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方法综述(共8篇)

历史教学方法综述(共8篇)

第一篇

一、进行有效教学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1.教师的备课情况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讲高中历史古代史的时候,教师就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如按照时间、年代、事件等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由此让学生通过一层套一层的思考与分析来提高他们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查阅图书、收集资料等各种有效的方式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开拓学生的视野。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准备一些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是尤为重要的,比如,教师在讲解英雄人物的桥段时,可以提前收集一些与这个人物相关的历史故事、私人生活等,要是有条件的话还可制作一个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明了地认识该人物,由此达到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2.注重课堂主体的问题

目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作用的课堂教学已成为了教育界的流行趋势,于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就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任务,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在往年的教学中,大多数地区的教师在教学时都是以自身为主体来带动学生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思路与模式始终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积极性。随着改革的推进,教师就应该革除旧思想,发扬新规则。比如,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相关的知识点,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卢沟桥事变》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一系列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将学生真正地带入到课堂中。

二、新时代下促进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

1.明确教学法,促进有效教学

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个明确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基础与前提条件。由此,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其次,随着历史课本的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拓展学生的知识与完成教学任务联系起来。再次,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培养逻辑思维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任务来明确自身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以此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像讲解课文那样以分析教学核心、明确教学任务为重点,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程知识,以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情感的方式来保障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以小组讨论法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的有效性

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小组讨论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方式在教学中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予以解决。在讲课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案例或者是一些历史故事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讲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划入不同小组,并为每一个小组分配相关的任务,让他们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摸索与分析,以调查资料与分析历史故事的方式对其加以讨论。当教师讲到相关课文的时候,负责这一组课程的学生就要将他们讨论的结果与了解到的情况在课上的前五分钟向全班学生及教师进行汇报讲解。

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讲解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与修改。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再次分析与讨论,此时就需要学生临时发挥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三、总结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是高中学生学习内容及高考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在高中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并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程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由此,让学生在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里不断前进、不断创新。

作者:黄金华 单位:江西省贵溪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能力的逐步形成是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积极互动、共同努力的结果。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是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态度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样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这样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怀疑的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创设思维情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了解本节课内容,然后在具体讲解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悬念和疑问,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激发学生提出一些新见解和新想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获取新知识。在启发和讨论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新见解和新想法,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敢于打破常规去探根究底,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三、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多媒体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是提高提高课堂教学艺术重要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是改进教学手段的需要,更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图像、图形、动画、视听优势,通过不同的方式讲授历史知识,有助于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教师也可以根据画面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回答,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教师还要充分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通过讲述历史典故,运用恰当、形象的比喻,把丰富的情感、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使得抽象枯燥的历史概念与知识变得有趣、易懂,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重视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历史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在常规的教学中,主要以教材为依托,缺少对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引导和培养。而阅读可以活跃思维,扩展学生视野,作为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内阅读,历史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教师要将教材中蕴含的知识和哲理声情并茂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历史的博大精深。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实际,推荐一些主题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经典作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和典故,摘抄一些名人名言,背诵一些名诗名篇,并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之间阅读交流,写心得体会,使学生以最简捷的方法获得历史知识,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深入学习了课本知识,又扩大了视野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历史课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的需要、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切入点,有目的、有重点的让学生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社会实践。通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编课本剧、话剧、办手抄报、历史社刊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多实践,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创新的乐趣。教师在具体讲授课程中,根据讲授的内容,随时可以提出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看法,让学生来回答,以此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愉悦心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强化,并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作者:赵宏欣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凸显重点,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依靠教师的讲述是难以完成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因此教师势必要借助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视听并用,学生的信息保存量三小时后为90%,三天后为75%。上述结果说明,视听并用能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并且遗忘得慢,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历史影视资料,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提高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效率。如《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我截取了电影《开国大典》片断:站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图、文、声、像,逼真地再现了宣告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伟大时刻。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断,但学生如眼见其境,耳闻其声,深刻地了解了重大事件的前前后后,再加上教科书的补充,增强了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再如《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这个单元,笔者就播放了《汉武大帝》《大明王朝》《武则天》等的精选片段,这些影片中的音乐、服装、语言等的展示,不仅可以提供历史事件来龙去脉,又可以提供历史人物的形象刻画,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感受到历史知识的源远流长,提升了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

