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评估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新生儿护理评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生儿护理评估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1

【关键词】优质护理管理;新生儿;应用效果

由于新生儿的各脏器功能尚未完全发育,适应外界的能力及对病毒的免疫、抵抗力均较差,因此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1-3]。若对新生儿护理不当,将导致皮肤感染、红疹等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本文旨在探讨临床中有效的新生儿护理模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接收的12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胎龄37~40周,平均胎龄(38.52±1.21)周,男女比例36∶24,出生体重2.50~3.10kg,平均出生体重(2.82±0.12)kg;对照组胎龄36~40周,平均胎龄(38.45±1.23)周,男女比例35∶25,出生体重2.63~3.21kg,平均出生体重(2.95±0.24)kg。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且对其予以喂养护理、体位护理、病室清洁等服务。

1.2.2实验组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①角色转换:护理人员主动与产妇予以沟通,耐心解答产妇提出的疑问,并通过讲座、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向产妇详细介绍新生儿相关知识,正确示范喂奶方法;告知产妇新生儿出生时间、检查结果、体质量等具体情况;同时合理调整室内温湿度,积极做好并发症护理工作。②体位管理:护理人员定时调整新生儿的体位,且对其腹部予以按摩,并详细记录新生儿胎便性质、频率及颜色;选取质感柔软的被单,及时对新生儿睡姿予以调整,保证新生儿双手可触及脸部,使其感受安全。③喂养管理: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极易受伤,故护理人员需及时修剪其指甲,且佩戴棉质手套,以免活动时将其皮肤划破;喂奶时需避免新生儿颈部皮肤摩擦,且根据其排便情况调整哺乳时间。④疾病管理:护理人员遵医嘱针对黄疸产妇予以蓝光照射,以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出现;且对湿疹新生儿衣物予以及时更换,遵医嘱实施针对性护理;针对新生儿口腔炎症,需对其予以口腔护理,并对其食具予以彻底消毒;密切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且采取有效的处理举措[4-6]。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新生儿护理缺陷(臀红、液体渗漏、留置针脱出情况)、疾病(高胆红素血症、皮肤感染、红疹)发生情况以及家长护理满意度。家长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予以评估,分为不满意、较满意及非常满意3级,护理满意度=(较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缺陷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疾病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新生儿脱离子宫内环境后,其免疫能力较差,使得临床开展护理工作的难度加大。目前本院主张针对新生儿提供优质护理管理,此护理模式秉持以新生儿为主的护理理念,使得常规被动护理模式逐步转变成主动护理,于喂养、体位、皮肤、疾病等多方面予以综合性、针对性护理干预,以减少护理缺陷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7]。本研究为进一步验证该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有效性,选取本院120例新生儿资料予以分析。由于新生儿为特殊性群体,其难以与正常人沟通,无法使用语言表达自身情况,因此临床需实施优质护理管理以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优质护理管理为常规护理管理的发展结果,其可提高护理服务整体水平需求,且该护理模式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秉持“一切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护理服务工作,从根本上转变常规单一护理的缺陷,使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对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8]。为此,本研究针对新生儿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具体针对新生儿、产妇两方面实施。首先对护理管理流程、健康知识宣教及排班制度予以优化,尽快帮助产妇适应角色转变,以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并减少护理缺陷事件发生;其次为新生儿制定体位、喂养、皮肤、疾病等多方面管理方案,使新生儿处于良好、舒适的环境,以避免其哭闹;同时密切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针对其可能出现的疾病予以预防护理,于不同方面促使新生儿护理舒适度提升,从而增强产妇与新生儿间的管理,并提高护理满意度[9]。此外,护理人员对产妇予以心理疏导,并引导其主动参与新生儿护理工作中,使其掌握新生儿的护理技能,同时可促进护患间的沟通。通过调查分析,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缺陷发生率、疾病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提示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可有效减少护理缺陷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这与石良[1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于受样本量、时间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本文未对两组护理依从性加以分析,待临床加大样本量后再作进一步调查分析。综上所述,优质护理管理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不仅能够降低护理缺陷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而且能有效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献萍.预案管理在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及护理中的效果分析.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1):122-123.

