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探寻(9篇)

小学数学教学探寻(9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讨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得到了数学教师的重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已经成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之一。然而,在小学数学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因素阻碍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发展。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生活化模式展开讨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新课改的理念深入人心,小学数学教学也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加快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将生活化的例子引入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促进创新模式的转变。

一、科学设计教学情境,增添生活元素

情境式教学包括问题情境式、多媒体情境式、创设模拟情境式等多种情境式教学方法。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式,对于整个小学数学课堂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情境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加深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切实感受小学教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模拟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模拟场景,让学生以直观的形式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下载一些有关人民币的图片以及宣传视频,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从而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人民币,并将人民币之间的换算过程进行详细讲解,且相应组织学生进行小卖部买商品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人民币的换算。

二、以生活为主,开拓思维发展

知识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因此,任何形式的学习都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同样要将生活融入进去。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特点,因材施教,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在满足小学生强烈好奇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可以不断活跃自己的思维方式。将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数学知识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让静态的知识得到动态的作用,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三、布置与生活元素相关的作业

将数学教学趋于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式,因此,在现实教学中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将数学教学生活化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以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习落后的学生。只有学生获得了课堂中的知识,摆脱了学习的压力与困扰,就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化,促进整体班级的学习成绩。所以,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与此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后期监督,对于完成好的同学要奖励,给予足够的肯定。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师也不要急于求成,应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指导。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哪些地方用到了几何图形,并且他们是以怎样的形式进行组合,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作业,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该类学生寻找组合图形,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寻找基础图形,从而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评价趋于生活化

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学评价是为了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性的评价功能,逐渐淡化选拔性的评价功能。”评价过程既要包括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更好关注学生是否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既要关注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学习实践。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过程,还要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将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向综合测试转移,更加侧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

总而言之,让生活化的元素不断走进小学数学的课堂,不仅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还会帮助小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教师要认真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架好生活与数学课堂之间的桥梁,从而使得学生不断亲近数学,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向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转变。

作者:邓志荣 单位:东莞市石排镇独洲小学

参考文献:

[1]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224-226.

[2]张明.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鲜活: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河南教育,2001(12).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创设方法

摘要:

社会在发展,各个领域都紧随其后,变革势在必行。教育是国家发展非常重要的领域,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的学习更上一层楼,有必要创设情境课堂。小学是人生学习的开始,所以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是很有必要的。情境课堂的实施必然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创设方法

小学生还保留着人原始的好动顽皮的本性,所以小学教学并不是那么容易展开。还有受到传统教育影响,现在的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关系很生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也是按部就班地讲课,这样的教学模式效率低下。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应该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取得好的成绩。此外,也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为祖国作贡献。

一、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意义

1.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学习能力强。所以,老师如果在传授书本知识时先给他们创设一个与教学相关的情境,做一个铺垫,比如,讲个故事、看个视频等,把他们引入那个情境中。然后,通过这个情境的铺垫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改变他们胡思乱想的状况,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既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又可以集中注意力,可谓一举两得。

2.拉近学生跟老师之间的距离

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跟老师之间的沟通,这样的教学方法让老师与学生都融入其中,进行良好的交流,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感情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喜欢老师与不喜欢老师之间的差别很大。在情境教学方法下,老师跟学生可以敞开心扉交流,老师也会发现许多问题,这样既可以为师生之间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又能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二、创设小学数学情境课堂的方法

数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很难学的课程,它对人的逻辑思维的要求比较高,更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和按部就班的过程,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一部分人的天赋可能较高,比较适合学习数学,但是天才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以老师的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毕竟老师要照顾所有的同学,不能因为几个天赋较高的同学就放弃一大部分同学,这样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老师的教学方法就至关重要了,开设情境课堂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1.讲授趣味性的故事

