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育课程现状及改革策略探析

中学美育课程现状及改革策略探析

【摘要】本文以分析广西中学美育课程现状为基础,探索广西中学美育课程改革策略。在素质教育逐渐普及的趋势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且美育之于整个教育体系也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素质教育下发达地区与广西地区舞蹈课程设置的现状,提出了广西中学美育相对落后,需要改革改进的观点;其次进一步提出广西中学美育所存在的问题,认为广西中学教育强调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需要加强美育课程的改革,实现文化与审美齐头并进;再次就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及具体的运作方法,以打造多元一体的美育课程,探索广西中学美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广西;美育;课程;改革

一、中学美育课程现状分析

在全国普遍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一线地区建立了综合性较强的素质教育体系,主张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原则,推进教育综合性发展。在中学设置以舞蹈为独立内容的美育课程。在全国视野下,自2014年起,北京陆续有100多所中小学都开设了独立的舞蹈课程,在西安、成都等省会城市也有3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独立的舞蹈课程。以吕艺生先生所著的《素质教育舞蹈》一书的公开发行为标志,开启了面向全国的素质舞蹈课程的普及工作,该书详细阐述了基础教育阶段素质舞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案例。中学设立素质舞蹈课程至今已有多年,曾经的实验课程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已经趋于成熟和规范,在教育体系中,独立的舞蹈课程已经并不罕见。在全国重点高校设置了素质舞蹈课程,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舞蹈教育者。清华大学开设了素质舞蹈课程的选修课,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素质舞蹈课程的必修课,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更是以素质舞蹈课程为核心课程,为中小学素质舞蹈课程的人才培养打好基础。郑慧慧教授在《舞蹈的力量——中外舞蹈素质教育历程》一书中,阐述了自古以来舞蹈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失的地位,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东方或西方,舞蹈都是教育的一个部分,作者通过对舞蹈教育的历史进行分析,论证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舞蹈课程的重要性,力求通过舞蹈教育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美的认识。邓佑玲教授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审美教育参考教材》中包含藏族、傣族、普米族、维吾尔族、彝族五个民族的舞蹈教案,她认为民族审美教育在当代社会有着重要价值,民族审美教育不仅是各民族当地的审美教育,也应该纳入到中国当代的审美教育体系之中,进而不断丰富审美教育体系。民族审美教育,以舞蹈为载体,以美育为核心,以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民族舞蹈中汲取人文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在广西地区的中学教育中,仍旧将美育课程视为边缘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完善,使得广西美育课程落后于发达地区。广西地区的美育课程设置中缺乏独立的舞蹈课程,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多元的艺术,除了本体动作以外还蕴含着音乐、美术、历史等文化元素。目前,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育课程中,舞蹈教学是相对薄弱的,大部分都被归类于音乐课程当中,以形体训练为主,无独立舞蹈课,无民族舞蹈教学内容。因此广西中学美育课程,特别是“非遗”舞蹈进课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广西中学美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提高综合素质,改善心理状态。在现代中学教育环境下,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智商无情商的极端现象。美育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共情能力与情感感知能力,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以圆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壮族铜鼓舞,其是一种群体性舞蹈。广南那洒镇马贵村的壮族铜鼓舞共十二套舞蹈动作,反映着一年十二个月中不同的农耕状态,是一种模拟农耕活动的舞蹈形式,学生可以在舞蹈中体验季节与劳动的关系,在简单朴素的舞蹈形式里感悟简单朴素的人生哲学。该舞蹈节奏性强,动作简洁有力,难度较低,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并感受到其中传达的壮族劳动精神。在同一节奏中,一投足、一举手,围圈而舞,在不停的配合、磨合中,感受作为同伴、集体共同去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在舞蹈中培养协作能力与集体精神。新增课程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在中学增设独立的舞蹈课程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外,还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减轻社会负担。从中学开设独立舞蹈课程至高校开设中小学舞蹈教学法课程,从培养人才到人才就业,创建人才流动的优化机制。现阶段广西高校舞蹈人才培养的方案多是参照北京舞蹈学院的方案设置的,但是广西高校从学生的招收到培养都与北京舞蹈学院有所差异。故本文认为,广西地区舞蹈人才培养应注重其社会应用性,使学生从课堂到岗位形成有效衔接,而不要学一套,却要用另一套。推进家庭教育,改变教育理念。造成广西中学美育课程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应试学科带来的成绩压力。广西地区普遍认为学习艺术会影响语数外等应试学科的学习成绩,以应试学科成绩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导致美育课程不完善,更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完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放眼世界,不拘泥于“语数外”,建立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对美的认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健全学生的心理认知也是其工作使命之一。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担起推进家庭教育、改变家庭教育观念的重任。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情感的感知能力、对事物的共情能力、对心理的调节能力,家长需要认识到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对其人生至关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简称“非遗”舞蹈)是各民族地区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将广西“非遗”舞蹈引入中学美育课堂,首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可以向学生传播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民族认同感;最后可以打破音乐、舞蹈、美术的课程壁垒,利用“非遗”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使学生在视、听与动作上全方位感受中华民族文化之美。

