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项目教学法应用

城市规划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

城市规划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就必须合理地采用项目教学法。文章首先从确立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展示设计成果等方面,探究了项目教学法在城市规划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又进一步分析了城市规划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城市规划;项目教学法;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日益提升,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功能也更加复杂,城市规划就显得更加重要。若要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城市规划人才,就必须及时革新城市规划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提倡教师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新知识、新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城市规划教学中合理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城市规划人才。

一、项目教学法在城市规划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确立项目

在城市规划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首先要明确项目的内容。例如,设计城市广场,学生若要独立完成这一项目,就要合理运用景观道路设计、总体布局等理论知识,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这些知识加以梳理和总结,进而形成知识网络体系。这一过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创新和探索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确立项目时要注重项目内容与学习知识的有机结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能力。若项目内容过于简单,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兴趣,若项目内容过于复杂,学生就会失去参与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具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实践项目。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在项目教学法中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教学计划。例如,在培训方案设计时,应当设置哪些环节,从何入手,每一环节着重提升学生哪一方面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充分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同时,在进行项目实践之前,教师还应当引导和督促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实现城市规划教学的目标。

(三)组织实施项目

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团队,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围绕项目积极查阅资料,然后互相探讨,进而确定项目设计方案。这可以有效提升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每个小组都要派代表讲解小组的设计方案,并接受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促使学生自主确立最佳方案,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展示项目设计成果

在成果展示阶段,每个团队都应当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向师生展示团队的设计成果,既可以采用团队汇报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丰富的城市规划知识,并全面了解团队的设计作品,做好充分准备。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提升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在城市规划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合理选取项目。例如,选择广场设计项目,可综合运用电力电讯设计、总体布局、园林设计、道路设计、给排水设计、景观设计等知识,使学生充分巩固和复习学过的内容。此外,这一项目还可以促使学生将零碎的知识加以梳理,形成专业的知识体系。同时,这一项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有助于激发学生项目参与的积极性。在选择教学项目时,既要尽可能多的涉及到学生所学知识,还要准确把握项目的难易程度。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项目时要尽可能地顾及这几方面的内容,增强项目的可行性。其次,项目实施的引导要精炼。在传统的城市规划教学中,教师为了促使学生扎实掌握新知识,往往反复讲解同一知识点,这就容易浪费教学时间。项目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并在此过程中自觉探究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主发现和掌握新知识,而非直接反复讲解传授。教师在讲解与项目相关的知识时,应当精炼简洁,通过简单的实际例子加以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最后,还要进行项目总结。项目完成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

三、结语

项目教学法在城市规划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不仅要使所选项目符合实际教学要求,使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还应注意项目计划、实施、展示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真正发挥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作用,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作者:鲁颖 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萍利.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30(29):252-253.

[2]王媛.现场实践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3,39(18):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