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创新高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

医教协同创新高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基层中药人才的供给问题严重制约常州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常州地区唯一开办中药学教育的学校,人才培养必须综合考虑常州社会民生的需要,充分体现常州地区特色。通过组建校院联盟,聘请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遵循传统方式带徒授业,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构建以服务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医教协同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中药学专业;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的第一资源。院校培养是现阶段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1],然而全盘院校教育并不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其弊端逐步显露[2]。迄今尚无医教协同培养中药学人才的报道,仅有高职中药学专业的现代学徒制[3-4]和新型学徒制的尝试[5],并对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6-7]、办学模式[8]、双导师制[9]、教学管理机制[10]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国中医药人教发〔2016〕39号)》规定:“鼓励各省根据实际,建设一批省级、地市级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实施区域培养”。本着立足地方,植根地方,服务地方,体现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本校选择与地方特色鲜明的中医院开展合作,以探索院校和师承相结合的医教联动人才培养新模式。

1常州中药人才现状

常州是孟河医派的发源地,打着孟河医派烙印的中医药学是常州中医学的特色,其具有自主创新优势。孟河医家对中药见解独到,炮药强调精制纯正,用药讲究和缓醇正,其代表人物费伯雄、丁甘仁等还著有《食鉴本草》《药性辑要》等,然而如今该流派的中药传承却存在着严重的人才危机。相关调查显示,常州地区的中药人才需求数量极大,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其中缺口最大的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部分社区诊所、乡镇卫生院为了提供中医药服务,让西药从业人员甚至非药学类人员从事中药相关业务,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可想而知。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特别是医养结合的推进,养老、养生机构的中药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笔者调查还发现外地学校培养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中药学人才鲜少愿意到常州基层一线岗位工作,来的也基本留不住。从以上分析可知,人才供给问题已成为制约常州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健康常州2030”规划纲要》《常州市卫生计生“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常州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规划的实施又使人才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2常州及周边中药人才培养现状

紧邻常州的无锡、泰州、镇江、湖州、宣城等城市均无学校开设高职中药学专业,周边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虽有多家学校开办中药学专业,但都以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常州及周边区域的中医药流派众多,且各地均有自己的特色,常州不能指望外地学校为常州培养深具常州特色的中药人才。目前常州及紧邻地区从事中药学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只有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因此本校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承载着常州特色中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重任,寄托着常州当地人对健康生活的美好期待。

3培养模式建设

3.1建设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特色与质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指明了医教协同方向。《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与《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国中医药人教发〔2016〕39号)》都规定应将师承教育贯穿包括院校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一样得到《中医药法》的肯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称要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全面覆盖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医教协同下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结合即由“学校与医院深度合作,学校教师和医院师承导师协同育人”,按照这样的顶层设计,本教研组开展了中药学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2建设过程

3.2.1合作对象选择

第一期合作对象选择了常州市中医医院和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这两家医院都是孟河医派特色鲜明的三甲中医医院,其中常州市中医医院是国家传承创新项目重点建设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之一、国家孟河医派传承基地、国家孟河医派中药饮片特色炮制技艺传承基地、国家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江苏分中心;武进中医医院也是部级农村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单位。两家单位都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均具备培养地方特色中药人才的平台和师资,也具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且两家医院和学校间均有可直达的城市公交和地铁连接,人员交流和教学管理均非常方便。

3.2.2制度建设

3.2.2.1医教协同制度

由学校与医院的领导组成医教协同合作委员会,签订合作备忘录。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医教协同的制度设计和具体领导工作。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该委员会肩负创设整合软硬件教学条件的任务,具体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教学考核评估以及参与医教协同人员的激励保障措施等;建立师承导师(含理论授课教师)遴选制度,对师承导师的师德、学历、资历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学生和师承导师互选制度,通过向学生公布导师的研究专长及成果,给导师传阅学生的兴趣志向与学业情况,最终互选确定师徒结对;建立不能正常完成教学任务的导师和不能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退出机制。

3.2.2.2人才培养制度

(1)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邀请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药店,药品、保健品、化妆品企业等单位的专业人员,会同合作双方领导、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含师承导师代表)等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常州中医药产业链、需求链的情况,重点关注民生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商定课程设置、制(修)订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策略与实施路径。(2)教学管理委员会。由学校教务处、督导室和专业教研室、医院科教科和药剂科等部门人员联合组成教务管理委员会,共同制订详细的教学管理和督导制度,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实施过程监控;制订课程管理制度,确定同门类课程的课程群负责人、各门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或同课程的课程负责人群;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导师)提升专业技能和授课(业)水平。(3)学生管理委员会。由学校和医院人员共同成立学生管理委员会,在合作单位设立校学生会的分支机构,在学生管理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实现学生自治管理。

3.2.3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3.2.3.1培养目标与规格

根据常州地区中药人才需求,专业指导委员会一致确定学校中药学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基层,面向健康服务业,旨在培养“传承有特色、服务有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化解孟河医派的中药传承危机,满足常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

3.2.3.2课程体系建设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合作双方的专业师资协同梳理孟河医派中医药典籍案例,将孟河医派的主要学术观点融入教学,推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明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等,建设以中药服务能力提升为导向,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经典课程为根基,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①公共基础课。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市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同时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融通和配合。②专业基础课。立足学校药学专业群(高职中药学、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整体框架,统筹推进化学课程群、医学基础课程群、药学基础课程群、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群的建设。③专业核心课。重点实施中药健康服务课程群的建设,该课程群由中药医疗卫生服务与治疗服务、中药养生保健与中药养老、中药文化旅游与中药产品研发(药品、保健品、化妆品)三个课程组成,各组合间的部分课程有交叉。同时与高职药学和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共建药品生产课程群、药品营销课程群。④选修课。包括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通识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社会文明与文史经典、艺术与美学等;专业选修课有孟河医派特色课程、传统中医药文化、技能拓展课程等。

3.2.3.3教学策略与方法

按照课程特点及医教协同双方教师专长确定具体课程的任课教师,着力孟河医派特色的中医药思维培养与实践能力、传承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同步提升。教师利用信息化等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3.2.3.4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五年学制中,前两年学生统一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后三年每周有两日或三日在学校集中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每周有三日或两日在医院学习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及跟师实践。通过院校教育结合师承教育的方式,学校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4结语

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的基础和着力点)是本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三个创新:第一,培养机制创新。率先尝试学校和医院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共同育人。第二,突出地方特色。本土化的人才培养处处体现孟河医派的传承。第三,契合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主动服务当前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医教协同下的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结合育人是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医教协同下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有助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将合作双方打造成域内知名的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医教双赢。对学生而言,师承教育的引入有助于促进其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提升;对常州中药事业而言,此模式为孟河医派中药技术技能的代际传承提供人力资源,为常州特色鲜明的中药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对合作医院而言,医院参与人才培养有利于降低用人成本和风险;对学校而言,医教协同理念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总之,本研究为常州中药人才的培养,为孟河医派的中药传承、为常州中药事业的发展,为健康常州、健康中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申海进 李勇 刘倩 刘产明 刘辉 朱月琴 徐方铭 凡杭 包莉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常州市中医医院 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