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探讨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探讨

【摘要】教育观念是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现状的认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因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而教师的教学实践受教学观念的影响较大,教师唯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通过对教育观念的概述,分析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应避免的两个误区,并对此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教师教育观念;教育实践;教育行为;教师

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教育观念同教育实践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有机统一于教育这个总体之中。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实践,一定是在特定教育观念支配下的实践。教育观念应当使教师理解、认同并内化,如此才能使教师在教育实践时发挥更多教育观念的积极作用。

一、教育观念转变的概述

庞丽娟认为教育观念是“教师在对儿童发展和教育进行相关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和看法”[1],例如教师是如何看待高分数教育与高质量教育的关系、教育行动与教育标语的关系等。有关教育的认识,由于认识主体、时代背景及认识角度不同,便产生了多种教育观念。但并不是任何一种教育观念都是正确的、都可以对教育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的,在采用时应该认真分析。我国潘健学者曾将教育观念分为三类,“分别指对教育活动内部的教育现象的认识观念、教育过程问题的观念、教育发展问题的观念”。[2]通常,许多一线在职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微观及中观的教育观念,这其实是不利的,会窄化教师的教育视野,使教师不能全面的掌握教育领域的许多先进观念。虽然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可能对各种教育观念的关注有限,但是可以首先学习和掌握与自己领域相关的微观教育观念,再一步步掌握中观教育过程问题的观念,最后把握国家层面的教育发展问题观念。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教育的作用分不开的。“教育兴,国家兴”,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的发展。而教师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于是各界人士也都倡导教师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谓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吴振东认为是指:“教师摒弃头脑中的一些落后的教育观念,并建立起相应的先进的教育观念的过程”[3],由于教育观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实践,因此,当某些教育观念不能适宜教育教学需要的时候,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当然,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受国情、文化、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转变,需要时间的积累、客观因素的适宜等。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首先要清楚教育观念转变的范围和准则是什么。哪些教育观念需要教师们转变,新的教育观念是什么,这都需要教育者准确把握。难道先前的教育观念就是落后的,不应保留;当代的就是领先的,应当推崇?高考状元出的多的学校,他们的教育观念就一定是科学的、正确的,值得其他学校效仿吗?如果对“教育观念的转变范围”认识不清晰,恐怕会陷入一定的误区,从而导致一些新的教育问题产生。应当认识到,新的教育观念固然有很大的价值,但是旧的教育观念并非一无是处。现在的教育观念都将成为过去,现在的教育观念也是对过去教育观念的继承和发展。需把握好先前的与现在的教育观念二者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应当避免的误区

尽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受多重因素影响,但教育观念仍占主导地位。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但影响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评价观等的认知,还会影响教师的具体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其教学任务的分配、教学方法的采纳及对学生的评价等都受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例如,有的教师秉承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只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可能会忽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不断让学生做题、考试,一味把学生培养为考试工具。这显然是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应清楚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进行的、动态的过程。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事物的发展是延续和必然的,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教师的教育观念亦是如此,它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是发展的、动态的,而非停滞的、不变的,陈建华学者指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应当遵循动态性原则”[4]。每一个时期人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期望都不相同,人们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念,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顺应该时期的潮流。以“学生减负”为例,学生的负担主要包括课业、经济及心理负担。同样是“减负”,改革开放以来,学生减负的侧重点由对学生经济及课业负担的减负转变到对学生心理的减负。虽然“减负”这个词看似是没有变化,但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已经发生转变。因此,教师要不断主动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使自己不落后于时代观念的步伐。其次,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嘴上说着或心里想着新的教育观念就可以了,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因为即便教师拥有当前所倡导的教育观念,但其实际教育行为不一定遵守教育观念,换句话说,拥有教育观念不等于他的教育行为符合教育观念。庞丽娟指出“教师的教育实践与其教育观念是有一定差异的,教师很难将教育观念与自身教育行为保持一致”[1],比如,教师的观念认同学生的综合发展是关键的,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重要的,应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及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却未能充分体现其教育观念,他们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重视分数,甚至每次考试按分数向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量。并且,有研究表明,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是以自身的经验、感受而非教育观念来做出相关的教育行为。即使教师们有相同的教育观念,但因经验、个性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教育行为也大相径庭。

三、对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思考

通过对教师教育观念及其转变的含义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审视,引发以下几点思考: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需要理清的是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吴振东在其文章中指出,国外有关研究认为“观念引导行为,是行为的内在依据。行为是观念的外在表现。”[3]教师的教育行为深受教育观念的影响。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观念依从于行为,是行为的充分理由,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会相应的影响教育观念。由此可以看出这两种不同观念所衍生出的转化模式:一种是先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理解先进教育观念的实质,以及先进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应该是如何表现的,并且意识到转变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再将新理念融入自身头脑去进行教育实践,再通过对教育效果的反思达到内化。另外一种是教师的教育实践在前,把新教育观念的一些内容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体验来感受新教育观念的优势,来影响自己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完善对新教育观念的理解和转化。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理论的学习再结合自身的实践选用适合自己教育观念转变的方式。通常,对理论的学习主要来自教育专家的讲座,或专题研讨、自主学习、校本研修等方式,而教师的实践主要是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仅有理论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在一定的教学行为中教师才更容易认同和运用新的教育观念。高潇怡,庞丽娟在其《论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一文中提到,有关研究把教育观念分为四层,即“教育机构或专家倡导的的理想的教育观念;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正式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教师对相同的正式教育观念因理解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观念;教育实践中实际实施的、运作的教育观念”[5]。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进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师所掌握的教育观念层次不同导致教师教育观念的内化与他们教育观念的实践会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应当先把握住实际的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教育实践观念,通过与他人交流合作,交换意见加深对新教育观念的理解,加强对教育部门及专家机构倡导的教育观念的认识。最后,一些教师出现了不符合大背景下的教育观念所倡导的教育行为,但并不是说该教师完全没有把握当下的教育观念,实质上真正其作用的是教师的潜意识,教师需要找到转变教育观念的动力。例如国家提倡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不可只看分数,教师也都认同此观念并熟记在心,但在一些教学活动中仍然忽略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只讲与考试有关的东西。不难看出,这一现象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教师内在的、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潜在观念。教师需要反思自己教育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才能进一步摒弃这些不符合潮流的、潜在的陈旧教育观念,再通过后期的教育实践内化新教育观念。此外,教师需要时刻反思过去的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存在差异,只有发现了差异,才有动力去转变自身教育观念以顺应新的教育观念。葺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叶子.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0,(07):47-50+70.

[2]潘健.论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师范教育,2002,(04):3-5.

[3]吴振东.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06,(06):95-98.

[4]陈建华.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动态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70-73.

[5]高潇怡,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J].教育科学,2003,(02):23-26.

作者:陈林 刘琳 单位: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重庆市荣昌区安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