陶行知云:“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诱。”通过教师对教材深挖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主义,中外优秀历史人物高尚的品德、情操,光靠老师单纯的说教对高中生而言不太管用,历史学科要对高中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结合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影视作品会使高中的历史课堂充满“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上《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时,我播放了电影《横空出世》、《创新中国》的片断。看着钱学森等科研人员在简朴的办公室里用算盘算出了原子弹理论数据,看着国防科技军人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自力更生,克服了种种来自国内外有形无形的艰难险阻,奇迹般地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全世界为之震惊。这样的镜头,深深地震撼了同学们,“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科技工作者顽强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感受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会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延伸课堂,拓宽教学的多样形式

我们也知道,对学生历史认知的引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紧紧局限于历史课堂,它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贯穿于整个高中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历史影视资料的优势,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外延伸。展开历史评论:例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时,笔者就要求学生观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组织学生开展影视评论活动,要求学生就其中的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画面或者历史细节进行“历史题材影视资料评论”或“经典片段编演”或“历史故事讲述”的活动,同时强调在活动中要突出自己的历史感触和对事件的自我认知,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开设选修课目:以专题形式放映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观看后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谈谈见解。我曾开设了二战史的专题选修课,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关于二战的题材可供选择的影视作品非常丰富,有纪录片《世界大战》和剧情片如《珍珠港》、《勇敢的心》、《卡萨布兰卡》、《匈奴王阿提拉》、《圣女贞德》等。

四、结束语

开展研究学习: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一单元,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百家争鸣”的评价;结合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个主流思想的代表,客观评价其思想在某个领域的地位和贡献等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题目,组成研究小组,对资料进行查阅、评价、核实,进而筛选,进行整理得出研究性报告。

作者:徐蓓蓓 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

第四篇

一、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环节

对于导学案教学来说,基本的思路就是以历史学案为载体,实现学案与教材的完美整合,师生教与学之间的配合,并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探究及创新。运用导学案教学的环节有如下几个部分:

(一)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教学的基础工作就是认真编写可行的导学案,这是基础工程。高中历史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是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综合分析教材、教辅和教学大纲。而且设计的导学案一定不能偏离学习主题,也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要认真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心理,使设计的导学案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二针对以上两项准备工作,在设计编写导学案的时候教师要遵循主体性的原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遵循指导性原则做好本职工作,指导学生学习在学法上和深度引导上给予辅助;遵循层次性原则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出层次性和梯度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导学案编写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挖掘学生资源,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到编写工作中来,使得导学案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二)交流讨论

在导学案的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了解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弓!导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予以解决;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并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做出精细解释,做出评析,供学生参考学习。(四)精讲答疑通过自学、教学交流,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之上,历史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对学生的疑问以及错误理解给予解答和纠正做到精讲。此外,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就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答疑切忌面面俱到。同时,教师还要突出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达标总结

所谓的达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既定的学习内容,培养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而紧扣本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历史练习题。而且,习题的设计既要侧重于基础,又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总结是指学生对从课前预习到达标练习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自评和初省、是一个整理、提高的过程。

二、高中历史运用学案导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历史导学案要突出启发性。因此,教师在运用导学案时,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条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脑想、眼看、耳听、口说、手做,从而获得新知,提升能力。历史导学案的构成部分一般由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思考题、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组成。具体内容设计上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分析、概括、归纳、讨论等,可实现学习内容的动态化和学习过程的参与性。

三、总结

总之,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要准确定位师生之间的角色,分清被此的地位,把“学’,和“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二者不可偏废,都要有所倚重,切不可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和学生的放羊式教学;要理清师生之间的地位,对教和学做好分工,学生能学的自己学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师才进行引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性资源,不可拘泥于学案而对课堂生成置之不理,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对其问题灵活处理。