[2]姚丽娟.新生儿优质护理管理的运用效果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15(28):121-122.

[3]范雪霞,姚文颖,罗慧贤.程序化管理在新生儿红臀护理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1):110-112.

[4]陈舜妹,李兰,曾小萍.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研究.中外医疗,2015(25):169-171.

[5]卢文娟.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6):289.

[6]许玉叶.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8):180-181.

[7]黄玉华.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中国卫生产业,2017,14(7):140-141.

[8]杨静.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饮食保健,2017,4(23):232.

[9]鄢文昭.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大家健康旬刊,2017,11(6):205-206.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2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61例为研究对象,31例为男性,30例为女性,平均胎龄为(37.5±1.2)周,其中早产儿15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30例,新生儿窒息16例。

1.2方法

1.2.1评估护理风险,强化风险意识

在风险管理中,应该根据新生儿病房护理的情况和要求,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改变传统护理观念,运用优质的整体护理模式,并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在护理的过程中,尽量降低护理风险。同时,还需要评估护理风险,并运用告知制度,由于新生儿是比较特殊的一类群体,存在较多的高风险因素,不可预知性大。所以,为了降低风险,护理人员应该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多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将新生儿的病情告知家属,获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使较高的护理风险因素透明化和公开化,调整患儿家属的期待,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2监控护理质量

通常情况下,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应该将新生儿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建立一个质量控制小组,并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交接班制度、宣教制度以及查对制度,为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同时,护理人员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该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丰富自身的综合水平,找出安全隐患,并及时提出改进方法。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护理时,应该将新生儿的衣服逐件脱去,不能将全部衣服一次性脱去,沐浴后,要包裹好新生儿,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此外,还应该对新生儿的体温、大小便以及吸允等情况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迅速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杜绝安全隐患,降低护理风险。

1.2.3坚持人性化管理

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新生儿的个体差异性,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并且运用人性化管理方案,工作核心为新生儿健康,不断改进和创新护理观念,满足新生儿护理要求。同时,还需要全面评估新生儿护理风险,并且将可能出现在护理中的风险写下来,制定成专门的护理小册子,给每个护理人员发放一本,让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护理风险,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使护理风险降低,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风险管理运用前后出现护患纠纷的几率和家长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应用风险管理手段后出现护患纠纷的几率和家长满意度优于应用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3

关键词:风险管理;新生儿;护理风险;病区

引言

新生儿是一群特殊的患者,年龄较小无法沟通,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更多的风险性,如果发生护理事故,会造成更严重的影响[1]。因而在新生儿病区,对护理人员要求更为严格,除了需要做好常规护理,护理风险管理也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探讨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中,女性患儿16例,男性患儿24例,平均日龄为(4.2±1.3)d。观察组中,女性患儿13例,男性患儿27例,平均日龄为(4.7±1.6)d。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具体方案如下。1.2.1分析新生儿病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新生儿病区护理的工作较为复杂、根据新生儿疾病突发性强、病情变化速度快、新生儿无法表达、治疗用药剂量小等特点,分析新生儿病区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如留置套管针脱落、液体渗出、臀红、护理人员巡视不及时、给药问题、溢奶误吸、用药剂量错误、手脚牌脱落或太紧、消毒不彻底引起交叉感染、沐浴水温过高使患儿烫伤等。1.2.2成立新生儿病区风险管理小组。由总护士长担任组长、由新生儿科室护理工作超过5年、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组员,成立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需具备风险管理意识,了解各风险的影响力,以做好各项护理管理工作[2]。每日开展护理质量评估与讲评,进行安全隐患分析,并拟定相关防范措施,每周总结现阶段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1.2.3更新完善护理规章制度。定期召开护理座谈会,强调新生儿病区工作特点、重点与现状,分析潜在安全隐患、并详细讨论避免方式,明确风险的影响力。由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统一讨论后,更新完善现有的护理规章制度,增加风险管理部分,制订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新生儿专科技术操作流程、交接班查对制度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强化护理人员的手消毒。强化护理安全,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挑选1名感染监测员,定期进行新生儿病区空气、仪器、工作人员手等处的微生物监测。1.2.4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定期组织护理人员组织关于新生儿基础护理相关培训,如新生儿眼部、皮肤、口腔和喂养护理等。组织急救演练,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与急救技能。在新生儿护理中,及时将新生儿的相关情况反映给家属,让新生儿家属清楚新生儿的治疗和护理情况,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沟通不良造成的护患纠纷。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缺陷总发生率与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采取调查问卷形式,包含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护理技能水平、服务态度、病情观察、是否及时处理新生儿需求等多方面的调查。评价结果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组间护理缺陷发生率

