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分析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分析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需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探讨与发展,唯有如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力及素养才能获得有效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思想在中国的教学思想史中,已经得到了源远流长的发展,不仅是古代教学的重要产物,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教学产物。那么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而言,如何才能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积极优势发挥出来,相信是每个小学数学老师都在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笔者对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旨在为广大一线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优势,提出的几点建议。

1.发挥启发式教学的“导”作用

启发教学思想是由古代的思想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曾明确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不仅简单地停留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而是开始延伸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方面,导是目前启发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思想、特点与核心所在。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常会存在一个教学误区,即导而牵。具体表现于两点:第一,总是牵着学生学习,不敢有丝毫的放手。总是将课堂教学局限于问答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永远处于老师要求的框架之中,难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创造性,自然难以有持续性的发展;第二,不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新时期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中,老师需要及时采取创新的教学思路,即“大处导,小处启”策略,巧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从教材教学思路中解脱出来,采取有益于教与学同时进步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小具有适合自己的独特思考与解决问题思路。

2.将“启”与“试”完美结合

现代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的调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探索、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有效的发展。老师需要明确事物发展的根本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将之映射到学生的发展方面,就需要依赖自身的主观努力而不断发展。当引导学生将一切外在因素都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时,学生的主动求知、探索欲望才会极其强烈,才能将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今天的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即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必须要完美的契合,简单来说就是将老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尝试进行完美结合。首先,引导学生不断尝试,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有效的发展。无论对于优等生而言,还是对于差等生而言,只要尝试到成功之后,学习自信都会不断地提升,并会为下次获得成功做好一切准备;其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学生将动手、动口、动眼及动脑进行综合性的尝试,培养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亲自动手带来的学习乐趣,将原本的“苦学”轻松转化成为“乐学”。而想要实现此目的,不仅需要有效的启发,还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与自由,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新知识,还能够再次发现新问题,进行良性循环,提升学习技能。

3.注重发挥启发式教学的“准”与“巧”

众所周知,想要药到病除,就必须医生对症下药,同样,想要让学生的学习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就需要老师在学生迷惑时给予及时的引导。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时,想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及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必须要注重对启发点的不断优化。第一,需要把握好启发式教学的“准”作用,此准主要体现于启发关键处,启发于新旧知识连接处。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有极强的系统性特征,较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已掌握知识来学习新知识。首先,新课前的旧知识复习与新知识学习必须要精心设计启发内容,突出问题的关键,在启发学生的同时,促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其次,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需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需要具有递进性、启发性特点,让学生在系列性的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知识并掌握新知识,最后再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学习,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第二,需要把握好启发式教学的“巧”作用。此“巧”启发作用,需要在学生学习有难度时进行,简单来说,也就是当中差等生跳起来难以摘到果子时,当优等生渴望发挥创造性的时候,都需要给予巧妙的点拨,确保他们都处于茅塞顿开的学习状态中。毋庸置疑,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今后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作为现代化的小学数学老师,如果想要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对学生、教学模式、教材、教学大纲等进行深入与全面的研究,确保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出来,让学生获得轻松与高效的发展.

作者:王瑛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横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