作者:刘大中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

第五篇

一、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史鉴今,以今通古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采用最新的时事———钓鱼岛争端导入,通过视频观看,学生了解钓鱼岛问题源自甲午中日战争。《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战争》一课,结合英国凯特王妃产子导入,这个小王子将会是以后的英国国王,学生对英国的政治体制产生疑问。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表演历史短剧、讲故事讲评书、我做小导游等活动。超时空对话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避免革命的改革》一课,让学生模拟当时的农奴,在颁布法令之后依然很悲惨地生活,感受改革后农奴是不是真的有了自由;《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学生围绕辩题“正方———华盛顿创造了美国历史,反方———不完全是华盛顿创造了美国历史”展开辩论,辩论结束后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全面正确地评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被激发出来了。

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时,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区别和联系,并分析为什么在相似的内忧外患的时期两次改革一个成功而另一个却失败,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四、巧用多媒体,让历史人物生动,历史事件饱满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展示一些图文资料。《甲午中日战争》一课,通过阅读邓世昌事迹,观看黄海海战视频,使学生对邓世昌誓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精神感到钦佩。《探险者的梦想》一课,利用动态地图展示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学生很快能做出对比;《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一课,在学生做小导游的时候,教师配合演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学生自然对故宫布局有了深入了解。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不断补充书本上简单的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

五、采用顺口溜、数字记忆、联想记忆等方式巧计知识点

比如在讲清朝皇帝顺序的时候,我会用“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让学生很快记住清朝的12个皇帝。《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我会让学生用联想记忆法记忆战国七雄的名字,喊(韩)赵薇(魏)去(楚)演(燕)戏(齐),第一时间学生一定能记住这七个国家。在学习《马关条约》内容的时候,教学生这样记忆:马老板(马关条约)投资2亿(赔款数额)开厂,生产苏杭牌(口岸苏州杭州)杀虫剂(沙市重庆)。学生们感觉到历史学习不再那么枯燥,而是很有趣味性的。

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中教师通俗的语言,恰当的形体动作,可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具体地展示历史事件的绚丽画面。袁腾飞教师的课在网络上很火,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语言很生动幽默,通俗易懂。比如他在讲儒家和法家的区别时,说:法家是你必须听皇帝的,不然就剁了你,可是人要是跑越南你剁什么。儒家就不同了,他告诉你皇帝是天子,你不听皇帝的就是逆天而行,会遭天谴,一个雷把你给劈了,你就是跑北极也能劈。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儒家法家思想的区别,这比照本宣科的效果好很多。

七、总结

历史是有生命的,能否让学生愿学乐学,是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在平日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干瘪的文字变得丰满,使传统的教学变得生动,使远去的历史仿佛就在身边,让每一堂课都精彩。

作者:戴莉莉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十八中学

第六篇

1.落实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节课知识点之一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能力目标为: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这个活动为载体,五星红旗、人民英雄纪念碑两个历史事物作为主要的信息涵盖于问题之中,借助于影像资料(升旗仪式视频),促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以身临其境的设想,写出可能获取的体验。两个鲜活的信息点深刻地铭记于学生的内心。

2.促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对今天的学生而言,本节课内容相对枯燥,政治性极强。每个学生都会了解一星半点,并且认为与身边的日常生活距离遥远,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厌学。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恐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如果以播放最近一次天安门广场国庆升旗仪式视频的方式呈现本课的基础知识,会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去北京旅游过的同学来说,因更能勾起美好的回忆而兴奋异常。在旅游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普通人拥有赴首都参观的机会并不渺茫,对于没去过的同学来说,可以激发他们的无限憧憬。也就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后感了。如此观之,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落实情感、价值观目标

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为:通过与屈辱的近代史比较,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后事件的了解及对新中国成立重要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而这一目标的落实,如果以说教式形式完成,则会陷入贴标签的误区,在学生心理上不能激起层层涟漪,更不会带来心灵的震撼,实际上为无效教学。借助于观看视频,体验国旗升起时激动瞬间,观看记者现场采访各地参观者时他们激情四射的回答,则达到说教起不到的作用,必定感染、升华学生内心的高端体验。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是其国民的精神寄托,有能量承载这一教育青少年的重任。

