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学习计划范例

新生学习计划

新生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探讨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们能够将学习到的技术知识在运用到实践中才算是学好了小学信息技术。而要达到这一个教学目标,学生们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将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情况。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教学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上采用生活化教学是老师们的教学创新改革,也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今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掌握信息技术是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必可少的日常技能。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要从小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需要老师们结合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个人特点,做好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指导。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是构建起了生活和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桥梁,是更配合小学阶段学生们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慢慢转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创造了更简单易学的教学过程和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简化,确保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展开,提高学生们对于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丰富有趣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个人学习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实践运用的能力。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一)结合生活经验

由于小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于信息技术中许多词汇和概念都半知半解。这时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就可以结合生活经验为学生们进行讲解。要注意的是,因为老师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要选择更简单的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在分享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向学生们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完整了教学计划。此外,除了老师主动讲解生活经验,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提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人,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智能楼道灯——红外线传感器》这一课时,就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列举一些生活中运用到红外线传感器的事物,再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发表学生在日常生活时对这些红外线传感器的看法。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很容易对红外线传感器有了比较清晰的运用形象认识。再从对楼道灯为什么会自动开这一生活经历切入讲解,能够迅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

(二)采用案例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的课本在编撰时用词简洁精准。所以阅读起来较为缺乏趣味性。身为老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这样会是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枯燥无味。采取生活化教学可以试着引用一些有趣的课外内容、生动的教学案例来理解课本知识。老师是学生们学习上都指路人,要设法更好的引导学生们,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是学生们更清晰的了解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提高对于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设计版面》这一课时,可以通过一个制作电子小报的案例向同学们展示WPS与设计版面相关联的功能。像页面设置之类的设置选项较多,如果只通过老师口头讲解,学生们可能会在知识记忆上产生混淆。但通过电子小报的设计案例,将运用到的设置选项相对应的效果都展示给了学生们,降低了学生们的理解难度,提高了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

(三)营造虚拟情景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时候,除了有生活经验、课外案例这样比较“真”的教学,还可以模拟一些情境。虽然情境是虚拟的,但也是生活化的。学生们可以想象自己身在其中,老师在情境中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中应该怎么做。用这样的方法调动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让学生们有动脑思考的空间而不是被动听讲,在思考的过程中将学习的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插入照片》这一课时,以教会学生们用多种方法在WPS文档中插入图片并调整属性为目标。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营造一个虚拟情景来让学生们进行重复的图片插入练习。可以用“欢乐马戏团”这样一个有趣的主题,让学生们在学习技术操作后自行选择马戏团的动物和玩具等图片进行文档插入,并调整每一个动物到适合的大小。最后评比出最好看的“马戏团”。在这样的虚拟情景中学生们不仅完成了练习,还能在过程中获得游戏乐趣,使学生们对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够一直抱有热情。此外,老师们还可以通过动画课件、GIF图片、flash视频等方式像学生们展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这些虚拟技术展示的情境都非常简单直接的通过视觉和听觉刺激学生们的感官,在教学时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对课堂教学产生直观的、深刻的印象。

(四)增加实践操作

开设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对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有一定的认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们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用信息技术解决一定的生活实际问题,也为将来学习更深的信息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从这样的教学目的出发,要为学生们增加更多的动手机会和更大的操作空间,在上完课之后就可以布置一定的小练习,结合课上所讲的信息技术,让学生自我发挥。例如在学习完《剪贴图形》一课后,学生们已经能初步应用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基础操作。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就可以给学生们布置图形制作的作业。用矩形、圆形、三角等等图案,运用我们所学习的基础操作来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可以像大风车、四叶草这样的对称图形,也可以是自己设计的特殊logo。不限制作业的具体制作图案,为学生们留下了自我想象发挥的空间。将自己的想法用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展示给大家,对学生们而言是很有成就感的事。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练习可以不断地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提升学生们的个人能力水平。

三、总结

从前文的举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契合的。学生们的生活和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可以让学生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主动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之中,成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主导者。

参考文献

新生学习计划范文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速,以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大学生“第二校园”学习经历为目的的交换生培养被越来越多高校广泛推行。通过分析交换生管理现状,以存在问题为导向,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新媒体建设、构建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结构合理的电子档案、实施全程互动的学籍管理等途径,实现地方高校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为提升管理效能及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系统支持。

关键词

地方高校;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日益加快,被视为高等教育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的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通过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以扩大教育开放”,国家明确提出要“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分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1]2,为高校开放办学指明了方向,越来越多高校开始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校际交流与融合,将丰富学生“第二校园经历”、加强交换生培养作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交换生的内涵

所谓“第二校园经历”,就是借助于校际与校研合作平台或协议,让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习期间,有机会到国内外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进行学习交流的过程[2]12。而交换生的定义,英文译为“exchangestudent”,是指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增进交流为目的,在交换国家、地区、学校或研究机构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到其他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划分范畴,交换生又分为不同种类,如从交换生人员构成看,主要有在高校学习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其他类型的在校生;从交换周期看,交换的时间主要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的短期交换生[3]1,也有二至三年的长期交换生;从交换范围看,主要分为国(境)内交换生和国际交换生;从交换类型上看,包括语言类交换和专业类交换;从学位获得角度看,分为学位生和非学位生[3]1。

