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调查

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调查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2008年6月,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也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文章基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基础上,选定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对建水紫陶的历史沿革、分类、特点、工艺等四方面的内容进行简述;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当前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在当前经济繁荣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未来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促进红河州特殊人群的就业,延续红河州建水紫陶的产业价值链,最终促进建水县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8月中旬,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段老师和唐老师的带领下,由3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三下乡”队伍,以“古滇拾志•非遗寻迹”为主题,前往滇南建水县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开展调查。2019年8月19日,我们对建水县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进行了深入了解。首先,我们走访了建水紫陶的发祥地碗窑村,对建水紫陶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绍康先生做了详细采访;其后,前往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同该校的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

一建水紫陶基本概况

(一)历史由来

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到建水县文博馆。馆内汪老师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建水紫陶的历史由来。据说,在建水县燕子洞中,发现了距今3500多年的陶制品,由此证明建水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最原始的制陶工艺,有着几千年的制陶史。建水紫陶历经汉唐宋,兴起于清朝年间,根据1994年出版的《建水县志》记载:“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名的陶瓷学家杨大申教授对建水县碗窑村古窑址进行实地考察,并认为建水‘宋代有青瓷、元代有清花、明代有粗陶、清代有紫陶’”,[1]这一说法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清道光年间,鸦片打入我国市场,建水陶艺工人潘金怀使用五色土,制造出紫陶烟斗,促进了建水紫陶工艺水平的高速发展,也为之后建水紫陶的发展打下了基石。其后,出生于制陶世家的向逢春也对建水紫陶的造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良制作了现今闻名中外的紫陶汽锅,其子向福功也在其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68-691953年,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广西钦州陶以及四川荣昌陶(现改为“重庆荣昌陶”)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二)分类

建水紫陶按用途可以分为艺术收藏类紫陶、生活日用类紫陶;按产品磨光类型分为镜光类紫陶、亮光类紫陶、哑光类紫陶和磨砂类紫陶;按产品的规格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型;按泥料的呈色分为红陶、紫陶和白陶。建水紫陶泥料呈色与其烧制技艺密不可分,一般而言,建水紫陶的烧制要经历两个阶段:氧化烧和还原烧。氧化烧是在全程供氧的条件下进行烧制,烧成的建水紫陶呈紫红色;还原烧是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烧制,烧成的建水紫陶呈黑色。建水紫陶经过高温以及不同程度的氧化和还原,使得泥料呈现不同的颜色,形成人们所说的“窑变”。

(三)特点

目前建水紫陶,采用白、青、紫、黄、紫等五色陶土科学配比,镇浆制泥,拉坯成型后,在湿坯的基础上绘画,并用彩泥阴刻阳填,通体无釉,高温烧制后打磨,器型具有“色如铜、质如铁、润如玉、亮如镜、声如磬”的特点。[3]71-74建水县紫陶研究会主席谢恒认为,建水紫陶是一种以刻填和无釉磨光作为主要工艺特征的高温泥陶。

(四)工艺

建水紫陶的生产工艺大致分为八个步骤:制泥(取五色土进行科学配比,放入池内浸泡、搅拌成浆)、拉坯、修坯、湿坯装饰(用毛笔和墨汁在湿坯表面进行书画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5]建水紫陶的烧制技艺已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水紫陶的烧制方式主要以龙窑烧制为主,龙窑长度较长,有一定的坡度,烧制温度一般控制在1000-1200℃,这样的结构使得烧成的建水紫陶数量较多,但出现废品的几率也较高,而目前建水紫陶的烧制主要以气窑和电窑为主。

二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发展现状

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建于1984年3月,占地面积23866平方米,建筑面积11677平方米,现有在校残疾学生363人,29个教学班,教职工74人,专任教师57人。为把残疾学生培养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学校于2012年4月依托建水地方优势产业,建成紫陶培训基地,开始培训制作并生产建水紫陶。2012年6月被红河州残联、建水县残联定位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国残联确定为首批部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2014年被红河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批准为红河州特艺职业培训学校,2017年被建水县文化馆定为建水县非遗传承基地,2018年被云南省残联定为云南省特殊艺术人才培训基地。现有2635平米的教学实训基地,可以同时为100余人进行培训,教学设施设备齐全,以满足理论与实践的教学需要。2013年9月,开始招收聋生职业高中,现有三年级44名学生。为建水县残联培训残疾人紫陶制作工艺专业共8期82人。学生和学员系统学习了制泥、装饰、刻填、烧制、打磨等工艺,所掌握的技艺和制作的作品参加国家、省级比赛,多次获奖,制作的紫陶作品主要有花瓶、茶缸、传统茶壶、仿生壶、釉陶、茶杯、茶宠等,共生产产品上万件。产品远销省内外,得到广泛好评。基地的建成和育残成才工作的推进,为全州残疾人就业、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和社会的广泛好评。本次调查的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将建水紫陶的生产工艺大致分为八个步骤:取五色土制泥、拉坯、修坯、书画装饰、阴刻、阳填、经1180℃高温烧制、无釉磨光。其中制泥、拉坯、修坯等工艺多为男生,其他较为细致的工艺多为女生,高温烧制则是由学校老师负责,因为学生多为聋哑人,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和对烧制火候的把控,没有让学生烧制陶器。学习参观当天,我们看到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的紫陶生产车间大致分为两个模块:一是紫陶的粗加工(制泥、拉坯、修坯)和高温烧制环节;二是紫陶的精加工(书画装饰、阴刻、阳填)以及粘壶嘴等环节。之后就是紫陶产品展厅,主要承担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的展览与销售,这里的紫陶价格相较于市场价格要低出许多,因为人力成本不高,所以对消费者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存在问题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据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老师说,目前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配比不足,按照2005年的师资配备来说,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应有101位教职员工,但目前只有74名教职工。此外,政府资金投入也较少,由于红河州在整个云南省而言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是相对落后,红河州财政拨款不足,相应地投入到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的资金也较少,学校所使用的紫陶工厂都是比较简易的,唯一的紫陶展厅也是由学校以前的礼堂改造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二)市场狭小

