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为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及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本文运用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对京津冀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了校-校联合培养模式、以体育健身休闲赛事为中心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共通、共融、共识、联合式”实践平台培养模式、自主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培养模式,旨在对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营造良好社会健康环境、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进而实现中国梦奠定人才基础保障。

关键词: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模式

《46号文件》以来,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276.9亿元,占体育产业总体规模的1.6%;2016年达到368.6亿元,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1.9%[1]。同年,《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规划,指出2025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总体规模有望达到3万亿元。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已经与休闲娱乐、保健医药、健康养老等跨界融合,成为复合经济体的新兴产业[2]。国家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已经促进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高速增长,进而对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刻不容缓。

1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现状

1.1培养的规模情况

尽管总体上近四年来我国体育健身休闲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是增长规模十分缓慢。其中,北京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规模为1128人,占京津冀地区16%;天津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规模为632人,占比9%;河北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规模为5187人,占比75%。

1.2培养的师资条件

与其培养规模相比,其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如不包括助教等辅助岗位,其教师总数为313人,师生比为1:22,与其它学科专业师生比相比较劣势明显。其中,共有教授职称的教师46人,占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院校师资规模的13%;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107人,占比31%;有讲师职称的教师160人,占比47%;有助教32人,占比9%。

1.3培养的硬件设施

通过实地调研与咨询,获得各个培养院校体育场馆建筑面积情况(不包括与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相关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北京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院校场馆建筑面积272568.8m2,占京津冀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院校总建筑面积的22%;天津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院校场馆建筑面积179000m2,占比14%;河北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院校场馆建筑面积818247.77m2,占比64%。

1.4培养的专业设置

目前,专科、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层次,并以本科培养体量最大。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社会体育三个专业领域进行培养,其中专业体育院校与综合类院校是京津冀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主要集中地。北京体育大学、河北体育学院以及张家口学院在冰雪运动培养方面独具特色。由表5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16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院校中,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院校最多,达到12所,占比75%。休闲体育以及社会体育专业开设院校的数量相同,都是5所,占比分别是31.25%。

2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培养规模上的不足

群众体育健身休闲的参与需要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支撑,而促进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3]。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我国体育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3.9%;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4];截至2017年底,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已达1.12亿。保守预测,京津冀地区体育人口已经接近4000万,而每年毕业的体育健身休闲人才不到2000人,人均服务2万人以上。因此,京津冀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潜在需求巨大,人才缺口非常严峻。距离2020年已经近在咫尺,而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培养依旧任重而道远,对于体育健身休闲相关专业的人才,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会存在巨大缺口。

2.2师资力量上的不足

总体上,京津冀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生师比例大于20:1,而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院校生师比例不得超过18:1。由此可见,在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规模没有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师资力量还是十分短缺的。并且,在未来几年,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需求会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体育健身休闲相关专业将会迎来爆发式的扩招。师资力量的不足将会严重阻碍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培养,将进一步阻碍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这就为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不仅要保证教师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教师数量的充足。

2.3硬件设施上的不足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普遍存在闲置现象严重、利用率低下,并且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场馆扩建,使得体育场馆资源短缺日益加剧[5]。京津冀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可用硬件设施条件更不容乐观。一是未建立专门培养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硬件设施条件。在本研究中关于体育场馆的统计是基于全校体育资源为依托,也就是说这些体育场馆是为全校师生服务的,这就使场馆的利用更加紧张,不利于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高质量、专业化培养。二是国家政策鼓励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高校体育场馆一方面要满足全校师生必要的锻炼上课使用,另一方面还要向社会开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休闲的需要,更不能满足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对硬件设施的需求。

2.4培养质量上的错位

当下,京津冀休闲健身人才的培养质量不容乐观。一是从培养方式来看,各个培养院校培养方式雷同,没有对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创新与开发,培养方式同质化比较严重。二是从专业设置来看。其专业设置特色不强,在专业方向领域基本雷同,这就造成了有些群众迫切需要的项目缺乏人才。而大众对体育健身休闲的需求更加呈现多元化,对体育健身休闲的体验感和要求越来越高。三是从培养目标来看。目标设定比较单一、定位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够强,如果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势必造成所培养的学生知识浅而不专。培养的人才不具专业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多元化、深层次的需求。而当下社会迫切需要能指导、会运营、懂设计的新型体育健身休闲人才[3]。

3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新模式

3.1构建校-校联合培养模式

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培养院校应打破区域培养、校内独自培养的象牙塔,而应该加强区域间校际交流合作,开发校际间人才联合培养的新模式。设立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联合培养常驻管理机构。该机构由三地各个院校体育领域的相关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统筹制定三地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做好宏观的规章制度设计工作;定期组织三地高校体育健身休闲人才高端会议、报告;创新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过程;统筹三地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师资交流、培训工作;组织三地体育健身休闲方面专业的学生互换培养以及重大实践教学活动。