二、交换生培养的意义

积极丰富学生“第二校园经历”,加强交换生培养对高校具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促进校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由于各高校办学定位、办学基础、办学条件以及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特色不同,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都有巨大的差距。而交换生在本校学习所受的因国家、地区教育水平差距引起的高校间人力物力及学科发展水平制约的限制,可以通过交换学习得到弥补,选择到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交换学习,可以充分依托地域优势,借助优势教育资源与平台,有效强化学生能力,拓宽视野,扩充知识面,助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返校后的交换生将所见所闻所学知识与本校融合,可以推动学校弱势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2.加强高校国际化,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知识创新的内在需要。交换生学习最早的雏形应该称之为游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率弟子们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到唐代玄奘远赴印度求取真经,元朝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及蒙古一带,清朝时期达尔文环球考察等,表明游学自古以来是世界各国的一种传统学习教育方式,虽这些游学学习更多属于自发性质,不涉及双方协议或邀约,但其对跨国跨民族文化交流以及知识创新、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增进互相了解、文化沟通与友好往来为目的的非营利性项目“国际学生交流计划”,在欧洲盛行40多年后,才在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教育部引进中国,又经历了缓慢萌芽、发展阶段,到1995年美国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加入“国际学生交流计划”,我国高校与境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才日益密切起来,各类交换生项目才得以蓬勃发展,高校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跨国跨校文化交流极大激发了学科知识的碰撞与创新。

3.实现高校与学生共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必然要求。交换生培养可以有效促进校际之间交流与联系,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可以在增加接收学校的学费收入的同时扩大学校知名度及影响力,促进学校的宣传与推广;从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可以促进校际沟通与交流,学科专业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从学生个人的角度看是对沟通交际能力、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的综合锻炼与提升,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交换生项目的实施,在交换生学习提升过程中促进了高校知名度、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有效实现双方共赢的目标。交换生项目的蓬勃发展,必将加快实现人才强校战略,加速学校国际化进程,为各高校实现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提供必要保障。

三、交换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交换生”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各界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入,加上受区域、高校间管理制度及文化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交换生培养存在一些问题,质量有待提高。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研究情况来看,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有基于学校国际交换项目从宏观管理层面对交换生管理进行研究,有以具体某所高校某项协议为个案对交换生进行针对性研究,也有少数对交换生学分转换认定、学生管理进行研究。总的来说,交换生管理因协议不同,培养内容及方式、管理模式等各不相同,但学习目的相同,管理重点相同,即通过交换学习,在达到文化交流、知识贯通、拓展视野的目的的同时,对自身学业发挥促进作用,对交换生的管理关键点都集中在学籍管理、学分认定等几个具体问题上。一是交换发展水平不均衡。从交换生的输出和输入角度来看,由于学校地域间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高校交换生发展水平不均衡,交换项目较繁荣的多集中在发达国家高校及国内985、211等知名高校,中西部地区受区域及学科发展限制,高校交换生发展相对滞后,交换学校数量及参与人数较少。且大多数交换项目输入输出不对等,仍停留在单向输出或输入的培养阶段,既不利于文化交流与学术创新,更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二是学籍管理导学助学督学机制不完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首先,交换生在交换申请获批后,高校由于人力物力投入不足,重视不够,未能发挥引导帮助作用,学生对本校与交换学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不了解,导致交换生交换学习缺乏规划和针对性,只能到对应专业跟班学习,所选课程及所学知识具有局限性,学习成效不明显。其次,不能尽快融入校园生活,严重影响交换生对第二校园的认同感、归属感,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学籍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缺位严重。教育部2001年颁布《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改革,随后陆续开展录取数据网上审核、电子注册管理,2007年明确要求实施学籍电子注册,具有学籍的学生最终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到2008年进一步要求对在校生进行“学年电子注册”,全国基本实现了各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统一[4]61。但在交换生学籍管理中,全国统一平台发挥作用有限,大多高校仍停留在手工操作人工管理阶段。由于目前大多高校交换生管理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学生在跨校学习过程中诸如评优、住宿、学习及社会活动等均由接收学校管理。而学生的学籍管理则仍属输出学校管理,且学籍管理中诸如学籍注册、成绩管理、学分转换、学业警示、违纪处分记录、档案等问题由于学生在交换学习期间,原输出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存在管理缺位问题,各管理部门间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四是学分认定转换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由于大多高校学分转换是在交换生学业完成返校后进行,且双方学校使用管理系统不同,成绩认定及转换往往依靠人工操作完成,转换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交换生的评优评奖及后期选课计划。此外,部分课程由于与本校课程性质、名称有一定差距,导致学生所修课程得不到对等转换,返校后还需重复选修,极大浪费了交换生的时间精力及财力物力,造成资源浪费。学籍管理的效率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服务质量,导致服务单一,质量低下。五是成绩认定转换制度僵化,学习成效不明显。一般交换学多通过选课修读、参与毕业设计所获得的学分进行认定替换,及课程与课程的学分认定转换,但交换生交换学习,除了课程学习,还涉及社团活动、文化交流、社会调研、学科竞赛、听讲座、本校宣传推广等方面,僵化的学分认定转换制度,极大制约了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探究异域文化、拓宽知识面、加强交流与宣传推广、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成绩构成单一,学习成效不明显。