鉴于数学知识的抽象和乏味,老师在讲授知识时可以先讲一个与学习相关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这一特点来展开教学,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加法的复杂运算时,可以讲讲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先给他们出一道题:1+2+3+……+100,先让他们思考一段时间,然后问问有没有人可以短时间把这道题算出来,在没有人会解的时候告诉他们就是同样的情境,高斯举起了他的手,告诉了老师他的算法。学生肯定会好奇他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教师要趁热打铁,讲授书本中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他们会听得非常认真,并且会很快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效果是我们想看到的。另外,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为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用性游戏情境的创设

传统的数学学习都是通过布置作业来巩固上课的学习成果,而有些学生因为贪玩或是其他的原因经常不写作业,没有达到老师想要的结果,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一蹶不振,失去学习的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变。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做游戏的方式来解决。例如,老师可以搞个做题竞赛,出一道与上节课讲的知识点有关的习题让学生做,这样的方式既可以锻炼他们解题的速度,又可以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3.类比性情境

对一些比较抽象、难处理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快速地理解,老师可以采取类比思维来讲授,通过简单或者是以前学过的知识,类比到现在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的方式可以降低难度,并且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情境设置能够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降低难度。我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为了学好数学,我们就要采取创设情境课堂的办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的方面,国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数学人才的努力,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数学型人才来适应国家发展的要求,才可以让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作者:李芳 单位: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孔维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数形结合思想研究

摘要:

数形结合作为数学中常用的解题方法,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抽象问题具体化,进而提供清晰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数学思想理念的认识深入,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形结合、举一反三上的进步,进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进步,为初中数理化学习打下基础。从数形结合理论概述出发,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要求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与进一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思想以及基本活动经验,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大方向。数形结合作为数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在小学阶段加以重视,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总结与进步,不断提升数学思想的应用效果。

一、小学数学教学数形结合的理论概述

“数”与“形”作为数学的基本概念,是数学大厦的根基所在。数,是抽象思维在人脑反映的实物表现;形,是形象思维在人脑中的产物。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在作为基本数学语言的同时,密切反映客观世界,又相互依存,充分调动人左脑、右脑的思维运作功能,从而激发、深入人的思维能力。因此,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解释为是将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结构结合起来,对解题思路进行思考,揭示代数意义与几何直观。数形结合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体现着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关系,几何问题能够代数化,代数问题同样也能几何化。小学生如在小学阶段能够掌握数形结合的基本内涵与应用方法,对于其一生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如何通过小学教学内容浅显易懂地通过数形结合思想表现出来,需要在实践中充分总结、反思。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策略

1.树立小学生数形转化思想,灵活运用代数与图形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会接触到几何初步,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将代数与几何部分之间的关系划分得较为明确,阻碍了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与认识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对数形结合思想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空间形式可谓形,数量关系可谓数,包括图形、图像、曲线、数、式、方程等,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字的直观表现形式即是行,两者构成了数学的符号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各自的优势。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相关专题教学中,通过拼组法,采用分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行发挥想象力,将三角形转化成之前所学习到的图形,并计算出其面积。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检视,引导学生步入正常的教学轨迹。在小组总结反思阶段,通过将三角形转化成不同的图形,结合计算公式,也就完成了简单的数形结合思维模式的渗透,进而在后期的解题训练过程中,学会运用简单的数形结合思想。

2.注重综合实践题目的数形结合,充分体现数学思想

在小学阶段中,众多题目中都会考查统计、概率题型,让学生分析图形,得到数据信息,从而解答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此类题型较为简单,但其中所涉及的数学思想较为重要,在中学阶段有着更为深刻的体现,教师在小学阶段加以引导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利益。在此类题型中,教师切忌急于求成,数学思想需要长期渗透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每堂课中,适当、适时地设定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在课堂中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天凉了,小明感冒发烧,教师拿出小明的体温变化图,要求学生准确答出不同时间点的温度变化,使学生能够通过图形得到想要的信息。同时,拓展延伸,可以适当让学生了解心电图、股票走势图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重视课程目标的合理设定,实现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升

小学生心理与生理正处于重要的成长阶段,为使其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需要教师注重对教学整体目标的设定,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情感态度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同时,教师应积极加强与其他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以班级的实际情况为重要依据,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出发点,循序渐进,逐渐使学生理解与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实现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成长所需要的重要学科,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点、技能、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强理论分析与教师实践,同时不断反思与总结,促进小学生的整体素养的提升,为其在中学阶段的成长、成才打下重要基础。

作者:臧立杰 单位: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励家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袁婷.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5(6):60-61.