对比数据后发现,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新生儿臀红、液体渗出、溢奶误吸、留置套管针脱出等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间护理效果

实施风险管理后的观察组家属满意度39(97.50%)和护理记录及格率38(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85.00%)和31(77.5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纠纷率1(2.50%)显著低于对照组5(12.5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新生护理工作中,十分容易出现护理纠纷,因为新生儿病情多突发、病情变化快、同时器官发育不完全,免疫力较差,且无法沟通表达,需要家属陪护。如若发生新生儿护理不到位、用药错误与发生院内感染等风险,不仅会造成护理纠纷,同时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4]。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护理人员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时刻秉承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新生儿病区进行精细化护理。不仅提高了家属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还降低了产生护理纠纷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病区采取护理风险管理,能改善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倩华.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5):188-189.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妇科住院患者138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0.25±4.5)岁;病程2~15月,平均病程(5.65±1.35)个月。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妇科护理工作中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即在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给予患者一些健康教育的资料以及《护患沟通书》,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大致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相关情况以及护理方式,同时普及一些疾病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在患者手术前后提醒患者注意一些相关事项,谨遵医嘱等。在患者痊愈出院时及时的进行宣教。实验组在护理工作中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包括:①入院宣教:宣传教育的过程应该从患者入院开始直至患者痊愈出院为止,在患者入院时除了常规给予患者《护患沟通书》以外,还要指导患者认真填写《个体化健康教育需求评估表》,通过表的内容来了解患者的详细病史、文化程度、对疾病与健康的了解程度、对医院和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等基本的详细信息。在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之后根据不同患者不同要求详细的制定个体化有针对的健康教育护理方式。在了解了患者的基本信息之后护理人员要灵活的应用于护理工作中,此时由于入院的初期患者对于陌生的环境通常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再加上手术的压力患者难免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尽快的熟悉医院的环境,同时对患者的手术内容要耐心温柔的进行详细的解释,消除患者的忧虑心理。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到患者实际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实现护理方式的个体化人性化。②术前指导:在患者进行手术前依据患者的既往病例有无手术经验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关的健康指导。除了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嘱咐患者术前必要的注意事项外,还应更多的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的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安抚患者,建立好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充分的信任,使患者带着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接受手术。③术后护理以及出院宣教:术后的护理是伤口能够又快又好痊愈以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的重要方式,针对不同手术的患者以及不同患者自身身体情况的好坏都应制定一个详细的护理计划来体现个体化的护理特点。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检测及时检查伤口恢复情况,一旦发现并发症发生的症状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并通知医生。在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要谨遵医嘱,叮嘱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加强锻炼、保证睡眠等。同时向患者与其家属做好相关的健康宣教工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掌握了相关的疾病知识的有65例(94.20%)高于对照组的48例(69.57%)(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为98.32%高于对照组的75.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护理工作是临床上不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好的护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的与疾病抗争。而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上述实验表明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更有助于提高全民的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司亚楠 付曙光 曲正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第二篇:慢性病人群个性化健康教育研究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3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疗养的慢性疾病患者350例,其中男240例,女110例,年龄49~88岁,平均年龄69.9岁。高血压病患者120例,占34.3%,糖尿病患者70例,占20%,同时患两种疾病的40例,占11.4%;冠心病患者80例,占22.9%,前列腺增生患者40例,占11.4%。

1.2方法

1.2.1入院健康评估

入院后通过交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活嗜好、运动锻炼、饮食习惯等情况;对所有患者常规进行健康查体,包括生命体征、血压、心电图、血液化验、胸部透视、腹部B超等。根据患者目前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特点、学习意愿和接受能力,制订详细的治疗和康复疗养计划。