四、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路径

地方高校受地域经济发展制约,教育水平往往落后于发达地区和国家,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加强开放办学,提升国际化水平,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解决学籍管理诸多症结、提高地方高校交换生管理效率及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完善交换生学籍管理制度及机制,加强学籍管理新媒体建设。教育部2005年新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高校学籍管理是指根据有关规定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进行考核、记载、控制和处理的活动。高校学籍管理主要包括学籍的取得和注册管理、课程考核和学业成绩管理、纪律与考勤、学籍异动管理和学历与学位证书管理等。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5]205。因此,作为提升交换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要将交换生学籍管理制度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围绕这一系统构建一整套交换生管理机制体制。加强交换生学籍新媒体建设,通过建立交换生学籍管理网站或主页、微信微博、QQ群、BBS等多种新媒体介质,将管理制度、机制体制等内容在网站中逐一呈现,供学生及社会各界阅知,同时达到宣传推广、知识普及的效果。网站应包含几大模块:一是明确交换生学籍管理的指导思想、实施目的。二是明确学籍管理的实施主体和客体。实施主体是教务处或主要负责交换生学籍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实施客体是交换生,同时要理清交换生的定义、特点、分类,使管理对象明确,分类清晰。三是交换生学籍管理的实施内容,包括学籍注册、成绩记载、档案管理等的管理与实施。四是课程修读与成绩评定及成绩替换、认定的原则、要求与规则标准。五是学业警示与违纪处理。以上五点是构成交换生学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关键性内容。交换生学籍管理机制则包含了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是交换生学籍管理的内驱力,以最大化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的、提升培养质量为目的。要将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有机融合,发挥内在驱动和外在制度环境的相互作用,贯穿学籍管理全过程。

2.构建结构合理、科学规范、人性化的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基于网站建设的进一步优化。网站等新媒体介质侧重制度、政策、体制的宣传推广、普及教育,而平台则是基于学籍管理规章制度、规则标准在实际交换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实现学籍注册、档案管理、课程选修、成绩录入、学分认定替换的辅助软件,也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可靠保障。基于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在功能实现上,按照既定程序、公式、数据计算及转换均可轻松实现,其中的难点在于学分替换认定标准的制定,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标准、规则的明确、统一。

(1)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时,需遵循课程名称类似、课程性质相近、学分/课时对等、成绩一致的原则,方能给予课程认定,受理学分转换。

(2)学分转换过程中由于国内外各高校、地方与发达地区高校的管理差异,课时标准、成绩标准需按本校建立一定标准。课时标准:交换生在对方学校交流学习期间所取得学分的认定需参照派出学校学分与学时的对应关系,如一般课程18学时计1个学分,实验课36学时计一个学分。学生在交换期间修读的理论课程需在15学时或以上,实验课时需在30学时或以上才能认可并记入成绩单。

(3)非百分制的成绩由派出校按规则折算,折算规则是依据对方评分等级数目参照下表相应进行折算,如成绩等级后附有“±”级别的,按“±3”分对应折算;成绩不及格不予折算,学分不予承认[6]。

(4)丰富成绩认定内容,增强学分转换弹性。由于交换学习受语言、选课时间、开课年级等限制,所选课程及学分具有一定局限性,在有限时间最大限度发挥交换学习效能,必须丰富和拓展交换生成绩认定内容,增强学分转换弹性,将一些没有课程修读学分、成绩的活动,如社团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参与科研课题及项目、实验实习活动等可视具体情况替换为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等学分或替换为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文化素质教育实践、认识实习等学分。

3.建立交换生学籍管理电子档案,提升学籍管理完整性。常规交换生交换学习后,接收学校会根据其选课修读情况、在校表现,出具相关成绩证明、学习证明,学生返校后存入个人档案,受传统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制约,交换生学习档案记录的学习成果及内容十分有限,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建立交换生学籍管理电子档案,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交换生学籍电子档案分展示档及文件档,展示档具有公开性和推广性的特点,依托网站等新媒体,建立学生个人主页、博客,将交换学习分为课程学习、文化交流、实践探究、社团社会活动、学科竞赛、师生互动等模块,提供学生全方位展示与推广平台,学生可将交换学习过程在对应栏目中以文字、图片、照片等方式上传、记录、展示,教师及管理人员可对网页内容进行评价,也可为弹性学分认定提供参考及图文佐证材料。页面的公开性交互性,为交换双方学校宣传、推广、文化交流搭建桥梁。文件档则具有规范性、隐密性、安全性等特点,主要与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数据进行对接,将交换生成绩、学分、违纪情况经由双方管理部门负责人如实记录、转换,并以官方文件形式进行保存,管理双方通过平台可随时查阅、调取档案。两种类型电子档的建立,形成优势互补,极大提升学籍管理完整性及有效性。

4.将全程互动的管理理念贯穿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全过程。交换生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初衷和主旨是为了提高管理效能,确保交换生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交换生学籍管理涉及交换双方学校、交换生及家长、高校教师、各级管理人员及社会各界,要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除了依托信息化手段,还要有全程互动的管理理念,并将其贯穿交换生学习全过程,寻求各方利益共赢点,建立及时反馈信息机制与快速处理的管理平台,才能切实提高各方积极性,增强管理合力,提升管理效能,最终推动交换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作者:梁微 沈大强 黄瑞捷 黄书楼 单位:广西大学教务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参考文献

[1]王瑞德.大学国际交换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梁秀梅,李斌,胡元木.高校开展校际合作新举措的审视与思考:基于山东经济学院本科生“第二校园经历”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3]赵子健,陈溪.大力发展交换生项目促进高校国际化进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4]魏琛.关于对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初探[J].信息时代,2009(6).[5]曲明川.地方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探析[J].科技资讯,2010(22).