[2]孙国留.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研究[J].教育界,2016(5):15.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研究

摘要:

小学数学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学阶段数学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作为一个具有高度逻辑性的学科,对于思维水平仍处于具体形象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未免枯燥。而合理地运用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将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就如何利用生活情境以及利用生活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举措;意义

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门相对枯燥没有趣味的学科,同时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传授方式进行教学,会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的心理,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可以在快乐中学得知识,我们可以借用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具体形象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热情,促进教学效率。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的重要意义

1.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主要是来源于生活,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小学数学学习,可以让学生清楚直观地认识到数学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数学学习当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所需高度,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但是将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当中,不仅能促进学生对书本上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作为一门以公式和计算为主的课程,在学习中不免会产生厌倦心理。然而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孩子们在自由放松的情境中学习,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奥妙,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并且,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中的活动主要以游戏为主,在生活情景中进行教学,能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孩子在玩中学,符合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3.加快学生理解知识的速度

小学数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于认知能力还没达到水平的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教学,能够让孩子在具体形象中接触数学知识,使孩子们能更好地被理解,加快理解知识的速度。

4.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小学生接触学习,还不太明白学习是他们要进行的主要活动,在学习中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利用生活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让孩子们产生学习兴趣,主动进行探索学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利用生活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举措

1.教学生活情境要符合班级中大多数孩子的生活环境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还比较匮乏,如果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时所运用的生活情境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就很难从这种教学方式中获得数学知识。例如: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我们要运用一些在城市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教学,而对于农村的孩子则要选择与他们的生活情境所一致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同时对于不同民族风格、不同信仰的学生我们也要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再者,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选择生活情境,不能设置得太高或者太低,以免产生烦躁、无聊、不理解的情绪。

2.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在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时,不能盲目地随意选用生活环境,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而不能为了进行生活情境教学的情境创建而创建。

3.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晦涩难懂的感念,所以我们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去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学习时刻表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描述自己几点到学校,几点回家等生活实例来让孩子们更好地懂得数学知识,掌握时间刻的概念。

4.利用生活环境来对知识进行巩固

在教学中利用生活环境进行教学是一个方面,我们应该将生活环境进行教学也运用于课后,在学生离开学校后,布置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作业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课堂上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后注意寻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并进行比较,在第二天上课时进行报告。这样的方式就是利用了生活环境在课后进行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

综上所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合理地利用生活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由快乐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知识。

作者:李彩霞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滨江新区办事处越江小学

参考文献:

[1]孙萍萍.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职业教育,2013(22):221-222.

[2]向庆科.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与对策[J].教法探索,2016(3):147-148.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一、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感就是内心的真实体验。学生所产生的情感影响着学习效率,愉快而积极的情感能启迪智慧、激活思维、挖掘潜能,从而促进数学学习。反之,消极的情感会压抑学生的个性,阻碍数学学习,从而降低数学学习效果。教师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积极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品尝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奥秘,从而逐步形成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习热情来源于数学本身,学生的内心感受影响着数学学习。一旦形成了学习热情,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勇于克服困难,鼓舞学生坚持不懈地完成学习任务。数学学习态度就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与数学作用有着密切联系,当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时,就能转化为一种态度倾向,对提升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只要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了,就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首先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入手。

二、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试卷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原来死板的应用题逐渐在减少。从低年级的试卷来看,由原来枯燥的算式换成了图片形式的计算,丰富多彩的情境计算代替了无意义的计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说,当前的试卷反映着新的评价理念,不过,要想达到完善的评价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努力,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三、转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