4.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历史迁移能力、历史想象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之一。观看视频写感受,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了一个平台。“我看到了隆重的升旗仪式,不禁令我想到历史的沧桑……但历史已成为了历史,我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这个学生由此及彼,由今天追溯近代的屈辱,并畅想美好的明天。

5.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表述能力

观后感写完后,每个小组派几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他们肩负小组成员的重托,同时领受着本组成员的支持,读起稿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普通的小稿熠熠生辉。

总之,这样的教学活动,很适合我校学情,它改变了枯燥、沉闷的气氛,让课堂散发浓郁的生命气息。

作者:李雅文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四中学

第七篇

一、准备过程:明确题型,学生参与选题

1.学生组题

高质量的学习活动方式是以参与式、研究式和构建式为基本结构的课堂学习模式。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探究者和教学过程引导者,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和思考的时间。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我们将班级40位学生分成5组,开展小组组题竞赛,由组长牵头按照相应提示准备20道选择题。具体要求:一是要设置情境,二是要考点、难点,三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哪个小组整理的题被采用得多,哪个小组即获胜,获胜小组将得到一定的奖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此环节设置就是考虑到中学生具有渴望被关注、不服输、好表现的特点,他们为了获胜通常会绞尽脑汁,或借助电脑查询帮助,或翻阅相关书籍,甚至请家长帮忙参考出主意、想方法,力争让自己小组的成果与众不同。

该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规范组织和引导下的学生认知发展过程。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思考、协作、问题解决等体验,获得自身提高和发展。通过参与组题,有的学生才明白,上课时不理解的情境设计并不是“多此一举”,它的设置利于帮助自己通过“史境”感受历史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且发现在这些精心设计的情境里常常“暗藏”了对答案有指向性的有效信息,切不可一掠而过或视而不见。例如:“壮哉!武昌起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张之洞参与的洋务运动B.康有为发动的C.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D.陈独秀参与的新文化运动。学生细读题干可找出下列关键词句“武昌起义”、“打翻封建帝制”、“天下响应,民主共和”,通常称其为“提示语”,稍加思考就会发现,所有提示语均指向同一事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要做题者能将其中的任一提示语和具体事件联系起来,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2.筛选整合

教师将学生整理的题目进行汇总、筛选,确定有代表性100道选择题,一题一分,适合一堂课的容量并便于计分。

二、上机过程:实践操作,检验学生能力

1.明确考试系统类型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可供选择的考试系统种类多、功能全,因为历史测试的操作对象是中学生,操作目的是考查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及对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对计算机操作技术及考试系统功能要求不高,方便导入、阅卷即可。因此,通常无需单独购买,我们使用的是学校信息技术组教师平常组织学生练习的考试系统。

2.详细计划,精选题目

阶段复习时,教师将学生整理的单元练习题汇总,将最终确定的100道选择题整理在考试系统自带的选择题考试模板里,内容包括题干、选项和正确答案。

3.试题导入,指导学生做题

考试系统由服务器(教师机)和客户端(学生机)组成。课前教师按程序操作指示先将试题导入服务器,再操作服务器打开客户端至输入考生信息界面。因不同的考试系统操作过程有别,故此操作可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历史教师也可通过简单学习自行操作。学生每人一机,按教师指导或机器提示进入考试系统答题。教师巡视观察,指导操作。

4.现场反馈成绩,学生对照自查

答题结束,学生根据提示提交以后,可查看自己的测试结果,了解自己的答题情况,并及时对错题进行思考纠正。

5.教师查看数据,了解测试结果

教师通过服务器查看学生的测试结果及每道题的对错比率,把握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查找教学盲点,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讲解问题提供依据。最后,教师将答题结果记录存盘。