近年来,建水紫陶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但盲目的规模化生产带来产品泛滥的问题。流水线制作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作的成本,但产品质量也随之下滑,建水紫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产品在宣传、创新等方面都受到其他同类型产品的冲击,且知名度不高。目前消费者更倾向购买名家大师制作出的建水紫陶成品,即使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产品价格便宜,但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紫陶产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资金不足

第一,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而言,红河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州政府对于特殊教育的支持也相应减弱。第二,目前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在碗窑村紫陶街有一个店铺,支撑学校紫陶产品销售,但碗窑村铺面的租金昂贵,学校难以持续负担这一费用;第三,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残联组织及企业等都关注到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就业状况、生活质量等问题,但多为考察指导性工作,真正落实到切实性帮助的较少。

(四)工艺粗糙,人才单一

目前,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大多为聋哑人,受自身条件限制,在工艺的创新部分或多或少受到限制,没有得到陶艺名家的技艺传授,因而制作出的紫陶产品做工不够精细。此外,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是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主,提高学生就业率,不同于其他学校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主,大多数学生只学习一个方向的工艺,人才培养较为单一。

四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第一,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要了解目前国家对建水紫陶和特殊教育的扶持政策,通过县级、省级、部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健全紫陶培训基地的建设。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提出,要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相关项目以及特色文化产业传统工艺发展予以适当支持。第二,各级政府及残联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就业。

(二)加大宣传,创新产品,拓宽市场

第一,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如包括专题媒体报道、拍摄纪录片、微信公众平台、网站、特色数据库、微博等,加大对学生紫陶作品的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第二,要加大紫陶作品的创新,提高含金量,吸引消费者,如个性化定制如名字杯、生肖壶等、造型创新如制作有别于市场常见类型的紫陶产品;第三,可以通过展会营销等方式拓宽市场,提高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的作品知名度,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寻求企业资金支持,开展体验项目

对于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寻求当地企业或外界社会人士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可以提高当地企业的社会声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和学生的培训得到资金补充。开展体验项目则是吸引消费者,提高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自我创收的方式之一,让消费者自己体验拉坯、修坯、阴刻阳填等工艺,参与到紫陶的产品制造过程中去,制成简单的紫陶成品,再收取一定的材料制作费和教学费用,增加学校的收入。

(四)取长补短,培养全方位人才

对于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工艺粗糙、人才单一的问题。一方面,取长补短,学习其他陶艺制作工艺的长处,提高紫陶的工艺水平,融众家之长,购置更好的机器设备,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多组织学生参加跨学校交流、邀请紫陶名家为学生开展专项培训以及联合企业办学等方式,培养全方位的紫陶匠人。此外,由于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大多为聋哑人,可以为学生进行听力检测,植入人工耳蜗,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紫陶工艺的学习能力。

五结语

本文以调查数据、文献期刊等为样本来源,以建水紫陶发展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了解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的发展现状,分析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发展方面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实地调查、访谈等作为支撑,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提出具体的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的发展策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深度发展和传承弘扬,带动建水紫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促进建水县域经济发展。本文虽是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的初步研究,但存在一定的不足,故望各位学者提出批评和指正。最后感谢我们调查团队的带队老师,给了我们身临其境去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让我们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在思考中成长。就个人观点而言,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恰好也反映了其基地有长足的发展空间。相信在国家政策、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建水紫陶工艺可以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建水县志编纂委员会.建水县志[M].中华书局,1994.

[2]孔明.论云南建水紫陶的历史、成因与发展[J].美术大观,2013(8):68-69.

[3]董万里.论建水紫陶的特色与成因[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2):71-74.

[4]吴雨亭,聂磊明.建水紫陶与宜兴紫砂陶的比较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4):55-58.

[5]孔明.云南建水紫陶中的“工”与“艺”[J].红河学院学报,2012,10(5):112-115.

作者:顾婷 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