1.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知识呈现经验性,学生通过自身或者他人的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另外,基础性的知识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讲解更具规范性,既要讲清楚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通过有意模仿、加强记忆,学生形成正确解题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正确示范非常重要,同时,这是学生形成正确学习习惯的重要因素。

2.提供必要的错误案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错误的案例,提醒学生避免发生此类行为。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吸取他人经验教训的能力,避免自己再犯的水平,但是教材上提供的材料较少,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易错题型,在课堂上进行示范讲解,避免学生犯下不必要的错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加强练习。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不能只靠背诵,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巩固练习。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去争取成功。练习应由易到难,先慢后快。要因材施教,多给学生以成功的希望。每次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形式也不能过于单一,否则会让学生失去兴趣。

四、教师的教育引导

1.认真备课。教师备课很重要,不管是年轻的教师,还是资格深的教师都要认真备课,只有做好充足地准备且做到有的放矢,这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表现,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老师的责任心很重要。

2.活跃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课堂的主动权在老师手中,我们的课堂是充满生机的还是死气沉沉的,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决定的。教师讲课枯燥无味,学生就会无精打采,而数学本身就是一个枯燥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只讲书本上的,要穿插课外知识,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好的课堂对学习有帮助,活跃的课堂肯定比死气沉沉的课堂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有一个通病,就是都喜欢好学生,好学生固然优秀,可我们也不能放弃一个后进生。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接受知识慢一些,这就造成两极分化现象。如果老师只关注好学生,而忽视了后进生,就会有更多的后进生出现。因此,教师要关注全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全体学生均衡发展,促进每个学生不断进步,使后进生慢慢赶上来。而且教师在平时不能总是批评学生,要尊重学生,使他们树立信心,这样学生的成绩才能上升。

作者:王宝刚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柳影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培养

一、小学阶段,学生亟待培养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预习习惯。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始终处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状态,总是在教师的牵动下被动学习,无法预知教师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更不会确定自己本节课的听课重点。如果提前充分预习,了解老师上课要讲的大致内容,为自己做知识和心理的准备,这样,学生可以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对于课前没有学懂的知识点有侧重点的听老师讲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上内容。

2.专心听讲的习惯。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弱,很难在课堂40分内完全专注地听讲,经常会出现疲惫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一边听一边做小动作,有的孩子与周围的小朋友耳语,还有的孩子出现走神的情况。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听讲质量,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3.积极发言的习惯。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积极发言的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会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有一部分学生始终处于观望状态,不能够积极参与到发言当中,被老师叫去回答问题时表情木讷,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也是不自信的表现。学生积极发言,是认真听讲和积极思考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注意力。学生积极发言,是对自我思考结果的检验,能够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学习理解的误差。

4.善于倾听的习惯。孩子们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很高,总认为自己想的是对的,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喜欢听别人说的问题。而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学会倾听、学会正确的听讲方式、学会与人沟通的正确方法,使孩子们能在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

5.认真审题的习惯。有很多同学,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拿过题来就做,不认真读题,不仔细审题,出现抄错数、弄错数量关系等现象。往往是再把让他重新完成题目时,不用任何人讲,学生自己就改正确了。说明他们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条件,所以,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

1.让学生明确自我的学习目标。为了让学生明确要预习什么,我们可以布置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的拟定一定是经过教师仔细斟酌的,不用面面俱到,也不要多,学生能够解决其中部分知识点,再加上少量的练习题就可以了,最后写上不明白的问题。同时,逐步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并学会预习的方法。

2.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培养兴趣。学生上课不专心,一方面原因在于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和问题,把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活动或游戏情境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激活学生对现有知识的了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为情境所牵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感知、领悟与理解。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理解的基础上,这些知识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和特定的情景下得以升化,进而产生创新。