1.2.2个性化健康教育

(1)一对一交流,采用一位医师直接面对一位患者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讲解;(2)了解患者病情,借助移动多媒体设备向患者讲解所患疾病的病因、发展、治疗方式方法以及预后等情况。注重抓住年龄差异、病程长短、有无并发症等制订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并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把握教育契机;(3)保健知识宣教,根据患者所患疾病参考预防医学、营养学、中医、疗养医学等知识进行一对一的预防和保健知识教育;(4)心理干预,针对老年人群对医师信任度不高,患病后易出现焦虑、紧张甚至恐慌等负面情绪,抓住其内心迫切希望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契机,帮助患者克服不利的心理影响因素,促进患者心理的健康发展。

1.2.3评价方法

设计问卷调查表,分别在入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填写,问卷的设计根据老年慢性疾病的特点,以“是”或“否”类选择题为主,剔除笼统的、难以界定的问题。问题分为两大类,(1)医疗相关问题,如是否相信医生的论断、是否按医嘱坚持服药、是否按时去医院复查、是否关注所患疾病的科研发展、每年健康体检次数等;(2)生活习惯和方式相关问题,如是否吸烟、是否嗜酒、是否久坐、是否坚持有氧运动、是否嗜好高脂肪饮食等。两次问卷调查均以疗养患者随行人员的结论为主,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2检验的统计方法,比较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医疗、生活相关问题的改善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老年人群多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患者病情的平稳与患者医从性是否良好、生活习惯是否健康等有密切关系,而慢性疾病能否控制良好对于疾病的预后影响很大。以往的健康教育形式以集体授课为主,因内容偏笼统、亲和力和启发性差,不利于老年患者的理解和接受。本研究对疗养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并在出院3个月后进行随访,统计结果显示,经过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后,患者在医疗相关性问题和部分生活习惯问题改善明显(P<0.05)。个性化健康教育的特点是通过设计问卷、与患者及随行人员谈话、常规体检等方式,全面掌握患者心理状况、情绪状况、医学常识接受情况、医疗相关问题的依从性、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情况,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讨论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通过无线床旁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个性化健康教育与常规健康教育相比,采用一对一的服务方式,形式灵活多样,针对性极强,医师可在教育过程中随时关注患者的反应,并及时对教育方式方法进行调整,还可随时暂停教育进程来答疑或者重复,能最大程度地做到让患者熟知教育内容,针对性强的教育计划更有利于患者加深对教育内容的印象。但个性化健康教育的缺点是耗费人力物力,难以大面积开展。本研究显示,患者的医疗相关问题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对于医生的信任程度增高,基本能做到按时服药、按时复查、定期做健康体检,对医生的依从性提高,部分生活习惯均得到了有效改善,说明个性化健康教育实际效果显著。少数生活习惯如吸烟、坚持有氧运动等改善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与不良习惯养成时间长、戒断有不适感、难以长期坚持、出院后引导不佳等相关。

3结语

综上所述,个性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慢性疾病患者增加医从性,改变大部分不良生活习惯,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有针对性的推广。

作者:储雪雁 储雪蓉 赵祝 霍俊 单位: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疗养三科 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 68310部队卫生处

第三篇:初产妇新生儿个性化健康教育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265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对照法分为135例观察组,130例对照组,年龄21~34岁,孕周38~41周,无精神类疾病,无阴道试产禁忌证。入院时经过全身检查,B超结果显示两组胎儿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产妇的年龄、孕周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心理疏导、分娩知识宣教和新生儿护理指导等,详细如下。

1.2.1做好心理疏导

指导产妇分娩;恐惧和焦虑心理对于分娩来说十分不利。因此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产妇进行自我放松,调节情绪,产妇的疼痛敏感度不同,需要因人制定镇痛措施。关心产妇的生活和饮食,鼓励其进食高蛋白食物,以增加体力,缩短产程。如产妇在分娩时需行剖宫产,或者借助产钳助产,或者会阴需要切开,要缓解产妇的恐惧心理,耐心向其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如果产程中出现了新生儿窒息或者产后出血,立刻采取紧急措施,同时不断安抚产妇,保持其心理稳定。妊娠合并其他疾病的产妇,要向其说明合并疾病的知识,尽量消除其不良情绪以配合分娩。