新生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多媒体课件;显微互动;网络教学

人体寄生虫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作为病原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各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改善,寄生虫病流行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得到控制,很多重大寄生虫感染疾病的流行和危害明显降低,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危害性重视程度也随之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医学院校的寄生虫学课程内容设置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体寄生虫学的课时数普遍减少,我国医学院校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1]。2017年7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分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了第十一届全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研讨会,大会的主题是“互联网E时代的寄生虫学教学创新”。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们分别进行了关于慕课、网络教学及信息技术、临床导向、融合模块模式、翻转课堂、虚拟实验等方面的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报告。为了响应大会号召,同时也是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基础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需求,我室系统总结了我校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以及课程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体会,对后期该课程的教学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高水平的教学课件设计

常规的课堂讲授加挂图的教学模式早已退出大部分学校的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学已全面普及。但是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是以单个课时或一个章节来制作的,内容有限,欠缺章节之间的连贯性。本课程组系统整合了人体寄生虫学、临床寄生虫学及检验等课程中相应的教学资源,构建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其中包含大量各种先进的显微技术拍摄的寄生虫虫体各种形态,如普通光学显微镜与相差显微镜观察对比图,扫描电镜或透射电镜拍摄的虫体的动态或静态图,临床检查中检获到的虫体的录像,手术实施的视频,仿真模拟实验的Flash动画,真人美声发音的寄生虫名称音频,可拖拽的病例再现资料,寄生虫药物的3D分子结构等。教学资源库可更好地将现有图、文、声、像等素材储存起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工具[2]。运用MultimediaBuilder软件并结合Flash、3Dmax,开发了人体寄生虫学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相关微课,将文字、影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课件可以根据教学大纲适时调整,随机整合成一个新的、内容完整的课程课件;也可以抽取其中单个的内容制作小型微课。近年来,全国、各省甚至各高校每年都举办各类教学比赛,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3]。而我室的该系列教学课件分别于2013-2015年连续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及微课大赛一等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系列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为我室寄生虫学课程的授课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显微互动实验室的建设及使用

显微镜在病原生物学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医学教学的重要工具,但随着时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普通光学显微镜已经无法紧跟实验教学的发展。数码显微镜多媒体互动系统的出现,紧跟时代要求,改变和革新了实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正得到广泛应用[4]。我室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建立了病原生物学显微互动实验室,采用数码显微镜多媒体互动系统教学模式结合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新模式,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进行更直观的形态学观察。运用数码显微镜多媒体互动系统教学模式使得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内容更全面直观,尤其是观察微小的原虫标本。传统的普通光学显微镜在观察原虫标本时,每个人不同的焦距使得标本的观察和讲述变得非常抽象难懂。数码显微镜能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电脑屏幕直观、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最短时间、最大程度、最准确统一地接受信息。数码显微互动实验中,教师和学生对图像都能静态、动态、自动定时捕捉和动态录像捕捉,大力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并带动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和探讨,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屏幕监控更直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帮助同学解决遇到的问题,及时检测学生的懈怠行为,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及微信互动平台的使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课程、微信平台、QQ、慕课等许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互补运用于本科教学中[5]。我室利用Dreamwave等软件打造网络教学课程,联合北京超星公司建设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该网络课程囊括了一整套教学PPT、教案、讲稿等常规教学资料,同时录制并上传了本室教师的部分授课视频,PBL教学视频以及部分微课、慕课视频,供学生在课外进行寄生虫学的学习或复习。同时利用网络微信互动,给同学们推送相关的寄生虫学经典病例、虫卵绘制标准视频、国内外经典影视资料、生动的动态图文等。同时也会在网络平台和微信互动中及时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促进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其对课堂知识的补充。网络平台及微信互动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将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反馈给我们,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真正促进教学相长。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

新生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小学;信息技术

引言:

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能够有效的使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能够牢牢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能够将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满足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要求。{1}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时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计划,使小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热情,以此来进行下一步的信息技术教育。本文基于以上观点,首先表明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其次提出生活化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此来不断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使我国的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适应社会的发展,牢牢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加优秀。

一、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现阶段我国小学学校大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生长在新时代的小学生依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发展要求,从而导致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无法理解,不能够牢牢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会出现一定的错误,不利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2、教师教学观念过于落后。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够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未曾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方式上过于传统,依旧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教育。{2}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纪较小所以无法接受大量的新知识,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不利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所以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我国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断下降。3、未曾注重培养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我国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忽略培养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堂上将自身看做主体,忽略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小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不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因此导致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较差。

二、生活化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结合生活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现阶段我国的信息技术不断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要求进行转变,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讲述信息技术,如进行《幻灯片制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小学生提出将生活中的常见的电器做成图片,然后运用信息技术将其制作成幻灯片播放,能够使小学生更容易掌握幻灯片的制作方法,从而使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兴趣,以此来锻炼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2、创建生活化教学情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建设生活化教学情景,能够有效的使小学生深刻的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如在进行图片制作时,教师可以创建一种生活情景,“小明的妈妈要过生日,希望同学们能够帮助小明同学制作一张电子生日贺卡”,然后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图片制作的讲解,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以此来提升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3、开展生活化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还应积极开展生活化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指导小学生将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用用到生活中。{3}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解决,以此来达到现阶段教育部门对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4、完善生活化教学模式评价系统。在生活化教学活动中完善评价系统也非常重要,在信息技术课程结束时,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布置作业,如在《认识鼠标》课程结束后,可要求小学生回到家中观察家中的鼠标,能够加深课堂中学习的印象,之后,教师通过询问小学生的观察情况,能够了解小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然后在课堂上对观察仔细的小学生进行表扬,以此来促进小学生形成良性竞争意识,使小学生们能够不断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来提升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使小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提取信息技术学习素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满足国家对于小学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万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8):162-163.