3.让学生在鼓励中获得自信。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适度地表扬,让学生不断在学习中得到肯定认可,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让学生的尊重中学会倾听。教育学生懂得别人说话时,不插嘴注意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你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在课堂上采用“激励式”“诱导式”或“赞赏式”等语言,使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关注和赞赏,让其他同学概括发言同学的中心意思,并给予印章或其他奖励。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5.让学生在读题中学会审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学题目也是一样的,训练学生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地读题,弄清题目要求或基本题意,每题至少读3遍,再让学生解释题意,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反复读题和边度边思考,长期这样坚持,学生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作者:陈岩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第二实验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规则意识分析

摘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够有效保证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使学生在拥有良好习惯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数学教学实践出发,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规则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规则意识;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规则。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规则都是做好事情的有效保证。因此,想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则意识培养。只有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规则意识培养,才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规则教学的原则

(一)严格准确使用数学公式和法则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像是了解、使用一种工具,然后把工具应用到更广的范围中。因为学生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然后有效将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是一种遵守规则的表现,学生的规则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相关公式和法则来解答数学问题,要认真研究解题的依据。这样学生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就会提高自身的规则意识,如果违反了规则,学生也能够看到其后果。教师可以拿一些例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数学问题能够联想到实际。

(二)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定理和定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准确理解数学定义和定理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进行有效的解析,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相关定义和定理。然后,通过学生的灵活运用,学生的规则意识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熟知其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制作,以此来让学生一同进行有效的判定。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于定义和定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还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定义和定理,这样学生的规则意识也就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一)以教材为基础,认真解析规则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时候,不应该仅仅从一章内容出发,应该围绕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体系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一个规则。在讲解数学规则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规则意识得到有效培养。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推理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因为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所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地自觉遵循相关规则,其规则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有效规则意识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来有效开展教学。例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运用逐步深入的方法,这样能够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一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进行一种运算,然后再进行另一种运算,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按照数学规则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对于数学规则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三)引导学生灵活使用规则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应用。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对数学模型进行有效的分析,找到其在生活中的原型,学生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和运算,最终形成对规则的深刻理解。如在学习“三角形”一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三角形进行深刻的分析,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点,明确三角形构成的基本规则;然后在生活中找到其应用实例,使学生更加明确三角形的规则。如房子的房梁就是应用了三角形原理,主要是因为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得到更加深刻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规则意识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规则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要让学生能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规则意识的引导下,牢固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视野。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规则意识的作用已经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所以,教师应该使规则意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展现,从而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朱梅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教育局资助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晓琴,王永松,王新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4):92-96.

[2]王春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J].电子制作,2015(02):204.

第八篇: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摘要: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在我国教育界引发高度关注的教学研究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结合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策略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在教学实践当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此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进行单一化的个人讲解与传授知识,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性难以获得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符合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兴趣作为最佳的导师,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学生处在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对于生活当中的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要做到此点可从下述几个层面来进行:第一,在教学实践当中,应由教师按照数学教材内容找出受到小学生关注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另外,教师可结合现实生活当中常见的数学知识与问题融入数学教学,例如,在小学数学知识当中关于乘法与除法的计算,就涉及到部分生活常识问题,在家庭购置日常用品的事例当中,会涉及计算购物的总费用以及平均费用,教师应让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寻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题”让学生进行计算,例如,(1)家中购买了四块香皂,一块香皂的单价是4.5元,问四块香皂一共多少元?(2)家中购买了四块香皂总费用是18元,平均一块香皂是多少元?借助计算这种“生活化的数学题”,可使学生认知到数学知识源自现实生活,因此数学知识具有实用性。第二,教师可借助开展课堂游戏,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快乐学习。因此,能认识到唯有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方可充分展现学生的知识水平,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让自主学习理念贯穿整个课堂