1.2.2指导母乳喂养

产后要注意保暖,及时对产妇补充水分和食物,防止产后出血发生。介绍母乳喂养的好处和正确方式,指导进行乳头清洁,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产妇则指导其判断奶温和喂水方式,以及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

1.2.3指导新生儿护理

婴儿床要软硬适当,不要在婴儿房放置花卉和饲养宠物。断脐带后每天进行消毒处理,观察有无渗血情况,直至结痂脱落。注意对新生儿的皮肤护理,观察是否有痱子和湿疹,根据男女性别不同进行个性化外阴清洁。指导产妇选择疫苗进行接种,并对新生儿的体重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判断。指导产妇分辨婴儿哭闹和粪便、饮食情况,掌握常见疾病的处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初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得分情况

通过焦虑评分表,对两组初产妇接受健康教育前后的新生儿护理知识进行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运用个性化健康教育前后的新生儿护理知识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分娩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产程时间低于对照组,阴道分娩例数大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例数少于对照组,分娩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个性化健康教育:(1)满足产妇的心理需求,根据产妇年龄、心理状态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设身处地为产妇着想更易于被其接受和认可,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其建立分娩信心,满足个性化的心理需求。(2)可以显著降低产妇焦虑感,提高分娩信心,增加阴道分娩率。初产妇因为缺乏分娩经验和对分娩过程的正确认识,因此具有很强的焦虑和恐惧感,有部分惧怕阴道分娩而要求剖宫产。运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让产妇在心理上放松,降低对阴道分娩的恐惧心理,让其知晓阴道分娩是产妇的自然生理功能,降低分娩过程中来自家属等方面的干扰,增强其分娩信心,提高分娩质量和新生儿健康程度。(3)能够提高初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新生儿的健康状态,初产妇由于缺乏分娩经验,其所掌握的知识基本都来源于长辈或同龄人的口述,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严重的会导致新生儿受伤和出现疾病,我院针对如此现状制订了个性化新生儿健康教育,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教育前后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度显著提高(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4结语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5

1.1方法

①孕期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进行各项健康检查,医护人员应态度温和,给产妇以安全感,取得其信任与配合。评估相应的医疗程序,以评估结果为依据来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做好分娩前准备。坚持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缓解产妇的紧张心理。②产前健康教育:进行生理护理的同时,给予产妇心理上的支持,排除干扰分娩的各种外界因素,稳定其家属情绪,指导产妇学会自我监护,耐心讲解相关的分娩知识,介绍产中呼吸技巧。③临产时健康教育:全程陪伴产妇分娩,选择有经验母亲医师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分娩过程中,助产护士指导减轻痛苦的方法,关注产妇的变化,采取措施分散孕妇疼痛的注意力。④产后健康教育:监测产妇生命体征,注意出血、伤口敷料污染等情况,一经发现及时处理。待产妇恢复体力,向其讲解育儿知识,介绍育儿方法。其中母乳喂养知识、胎儿护理方法以及母婴保健知识均为讲解的重点内容,与此同时应制定健康饮食计划。产妇出院时要指导其合理进食、注意休息,督促其定期来院进行产后检查,给予产妇避孕指导,告之婴儿具体的接种时间和地点。

1.2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观察的指标包括营养水平、药物知识水平、计划生育水平、新生儿护理水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并发症包括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肌肉疼痛、产后尿潴留。

1.3评价标准

以问卷形式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调查问卷由本院专家参考相关文献制定,共20个问题,每题5分,满分为100,其中>80分为满意,50~80分为比较满意,<50分为不满意,其中>50分为总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使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相关水平的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水平、药物知识水平、计划生育水平、新生儿护理水平,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的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9.0%显著优于对照组85.5%,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肌肉疼痛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5%显著低于对照组36.0%,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健康教育是适应新医疗模式的护理服务,在妇产科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开展健康教育,不仅可以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可有效减少难产以及产后出血等情况发生。健康教育增加护患之间的信任。在护理的过程中,护士对患者进行生理到心理上的健康教育,设身处地在为患者解决问题,因此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依赖和信任。健康教育也丰富了患者的疾病知识,使其满意度提升。本组实验中,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9.0%显著优于对照组85.5%,与时红梅,时丽在健康教育在产科实施的体会中所得满意度97.2%基本吻合。在此也可证实前人结论的可靠性。

