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景教学法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景教学法探索

摘要: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呈现规模化发展的形态。情景教学法的有效运用,与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性格特征十分吻合,有助于学生通过情景模式理解数学问题。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景教学模式进行分析阐述,以期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希望此研究能够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模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情景教学法是学生认知数学问题的客观载体,也是实现对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进行沟通的桥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数学主题内容,对学生构建学习情景,以此为学生营造数学学习的代入感,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一、营造思考氛围,调动自主意识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思考氛围,并对学生构建问题情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认知数学问题。再者,教师还应依托教材和学情,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学习。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相对较差,难以深入思考,因此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中的精华内容进行提炼,并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对学生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为学生指出思考方向,使学生能够进行有序思考,这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对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进行梳理,包括工程问题、流水问题、余数问题等,让学生按照不同数学类型开展学习,这有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能力,提高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教师也应注意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形成问题串的模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单元问题串,对本单元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以此为学生构筑体系化的数学思维空间,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思维能力。

二、构建生活情景,强化知识理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生活情景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生活情景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较强抽象性的数学问题在生活情景中进行体现,确保数学问题变得形象化,简化数学问题的难度,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家庭生活情景、校园生活情景等,这些学生熟悉的场景会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学问题。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深入校园中,在实际场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包括数字计算问题、图形问题等。这些都是有效的学习模式和途径,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场景中认知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通过生活实践得以有效突破。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并将生活中的场景在数学教学环节进行有机融入,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迁移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也能让学生从多维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确保学生在自行设计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地理解数学知识,分析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使学生更加善于分析和总结问题。

三、构建故事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同时,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对未知事物也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可以将故事情景教学法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的本质内涵[2]。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分解,并逐一在每一个数学问题中融入故事情景,学生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知识的计算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故事情节逐步引导学生去寻找故事中蕴含的数学知识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故事逐步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某一数学问题,并将数学知识点以逐层分解的模式进行呈现,并在此基础上将数学知识点与故事情节进行有机融合,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数学问题进行呈现。这种故事内容与数学知识交替出现并互相转换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够进行有效转换,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讲故事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以口头表述和文字表述两种模式进行数学故事表述。口头表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而文字表述则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融入故事情节的口头表述和文字表述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也可以让学生重新梳理自身的数学思想,确保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清晰、明朗,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构建体系化的数学思维模式,以此凸显出故事情景创设的意义和价值。

四、构建实作情景,提高理解效率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不易于学生理解,而且单纯地以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和定义,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数学实作情景的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会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前教学环节为学生准备需要运用的数学教具,以便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动手重组、加工数学教具,对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形成认知,以便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进行动手实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数学知识进行回忆,以此巩固学生的数学认知程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简单、易于操作的教具,同时让学生自行搜集与本知识点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具,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运用。这种动手实际演绎数学知识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原理的产生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而且在进行数学实作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通过亲手实作,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五、构建游戏情景,感知数学魅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将游戏情景导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游戏学习数学知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游戏情景。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提炼,并将这部分内容融入数学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也可以通过游戏理解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数学游戏,并让不同小组进行游戏比赛,以此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在游戏过程中,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还应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游戏学习,并结合之前的游戏学习内容,最终确定一份完整的游戏化教学方案,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游戏实践,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内容,提高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在游戏中感知数学魅力。

六、构建评价情景,完善综合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之外,也应注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便于更加深入地为学生制订教学计划。构建数学评价体系可以从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三个层面开展。此外,评价内容也可以进行多元化拓展,包括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测试能力等,从而确保评价过程更真实客观。在测评的过程中,教师也应为学生构建体系化的测评模式,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评价,以此确保测评内容的完整性。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优势及不足等。在生生互评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这种交叉互评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表现,并与自我的认知进行对比,从而能够更进一步认知到自身的学习现状[3]。而教师则需要针对学生的自主点评及生生互评内容进行总结,为学生构建一个评价情景体系,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也可以确保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完善自身的综合能力。此外,在评价完成后,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分组后,教师可以根据组别制订教学计划:对于学优生组别,可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拓展性较强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于中等生组别,可以为这一组别的学生制订基础内容训练计划,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以此为后续的拓展性学习做好铺垫;对于学困生组别,可以通过讲解数学名人故事的方式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知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数学知识。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逻辑能力,也能够通过情景创设逐步构建学生的数学认知体系,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邱彩燕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新华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