3.2构建以体育健身休闲赛事为中心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在遵守国家重大战略的要求、满足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下,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培养围绕体育健身休闲赛事为中心,以院校、企业为依托,提出了以体育健身休闲赛事为中心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院校、企业对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培养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之间是互相交流、反馈以及合作的关系。不仅如此,院校、企业在培养体育健身休闲人才方面是围绕体育健身休闲赛事展开的,并且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以体育健身休闲赛事为中介,双方之间融合交叉、互为一体。一是建立双方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要明确双方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双方的任务措施、实现路径以及预计要达到的目标。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上。以体育健身休闲赛事为核心,紧跟赛事发展动态,挖掘、围绕体育健身休闲赛事相关的实践经验,将实践经验反馈给相关高校,高校应当加强体育健身休闲方面的理论研究,创新体育健身休闲方面的知识,将其反馈给企业,企业理论结合实际。三是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上。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双方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有效把关。

3.3构建“共通、共融、共识、联合式”实践平台培养模式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同目标,根据当前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市场需求,在广泛调研与市场分析的基础上,由北京、天津和河北省政府主导,高等体育院校参与,联合广大业界、学界和政界高端专业人士,共同打造服务体育产业发展尤其是体育健身休闲市场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可以秉持“共通、共融、共识、联合式”培养的原则,打破学校壁垒、企业壁垒、区域壁垒,按照新型市场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体育健身休闲的专业化理论,还能够高度结合政府与企业需求,让学生能够面向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以及成才。该平台注重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实践性特点,以理论知识为辅,下设体育健身休闲方面的战略合作赛事或活动、休闲体育俱乐部等主要实践基地。根据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以及侧重点等不同因素,使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培养对象选择不同的实践基地。培养更加专业化和细致化,打破高校专业设置的壁垒,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并且培养过程更加灵活。

3.4培育良好社会环境、打造社会育人通道,构建自主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宏观政策环境优良,在此情况下,应着力培育更为细致化的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社会培养环境,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激活自主成才培养动力意识,打通社会育人通道,构建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自主培养模式。一是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国家出台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从国家层面营造体育健身人才自主培养外界环境,在体育健身休闲人才方面的社会培训机构以及自学成才的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给予政策福利与各项优惠。国家应出台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等级考试办法。突出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等级考试的公正、公平以及科学性。二是建立以服务社会群体个体的体育健身休闲人才自主注册报名信息系统,个人通过注册,选择体育健身休闲相关专业方向、缴费等步骤完成网上报名。三是要创造条件使其能够接受高质量的社会技能培训。京津冀三地应当培育有关体育健身休闲方面的社会培训机构,使个体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社会培训机构助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四是国家应组织统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评定资格相关考试。国家一年组织一次或者两次体育健身休闲人才评定资格考试,使符合资格的人员可以报考,通过考试的人员获得相应的资格等级证书,以此作为就业、实践与指导的凭证。五是营造良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鼓励自主成才的体育健身休闲相关人员开展创新创业,完善社会金融服务,享受场地租赁、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当地政府也应当开展体育健身休闲方面创新创业培训并给予指导。

3.5构建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互联网+”培养模式

当前,全球化进入深度融合时期,我国正在加速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社会化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均应当利用互联网+模式大力开展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探索。本文提出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互联网+”培养模式是契合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顺应新时代互联网教育发展之潮流。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进行革命性的变革,这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五门网络课程进入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学分推荐计划,选修这些课程所得学分可获大学承认,如果达到相关学业标准就可以获取相应学位,这是人才培养模式一次质的飞跃,必将对全球高等教育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全新调整和机遇。在此情况下,《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高教〔2015〕3号)正式,提出了7项“重点任务”:(1)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4)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5)规范在线开放课程的对外推广与引进。(6)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的师资和技术人员培训。(7)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更应率先开展该模式的探索,在既有的慕课建设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创新跃进,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互联网+”模式。

4结语

以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为引领,响应关于体育发展的指导精神与要求,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人才的培养也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针对目前京津冀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存在的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错位问题,提出了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校-校联合、以体育健身休闲赛事为中心的校-企协同、“共通、共融、共识、联合式”实践平台、自主人才以及“互联网+”的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对创新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国家体育总局,2016.

[2]柳鸣毅.健康中国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政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7(1):39.

[3]钟秉枢.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与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2015,(11):22.

[4]《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国发<2016>37)[EB/OL].

[5]黄昕.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技,2017,(30):82.

作者:岳凤文 陈洪 单位:天津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