在孕妇住院期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中提及,健康教育指导可有效的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理论为本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指导患者掌握疾病知识可缓解医护工作压力,本组实验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健康教育,在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肌肉疼痛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5%显著低于对照组36.0%,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就诊的过程中,经过医生的诊治和护士的指导,患者掌握了大量知识,从而提高了健康水平。本组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水平、药物知识水平、计划生育水平、新生儿护理水平,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新问题能主动学习、研究,因此其知识面得到了拓展,整体素质相应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也大幅度提升。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6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优质护理;效果

新生儿由于出生时间较短,免疫功能低下,脐部极易发生感染,脐部感染极易引发新生儿败血症,增加新生儿死亡率,因此脐部感染一直被认为是新生儿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有研究认为,新生儿脐部护理质量与脐部并发症发生率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2]。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为了分析新生儿脐部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运用效果,特随机选定2016年3月-2018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110例研究,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110例。纳入标准:(1)均为单胎妊娠;(2)Apgar评分均在7分以上[3]。排除标准:(1)母体伴有妊娠综合征;(2)合并宫内感染;(3)临床资料不完整;(4)合并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5)家属不支持本研究。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试验组女30例,男25例,胎龄36~40周,平均(38.62±1.26)周;出生体重2136~4428g,平均(3282.26±61.28)g;Apgar评分7~10分,平均(8.52±1.25)分;其中早产儿5例,足月儿50例。对照组女29例,男26例,胎龄38~41周,平均(38.75±1.01)周;出生体重2186~4404g,平均(3295.01±59.26)g;Apgar评分9~10分,平均(8.59±1.18)分;其中早产儿7例,足月儿4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于研究前均知情,并对《知情同意书》阅读签字。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纳儿科常规护理,处理断脐之后,用络合碘(生产企业:广西博亨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连续消毒3d,予以75%的乙醇连续从第4d开始消毒,直至脐带脱落。

1.2.2试验组

(1)对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脐部护理培训,促使护理人员正确掌握更多专业的、正确的护理方法。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为其指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2)新生儿断脐后第1天,予以2%碘酊消毒,直至脐带脱落1周,每次消毒均要从以下3点着手:第一,将沐浴后脐部水分吸干;第二,依次消毒脐带及脐带根部;第三,数分钟后,将脐带周围残留的药液及水分再次吸干,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切记消毒操作务必轻柔,避免引发或者加重新生儿的生理性刺激。(3)护理人员应每天加强对新生儿脐部的观察,判断有无脐轮红肿感染、出血、渗血、脐窝潮湿等情况发生,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如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告知主治医师,予以对症处理。(4)使用尿布时切勿遮盖脐部,避免脐部受到尿布带来的摩擦,同时也可以避免脐部创面受到尿液的污染。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脐部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所有研究对象脐部感染、脐部红肿、脐部渗血、脐窝潮湿发生率。(2)脐带脱落时间,统计所有研究对象平均脐带脱落时间。(3)家属满意度。以科室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评定家属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三项,总满意率=(很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脐部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脐部并发症发生率为1.82%,低于对照组的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脐带脱落时间对比

试验组脐带脱落时间为(6.26±0.36)d,短于对照组的(11.26±1.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875,P=0.0000)。

2.3两组家属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家属满意度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7

1.1护理人员素质方面

1.1.1护理技术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推广使用,护理技术的复杂程度不断增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牢固,专科操作技能不熟练,突发事件处理应变能力差,仪器设备使用不当等。如病情观察不及时、医嘱用药规定时间未输入、臀红、脱管等,直接关系到患儿的护理安全。

1.1.2违反规章制度,责任心不强。

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护士安全意识淡薄。特别是低年资护师缺乏风险意识,对对规章制度掌握的不全面,对核心制度落实未引起高度重视,而且在工作中往往违背了基本操作规程,简化流程,执行走过场,观察不仔细。如交接班不仔细、探视卡上的性别与事实不符而引起身份识别的纠纷、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发生坠床等。

