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高校教学方法探讨

研究性学习的高校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为了适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避免理论课程过多过杂,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为了培养更具有创新性、综合性、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基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分别从课程设计、教材选择、课堂实施、效果检验、监督评价等五个方面对高校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为了使教育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形成“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拓宽知识、增强适应性”的教学工作思路,以研究性学习为依托,探索、总结高等院校教学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达到何种专业能力素质。

一、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

高校课程体系是一个高等学校为了实现特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定原则构建的由若干课程元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的开放系统,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开放性、层次性和模块化等特点[1]。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教育者所能呈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因此,它的合理与否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体系设计应凝练出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实现“分类指导、分流培养”,注重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多学科交叉交融、科学与人文并重、学术氛围、科研设施设备和研究项目、人际沟通与科研探究以及导师传授模式等方面的培养。增设专业拓展课,由业内知名专家、教授、企业家等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眼界、拓展专业知识、激发学习热情。经过专门教育的、高职层次的一线操作和管理人员将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课程的设计必须有学前引导课程作为“引路石”。目前,我国高校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大都停留在新生教育和任课教师零星的宣传。学生普遍对本专业缺乏起码的整体认识,导致专业学习带有明显的自发性、盲目性甚至随意性,降低了专业学习应有的效率[2]。添加学前引导课程能够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基础的认识,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动力。选修课程的设计应多元化,且适当征求学生的意见。目前,很多高校选修课程数量看似庞大,种类多样,但课程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体系分散,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选修课程体系的设计要贴近本专业的特点,两者才能形成互补,同时应适当征求学生意见,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最后,最重要的是选修课要形成体系,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浅尝辄止,学而不精。

二、合适的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对于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教师要对各个参考书进行对比,寻找章节联系紧密、逻辑性强,对专业研究前沿有所更新补充,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所展望,并且更新频率高的教材,最后,教师们应进行集体讨论来确定使用的教材,并确保使用的相对稳定性,不能频繁更换。但客观来说,目前专业教材的更新频率普遍都不高,一方面是因为对教材更新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耗时长,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疲于整理、修订教材。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需在课堂上对教材上未能及时更新的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并且应鼓励学生在课下对专业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查阅了解。对于选修课的教材的选择,教师要根据专业情况选择教材,相机行事。若是专业需要在某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就要选取内容较为深厚的教材,若是只是对某方面进行稍微的了解,可选取基础性强的教材。甚至,当现有教材不符合本专业情况时,可考虑对现有教材进行改编。

三、灵活的课程实施过程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近几年来,很多学者针对课堂改革进行了研究,但高校课堂仍处于“群体”状态,习惯“统一”要求,应试教育继续“博弈”素质教育。现代的教育技术缺失,“注入式”、“满堂灌式”仍是教学常态,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究其根本原因是师生之间互动太少。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课程的总体规划,并要求学生尽量均衡学习资源、自身能力以及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下面就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进行问题的探讨。对于主观方面,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得课程内容丰富有趣,精彩纷呈,引人注意,给予学生适当的课堂思考和探讨时间;其次,学生要尊重老师的教学过程,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应老师的课堂互动,提高课堂参与感。再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授专业知识,教师和学生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定研究型项目的具体研究对象———实践项目,并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习惯,塑造独立的人格。鼓励学生将研究性成果进行定期汇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也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拓展学生视野,同时学生加强了对专业的认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客观方面,首先,学校应采用制度约束、教学扶帮、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措施进行改革。实践证明激发教师的内在成就感和荣誉感是最有效的措施。其次,要逐渐改变学生上课的心态,减少其对于课堂互动的畏怯心理,使其积极参与进去,这就需要教师慢慢引导。最后,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完善监督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

监督评价体系主要针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保证研究性学习按计划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多样决定了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也可以是多样的,我们既要对过程进行评价,也要对结果进行评价;只有评价方式多样,形式多样,才能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真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评价中,可以采用如下评估内容:1.对项目、技能和概念的把握,这方面的评估,可以看出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对概念掌握及运用的能力。2.项目的完成质量,课题或项目的成果可由某个作品来体现,它们虽有各自的评价标准,但常用的质量标准包括创新与想象力、美学判断力与技巧、为突出独特概念对专题的发展及实施中的表现等。3.反思与自我评估,课题或项目研究为学生提供与同学、合作者、教师交流的机会,同时撰写报告回顾已进行的工作、提出或评估改革方案,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考核体系应包括实验、测评、答辩等多方面综合考验,评价体系为实践+过程+结果的三者加权计分制。针对教师的监督评价主要从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三方面进行。首先,对于学生评教,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评教活动,而学校对评教指标的设置要有科学性(指标的设置要有根据,不能随意设置,且能为学生所理解)、多样性(针对不同种类的课程设计了不同的问卷)、可测性(评价的内容要具体且可观察到)的特点。评教的时间要合理安排,评教的频率也要适当,如当一门课程持续一学期时,可在学期中安排一次评教(提醒教师及时改正不当的教学方式),课程结束后安排第二次评教(可了解这门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和课程实施过程,同时学生不需要考虑评教结果对自己成绩的影响)。评教的结果应公开透明,学生才有动力去认真评教,并且管理者应及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才能发挥学生评教的真正作用。主要采用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两种形式,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学生评教的结果相比更有可靠性,毕竟互相了解的同行才能提出中肯的建议。同时学校在进行评教时,要有依据地赋予这些评教形式以合理的权重,以此来保证评教的科学性。总之,教师应肩负起创新教学方法的使命,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方法的革新并进行积极反馈,学校应担任监督、管理的角色,提高高校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志民,王汝言,王桂林.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与实践———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159-161.

[2]陈耐帅,许友谊.学习动机理论视野下的高校课程设计[J].重庆高教研究,2014,2(04):83-87.

作者:戴学臻 陈美琪 苑仁腾 单位: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