[2]胡强.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5):74-75.

新生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管理

高校学生从刚入学到学生毕业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都体现和记录在学籍中,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因此,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分析新时期高校学籍管理的需求,规划和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学校管理需求的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学校学籍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1高等学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1,2]在高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直接反映和记录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状态的管理活动,也是帮助学校整体了解和掌握学生动态的重要数据来源。从功能上看,学生学籍管理能够体现学校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并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学籍信息化建设水平越来越高,使得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成为了高校信息化发展是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和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学籍信息涵盖了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为高校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影响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从整个学校的管理上分析,学生学籍管理意义重大,就如普通公民的身份信息一样,他代表着学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活动信息,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现代化手段,学籍管理主要是手工操作,这导致学籍管理的效率极低,学籍信息的利用率也极低,甚至由于很难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学籍信息经常出现丢失、泄露等问题,这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害,在大量繁杂的学生信息压力下,手工处理信息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时展需求,这也推动了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学生学籍信息可以轻松通过信息数据平台进行传输和保存,大大规避了传统人工信息管理的缺点,在发展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目前,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推广,各高校都在探索学习信息化建设方式,着力打造一个能够为学生学籍提供方便快捷且安全的管理渠道,为学生管理服务。

2高校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学生学籍信息系统,特别是一些高层次院校对于学生学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重视程度和水平都非常高,已经逐渐从探索走向成熟。从调查中发现,一些普通高等院校将学生学籍管理划归教务管理系统,如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可以说在学生学籍信息化建设中各高校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学生学籍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中,专家学者主要针对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实施措施进行了深入且有建树的探讨与实践,例如,李玲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基于ASP和ADO技术设计了学生学籍状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通过规范学校在学生户籍管理中的程序和步骤,提高学生学籍管理水平。王莹利用B/S结构,建立了在局域网中运行的高校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了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核心工作。目前高校都积极的开发和建设学生管理信息软件,但是这些软件都具有唯一性和针对性,往往只适用于一个高校的学生信息管理,并且这些软件在设计上并不成熟,各种功能还不够完善,这导致高校以及学生对于软件的使用率偏低,总结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许多高校在学生学籍管理中依然采取传统模式,对于现代化工具利用率较低,这导致数据的维护、检索和使用难度成本较大,不能满足日常的学生学籍管理需求。二是学生学籍管理数据共享性差。从目前各高校学籍系统的发展来看,学籍系统中学生学籍信息数据库不完善,数据分散,数据之间的约束和相关性较小。数据经常由于不能共享和及时更新,出现数据矛盾等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数据的利用率。三是学生学籍管理模式陈旧。大部分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更新速度慢,增加学生学籍状态管理的工作量,容易产生遗漏或错误,使信息更新不及时。

3高校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功能

3.1学生基本信息管理

(1)学校教务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从学信网上(中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信息网)下载今年的新生录取信息,并将新生的基本信息导入/录入到数据库中。(2)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导入数据库后,学生可以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学院教学秘书可以有条件地查询本学院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务处工作人员可以有条件地查询整个学校的学生基本信息,并可以修改或删除该操作。(3)学生可以在线查看基本信息,如信息有误,可以通过学籍管理系统学籍异动模块提交修改申请。(4)教务处学籍管理人员应当审查和处理修改学生基本信息的申请,并在核实相关数据后经审批修改具体数据,在完成修订后,学生可以在线查阅相关修订结果,从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学生的基本信息库。

3.2学籍异动管理

(1)学生使用目标系统的学生学籍管理功能模块填写学生学籍异动申请,并附上相关的认证材料,然后提交申请。(2)学院分管学生学籍院长批准学生提交的学生注册申请和相关认证材料,填写审批意见,并报学校教务处批准;学校教务处处长审查和批准各学院提交的学生学籍状况异动报告。学校分管教务处领导将对学生的学生学籍异动申请报告的作出审批结果。(3)由教务处工作人员批准的学籍异动申请进行登记,登记后学生学籍异动后可用于查看学生学籍变化的信息。然后,可以修改,删除和导出学生学籍状态信息。

3.3成绩管理

(1)由任课教师录入成绩分数,可以分批导入学生成绩或单独录入学生成绩,然后将成绩提交给学院进行审核;如果未通过审核退回到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重新录入成绩。(2)学院教学秘书、任课教师、学生可以查看考试成绩;教务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查询成绩并对学生的分数进行统计分析。(3)学生在查询考试成绩结果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查询成绩结果有疑问,请填写成绩异议申请表并在线提交。(4)学院教学秘书应审核成绩复审申请,并在调查成绩结果正确的情况下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学生;如果调查结果出错,请将申请提交给教务处。教务处将根据每所学院提交的申请修改学生的成绩,并在更改结果后审核申请状态。

