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论文2篇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论文2篇

第一篇

一、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职业教育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从教育的角度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非拘泥于一技之长的培养;以专业教育为主线,重在融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于一体,而非局限于职业能力的构建。加强通识教育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要超越“技术至上”的实用主义思想,真正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

2.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进入信息时代,学科交叉,行业交融,技术人文相互交织,社会发展对职业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再也没有单一技能“一劳永逸”的职业了。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劳工组织制定的新一代劳动力能力要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校长保罗•格雷博士在《工程师教育探索性改革计划》中所指出:“一位专业工程师再也不能仅仅驻足于工程技术一隅了。他生活并活动在一个社会系统中,需要理解文化和人类的价值。”

3.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高职生源的普遍特征表现为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思维僵化,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习惯欠佳,潜在兴趣较多,自信有待加强;聪明点子不少,知识有待储备;动手能力较强,团队精神缺乏。这种现象究其根源与基础教育阶段通识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如果说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能使人在当下得以安身立命,那么必要的人文素养和宽泛的职业发展素质将有助于人生马车驰骋万里。因此,高职教育既要着眼于眼前的就业,又要站在学生自身发展的高度,助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高职院校提高通识教育成效的策略

1.树立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通识教育观念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化发展时代的到来,通识教育应改变专科阶段通识教育“够用为度”的传统观念,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树立新型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通识教育观念。既要继承本科通识教育注重人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丰富内涵,又要关注高职教育的特色,兼顾人自身发展与职业发展、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完全照搬普通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而要考虑高职教育的实际,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习惯养成、教学过程的产学研密切程度、师资的专业性和丰富性、校园氛围人文气息、教学学制、就业面向等。高职教育特色鲜明,高职院校应构建适合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作用,将通识教育融入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以“社会自我”和“职业自我”为主线,构建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高职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对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使高职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发展自我,高职院校应弥补通识教育的不足,以“社会自我”和“职业自我”为主线,构建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支撑“社会自我”和“职业自我”的两部分课程群应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社会自我”是高职学生对自己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觉,以促进认识社会、自然和自我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和素养的课程群为支撑,主要包括思政与哲学思维修养类、文化与艺术素养类、沟通合作与信息应用类、心理素质与体能发展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基本的理性思维方法,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规律,养成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掌握必要的交流合作和信息处理能力,构筑健全的心理和体魄。这一课程群主要对应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职业自我”以支撑适应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素养的课程群为支撑,主要包括行业岗位公共基础知识类、基本技能类、基本素养类课程,帮助学生开拓跨专业兴趣和技能,加强创新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养,拓展职业生涯,该课程主要对应院校开设的专业大类、跨专业素质教育平台课。

3.开发和完善以专业实践为主体的教育活动

注重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除课堂教学外,人才培养活动中多半学时用来设置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在承担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承载了通识教育的内容,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精心进行体系化设计。通过体系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丰富通识教育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突破课堂的封闭和单一的局限性,促进对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扩展人文、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增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理解;二是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包括职业意识、职业规范、职业标准、职业道德,以准职业人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三是高职学生正处于逐步独立及进入职场的过渡期,正确认知能力正在形成,通过这类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整和管理调控,促进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完善。

4.营造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校园环境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开展有效的通识教育,除课堂和专门实践场所外,还应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要重视大学文化氛围的营造,与企业文化、行政文化一起融合”,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熏陶和引领非常重要”。在“手脑并用、宽广学养、关怀情操”的理念指导下,我国台湾地区校园建设处处彰显人文精神,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劳作教育”“社团活动”“企业文化”“技术发明“”名人讲学“”志愿服务”和“校园规划”等,这些活动绝不是漫不经心、可有可无的单纯休闲和娱乐,而是统筹学校特点、培养目标、职业要求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是通识教育第二课堂的必要延展和生动补充。学生置身其中,长期耳濡目染,不断参与、感悟、领会,进而逐渐内化、升华到形而上的、内在的东西,如精神、态度、心灵、价值观等。

5.加强制度引领的保障机制建设

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整体来看,通识教育普遍相对薄弱,制度建设成为需探讨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的开放化、体系化的发展,必然对通识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评价理念提出新要求。我国台湾地区高校普遍设置独立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统筹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监督、评估,并根据需要不断发展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方式、方法等思路和做法值得借鉴。因此,理念先行,顶层设计,多种举措保证师资水平,整合管理,形成制度,完善机制,实为当下保证教育品质所必须统筹规划的。

三、总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职院校应勇敢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以人为本,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无论如何都必须克服技术至上的职业印记,避免教育活动被技术奴役,让培养的人才更有思想和竞争力。

作者:罗映霞 齐再前 陈玉花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第二篇

一、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困境

1.对通识教育认识模糊,重视不够

由于对通识教育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正确而深入的了解,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为高职教育应紧密配合、支持经济建设的需要,尽快实现职业化、专业化,重专业技能、轻视通识教育的倾向比较明显,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和扶持不够,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难以落实。不少学生对通识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将通识教育作为“营养学分”,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接受通识教育的态度不够积极和主动,对通识课程只是应付敷衍,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2.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的专门管理机构,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及课程效果的有效评价。许多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是各个学院随意选择,大都从专业设置、教师特长和师资力量的角度考虑。此外,各个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监控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质量。在课程实施中一旦产生问题,就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导致课程质量难以提高。高职院校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趋于单一,无法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也没有在学校层面上进行统一规定和实施。

3.通识教育师资不够理想,教学成效不明显

通识教育课程对教师的知识背景、学历结构、学术水平、人文素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过分专业化教育,高职院校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人数少,且部分教师的通识素养不足,不能很好地驾驭和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难于承担通识教育的任务。而适合担任通识教育的教师,由于学校的支持相对不足,教学资源欠缺,承担通识教育的意愿低。此外,薄弱的师资力量严重制约了通识教育的推进与改革。

二、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途径

1.丰富课程内容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各类课程内容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既没有突出人文社会教育,也没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经验,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出发,丰富课程内容,开设一些反映地方文化的课程,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高职院校应建立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某一学科的学术精神、素养及技能的训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领悟知识的融会贯通,因而构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体系是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必然途径和不二选择。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推动通识教育发展

通识教育的顺利推行,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才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部门需要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负责制定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及其评价、经费的援助和政策的支持;其次,通识教育的开展需要各方的努力和支持,除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主导以外,更需要各个高职院校领导及教师的力量。各个高职院校应当注重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形式的多样性,设置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课程,教师也应当注重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最后,为了确保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当完善课程评价制度,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教育过程的本质和教师的作用来说,教师处于教学主导地位,这是由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在通识教育的实施环节中,师资是关键。而通识教育的内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对科学与人文有统一认识,达到文理通融,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和学识功底。

三、总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技能高超、人格健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有价值的经验,推动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尽管通识教育要走的路很远很长,但我们满怀期待。高职院校大力开展通识教育,将深刻影响中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深刻影响崛起与文明复兴的进程。

作者:陈戎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