三、广西中学美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以舞蹈为美育课程的枢纽,以“非遗”搭建美育课程间的桥梁,构建多元一体的美育课程模式。在广西中学美育课程中,可以以地区、民族为参照,以较强的综合性为标准,选取瑶族盘王舞、苗族芦笙舞、壮族铜鼓舞等“非遗”舞蹈进行教学,形成多元一体的课程特点。自2012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主持编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广西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37卷,其中包括部级“非遗”舞蹈:田林瑶族铜鼓舞、田阳壮族舞狮、瑶族黄泥鼓舞、藤县舞狮、瑶族长鼓舞,除此之外,广西还有28种民间舞蹈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当地推行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但是在“传承发展”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系统化与普及性。因此,在广西中学美育课程中,可以将“非遗”舞蹈纳入教学内容中,以“非遗”舞蹈为媒介,搭建起美育各学科之间的沟通桥梁。例如苗族芦笙舞集舞蹈、音乐、建筑、服饰、习俗、历史等学科元素于一体,涉及芦笙舞、芦笙音乐、吊脚楼、百褶裙、坡会等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各美育学科相互配合,从不同角度分析苗族芦笙舞,舞蹈课可以教习芦笙舞的步伐动作,音乐课可以教习芦笙音乐,美术课可以教习吊脚楼与百褶裙的特点与构图,还可以在各学科上课之前导入苗族代表性集会活动——坡会的形式与意义,使学生对苗族芦笙舞产生立体全面的认知。在广西地区的高校中开设中小学舞蹈教学法课程。该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要以吕艺生先生的《素质教育舞蹈》一书为教材,使高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认识到中小学舞蹈教育不同于专业舞蹈教育,其与专业舞蹈教育的技术性相去甚远。要掌握针对中小学舞蹈课程的教学法,因材施教,通过引导法、体验法、游戏法等适应中小学学生的群体特质及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是要展开对广西“非遗”舞蹈的教学。在该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广西“非遗”舞蹈教学法进行灵活运用,将“非遗”舞蹈作为教学内容,糅合在舞蹈教学法中,用适应中小学生的教学法去教授广西“非遗”舞蹈,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无法企及的,又是学校教育无法避免的。要想推行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家庭教育,应该让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更健康地成长,为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学校应该对家长进行相关概念普及。应试教育有其优弊,其优在于学生可以快速接受相应的知识,并在考试中找准方向,获得较好的成绩。其弊则在于教育结构过于单一,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问题。太多案例显示,学生仅具备应试学科能力在学习与生活中都会遇到一定的问题,这需要家长与学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反思,我们在应试教育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面对这样的现象,本人认为美育课程的开设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方法。原因有三:其一,艺术作品大多是抽象的、隐喻的,透过作品去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情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其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特点,没有标准答案,这可以让学生在既定的逻辑中释放内心,表达自我;其三,艺术学习中的强互动让学习不再是个体行为,而是借助集体力量去完成一个作品,其中频繁的交流互动可以使平时紧张严肃的学习氛围得以缓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四、总结

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推行“非遗”舞蹈进课程的策略,是对广西民族审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将其运用到中学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之中,首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其次,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课程的全面发展,也是对我国民族文化保护政策的积极响应;最后,由于“非遗”舞蹈课程包含人文素养、艺术鉴赏、艺术实践三部分,因而可以使美育课程更具综合性,“非遗”舞蹈不仅只是舞蹈,还包括服饰、音乐、风俗等,其综合价值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推行“非遗”舞蹈进课程的策略,对于完善广西审美教育课程具有学术与现实双重意义。以舞蹈艺术为载体的广西民族审美教育,是舞蹈美育的代表,其开辟了中学美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作者:满梦翎 单位:北部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