4加强高校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现有的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模式和学生状态管理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学生管理实际,探索设计一套软件开发和管理技术,这套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学生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实现学生学籍的高效管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学籍信息系统能够规范学籍管理,实现学籍管理标注化建设。其中重点包括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信息使用标准化,极大的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和数据的可靠性。二是促进学生信息管理自动化。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包含有学生基本数据,以及学生的动态管理数据,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学生动态数据实时实现录入和传输,极大的提高了办事效率。三是实现数据传输和数据共享。学生学籍信重要的功能是使用,在信息系统的推动下,学生数据能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实现传输和共享,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信息的使用效率,在大数据分析下,能够有效掌握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动态。四是提供扩展和升级渠道。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系统需要确保可拓展性,所以软件设计和开发时,要注意留有一定的扩展空间,以保证信息系统能够长期使用和服务。

5结束语

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特别在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现代化、信息化要求不断提高,针对学生管理现状,高校管理者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现代化学生学籍管理,加强和规范学生管理工作,为学生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推动高校管理的现代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殷涛.如何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03):90-92.

新生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中职教育;信息技术;标识设计与绘制;创意创新

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不应该缺失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在中职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注重体现创新创造思维,作为实训课教师,应当通过项目锤炼学生精益求精的品质,将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根植入学生的脑海。我校长期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真实项目变为学习任务,将工作岗位转化为学习岗位。本文中所引用的案例就是一个真实的企业项目任务:为某市著名的文化活动仲夏音乐节开幕时间设计墙体提示标识。我将它转化为实训课内容,和我的学生一同开启了标识设计与绘制之旅。

1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入手进行教学分析

1.1教材分析

为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选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面设计创意与制作》,内容选自项5:标识设计与制作。主要介绍标识设计技巧及创意思维的培养。共4个课时。

1.2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平面设计专业2016级学生。已学知识包括美术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多种平面设计制作软件等内容。在以往的实训课中该班级学生对完成企业项目充满热情。但学生的创意思维较为薄弱,在标识设计技巧方面经验尚浅。

1.3教学目标

本项目要求学生懂流程、能创意、会设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标识创意设计思维及6S管理素养。

1.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设计富有创意的音乐节开幕时间提示标识作品;教学难点:结合标识张贴的实际环境对作品进行深度优化。

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企业真实项目”为主的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以“做中学,学中做”为理念。采用项目教学法,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以真实项目激发学生内驱力,配合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解决教学重难点。具体流程梳理如下:1.接收工单学习微课;2.收集资料初绘标识;3.激趣导入,训练创新创意;4.VR助力教学,优化作品;5.展示作品,多元评价;6.项目拓展追求卓越。六大实训环节紧紧相扣,层层推进。

3与企业真实工作流程相符的教学过程

1)接收工单、学习微课。课前,在学习平台上真实企业工作项目:为某市著名文化活动仲夏音乐节设计开幕时间墙体提示标识。为配合学习,微课视频,重点讲解标识的概念与设计流程。推送导学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完成小组分工。2)收集资料、初绘标识。各小组分析项目,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相关资讯添加到自己的电子书包中,电子书包提供共享功能,方便学生协作学习。小组讨论,完成初稿设计。按时完成初稿设计的小组将获得“知星”标识。教师将学生的初稿作品添加到现场720度全景图中,足不出户就能观察到实际应用效果。邀请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及企业负责人用“说一说”功能平台发表看法。3)激趣导入、训练创新创意。进入课堂,连线企业负责人,结合全景应用效果,对初稿的作品进行点评。企业负责人指出问题:创新创意是学生初稿作品中的薄弱环节,同时应注意标识与张贴环境的协调性问题。创新创意并非天马行空,找准方法,才能有的放矢。激趣导入实训教学:教师播放《开学第一课》中为冬奥会征集会徽的视频片段。主持人撒贝宁在白板上画上了一个黑色方块作为会徽,他解释为:雪中送“叹”!继而展示2018年被评为“最佳标识设计”的香蕉皮防滑提示标识。教师结合案例示范如何进行发散型设计思维导图绘制,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形、颜色等建立链接,将抽象概念形象化,这是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首要环节。本项目中“时间”和“音乐”都是抽象的概念,教师引导各小组进行头脑风暴,并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用各种不同材料设计塑造出代表“时间”和“音乐”的形象添加在思维导图中,在训练与创作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感。让创意落地,是实训教学的关键,投影演示核心技能——利用数位板进行标识绘制操作。学生观察演示、结合思维导图修改方案,分工协作,设计绘制作品。为确保学生边学边做,在实训学习平台提供三大设计软件的经典案例教程,方便学生随时参照学习,解决软件操作技术问题,并配备丰富的设计素材资源库,供学生随取随用。化虚为实,推陈出新。突破了教学重点。4)VR助力教学,优化作品。如何结合现场环境对作品进行优化提升是本课的难点。难点教学中,将初稿作品添加到实景中,制作成虚拟VR场景。各小组成员佩戴VR眼镜相互评价作品的实际应用效果,置身其中,在找问题中提升技能。一轮评价后,教师根据项目要求及标识设计的规范,引导学生给出修改建议:“表盘中的数字用音符代替,将指针用吉他等乐器代替,进行置换同构。”并提炼了标识设计的用色技巧——“相看两不厌”,相看即看环境、看主题;两不是即不用低饱和度,不要用互补色;验即最后检验印刷出品色彩与设计稿之间的色差。讲解标识文字使用标准,要使用清晰明了的简体字。师生提炼标识版式设计的技巧——源源本本。即源—主题元素外形,源—张贴场地要求,本着创意,本着灵动。进而得出本项目工作中应体现出仲夏音乐节的时尚潮流感。随后,各小组对作品进行深入优化,利用学习平台上的智能色彩搭配的版块,自动帮助分析最佳的配色方案,配色不再成为难题。学生通过平台上的字体生成模块,选择出了最合适的字体。打磨作品细节,调节版式构图,至此突破了教学难点。各小组在学习平台上使用色彩优化功能,分析实际喷印出的效果,尽量减少印刷出品色彩与设计稿的色差。至此,各小组的作品已全部完成。5)展示作品、多元评价。在平台上连线企业负责人,利用720虚拟实景平台,模拟自然光线及天气条件,各小组作品,进行展示。“我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时针和吉他的结合,既表现出时间的概念,又很巧妙地融入了音乐的元素,两种元素相辅相成,达到我们预期的设计效果。”企业可看到最终实景应用效果。最后,师生梳理总结工作要点,即“诚心,匠心,信心”,学生在平台上对本课内容及教师教学进行评分。强调6S管理规范,完善提交任务工单。6)项目拓展巩固提升。课后拓展性作业:将标识设计出多种实际应用效果,为音乐节的衍生品设计做准备。

