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冲突“网络玩梗”谈网民媒介素养

国际冲突“网络玩梗”谈网民媒介素养

[摘要]2022年2月末,俄罗斯与乌克兰发生冲突,国内部分网友拿此次冲突作梗的行为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并搬运到外网,造成对我国外交形象的损害和国外网民反弹等不良社会危机。与此同时,与该事件相关话题讨论阅读量破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共识。此类拿冲突作梗的行为暴露出互联网时代下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素养更加考验网民的公共道德、公共参与的表达素养。国际舆论场纷扰不断,如何填补网民缺失的媒介素养、建立媒介素养的规范体系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议题。

[关键词]媒介素养;冲突“玩梗”;公共参与

一、冲突“玩梗”事件聚焦

1.“玩梗”引发社会危机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与乌克兰发生严重冲突事件。冲突在地缘位置上距离我们很远,可是在我国的网络空间中,出现了许多如“收留乌克兰美女”之类调侃冲突的不和谐言论。除此之外,部分网友将冲突双方力量差距做成游戏截图来进行嘲讽,揶揄乌克兰“蚍蜉撼大树”,种种行径不一而足。此类将国际冲突视为娱乐对象进行调侃的网络梗,被摘录、翻译成多种外文并搬运到外网,掀起了乌克兰群众的反弹情绪,并出现了对于在乌华人的抵制甚至侵害行为,对国家形象和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都造成严重的危机。对此,微博平台官方和各大主流媒体以及时政类账号微博进行劝阻,并带上“微博将处置俄乌相关恶俗调侃宣扬对立言论”等相关话题,话题阅读总次数破3亿次,引发4万多网友讨论,产生了广泛社会关注与巨大社会影响。这类调侃国际冲突、跟风抖机灵的网络玩梗行为,消解了冲突的残酷性和严肃性,鲜活地体现了当代网民的媒介素养。而这一行为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也让关注和培养网民媒介素养问题进入我们的视线。

2.媒介素养内涵

何为媒介素养?纵览国内外学者对于媒介素养的论述,不难发现其中都包含着媒介受众对于媒介技术所承载的带有意义的符号信息的接收、解码、运用的能力。张志安和沈国麟侧重于强调个体对于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以及运用能力。张冠文和于健谈到“媒介素养是人们正确地判定和评估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1]。

二、“玩梗”危机带出的网民媒介素养议题

1.从“私德”到“公德”:领域变化对公共素养提出要求

互联网技术打破了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壁垒、以及国家间地理空间的区隔,个体的声音开始在公共领域唱响,新改变对网民公共素养提出新要求。得益于卫星技术、通讯手段的应用与普及,信息的传输速度和质量空前提升,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共意见在全球互联网络中传播和讨论。这种全球居民进行公共事务互动的场所,便成就了哈贝马斯口中的公共领域。网民在个人账号中对于俄乌冲突的每一句“无足轻重”的“口嗨”,不再是“私域”内的“自嗨”,都将经过扩散和演化,进入世界层面的公共领域,直接作用于冲突双方国民对我国的认知态度。面对这种变化,网民应该清晰的认知到个人私德不再适用于在互联网平台发声,网民的声音与公共领域联系的紧密性使得其不得不保有更多公德素养。怀着公共素养在互联网平台中进行公共参与,发出的声音也将更为理性。

2.从“专业”到“泛众”:把握好手中的麦克风

互联网平台中媒介话语权下移,人人都是传播者,公众有了更多机会参与国际舆论“公共空间”传播,但“人人都有麦克风”不代表人人都可无话不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使用程序的简化,网民只需要电脑和网络就可以突破传统媒体的层层“把关”和限制,实现直接性的在线发言[2]。周如南指出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呈现“泛政治化”倾向,网民对于网络事件的讨论都有向政治问题转化、与政府、执政党及政治体制关联一起的可能,将“生活政治化”[3]。我国拥有数量庞大且呈现增势的网民规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4],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政治性相关的声音充斥在网络空间,对社会政治舆论监管造成巨大压力。由于政治议题带有明显的立场和强烈倾向性,普通网民就政治议题发表见解和看法需要具备更高的政治素养和表达素养。在不了解国家外交政策和原则的前提下“任性开麦”,妄下幼稚言论,甚至发出“支持俄罗斯进兵”之类鼓吹战争的言论,显示出这部分网民媒介素养及其表达的严重缺失。不善于也不珍惜自己手中的麦克风,其最终也将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3.从“消遣”到“责任”:“泛娱乐化”语境下的媒介素养规范

