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小学科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摘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也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因而在小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科学在教育中的“地位”,还要有意识地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引入小学科学的具体教学当中,拉近科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进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的学习当中。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借助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开展教学活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几乎很少联系实际,而且对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比较少,无法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科学教学的效果不佳。

一、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现实生活。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完善科学教学体系,通过模拟生活情境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到生活的痕迹。教师要学会在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通过模拟生活化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知识的探究中。例如,在“环境和我们——垃圾的处理”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中垃圾处理以及垃圾分类的情境,通过这些学生熟悉的事物,有效提升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借助生活场景活跃课堂氛围

生活与小学科学教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开展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以生活为基础分析,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活跃科学课堂氛围,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有必要分析教材的内容,并找出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关联点,从而借助生活知识展开引导,并在与生活有关的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有必要关注学生的整体需求,引入合适的生活化内容,推动科学教学的开展。例如,在学习《一天的食物》的时候,考虑到“民以食为天”,因此学生在接触相关素材的时候探究的欲望比较高。尤其是在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其他同学分享的时候,教学的效果也更加理想。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主动结合自己一天的饮食情况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为更好地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调查家人一天的饮食情况。待学生完成调查以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并展开进一步教学引导,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时期各学科教学中比较常用也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同样可以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中感知科学知识,更好地体验科学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价值,以使学生能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知科学知识的神奇与魅力。例如,对于“声音的传播”这一课的教学,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玩了一个“打电话”的小游戏,即事先为学生准备了纸杯若干、棉线若干、大头针若干,然后让学生两两一组,用两个纸杯和一根棉线制作成一个“土电话”。制作完成后,让其中一个纸杯当“话筒”,另一个纸杯当“听筒”,小组之间以“打电话”(一个说一个听)的形式试验自己电话的效果,同时运用同样的说话音量在拉直棉线和放松棉线两个状态下,测试“电话”的声音传播效果,进而使学生明白拉直的棉线能很好地传递声音的振动,而松松垮垮的棉线则会抑制振动,甚至最终吸收振波,导致声音不能很好地或者无法传到“听筒”里,影响“打电话”的质量。教师在生活化情境的引领之下,使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形式和影响因素,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效率的共同提升。

四、联系生活解释身边现象

小学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紧密,运用科学知识还可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科学精神。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动的现象,先让学生自主解释,之后进行讲解。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的“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一课,在基础知识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自然现象,让学生结合科学知识予以解释。比如展示屋檐的特写图,提出问题:为什么瓦房的屋檐要伸出来一部分?然后让学生试着解答,之后讲解:屋檐的作用是分流雨水,将雨水分流到远处,雨水能够侵蚀土壤,如果不让屋檐伸出一部分,雨水会直接流到房基处,会侵蚀地基、损害房屋。教师先指导学生熟悉基础的科学知识,然后展示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最后进行讲解,以此可以巩固所学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融入生活素材,增强学生科学意识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解释科学现象,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并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天气”这一内容时,老师首先给同学们播放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曲《雨中即景》,让同学们通过直观的影像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歌曲播放完毕后,教师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除了下雨,还知道哪些天气。在同学们纷纷回答完之后,老师引领学生们开展了“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天气除了用文字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请思考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表示天气的方法。随后教师出示了一些图标,让学生来猜一猜,如晴、多云、阴、雨、雷阵雨、雪的图标;之后,教师再要求各个小组利用自制的天气图标展开合作学习,在认识了天气图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来思考天气图标的作用,在遇到天气变化时应该怎么办。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经历,实现了引导学生关心天气,关注天气预报,学会如何在天气变化时照顾好自己,不让爸爸妈妈担心的教学目标。

六、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把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积极开展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科学实验的探究,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科学学习的全过程中。例如,在讲解《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他们去观察面包上霉菌产生的原因以及促使它生长的主要因素。在学生探究结束之后,教师为了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就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食物变质的现象,并让他们进行观察记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掌握,让他们的科学知识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当中,还能够主动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发现素材,主动探究和学习。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科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从多个视角分析探究,并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继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养成科学的态度,喜欢学习科学,并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作者:黄志刚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清泉镇双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