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一、教学方式生活实际化

以往对数学题的讲解都是教师通过口头分析或者在黑板上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进行的,这种形式过于老套,对于一些需要学生发挥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题目,这种教学形式就显得更为落后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可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图文并茂的展现手法,来帮助学生摆脱纯数字或文字的枯燥说教,或者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动手,甚至做一些简单的实验,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来向他们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为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两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就自然产生了。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将数学题改造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有趣的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习题选取的背景都是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这些习题进行适当改造,以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范围。在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时,书上例题中的情景是去银行存钱,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少接触的,如果让学生凭空想象则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就以学生喜欢的糖果来创设情境:“老师准备了糖果奖给小朋友们,呀!老师怎么把糖果掉了,谁来帮老师捡?”这时学生可都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地想上来捡,我乘机请表现最好的三位小朋友帮忙捡,捡好后举起糖,我问:“老师一共带了多少糖果?”学生马上列出了连加算式;“某某小朋友积极发言奖三颗糖,某某小朋友上课认真奖两颗,现在老师还剩几颗糖?”学生自然又轻松地列出了连减算式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题充满了生活气息,学生学得认真、上得开心,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现实事例作为题目背景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之后,我利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国家大事——神舟七号顺利升空,来向学生展示课件信息:26日凌晨4时许,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入轨时的椭圆轨道进入距地球表面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我向学生提问:“从电视媒体上你们能获得哪些信息?由这些数据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个个兴致非常高,这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的科学事件,学生早就想多了解些其中的奥妙了,有的说想求出神舟七号飞行一圈的长度是多少;有的学生说他知道飞船飞行一圈用了90分钟,想知道飞船的飞行速度有多快。我让学生借助计算机,独自解决。在展示结果时,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取平均半径6371千米,加上神舟七号343千米的飞行高度,可以得出神舟七号的飞行轨迹为一个十分近似圆形的轨道,其半径为6371+343=6714km,它飞行一圈的距离就是2x3.14x6714≈42163.92km,这里我们取整数42164千米,再用估计的方法,取整数42164千米,又知道时间(90分钟=1.5小时)、距离(42164千米),那么神舟七号的时速也就出来了,42164÷1.5≈28109千米。神舟七号的时速将近三万千米。

作者:冯利峰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六里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