互联网“泛娱乐化”倾向造成网民群体理性的丧失,大规模的网络“愚民”易被场域内冗杂的声音牵动从而造成“随风倒”局面,树立媒介参与的规范成为迫切需求。胡正荣和王天瑞提出“泛娱乐化”是一种追求广泛、肤浅、不切实际及过度的积极心理的过程。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娱乐主体变成原子化的个体被虚拟世界裹挟,无法对广泛的娱乐客体属性进行辨认和判断,造成对严肃内容的亵渎和消减[5]。部分网民将国际冲突这类严肃的灾难性客体作为调侃对象,显示出其对于娱乐客体属性拿捏的偏失。同时,网民在网络上公开发表个人观点也以调侃、戏谑等形式为主,这种娱乐方式的泛化易造成网民对于媒介认知敏锐度的下降。这种娱乐与生活的交融,如果突破底线的框定,将会导致社会舆论秩序的失范与瓦解。在2015年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性。但是,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同样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社会个体的媒介参与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一个需要承担严肃社会责任的互动行为。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发声需要遵守媒介规范、发声规范,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避免拿国际冲突玩梗的“越矩”行为。

三、由“玩梗”危机引发的网民媒介素养反思

1.培育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媒介素养在公民个人素养中的地位日渐凸显,亟待社会范围内的培育和普及。时代新特点不断赋予媒介素养新的内涵,张冠文和于健意识到了媒介素养这一概念的发展性,指出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普及,相应的会出现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6]。媒介素养的变动性需要网民不断进行素养的提升来适应新发展。针对媒介素养的社会影响,张明新和黄欣欣研究发现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显著调节着青少年社交媒体新闻接触与线上政治参与强弱的结论[7],肯定了媒介素养对政治参与的调节作用。邵瑞将媒介素养与国际传播力相结合,指出培育国民的媒介素养对于促进国际传播力的必要性[8]。此次拿俄乌冲突进行调侃的玩梗事件,也是我国网络环境的“泛娱乐化”与“泛政治化”倾向的映射,这一危机事件显示出填补网民缺失的媒介素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媒介素养培养路径

首先,提升对媒介的理解力、辨别力。信息时代,信息的绝对量呈几何倍增长,社会成员需要从海量信息中甄别和提取出有效信息,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切实需要。同时要坚持自身理性思考,透过“拷贝支配”的表层信息洪流看到媒介技术及其所承载信息的本质属性。其次,培育政治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互联网技术凭借其传输迅速、传播广泛的优势,突破了私域间信息交流的界限。交错庞杂的信息互通是建立在国家间利益往来的基础之上的,信息活动与其所处环境必然因各国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而充满机遇与挑战。未来的互联网舆论环境会更加复杂和激烈,这就需要网民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在互联网平台发声时严格遵循国家的政策要求,遵守互联网规范,谨言慎行、保持定力。再次,将媒介素养意识内化为习惯,自觉营造良好媒介环境。网民媒介素养的体现不应是出现互联网危机时的补救、出现素养空白点时的补丁,而应该是一个由“引导”到“自觉”的过程。网民在认清互联网发展规律之下,用发展的眼光,不断随着媒介技术的演进更新完善自身媒介素养,并主动担负起网络正风清气环境的营造者职责。

结语

国际冲突作为严肃的社会议题,冲突不应该成为网民娱乐、作梗的对象。我国网民规模庞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碎片的个体声音,也能汇聚成洪钟巨响。在当今愈加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对网民媒介素养的培育任重道远。当个体和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培养普及与时俱进的媒介素养,我国在未来的国际舆论斗争中才能处在有利位置,有一席之地来发出自己的“大国声音”。

作者:谢卓 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