们最终要做到声情并茂地把诗词读出来,在一字一句中去寻求与作者的情感共通,甚至达到融入并抒发自身感情的目的。今年疫情期间,我让孩子们天天背诵古诗词打卡,开学进行背古诗词大赛,孩子们更有动力了。今天还有孩子把自己写的小诗拿给我看,在她创作的小诗《母爱》中,表达了自己在母爱中成长的快乐。虽然小诗还很稚嫩,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诗词已经慢慢地影响孩子的思想,他们懂得如何用诗词去抒发自身的各种情感了,这不正是古诗词教学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吗?2017年9月,历经5年完成编审的统编三科教材正式在我国中小学校全面启用,其中就包括语文教材。在新版语文教材中,对小学生的古诗词教育是怎样一种态度呢?毫无疑问,自然是继续提升了古诗词的占比和重要性。教育部针对“统编三科教材(语文部分)是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这一问题,做了如下解释:“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诗词为主……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而易见,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成为潮流的当今世界,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古诗词也必将在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小学生古诗词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们在上文中对古诗词教育的重要性做出了充分说明,并对古诗词教育从古至今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回顾,得出了古诗词将会随着时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愈发重要的结论。然而,古诗词毕竟是传统社会的产物,无论从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千差万别,对于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尚且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想让他们读懂甚至热爱古诗词绝非易事。因此,古诗词教育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从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内容来看,根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给出的75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目录,稍作观察便能发现,除了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之外,其余的74首均为诗,这就造成诗和词教育的严重失调。即使结合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来看,词这一更加灵活、自由的诗歌形式并没有比诗更加复杂难懂,关键在于挑选合适内容难度的诗词,而不能直接局限于让小学生只学诗,到中学再接触词的思维。诗和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基本形式,词脱胎于诗,又独具风格,二者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只有均衡发展才能更易于培养出学生的兴趣。此外,从小学阶段语文老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来说,同样存在着缺乏趣味性、与学生接受能力脱节、只重考试不重兴趣培养等方面的问题。每一首诗词单从注释和译文来看,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让小学生提起兴趣的,他们更感兴趣的是画面而非文字。因此,老师应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注重诗词的故事性和画面感,可通过视频播放、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如此才能促使学生萌发兴趣。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刘付营,纪建伦.古诗词走进小学教育刍议[J].科教文汇,2017(24).

作者:王梦晨 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