现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而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是由教师完全主导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伴随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教学的理念与目标必须进行转变。教师应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研究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当中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时可让学生自我学习新知识,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具、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时,教师按照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据教材内容绘制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进行机械性记忆。自主学习则是由教师指导学生绘制图片,通过对比图片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利用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学习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将问题教学的方式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是教给学生结论,不注重让学生通过思考研究推导结论,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笔者认为让学生思考研究并推出结论,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预先提出一个生活化的数学题,“小明在商店帮爸爸卖糖果,在一天时间里售出糖果25公斤,已知1公斤的糖果是5元钱,那么当天是多少钱的销售额?”这种问题可让学生具有对问题的认知,并让学生思考解决此问题需要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思考之后学生就会发现如果将25个5进行连续加合起来,计算起来会很困难,出错的几率较大。教师可提问学生能不能想出一种既正确又快速的方法进行运算,通过这样的铺垫,就能自然地引出乘法知识的应用。此种教学方式的益处在于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并通过思考认识到加合较长的数字会非常困难。因为这样一来在进行计算时会增加出错的几率,因此,在问题背景下提出了新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让学生认识到依据之前掌握的知识,是难以解决此问题的,由此可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面对此问题时,也期望能够应用正确而又快速的解题方法进行运算。如此一来,就可使学生认真细致地进行学习。

四、总结

总而言之,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还要将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唯有使学生掌握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方能让学生在今后更好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是学生掌握与应用学习方法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主动地在教学当中进行实践。

作者:张伟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双沟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赵福东.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J].学周刊,2014,(26).

[2]张庆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科学中国人,2016,(20).

[3]蒋佳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5,(1).

第九篇:导学式小学数学教学浅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种新型教学法涌入课堂,改善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凭借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青睐。在本文中,笔者便结合教学经验对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加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

导学式;小学数学;运用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教学生们数学知识,也在于培养学生们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们的引导,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到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们数学能力的提升。所谓导学式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自主汲取科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导学式教学法不仅能够改善教学现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们数学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使导学式教学法发挥作用呢?首先,教师要结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们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们进行引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们自主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教学情境辅助导学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换言之,教师可以在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之后引导学生们对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以下是笔者结合经验对导学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的简要分析。

一、合理创设新课导入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特定情境,如问题式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情境等等。在新课导入时引入一定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教学情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并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实现导学式教学法的运用,即教师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如此导入:“小明家有一个大花园,其中一个正方形花圃和一个菱形花圃,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和菱形的棱长相等,都是5米,同学们,你们能够算出这两个花圃的面积吗?”笔者说完,学生们便开始动笔计算,但始终没有算出答案,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们:“同学们可以从正方形和菱形的特点着手,常规方法算不出,可以试试看我们之前所学的割补法。”在笔者引导下,学生们顿时豁然开朗,将正确答案算了出来,最后,笔者让学生们对割补法进行总结。可见,在教学情境之中,学生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瞬间被调动,实现了导学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适时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营造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活动是导学式教学关键所在,换言之,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营造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导学式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策划者与协调者,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显然,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笔者首先讲解理论知识,接着开展了课堂教学活动:笔者先给学生们编号,然后让学生们扮演即将被种植的小树苗,笔者充当活动的主持人,等笔者说完一种植树规则,学生们便要按要求依次排列好,即“植树”,倘若在“植树”完成之后,有学生站错了位置,必须受到活动惩罚。在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在享受数学学习乐趣的同时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地学习新课知识,一举两得。

三、合理安排开放性数学练习,强化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导学式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发挥导学式教学方法的作用,应当合理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练习题,并引导学生们对开放性的数学习题进行自主探究。在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的数学广角——《搭配(一)》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习题:有5、6、8三个数,如果两两之间组合搭配,试问能够组合成多少个两位数?引导学生们多角度思考计算。有位学生画了一个表格,分别为三列,包括个位、十位和组合数,该生将这三个数依次搭配在表格之中,最终结果一目了然。另一个学生运用了树状图,分别对三个数进行考虑,最后对结果进行组合,同样得出了答案。可见,在开放型数学习题中,教师只要加以引导,可以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与探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导学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欲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能力。

作者:薛应洪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临泽小学

参考文献:

[1]邱晓琴.论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学,2013,(2).

[2]寒冰.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学,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