三、强化过程:整理反馈,纠错提升

教师详细研究学生的测试结果,对于错误率比较高的题,逐题分析失分原因,并将其整理成学案或制成多媒体课件,重点为学生讲解。也可满足个别学生的存盘要求,以便将其打印或逐一纠错。通过教师对个别题目的重点分析讲解,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选择题题干的重要性。重温做题步骤:先认真、深入地读懂题干,再结合答题要求找出里面的关键词句,接着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筛选、整合,最终确定选项。对照错题,学生们也检验出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及相关能力缺陷,明确了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举一反三,认识到上述做题思路同样适用于历史检测的另一大题型——阅读材料题。因阅读材料题给出的材料如同选择题的情境设置一样,同样蕴涵着具有指向意义的关键词句,即提示语,做题时亦可参照选择题的思路思考、探究。可见,反馈纠错环节有效地将历史课堂学习进行了延伸,实现了学生知识及技能的迁移。

四、反思

与以往的背诵、默写等检验结果比较,上机练习检测学生的成绩要提高20%左右,班级及格率均达到97.5%以上,优秀率则达到82.5%以上,效果明显。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对提高学科教学效率乃至改变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既体现了历史新课标中提出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精神,同时也“实现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我们的这一尝试也进一步印证了,任何一项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确立,都是师生立足于教学实际,长期探索、实践、坚持的智慧结晶。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断地对目标、过程与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肯定、改进与调整,增强了教育过程的科学性和创新价值。

(1)虽然测试采用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学生好学乐学,但上机次数还是不宜过多,建议阶段性上机2次~3次为宜。原因是:上机需做大量准备工作,从学生的组题到教师的选题、制成模板,均需较长时间,组织次数过于频繁难以保证活动质量;大多数学校为了方便管理,机房和教室有一定距离,学生若拖拉不及时到位,既忙乱又耽误时间,影响前后其他课程。再则,组织次数过于频繁会使学生产生懈怠情绪,“过犹不及”,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教师要严格把关题库中的题目,从学生提供的例题中选择有质量并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保证一定的高度,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上机时间里有的放矢,高效学习。

(3)一定要重视反馈提升,做到有始有终。否则虎头蛇尾,上机结束后没有下文,不纠错,不落实,学生不会的仍然不懂,只是变相地为学生“放了一次风”,没有实质性效果,反而浪费时间精力,以后再开展此类活动,学生就很难认真参与。

五、总结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只要教师拥有一颗善于探究的心,具备大胆尝试创新的理念,就能开创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中乐、乐中学。

作者:于英卓 单位:山东济南市第五中学

第八篇

一、利用历史人物教给学生为人处世

“大名鼎鼎的司马迁,换成了宋玉、晏子、东方朔之流,还有宫刑之辱吗?韩信功名赫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要说此人贪功好大,是个杀人魔王,你们相信吗?”一连串的发问,激起了学生对历史无比巨大的兴趣。他们对历史的学习不再满足于课本的范围,而是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让自己的智慧不断丰实。

通过大量材料的展示,创设出这样的情境化问题,学生就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就会使学生上课特别认真,思考问题特别投入,课堂教学效果也特别好。不仅学生学到了历史知识,还使教师在轻松愉快当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导入问题进行情境创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伊始,教师对课堂导入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开门见山地提出全课的中心问题,这样便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将成为影响课堂成败的关键。如在讲授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时,我一开始就抛出这样的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能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等。

如果你是这三位重要历史人物中的某一位,你对中国的将来是何看法呢?”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气氛很热烈,然后按小组推选代表发言。这样的问题设计一下子就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掌握现代科学信息技术

信息高速公路的创立,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加强自我培训,自我完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同时,我们应注意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知识的补充,加强科学性、实践性的研究工作,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打破“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在实践中应大胆尝试,施展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多媒体的教学实践中,并从实际出发,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时代所需,制定完备的业务进修、教研、教改计划,争取在极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总结

总之,历史教学要巧思经营,认真构建,不拘一格,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学得如鱼得水、兴味盎然,才能够真正地懂得学习历史的意义,了解到历史的重大价值。

作者:袁金霞 单位:唐山市丰南区钱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