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与教育改革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与教育改革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观念和文化的心理认同,是其城市适应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结果,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深度。教育需要对此做出应对,革新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观念、帮助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思想观念、开展道德教育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职业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仅体现在收入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更重要的是其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能够达到城市社会要求的水平。鉴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上述方面的欠缺和不足,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市民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教育,城市思想文化观念教育,市民道德教育,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等,使新生代农民工能以一种现代观念基础上的心态,法规基础上的行为,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务,[1]尤其是处理好权利、权益方面的关系,增强城市归宿感。

一革新落后的生活观念,促进新型生活方式的形成

生活方式的变革既需要生产方式的变革,也需要生活观念的变革。生活观念是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观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指导生活行为的思想规范。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观念离不开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受着生活观念的指导和影响。对生活主体来说,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克服旧的生活习惯的惰性和羁绊的过程,有一个旧的生活观念扬弃,新的生活观念形成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有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成分,一些落后的生活观念还存在。因此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其确立新型的城市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为此,需要通过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以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需要积极开展城市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教育,克服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存在的陈旧落后的观念和行为,诸如懒散拖沓的时间观念、不讲卫生不爱护环境的不良行为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克服功利主义价值观主导下的为己不为公、重物质生活轻精神生活的观念。总之,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促进其生活方式向“物质生活高档次、精神生活高格调、生活规律高节奏”方向演进。

二教育新生代农民工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思想观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法律意识等对生存发展必不可少,而这些文化思想观念目前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体现得不明显,因此,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改变其文化思想观念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浑水摸鱼、投机取巧、应付了事等小农意识和观念,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起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思想观念,如城市发展的主人翁意识、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市场意识、依靠自身素养就业的公平竞争意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提升自身能力以促进生存效率提高的发展意识和效率观念、坚持质量至上的质量意识等等,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改善自身及社会状况的自觉性,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社会发展。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市民道德教育

教育能够在塑造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扮演城市社会角色时遵循城市社会的公共准则。市民道德教育就是依据既定的市民道德规范,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市民进行系统的道德影响活动,[2]它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身处城市社会,会受到市场经济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在他们当中逐渐滋长。所以必须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道德教育,对他们开展现代社会规范、现代城市规范的宣传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现代化思想、观念和行为方面的转化和进步,让其在社会大变迁、大转型时期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市民道德教育中,一方面,鉴于个人的道德形成需要一定时间,所以需要通过时间上的长期性和空间上的重复性来强化对个体的道德灌输和道德认识,这种宣传灌输的手段有助于使新生代农民工了解个人行为与道德规范之间的界限,进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增强好的道德行为和消除不好的道德行为,这种道德奖惩的方法有助于使新生代农民工因遵守城市道德规范而得到物质奖励和精神荣誉等,也会因为违背城市道德规范而在物质利益、个人名誉方面付出代价。不管是道德奖励还是道德惩罚,都会对群体中的人员产生一种示范效应,从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使其朝城市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通过道德教育,还应使新生代农民工把城市文明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属于一种外在的约束手段,而道德修养才是个体内在的一种自觉行为。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的衡量,不仅在于他们在人前能够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事,更重要的是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仍然能够自觉地践行社会道德规范,即儒家学者所倡导的道德的最高境界——“慎独”。

四开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心理素质

自主动机,自主抉择,提高个人对自己命运的控制能力是现代社会对每一成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要完成其市民化过程,就必须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社会形象。自尊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形象塑造之伦理基础。自尊是个体尊重自己不容他人歧视和侮辱的一种道德情感。新生代农民工应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应当具备权利和义务主体的独立的资格即人格,自尊自爱,不容他人歧视和侮辱,同时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履行对社会的义务。[3]新生代农民工要在城市社会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获得平等的社会角色,就必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有更好的文化素质。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中,应贯穿这一宗旨和内容,尤其在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自律机制时,这种引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自信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形象塑造的精神动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信是个体(或群体)对自身诸方面的肯定程度,是对自己能力、价值做出客观、正确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自信是随着自我意识、元认知的发展,并通过互动、社会比较、自我比较等过程逐步形成的。[4]新生代农民工的自信表现为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在城市社会的存在价值,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从而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因此,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就应该遵循长善救失的原则,引导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能力、价值做出客观、准确的认知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塑造和建构自己的社会角色形象。自立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形象确立的行动纲领。自立指自我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指有自己的主见、主意,不需依赖他人。自立是个体自尊、自信、自强社会形象确立的行动纲领。在现代社会,新生代农民工特有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城市社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自谋职业,自谋生存和发展,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而不依赖别人。惟有如此,新生代农民工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尊和自信。自强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形象的实现和承认。自强指指个体努力向上,自我勉励,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强表现为他们在自尊、自信和自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困难,活出尊严、活出人生价值,并成就一番事业。总之,通过教育培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适应能力和对城市社会的心理认同,以成功地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及社会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小红.农村转移人员城市化的教育策略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8):118-120.

[2]王凯.谈市民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03-73-04(03).

[3]钱焕琦.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女大学生的社会形象塑造[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3(1):88-92.

[4]毕重增,黄希庭.中国文化中自信人格的内涵和功能[J].心理科学进展,2007(2):55-62.

作者:黄浩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