1.1.3服务观念理念落后

表现为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生硬,沟通能力差,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作风不严谨,未能体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慎独精神不强,独立值班时工作做得马虎,加之家属又不能陪在患儿身边,满腹的担心、焦虑、疑问,一旦治疗结果不理想,家属可能为此为由而引发纠纷。

1.1.4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因工作繁忙不能按时记录,记录不符合规范或不完整,记录中有涂改或与医疗记录不相符等;新入院的新生儿入院情况与家属交接不细致,导致因某些入院前已存在情况引起不必要纠纷。

1.2管理因素方面

1.2.1人员配备不足。

未按床护比配备护士,无法满足患儿等级护理和生活护理的需要;新生儿科护士除要完成大量的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任务之外,患儿的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士来完成,护士工作任务繁重,再加上倒班频繁,导致护士身心疲惫,稍有疏忽,就容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

1.2.2管理体制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

护理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医德医风等职业道德教育薄弱;护理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一级质量监控不到位,质量检查结果与绩效挂钩不到位,质量问题反复出现。

1.2.3设备、药械管理不规范。

新生儿科常用医疗设备维修和保养不及时;使用工程中出现故障,未能及时的发现和排除;抢救设备、药品的交接流于形式,导致未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而影响抢救,对新生儿的安全造成危害。

1.2.4医院感染管理不到位。

新生儿免疫功能还不成熟,对环境中的传染性细菌没有抵抗力。来自医护人员和环境的因素、管理不当或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掌握消毒药械的使用方法,清洁工具重复使用都会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

1.3患者及家属因素。

新生儿无语言表达能力,基础护理难度高,发生护理风险概率高,如喂奶发生胃食管反流而窒息、抓伤、烫伤、暖箱、光疗箱箱温骤变均可导致事故意外;患儿病情重,家属对不能陪在患儿身边表现不理解;重症监护设备的使用、新技术的开展和专人护理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患者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的患者家属由于经济困难过分关注医疗费用,特别是面临人财两空时,借费用高为由与医护发生纠纷。

1.4环境因素。

新生儿病房时患者集中治疗的地方,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由于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全,特别是早产儿,未成熟的皮肤屏障是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感染的重要途径;重症监护病例使用医疗设备多,侵入性操作多,细菌菌株种植机会多,易导致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危及患儿生命。

2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2.1营造安全文化,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安全意识。

建立完善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将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与目标管理和护理人员绩效挂钩,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主动防范护理风险;鼓励主动报告医疗护理不良事件,建立无惩罚性护理差错上报制度,护理管理者分析不安全因素发生原因,从管理、流程、制度上进行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2.2坚持预防为主,确保质量安全。

强化护理安全过程,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制定常规护理工作流程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等流程,实施跌倒、压疮等重点护理风险的病情评估和新生儿出入室患儿情况家属书面交接,设立护理安全重点提示、管路标识等护理安全屏障,强化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和关键设备的管理;加强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重点患者的管理工作,例如静脉输液外渗的管理做到按规定上报,逐层查房,将差错苗头控制在萌芽状态。

2.3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保证护理人力需要。

护理人员的数量上保证病床的需求,普通新生儿病床与护士比例1∶0.6,监护病房与护理人员比例为1∶1.5,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入院高峰期和危重抢救任务繁重时,弹性排班,合理调配。

2.4加强护理人员的慎独修养和沟通能力等职业道德水平

实施新生儿护理人员准入制度,新生儿工作护理人员要求有3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和语言艺术能力。加强与新生儿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患沟通中,护理人员是主体,同样患者家属也一个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积极完成护理过程,尽到自己的义务。在新生儿入院时及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尊重患者家属的知情权,制作各种告知或宣教单,能够站在家属的角度思考问题,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避免因家属误解造成纠纷。

2.5加强护士资格准入,加强护理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新上岗护士从综合力、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强化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指定高年资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等,加强专科护士培养,提高专科知识技能,将护理培训与护士晋升、绩效、评优挂钩,保证和提高培训的效果。

