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食品科学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校企合作食品科学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素养与实践技能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教育模式改革的重点。文章阐述了延边大学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以促进就业和创新人才服务社会经济为主要目标,结合边疆农业民族高校特有的本科人才培养环境、培养特色和区域民族食品产业发展特点,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探索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考评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业院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专业教育;教育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将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等各方面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从而构成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为一体的新型合作模式[1]。国外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比较早,1947年,哈佛商学院率先开设创业课程,1968年美国百森商学院第一次提出“本科生创业方向”,2006年有500多所高校建立了以创新为主题的主修辅修专业,并且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如苹果、谷歌、惠普、雅虎、思科、甲骨文等一些驰名中外的科技公司都出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及其校友之手[2]。不难发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使得国外一些国家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对此,我国对于创新创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3],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培养农业人才以及技术创新对促进我国经济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4],是促进社会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边缘化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自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开始才拉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帷幕[4],2002年,随着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9所高校被指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我国高校才正式开始创业教育活动[5]。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虽取得不小进步,但相较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对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的培养不够深入,创新方式没有新意,大多为创新创业比赛及演讲,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创新,没有起到推动创新创业理念发展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师资匮乏

师资力量是构建两种教学模式融合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整个结合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衔接和传递作用。就目前来看,一方面由于缺乏创新理念,各个高校不能够及时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学校的管理体系限制教师自身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学校也不能为有创新想法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型指导教师。同时,我国农业院校的教师多为理论型教师,因此极度缺乏一支理论、实践均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6]。

(三)创新创业实践的教育资源和政策有限

由于国内大学建校较早,而创新创业教育近几年才逐步进入大学,因此各高校由于场地、资金和设备等原因限制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最近几年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取消限制人才自由流动的户籍、学历等限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政策,为大学生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创业方面的服务和资金上的帮助。但这些政策更适合毕业生,对于在校生并不能完全发挥优势。

(四)学校重视度较低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不是一门独立学科[7],创新创业还需要一个趋向成熟化、学科化的过程,因此学校在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采取谨慎的态度。此外,虽然部分高校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育中心,但由于没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规范化、正式化培训,使其目标达成率较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食品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食品专业教育结合的原则

食品产业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8],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行业对于食品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要求已然成为行业经济发展、教育模式改革的催化剂。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食品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必然要遵循以下原则[9]。

1.适应性原则。其一,适应社会发展,在改革过程中,高校须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区域民族食品产业发展特点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社会对农业相关人才的实践能力需求,保留民族教学特色,建设农业生物学与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学校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其二,适应专业特点,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延边地区民族食品产业已成为吉林省食品工业中的优势产业,而延边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拥有多元文化共存的培养环境,因此可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2.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创造能力、创业思维培养相结合原则。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思维,而专业教育要求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又能够运用自如。因而二者的结合,不仅能够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知识、工作和个性化需求,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思维意识以及在解决问题时的应变能力。3.岗位实践与创新能力、创业思维培养相结合原则。就目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如何将创新能力、创业思维运用在岗位实践中依然是教学中最大的难题,因此高校教育模式改革要与学生的岗位实践紧密联系,创办丰富的创业活动,模拟岗位实践,建立大学生孵化基地创业园,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培养敢闯会创的生力军,以赛促教,探索高水平大学教育新途径,以赛促创,搭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新平台。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食品专业教育结合的意义

1.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基于全球化发展趋势,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必要环节。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发展国家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无形地将学生培养成在以创新意识为主导的人,这使得学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独立解决问题。

2.教师自身工作能力提高。在改革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加强教学活动中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力度;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推动教师结构改革,构造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一体的师资队伍,提高就业创业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对理论性教学的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定期选派教师与其他开展教育模式改革的高校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经验,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推动国家发展。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市场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的任务不仅是简单的教书育人,而是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少年强则国强,若大学生不懂何为创新,如何创新,那么国家发展必然停滞不前。饮水不忘挖井人,大学生在图书馆享受着国家给予的资源、在教室里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前辈创新创业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承担起国家发展的重任。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食品专业教育结合的途径

1.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体系。延边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长白山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长白山生态建设”为依托,以“延边黄牛”“苹果梨”“菌物”“中药材”“农副产品深加工”“民族食品加工”和“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特色和食品产业为重点的研究优势和研究特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大学生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食品行业的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以一种最佳的效果添加到新的教学体系中,因此延边大学农学院积极与企业创新创业部门沟通,定期派遣教师进入企业和农业基地学习,增强教学目的性,不断更新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新生入学时,延边大学农学院在对新生开展的导论课中邀请企业家和食品界名家开展“名家讲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组织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活动,从根本上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源头上点燃学生创新创业激情,鼓励学生组织创新活动小组,创办艺术节等活跃学生思维的活动。另外,开设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创业管理”“项目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聘请职业双创教师进入课堂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与此同时邀请国内外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以及校友开展一系列讲座,与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农业技术专业人才。

2.构建互动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以创新创业素质提升为核心,以地方民族食品加工企业为主体,通过企业设立实际案例,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的辅助下,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借助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内容,推动学生更新观念;安排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在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同时借助学生擅长网络、拥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这一特点,以创新创业社团和网络平台为辅助,以网络创业实验室、创业模拟实验室等多个平台为基地,引领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多种空间选择,构建校内外实践体系,实现由基础理论到专业技能再到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的合作教育过程。

3.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建立健全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有助于保证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和积极发展,同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自主创新创业为重点考核目标,明确考核指标,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校内和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建立考评体系遵循以下五点原则[10]:(1)科学性原则,即能够科学、真实地反映校企合作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下学生的培养情况。(2)系统性原则,即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但又存在内在联系。(3)层次性原则,即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面、多角度的考评体系。(4)可操作性原则,即考评数据在查找和测算过程中具有可行性,搜集和统计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5)动态性原则,便于及时反映学生在新型教育模式下的动态特点。因此,延边大学农学院的考察方式在卷面考试的基础上引入了对各种创业活动、企业实践情况、农业基地实习报告等考察内容,以这种开放式的考核方式来促使学生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4.构建“学校+企业+项目合作开发”的开放、互利、稳定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和联合攻关项目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纽带,遵循“企业自愿、校方支持、政府协调”的原则,高校通过企业的力量,构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孵化基地。在学校,延边大学校领导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增强双创教育文化气氛,积极开展与民族食品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在开设食品专业常规实验课的同时,加入了制作朝鲜族大酱、冷面、寿司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实验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专业实习是学生深入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好机会,因此延边大学农学院学生定期在教师带领下,进入农产品生产车间进行专业实习,学习和了解民族食品的生产流程、操作环境、标准和行业规范等,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积累创业经验,与企业进行无障碍交流,真真切切去感受创新带来的力量和了解一个企业发展最迫切的需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项目合作开发当中,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增加自身的实践能力,有目的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提高企业对农业院校培养的创新人才的信任度,获得开放、互利、稳定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企业的生产实际有机结合

教育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企业生产实际,否则皆是纸上谈兵。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出演着“奉献”的角色,而企业管理者的目的是将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收益,做到互利共赢,才能维系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持三者能够长期稳定的结合。

(二)创建开放型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间较晚,校企合作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11],因而合作模式层次较低、形式单一,培养机制不成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依然会在传统的教育思维影响下显得保守。因此,创建开放型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开拓就业之路的高层次技能,包括自我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和革新性的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与相关专业结合的“嵌入型”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创新本领和创业意识。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体系、互动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校企共同参与的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最终形成“学校+企业+项目合作开发”的开放、互利、稳定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作者:夏广军 金清 徐红艳 单位:延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