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学模式下医学人文教育探讨

新医学模式下医学人文教育探讨

摘要: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医学学科的重点是讨论和解决人的生老病死,医学的根本对象并不单单只是疾病而是人的本身。在当前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医学模式转变为新的医学模式,医学人文教育也随之面临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的现实问题。因此,从新医学模式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入手,剖析医学人文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力量表现,探究新医学模式下新的医学人文教育有效模式。

关键词:新医学模式;医学人文;人文教育

医学从产生到现在,依次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正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知识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人们对健康问题理解的不断深入。在现代文明中,人们所认知的健康不再单纯只指各项生理功能的健全,同时还包含个人完好的社会、心理适应转态。患者来到医院除了渴望解除身体的病痛,对社会医学的人文关怀也有非常强烈的要求。

一、新医学模式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

没有哪个学科是完美的学科,医学也是如此。这种不完美主要指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存在医学或医疗中。也正因如此,让医学人文的完美才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医学人文的完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学本身的不完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背景下,医学发展立足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重心在于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病人和家属心理的关怀。医学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价值,坚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既是医学的最终目的,又是医学的最高使命。新的医学模式一方面重视对疾病的诊治,另一方面又强调重视患者的关怀需求,这与医学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强调关注、敬畏生命的思想一致。所以,践行新型医学模式必须要先践行医学人文精神。

二、医学人文教育的力量表现

1.推动医学人文文化的发展

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医学人文知识的传承,同时还能使医学人文知识得到丰富和创新。医学人文知识长期医疗实践中人们所积累和创造的智慧和经验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医学人文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医学生在实践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也不是生物遗传方式出现的,而是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同时,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不断对当前的医学人文知识进行反思、进行交流和融合,这也是医学人文知识再创造的一种过程。

2.促进医学生自身的全面成长

新医学模式背景下,合格的医学人才既要拥有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和医德情怀。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帮助医学生在发展个性、能力的同时,完善自身的品格,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引导他们把思想好、作风正、技术精、优质的服务落实在行动上,升华自己的人生,全面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促进医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和自由的发展。

3.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但当前的医患信任危机、医患沟通不畅、医患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复杂因素导致了医患关系不和谐。医学人文教育可以促使医务人员在掌握精湛医疗技术的同时,拥有广博的医学人文素质,使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能够以高度的责任心来为患者治病,规范医疗执业行为,尊重患者各项权益,认真倾听患者意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惑,加强医患之间的充分交流和信息共享,实现医患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患者也更加尊重、理解、信任医务人员,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三、新医学模式下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

1.协同推进科学的学科体系建设

加强医学人文学科体系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的健康人文学科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同时还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医疗卫生人才的需要。基于我国医学人文学学科设置及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增设医学人文学一级学科。同时,要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为落脚点,加强学科的科学研究,积极研究医学科技及其实践引发的社会、伦理、法律问题,使学科建设更加科学化、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此外,学科平台的打造也离不开学术共同体的支撑,加强国内医学人文团体之间的交流,形成共同的学术话语,集体发出医学人文的呐喊,才能增强医学人文的影响力。

2.优化教育体系,彰显医学在医学人文教育协同中的核心地位

(1)有效推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体系

新的医学模式下,要发挥人文精神对医学科学精神的引导,注重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叉关联,培养人文对医学的服务精神。因此,在课程设置时打破学科界限,融合不同学科,使课程内容可以互相衔接,以此解决人文基础、医学人文多重的课程目标,以及医学生课程负荷重等问题。如第三军医大学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实践,该课程以医学人文精神为导向,重点探讨医学与人文的关系,如医学内在的人文性、医学的哲学要求、医学的道德考量、医学的法义内核、医学与文学等。通过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可以充分彰显医学人文科学在医学发展中的规范与引领作用。

(2)有效推动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疗实践体系

目前我国医学人文课程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探索较少,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医学生都是自主依靠运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很难及时的充分体现出。因此,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的实用性,特别是使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的需求相适应,积极结合医疗卫生领域的社会热点问题,将实际案例等融入课程中,围绕临床活动所必需的人文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利用模拟接诊室或教学医院等资源开展实践探索,例如,选用标准化病人作为医患沟通实验的对象,运用SEGUE量表等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测评,使医学人文教育更好地融入医疗实践体系。

(3)积极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层次系统体系

医务人文教育应有层次性,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要循序渐进。首先,在低年级开展基础人文学科的交叉课程,如不再单独开设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课程,取而代之的是开设融合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以及科学思维方法论等基础医学人文学科《医学人文概论》。其次,在高年级开展医学人文基础教育,即医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如《叙事医学》《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医学》等课程。最后,在即将实习的年级开展专业技能型医学人文教育,设置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注重实践问题的解决,如医患沟通课程,重点为医学生示范医患沟通技巧,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3.以生命情感教育为中介,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化

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将人文情感渗透进教学和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酸与痛苦,产生人文情感的共鸣。如在解剖课和实验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关心和爱护;在实习和见习过程中,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体恤疾病给患者和家属所带来的苦楚,深刻理解医德和医术对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意义。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与反思,将有助于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形成。

4.营造教学医院医学人文教育环境

教学医院是医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深化的第二课堂,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保障依靠教学医院良好的人文氛围。教学医院要确立“将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对患者实行人性化的情感投入,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医疗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医院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成长,为医务人员提供人性化的工作条件,营造良好的人性化氛围。

5.提升公众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

医学人文教育体现对患者的关怀和体恤的同时,也包含着对医务人员身心的保护,医务人员也需要社会关怀和理解。在每年60万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中,绝大部分学生选择转行。薪酬低、工作强度高、缺乏社会认同感和法律机制的保护等种种原因加剧了医生资源的流失。因此,公众要认识到疾病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当前的医疗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疑难杂症,医生也不能治愈所有疾病,医学也不能治愈一切患者。民众应该多方面认识医学的局限性,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念、健康观念和就医观念,引导患者科学调整就医期望,以理性、宽容的态度对待医学的得失,让医务人员能够在温暖的环境中开展疾病救治。

6.构建科学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评价体系

人文精神考核体系应当重点考核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化程度,因为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可,分数的量化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而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对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评价,一方面,要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除了一般书面的考核外,还可以增加自我评价,互相匿名评价、教师和患者等的主观性描述性的评价,使定性评价更加客观。另一方面,要兼顾教育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在教育过程中同时针对教育过程和结果开展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方铁红.对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应明真,王雅杰.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学人文关怀[J].西北医学教育,2014

[3]贾悦,王祝昕,钟小浜.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

[4]宫福清,戴艳军.关于医学人文学学科设置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

[5]刘俊荣,冯婧韵,谢汉春.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建议[J].医学与哲学,2017

[6]张玲,石凯,黄义玲,等.《医学人文概论》课程教学的调查与反思[J].医学与哲学,2013

[7]孙鹏.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建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8]黎东生.浅谈医学生人文精神考核体系的构建[J].卫生软科学,2006

作者:林佩斯 龙杰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