4教学亮点与反思

信息化技术应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开发了配色App,可以采集生活中的色彩,让学生在日常中积累配色经验。我们还应当注意让学生在享受智能化便利的同时避免对智能工具产生依赖,鼓励匠心独运,锐意进取,培养新时期创新创业型人才。标新立异,识微见远。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信息化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为培养高素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崔文豪.全景摄影技术初探[J].参花:上,2017(4).

[2]王子?.全景摄影技术探究(上)——拍摄篇[J].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新生学习计划范文7

[关键词]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教学改革

一、“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目前存在的弊端

传统教学课堂过程枯燥,形式单一。目前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事先准备好PPT,课堂上以讲授加放映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在课堂中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课堂信息量大,时间短,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进而出现厌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而下课后学生就脱离了课堂教学环境,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就不会进行课后学习,从而造成教学效率极低,效果差。同时,目前也有一些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时,学习过程等也不能很好的监控,出现作业抄袭,刷屏等现象,没有真正去参加学习。

二、信息化教学在“基础生物化学”教学的优势

1.利用网络资源。上课之前,通过精心准备,将课程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不容易用语言描述的知识点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比如:电子传递链偶联ADP生成ATP的工作机制:电子如何传递、质子的转运过程以及ATP酶的工作过程,语言表述抽象,不容易被学生理解。但是通过动画的形式,就能形象生动的展示整个生理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2.教学内容丰富。传统教学是教师提前准备好课件,课堂上以PPT或者板书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知识来源于课本书籍,通过语言描述传递知识,展现方式单一。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教学效率低下。信息化教学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引进多媒体技术,通过口头讲述,图片展示,动画演示等一系列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特别能很好地展示“基础生物化学”中一些抽象的内容,克服“基础生物化学”知识点中的抽象概念一大难题,进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3.教学内容紧跟科技前沿。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有很多新发现,新理论,传统书本内容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就凸现出来,直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将课堂知识和科技前沿结合,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投身于生命科学领域,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4.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练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教学过程中,自制力差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同时,课堂上很多知识点也是一句带过,学生很容易漏掉一些知识点。信息化教学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课前预习资料以及课后复习题,通过自习的方式进行;对于课堂上一些遗漏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进行再次学习和复习。比如,通过中国大学慕课,每个同学可以课前预习,课后习题巩固;通过知识导图进行每章节的内容总结以及提出问题,教师进而实时解答,等等。同时通过学生登录的方式,教师很容易掌握学生课前预习以及课后习题训练的情况。5.促进多样教学发展。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方便人们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的改变。信息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微课、大学慕课,虚拟仿真等都等教学形式应运而生,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必定促进我们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1]。信息化的发展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让学生在线下课前自主学习,自己总结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讲课,而通过线上教师答疑、引导、解释、协调。很多情况下,在课堂上线上和老师同学的讨论,或者线下直接在网上和老师同学实时交流,教学相长,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2]。学习的考核方式,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规定的时间段,教师将考核题目在网上,学生完成答题并线上提交,考核结果一目了然,方便教师对整体学期情况的了解,也方便学生查缺补漏,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三、信息化教学在“基础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教学针对性差。互联网技术出现,方便人们的交流,但“基础生物化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时数,重难点不一样,信息化教学很难将不同的学校、专业统一起来,往往出现网络资源和学校、专业不是很匹配的情况,学生学习和老师讲授有一定的出入。由于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相关素材的收集、编辑、录制以及维护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与时间,工作量大,而针对不同专业做出相应的课程,会出现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而受众面比较小的情况,而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建设针对性的“基础生物化学”课程不太实际。所以信息化教学在推广的过程中效果会有折扣,既没有传统教学板书和肢体语言,又没有完全针对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反而不好。2.网络知识内容多,碎片化严重。“基础生物化学”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蛋白质,核酸,糖类以及他们的代谢过程。但是网络上的知识往往只是针对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细节问题,不能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不同的网络内容来源于不同的人群,对同一知识点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对于初学者来说,知识体系理论还没有建立,很难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往往造成学生的困惑,反而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3.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制力。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方便我们学习和交流,前提是要有很强的自控力和自制力,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的轨道。在运用信息化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情况下,学生运用网络终端开展学习之外的事,比如:打游戏,看视频等,花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时间少之又少,课堂上用手机浏览与教学无关的网页也比比皆是,部分同学甚至沉迷于网络终端不能自拔。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不仅不能帮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反而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大部分也是对图片,视频等感兴趣,而对于文字不感兴趣,这样的结果造成学习的碎片化,不能将知识前后联系贯通,学习效果极差。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由于有网络的存在,部分学生反而不去记笔记,认为通过网络就可以轻松地复习,备考,结果学习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差,违背了信息化教学的线上线下实时学习和师生交流的初衷。

