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路径

核心素养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该文首先分析了中小学美术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其次分析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旨在切实提高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小学;核心素养;美术教育;路径

201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指明了方向。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落实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美术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1.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指的是学生在了解、学习、掌握、应用人文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种能力、情感以及价值取向,具体包含了人文情怀、人文积淀、审美情趣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了解很多优秀艺术家的生平与作品,并逐渐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这些就是人文积淀的渗透和表现;学生不断学习美术知识,并根据自身所学知识、认知能力与生活经验进行创作,从而体现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这就是美术学科给予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日常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使其逐渐掌握基本的美术创作方法与技能,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应用这些技能,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接受美的熏陶,学会理解美术、尊重美术,逐步提升发现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这些都体现了美术学科中的人文底蕴。

2.科学精神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强化造型意识、空间意识,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各类与美术相关的素材、工具,准确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艺术思想、艺术意图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传统与现实媒体技术、美术语言结合,打造直观、立体的视觉形象,并将其展现出来。如,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美术实践活动时,要结合一些科学原理、空间意识、造型意识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尤其是在一些手工创作课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展开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涵盖的范围较广,涉及自身管理、人格完善、尊重生命等方面。健康生活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规划人生。在美术学科中,健康生活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师开展“变废为宝”的活动中,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废弃材料制作出对生活有用的物品。如,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发现与创造》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变废为宝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优美的作品其实来自生活中的“废品”。不同形态、不同色彩和不同材质的废弃材料都是激发学生发现与创造的有效教学资源,教师应使学生在生活的历练下潜移默化地健全人格品质,提高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4.实践创新

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创新,因此,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是一门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科,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实践自己的方案、体现自己的创意。如,在手工制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将自己的创意融入手工作品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素养。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开展中小学美术教育,必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固有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部分学校教学模式落后。部分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对美术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美术知识与基础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的培养。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且,这样的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往往较为随意,艺术性不强,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其次,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影响了部分学校美术教育的良好发展。尤其是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地区,由于经费投入力度较小,师资力量较薄弱,基础教学设施缺乏,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不足,难以提升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同时,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再次,中小学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脱节问题。教育讲究连贯性,如果连贯性得不到保障,可能会使教育存在脱节的情况。目前,学生从小学毕业之后升入初中往往需要换学校,部分学生由于无法有效适应新的环境,影响了自身的正常学习。另外,中小学美术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合作,部分教师只关注自己所在学段的教学,不了解其他学段教师的教学情况,仅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未认识中小学衔接的重要性。最后,师资力量分布不均。学科的全面发展有赖于教师的力量,美术学科也不例外。目前,一线城市的美术教师储备较充足,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美术科班出身的教师较少,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影响了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发展。

三、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对策

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逐步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重视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严格按照中小学美术教材纲要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如,二年级《会变的线条》一课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感受不同形状线条的不同美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小组划分,分别出示不同线条的绘画作品,让小组成员观察、讨论图片,从而使其认识绘画中包含的各类线条,并感受线条变化的魅力;随后,在练习绘画环节,教师应启发学生应用组合线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行体会线条的粗细程度对作品的不同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线条美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能够在和谐、安静、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感受绘画的魅力与线条的神奇。

2.善用教学技巧,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在理解美术相关理论时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往往难以有效理解理论的内涵。因此,美术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教学技巧,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愉悦、轻松的氛围,降低知识接受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如,在七年级《色彩与生活》一课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色彩和色彩规律,明确色彩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通过观察生活辨别色彩,感受不同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特点。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导入水果、蔬菜等生活中常见的、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物品图片,让学生看到生活中不同物品的色彩,帮助学生提高对色彩的辨别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提升对色彩的创造能力,切实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综合美术素养的提高。

3.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有效、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因此,教师在学生的美术创作或作品展示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激发其良好的创作热情。另外,教师还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所学习的美术内容较为广泛,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可以成为描绘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性地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引导其形成积极的审美观。如,在四年级《染纸》一课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宣纸的特殊浸染效果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同时为其提供相应的操作平台,将课堂交给学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以不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

4.加强中小学校的合作交流

中小学段的美术教师不能只关注本学段的美术教育,需对中学、小学两个阶段的教学方法都有所了解,加强对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视,将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为此,学校应定期组织中小学校美术教师进行交流。小学教师可以提前让高年级的学生适当了解一些初一阶段的美术课程内容,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自学技巧。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需要偶尔进行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掌握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此帮助小学生预习初中美术课程内容;小学美术教师对初一学生进行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小学美术知识。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美术教学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学生正面激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费日艳.探究美术兴趣小组在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美术教育研究,2018(20).

[2]陈阳光.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华夏教师,2018(20).

[3]柯涵骞.核心素养体系下的初中美术跨学科教学与实践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张崟.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教学转型之路.中国民族博览,2017(10).

作者:朱敏敏 崔仲琼 单位:安徽六安市第九中学 安徽六安市裕安区城北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