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民间美术教学实践探究

中学民间美术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润泽作用。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语境下,教师通过传统民间美术教学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为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学;美术教学;民间美术

“文化自信”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创新化的现代社会中,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价值的肯定。

一、新时代新语境,民间美术彰显文化自信

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亟须传承、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自信的培养,应在民族传统与文化的土壤中挖掘资源,同时要在基础教育的实施中传播,才能发挥影响人的作用。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民间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的传递,彰显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民间美术教学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挖掘教学资源,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民间美术是基础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民间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导致部分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较为薄弱。同时,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过于注重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一些民间美术未能结合时代特点融入新时代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传统民间美术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对其蕴含的历史背景、文化深度、民族情感缺少深刻理解。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富有文化底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年画、剪纸、泥塑、扎染等。民间美术最大的特点是地域性、民族性,同样的表现形式处在不同的区域,所呈现出的造型各有特色。因此,它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是民间美术教育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从教育目的、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课程性质出发,选择符合地域特点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感受文化传承,从而润物细无声地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创新开发课程,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术学科在不断创新、改革的过程中,教育目标已由原来的三维目标逐渐转向核心素养的培养。美术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五方面,体现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底蕴的培养。在欣赏与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结合,使学生在认同民族文化的同时弘扬传统民间美术。

1.学科内融合的民间美术教育

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电子设备融入课堂教学的比重逐渐加大,美术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创新。民间美术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发创新性课程。民间美术中连续的纹样图形,在软件的帮助下可以直接、简单地制作出来,摆脱了以往教师枯燥讲述的尴尬境地。在动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欣赏中国传统动画影片,如剪纸作品《南郭先生》、木偶戏《阿凡提》等民间美术动画作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加强文化自信。在创作中,学生可根据不同的主题,在使用民间美术的素材进行造型拍摄后,运用视频剪辑软件合成,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性影片。

2.跨学科融合的民间美术教育

新课程强调美术教育的融合,包括美术自身的融合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民间美术与地理、历史相结合,通过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寻找相关的民间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讨论、创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我国民间艺术始终肩负着促进文化融合、经济增长、审美变革的任务。学生在这种力量的熏陶、感染下,会更加重视民族传统美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会更加具体,增强自觉守护国家文化的使命感,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应将我国民间艺术融入世界,把民间艺术中的精神之美、思想之美、物质之美、文化之美分享给世界。结语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以文化自信为主要精神标志的独特历史文化语境中。民间美术始终在传承、创新文化的过程中追求观念与精神的表达,通过民间美术教学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在世界文化交融、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在民间美术教育的引导下,学生将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中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的传承者、弘扬者。

参考文献:

[1]郭燕.中小学美术课程特色教学探究——陶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王旭倩.探析“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播与交流.艺术科技,2016(9).

作者:李淑文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