四、结语

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终端的发展,必然会进入到我们教学过程中,这是信息化的趋势,促进我们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我们进行“基础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并对该教学方式的利与弊做出了总结。在运用新科技进行教学的同时,我们要尽可能认识到该技术所带来的弊端,探究在发挥互联网和网络终端在教学中优势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甚至避免其负面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5.

新生学习计划范文8

关键词:信息化;高中地理教学;转型;升级;核心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已经逐渐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既包含理性的思考方式,又具有文科的知识内容。在信息化背景下,地理教师要顺应时展趋势,积极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资源,制订信息化教学改革计划,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转变,使地理课堂更具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意义

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地理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繁杂、课程体系庞大,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而且,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对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地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对地理教学进行转型升级。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信息化教育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信息化教育为地理教学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拓宽地理教学资源的获取路径,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增强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地理教师要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加快地理教学的转型升级。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理解存在偏差

一方面,部分地理教师对信息化教育认知不足,对信息技术了解较少,主观上不愿意接受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从而导致信息技术成了摆设,不能对地理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地理教师过于热衷信息技术的应用,把地理课堂当成炫技的场所,忽略教学的主要目的,从而导致信息技术严重喧宾夺主,对地理教学效果带来负面影响。

2.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

部分地理教师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相关培训,技术不熟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从而导致信息技术无法与地理知识有效融合。

3.缺乏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

大多数学校地理方面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平台都非常有限,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高中地理实际教学的需求。而网络上的一些地理方面的信息资源缺乏教学针对性和科学性,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些都会给地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造成困扰,让地理教师常常处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处境中。

4.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不匹配

一方面,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部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地理知识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教材内容与实际信息存在脱节现象,从而给实际课堂教学带来阻碍,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另一方面,高中地理教材偏重知识讲解,实际应用内容不足,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仅限于视频和PPT等技术的简单操作,难以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转型升级策略

1.利用网络资源,增加课堂容量

在信息技术出现和大规模应用之前,高中地理教学深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地理资源,学生的视野和想象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束缚。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地理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学资源的来源也更加广泛。教师可以有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使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容量更大,从而使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让地理课堂更具吸引力。例如,在教学“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时,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了解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等),利用信息技术从网上搜集名师课件、教学视频和地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制作成教案,为实际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提前制作好的教案,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了解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地理环境,并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这样的课程导入,不但可以揭示课程主题,还可以有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从而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在实际教学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挂图、地图,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相关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2.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感官

高中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由于信息技术在知识呈现和系统演示上具有明显优势,使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演示地理事物、地理情境和一些复杂的变化过程,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宇宙环境,借助模拟动画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运动轨迹和自转情况。然后,教师再通过镜头切换,让学生分别从“南极”和“北极”观察地球自转情况,以此强化学生对地球公转运动轨迹的理解。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构建相应的地理模型,让学生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等工具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进行观察。如,学生可以将手电筒看作是太阳,教师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昼夜交替的产生。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进行知识演示,可以给学生的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让学生将相关的地理知识牢记于心,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搭建学习平台,开展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进取,才能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促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一个主要应用就是创设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平台,为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开发课件,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便利条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优化处理时,可以依托集教、学、考、练、评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人口迁移”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搜集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资料和数据,了解导致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引发的后果,探寻自己的根在哪里,以此让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以及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了让地理知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春运的图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讨分析,“春节前后的人口大规模流动属不属于人口迁移”,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随机点名、开展课堂提问等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4.深入分析教材,促进信息技术融合

高中地理教师要想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转型升级,就必须加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深入分析地理教材内容,寻找地理教材和信息技术的契合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例如,在教学“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化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地球的空间位置,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利用小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宇宙空间的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介绍有关的数据信息,让学生可以更加详尽地了解宇宙中的地球,从而让学生对地球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

5.提高教师素养,优化教学模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无论是教学信息化,还是高中地理教学转型升级,教师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要设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为高中地理教学转型升级奠定基础。一方面,学校要组织教师参加职业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让教师愿意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效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为地理信息化教学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要组织地理教师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有效实现地理教学的信息化。

6.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区域产业活动”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让学生进行工业区域的布局设计。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展开思考,分析产业活动带来的影响。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从投资商角度思考厂区应当设置在哪些位置,在设置环节需要考虑哪些问题等。最后,教师再启发学生结合问题及交通、自然环境等各方面条件因素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所在城市的工业分布情况展开实地调查活动,并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有效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内容。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