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下学生身心发展作用

体育教学下学生身心发展作用

新课程标准倡导要淡化原本体育课程的竞技意识,培养学生在运动中感受生活的能力,发挥运动对人锻炼身体、修养心性的双重作用。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发挥体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过分注重统一性的弊端。

体育教学既是面向整体学生的教学,更是为促进一切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开设的课程。体育课程既要重视整体学生的发展,更要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丰富多样、促进个性化发展的体育课程。“重统一性,轻差异性”的倾向,抹杀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的差异、不通过个体之间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差异,这种教育理念是以一刀切的教育标准,用统一的规格标准忽视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使学生的天性得到抹杀,自然也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使体育课程在整齐划一中失去了本该有的魅力。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不仅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要注重使学生群体之间形成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良好局面,一是为了养成学生团结合作的俄群体意识,发挥体育活动对学生团体意识的培养的作用;二是为了让一些需要团体合作的体育项目能顺利开展,让学生在共同合作中变得亲密无间,为学生的在校生活与学习形成一个和谐的环境。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以理论基础知识和自己体育动作示范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了解基础知识、模仿教师动作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缺乏有效地反馈机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存在不同的程度标准,很多学生由于动作不到位、技巧不熟练,在运动项目中频频出错,最终丧失对该运动项目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注意做好教学的反馈工作。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之间互相指导运动技巧、规范动作,也可以加强教师自身的观察和指导,对个别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应多照顾,让学生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中慢慢体会运动的乐趣,找回对体育课的自信心。

二、体育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角色转换。

新课程标准不仅是对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的改善、理念的更新,更是自上而下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角色和技能提出的新的要求。体育为学生一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的爱好奠定基础,作为体育教师更应该认识到自身担负的重要责任,努力学习新课标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教学技能。主要的变化有:

1、由传统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

体育教师要在新课标理念下,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探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的教育之路。虽然新课标对体育课程的大纲、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规定,但并不能依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实际策略。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和专业知识,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改革之路。教师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技能,加强专业知识的修养,多阅读最新前沿的教育刊物,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善于进行反思,留心观察学生,用心思考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够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千变万化的实践活动相联系,使学有所用,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2、由培养知识和技能向全面发展转变。

教师要改变自己传统的狭隘的体育教育观念,站在宏观体育教育的高度,从学生生命关怀的角度,审视和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用宽阔的胸怀,看到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作用,比如羽毛球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篮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弹跳能力,促进学生身高的增长,此外,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与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设计相应的运动项目,使其能够补充学生的短处,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

3、用生命关怀的视角教育学生。

体育教师不应把自己的课堂局限于增强学生的体制,根据近年来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人们对健康的定义也由原来的身体健康转变为身心健康,即不仅身体素质好,还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师要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微妙的情绪乃至心理变化,除加强说服教育、开导关怀之外,更能善于利用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尤其是体育中包含丰富的运动项目,能有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之余,促进心理的发展。

4、发展学生运动爱好,使其终身受益。

体育教学仅仅是学生在校生活阶段的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终身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等发展一项运动项目,使学生能在脱离学校时有一门运动技能、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这种运动爱好,使人在一生发展中不论面对困境逆境皆能起到身心调节的重要作用。甚至,有的运动项目在长久的坚持下会对人的性格、气质产生长久的影响。

三、结语

总之,体育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思想,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技能,才能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体育课堂。

作者:张元宝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