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术教育转型新路径

乡村美术教育转型新路径

摘要:新课改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强调核心素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而美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不可小视。目前,乡村美术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该文结合乡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乡村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具有的优势,并结合乡村本土实际,从资源利用、师资、课堂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改善乡村美术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美术;核心素养;本土化;平台

一、必要性

乡村美术教育转型是时展的需要。美育是心灵的教育,本质上是素质教育。相比于城市,乡村美育较为薄弱,加上应试教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被忽视。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人们开始意识到美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造力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理念愈加成熟,在核心素养时代下,乡村美术教育迫切需要改善,以紧跟时代脉搏。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发展人,教育的转型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质的体现。

二、乡村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策略

1.乡村经济落后,美术教育资源受限

对应策略如下。一是课程本土化。陶行知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美术教材,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身边具有特色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弹性课程。如,东营位于黄河入海口,有丰富的湿地和植被资源,可以较好地开展黑陶、草编等美术手工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和创造,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能够领略自然之美,提高审美层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二是学生进社区。“志愿者进社区”是较为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合作意识培养的教学组织模式。美术学科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主动学习,乡村社区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将社区教育资源运用于美术课堂,学生也能够在社区活动中实践所学技能。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学有所用、有益社区,也能使学生展示自我、提升素养。如,教师可组织画展进社区、社区宣传设计、景观设计等有意义的美术实践活动。

2.乡村学校缺乏专业的美术师资

对应策略:民间艺人进课堂,优秀文化资源进课堂。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整合了美术课的内容,强调要注重优秀文化资源与课堂的整合。将民间艺人引入教学有利于充实美育工作,他们不仅有高超的技艺,还具有工匠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优秀的艺人、工匠,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课堂,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能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同时,这也有利于改变学生重知识、轻技能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精神。民间艺人、匠人进课堂,对于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而言,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对美术学习缺乏兴趣

对应策略如下。其一是教师的自我改变。教育的关键突破口在教师,教师只有自我改变、突破,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体现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学习的关系。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主动的、发展着的主体,在教学中要把“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教师要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从而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其二是课堂变平台,校园变舞台。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使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除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将课堂变为学生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其审美观念也会不同,美术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审美个性,使他们在独特的个性基础上自由、全面地发展。教师应发挥美术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搭建展现个性、表现自我的平台,以有趣的教学情境、活泼多样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从而使学生创作出有个性、有情感的作品。同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参观一些美术展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这既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也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提升自信。学校要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

三、效应成果

核心素养时代下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画一张画,制作一件陶艺作品,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有效的思维方法。当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美术思维与方法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问题处理时,核心素养的目标才算是真正地达成。在社会和学校搭建的各种优质教育平台上,乡村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各种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美术活动中,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更加自信、更具活力,不仅收获了快乐,而且真正学会专注、勇敢、善良、合作等素养。同时,学校会更加和谐、充满生气。

参考文献:

[1](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尹少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美术教育,2016(4)

作者:刘刚 单位: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