2.6疑难危重患者护理,层层落实把关。

建立疑难危重患者报告访视制度,危重患者由科室填写报告卡,护理部质控组现场查看并指导或组织副主任护师及专科护理会诊,具体指导,建立重危患者护理质控组,每月对全院重危患者进行质量检查,保证危重患者的护理安全。

2.7防控医院感染,做好重点监测。

病房按规范设置,流程合理,传染病、早产儿分区收治,认真做好空气、物表、地面的清洁消毒工作,清洁消毒用具做到洁污分开,避免重复使用,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护理用品患儿专人专用,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医疗设备的消毒管理,实施医院感染重点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3小结

新生儿护理评估范文8

目的探究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院内100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院时间均在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采取信封式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护理人员护理差错发生率及终末病例书写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护理差错发生率及终末病例书写质量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可有效地减少差错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品管圈;护理风险管理;妇产科

0引言

妇产科维系着产妇与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家属期望高、产妇流动量大、出诊急是该科室的主要特点[1]。科室内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容易产生较多的护理差错,从而易引起护患纠纷,对医院正常的就诊秩序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受影响。本次研究中在妇产科实施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信封式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年龄为(21-38)岁,平均年龄为(25.37±3.01)岁。观察组:年龄为(22-37)岁,平均年龄为(25.84±3.23)岁。将两组产妇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常规的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实施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为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培训,使得护理人员对其有所了解。(2)从实际出发,将护理人员分别划分为新生儿护理组、产妇护理组、健康知识宣教组及病例规范书写组。(3)新生儿护理组:对以往遗失新生儿手环的因素进行探究,并根据探究结果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4)产妇护理组:将以往在产妇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差错进行归纳总结,不断完善对产妇的护理。(5)健康知识宣教组:利用多种授课形式,向产妇普及分娩及育儿的相关知识。(6)病例规范书写组:院内建立完善的病例书写规范制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护理人员护理差错发生率及终末病例书写质量情况。相关知识掌握评分与终末病例书写质量均采用院内自设的调查表进行评估,分值为0-100分,得分越高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研究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其中相关知识掌握评分与终末病例书写质量评分用(±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护理差错发生率采用(%)表示,由卡方进行检验。P值小于0.05,表示两组间各项指标存在差异。

2结果

2.1两组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及护理人员终末病例书写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产妇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终末病例书写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对比两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

观察组中2例出现错漏医嘱、1例出现采样差错、1例出现给药差错,该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8.00%。对照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42.00%,其中错漏医嘱、采样差错、给药差错、新生儿胸牌或手环丢失的各项例数分别为8例、3例、4例、6例。观察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妇产科人员流动性较大,出诊急,护理人员每天需要为多名产妇进行护理工作,护理工作量大,因此该科室中易出现较多的护理失误,对医院、产妇及新生儿均存在较大的影响[2]。进行一般护理管理后,产妇对相关知识掌握评分为(76.21±8.14)分,得分明显偏低,说明一般护理管理难以有效地提高产妇对妊娠、哺乳、育儿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3]。此外一般护理管理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护理差错发生率较高,容易对产妇及医院造成不利影响,且该项护理管理无法改善护理人员终末病例书写质量,对后续的相关工作产生影响,因此该项护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经本次研究发现,通过在产科成立健康宣教小组,为产妇进行多样化的健康宣教,有效地改善产妇对妊娠、哺乳、育儿等方面的认知水平,且对提升产妇的依从性具有积极影响[4]。此外,通过为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引导护理人员总结护理差错的原因,有效地降低了科室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的发生概率[5]。规范护理人员终末病例书写,制定相关制度,查找影响终末病例书写质量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将其不断完善,经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的病例书写规范性得到显著改善,终末病例书写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护理差错发生率及终末病例书写质量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实施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健康宣教的质量,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的概率,提升护理人员病例书写的质量,对减少护患纠纷、提升护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效果显著,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黄春华 班春花 单位:新疆伊宁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 刘静.品管圈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7(6):745-747.

[2] 马建玲.品管圈活动在糖尿病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9):141-143.

[3] 高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0(24):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