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在幼教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今后走上艺术道路奠定基础。然而,从当前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现状来看,存在一定的教育教学问题,诸如教育教学形式单一问题,影响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有效开展。对此,着重分析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存在问题,论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价值,明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提出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体系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开展,不仅要重视学生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技能、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鉴赏水平的提升,培养优秀幼教人才,进而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因此,研究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十分必要,不仅是学前儿童美术类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我国幼教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

一、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教育形式,其具有自身独有的教育特性,以情感、文化、生活教育为媒介,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的实施,以此提升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领会艺术教育内涵。但从当前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开展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并没有遵从美术教育特性,忽视学生情感启迪、文化渗透、生活教育的实施,大都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传递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使学生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到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究其原因,是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失去了艺术教育效度。

(二)美术类课程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衔接度不足。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重视个体全方位、多方面发展,使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涉猎多课程知识内容,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同理,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施亦是如此,需要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知识相融合,诸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课程知识,使学生深入研究、知晓幼儿身心发展特性,促进幼教美术课程教育的实施,彰显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价值[1]。但从当前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情况来看,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与其他类课程教育衔接不足,制约了学生多方面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理念提倡的学生综合性发展背道而驰。

(三)美术课程教育设施完备度低。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是一种职业性教育形式,需要完善的课程设备、设施的投入,以此才能增强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实施效度。但从当前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现状来看,美术课程教育设施完备度低,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设备、设施的缺乏,为教师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教学带来一定的不便,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针对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设备、设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多媒体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二、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价值

(一)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使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返璞归真,使其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形式。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作为幼儿教育的一门基础类课程,在幼儿美育、智育、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教育质量、教育成效直接关系到幼教人才培养成效。因此,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革新,使学生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学习中认知到艺术教育的魅力、内涵,培养优秀幼教教师,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2]。

(二)促进艺术类学生综合性发展。学前儿童专业课程涉及的课程内容繁多,其中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美育教育的提升。传统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美术艺术素养与技能培养效度不高,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3]。而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模式、丰富其内容,可以增强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发挥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根本性效度,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衔接,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艺术知识体系,更能够增强学生艺术鉴赏、实践能力,彰显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育人教育效度,进而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

(三)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我国课程教育的实施,一直以来都重视应试教育,这种教育虽然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影响到学生综合性发展。而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革新,不仅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重视学生艺术素养、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一)主体性。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需明确师生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地位,发挥各自教学、学习根本性效度,使师生协同促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但在传统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中,教师大都是知识、技能传递主体,学生为知识、技能吸收客体,即教师单一地向学生传递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学生被动学习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与艺术类课程教育形式背道而驰。从素质教育层面探析,师生在教育教学实施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即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者,而教师为教学组织者、引领者等,以此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知识,进一步领会艺术教育内涵。因此,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应遵从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明确师生各自教育教学身份,发挥师生教学、学习主体性,营造和谐、平等教育氛围,进而促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4]。

(二)生活性。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是一种艺术教育形式,而艺术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艺术教育最高的教育境界。以生活为导向开展的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依托于学生生活实际,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发觉艺术,并且以自身高超的绘画技能,将生活中的艺术运用绘画笔记录下来,以此培养学生高深的艺术境界。但传统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开展,忽视课程知识与生活的衔接,学生针对绘画知识、技能的学习,大都停留在书本课程知识上,缺乏艺术生活意识,使学生绘画作品旨意、境界水平不高。因此,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遵从生活性教育要求,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与生活实际相融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并且以生活为素材,拓宽自身艺术面,培养优秀幼教教师,并且将生活教育融入到幼儿教育体系中,进而提升我国幼儿教育质量。

(三)情感性。情感是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学生情感启迪、艺术素养培养中情感占据主要地位。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中,以情感教育为导向,带动师生教学、学习情感,以情感去探析艺术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性,促进优质幼儿教师的培养。幼儿教师具有情感教育性,能够将这种情感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以情感引领、教育学生,给予学生关心、关爱,使幼儿在情感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因此,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应重视情感教育,凸显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情感性教育效度,以此实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四)实践性。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施,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育,推进两者的融合,以此彰显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价值。基于传统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施,重视理论教学部分,使学生缺乏实践施展平台,影响到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性发展。因此,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遵从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推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不仅丰富学生知识体系,更要提升学生艺术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水平。

(五)文化性。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文化教育的实施,不仅促进学生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的学习,更要整合课程教育形式,将其背后的艺术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文化自觉、自信。学生具有文化自觉、自信,能够在今后的职教生涯中,重视幼儿文化教育,立足于幼儿课程知识,融入相关的文化、艺术文化知识,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引领、教育,从小让幼儿知晓、认知文化,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为我国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明确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应明确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以目标引领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开展,提升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我国学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保教意识、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明确,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完善、补充,提升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目标的针对性、完善性。首先,明确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教育教学目标。立足于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理论,认知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的意义、价值,树立良好的美术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引领,促进学生实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目标。其次,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能力教育教学目标。根据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形式,明确学生在成为幼儿教师后应该具有的能力,以此能力为导向,促进教学目标的明确,诸如保教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使幼儿教师以自身能力推进幼儿教育的有序开展。最后,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情感教育教学目标。艺术教育的实施需要重视学生情感教育,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学习课程知识,正视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审美情感,进而促进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情感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改革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在以往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实施中,重视课程教育内容的传递,即将书本课程知识传递给学生,使课程知识缺乏新颖性,阻碍学生知识接受面的拓宽。因此,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视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内容的革新,以新颖、丰富的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内容,提升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质量。首先,重视文化教育,在传递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的同时,渗透艺术文化,加深学生对艺术文化知识的认知,丰富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知识内容。其次,重视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诸如历史学、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哲学及语文、数学知识的融合,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在充实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内容过程中,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运用,构建网络资源库,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学中的融入,以此拓宽学生艺术视野。与此同时,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视软硬件课程教育设施、设备的完善,为教师多元化教学实施提供保障。

(三)创新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方法实施的多样性,以多样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提升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中,能够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诸如案例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导入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类比教学法等,教师在教学方法运用中,立足于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形式,将这些教学方法融入到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领,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以此让学生在思考、探究、实践知识中,领会到艺术教育的魅力。例如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实施中,以案例教学方法为导向,借助真实、典型的幼儿美术教育案例,引领学生分析案例,加强学生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并且根据幼儿教育实际情况,进行真实的模拟教学实践,提升学生教学能力、授课能力,以此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此同时,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视艺术鉴赏活动的开展,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进而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十分必要,是我国幼教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学习中认知到艺术教育的魅力、内涵,促进优秀幼教教师的培养,使幼教教师以自身艺术性为导向,为幼儿开展有效的美术教育,以此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作者:戴丽姿 单位:韩国又石大学邢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