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高师美术学专业研究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高师美术学专业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育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美术素养显著提升。高师美术学专业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人才培养的摇篮,需要不断创新专业课程设置,加快教学模式改革,从而为中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大批优秀人才。该文分析当前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思路,加快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以期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方面的人才。

关键词: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培养

高师美术学专业需要创新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专业的教学人才,这样才能满足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于教师的要求。当前,我国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对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基于此,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的研究,在创新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性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使其进入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美术教育。

一、高师美术学专业与美院绘画专业存在的不同之处

1.人才培养方向存在差异性

高师美术学专业和美院绘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存在明显不同,美院绘画专业主要培养专业性的艺术人才,而高师美术学专业主要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社会培养美术教育方面的人才。因此,高师美术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需要与美院绘画专业区分开,突出师范性,加强对美术师范生教师技能等方面的培养。高师美术学专业需要秉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美术教师的目标,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上体现创新性,整体把握本专业的教学课程。

2.造型观念上存在差异性

高师美术学专业和美院绘画专业在基础性课程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造型观念上差异性较大。高师美术学专业侧重于对平面图形和构成形式的掌握,而美院绘画专业侧重对人物形象和空间的塑造练习。

二、现阶段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类课程设置缺少合理性

理论性课程和技法性课程是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现阶段,部分高师美术学专业未能全面开展技法性课程,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际要求差距较大。专业类课程开展不全面是高师美术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技法性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的比重较大,但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实际,出现专业性过强的问题。在理论性课程中,美术史、美学、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内容设置较少,部分高师美术学专业师范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不够扎实,存在理论素养不高的问题。一方面,技法性课程有待完善。现阶段,我国部分高师美术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借鉴美院绘画专业,素描、装饰画以及水粉等基础性课程大多安排在教学的前两年,版画、油画以及国画等重点性专业课程大多在第三学年开展。由此可见,高师美术学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在主修专业课程方面的能力,难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由此带来部分高师美术学专业学生掌握的技法性知识存在缺失、难以满足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等问题。另一方面,理论性课程相对被忽视。理论性课程受到忽视主要表现为部分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的技艺性能力较为关注,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其原因主要在于理论性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课时相对不足。一些高师美术学专业将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作为理论性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忽视美术教学自身具有的人文性,导致理论性课程缺少人文精神的渗透,不利于培养该专业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综合修养。现阶段,部分高师美术学专业理论性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

2.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高师美术学专业教育类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教育理论性课程和教育实践性课程。现阶段,部分高师美术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主要在于:一是教育理论性课程设置量不足,一些高校采取大班教学,小班教学相对不足,导致教育类课程教学质量不高;二是教育实践性课程缺少实质性的内容,过分看重形式,一些教师对美术学专业师范生缺少规范化的指导,导致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学有效性不高。

三、高师美术学专业创新和改革课程设置的新思路

高师美术学专业在创新和改革课程设置上需要结合当今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提高课程设置与人才教育之间的适应性,促进课程设置不断完善。

1.提高教育类课程的全面性

高师美术学专业教育理论涉及的内容较多,除了基本的教育理论课程,如教育心理学、美术教材教法外,还需要纳入美术课程和教材分析、美术教育史、普通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内容。此外,还需要设置教育实践课程,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教学等,从而促进教育类课程设置更加全面,拓宽高师美术学专业师范生的知识面,便于该专业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

2.增强教育类课程的实施成效

为了提升高师美术学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教育类课程实施的成效,高师美术学专业需要分析现行的课堂规章制度和考试制度,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强化教师对教育类课程的指导,为专业师范生构建较为完善的实习、见习流程,从而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高师美术学专业需要不断壮大师资力量,打造高素质的美术专业教师团队。

3.促使专业类课程设置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一,提高对理论性课程教学的关注度。理论性课程和技法性课程是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理论性课程主要由技法理论和基础理论组成,其涉及的内容较多,如色彩学、图学、透视学、构成学、解剖学等。学习理论性课程可以促使学生逐步提升艺术素养,如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等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上述理论性课程以外,高师美术学专业还要开设美学鉴赏、美学、艺术史以及艺术与科学等方面的理论性课程,在丰富理论性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保障理论性课程有足够的课时。第二,提高技法性课程的合理性。中小学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提出了适用于小学、初中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适用于普通高中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前者明确了小学和初中美术学科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部分,涉及国画、水彩、剪纸、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后者将高中美术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如美术鉴赏、设计与工艺、绘画与雕塑、书法与篆刻以及现代媒体艺术等。不同的模块涉及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学的各个层面,因此,美术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美术技法,以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要求。现行的课程标准要求高师美术学专业提高技法性课程的合理性,增加技法性课程的教学课时,转变以往过于重视某些技能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美术师范生的多种能力作为高师美术学专业技法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只有这样,高师美术学专业师范生才能满足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此外,高师美术学专业技法性课程还要注意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实际相结合,开设基础图案、创意绘画、绳艺、纸艺、雕刻、编织、陶艺等课程。

4.公共选修课中纳入人文类课程内容

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需要秉持人文性的教学特点开展教学。美术教学本身带有一定的人文性,如何立足美术教学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高师美术学专业的公共选修课需要纳入人文类选修课程,将历史、哲学、文学、宗教以及音乐等学科作为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以此提升高师美术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

四、结语

高师美术学专业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具有直接影响。优化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改革和创新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可以不断提升美术师范生的综合美术素养,强化他们的美术教学能力,这对促进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和培养中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想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从源头出发,积极改革和创新高师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张宏.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内容问题管窥.美与时代(下),2016(1).

[2]李薇.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3]张丹.生态理念下高师美术学专业交叉课程设置调查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柴新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多元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美与时代(中),2019(6).

[5]牟贺贺.高师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6).

作者:胡振江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