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行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教学行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教学行为分析

教师教学行为分析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i教学行为;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1-0010-04

一、前言

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开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方面,从无到有,信息化硬件支撑起采的校园信息化环境进步巨大;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学资源网和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应用日益广泛;在基础教育信息素养方面,信息技术课在各地中小学的不断普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两方面因为受教师个人能力素质、学科特点、教学媒体和学生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技术整合教学领域成为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最具研究价值的方向。本文从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信息化行为的特点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比较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性,借此反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二、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

本文筛选出近年来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的54个获奖课堂实录案例作为观察研究的样本,通过分析课堂上教师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的时间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旨在发现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在具体应用中的问题,寻找其中的规律性,为中小学信息化发展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课题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师课堂中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时间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收集数据,梳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三、研究过程

1.分析内容说明

为得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信息,本文编制了《中小学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行为分析类目表》。表格中教师行为被划分成文字投影、图表投影、图像投影、播放音频、播放视频、播放动画、其他等7种信息化行为和语言讲授、板书、问答、组织讨论、实物演示、布置任务、巡视指导、评价反馈、其他等9种非信息化行为。同时将45分钟的课堂按照每3分钟为一个频段,划分成1-3、4-6、7-9……共15个相等的时间单元,分别统计每个时间单元内教师各类行为出现的次数、累计持续的时间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和方式。其中,信息技术应用目的分为辅助讲解、创设情境、指导活动、提问/布置任务、评价反馈和其他等六种,记录时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E、F、来替代表示;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分为演示型(指单向传递信息用于辅助讲解或理解)、交流型(指用于师生交流,如设问、布置活动等)、检测型(指用于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反馈,如呈现练习题、呈现评价量表、布置作业等)和其他四种,记录时用英文字母A、B、C、D、来表示。

另外,表格还详细记录了每位教师授课的学科、学段、年级、教师年龄(分青年、中年、老年)和性别等个人信息以及所参加的比赛的名称、获奖等级、参赛时同、授课选题、授课环境、多媒体设备等辅助信息。

通过观看课堂实录,对16种行为在每一时间单元出现的频次、累计持续时间、信息化行为应用的目的和方式等信息分别进行记录,最终汇总统计出每种行为在一堂课中出现总次数和总时间。最后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梳理、比较,分析研究出其中存在的差异和规律性。

2.样本情况

本文从互联网上选取了来自19个省、直辖市的54个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获得二等奖及以上的优秀课堂实录作为研究样本,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相当。54个现场教学课堂实录全部是在多媒体教室或者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幕布等多媒体演示设备的实验室进行,授课环境没有明显差异。

54个课堂实录样本中,小学学段的样本共25个,占样本总数的47%;初中学段的样本共12个,占样本总数的22%;高中学段的样本17个,占样本总数的31%。文科课堂实录共33个,占样本总数的61%;理科课堂实录共21个,占样本总数的39%。

授课教师中,男教师22个,占总数的41%;女教师共32个,占总数的59%。青年教师38个,占总数的70%;中年教师16个,占总数的30%。

54个样本分别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其中,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样本29个,占样本总数的54%;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样本25个,占样本总数的46%。

四、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横纵两个方向的分析,我们对当前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有了大致了解。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总体情况、不同学段在信息化教学上存在的差异、不同学科在信息化教学上存在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地区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存在的差异。

1.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54个样本中,教师在一堂课中的信息化行为出现的平均次数为14.1次,平均累计时间达到了17.3分钟,而非信息化行为出现的平均次数为55.0次,平均累计时间达到37.8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行为显示出了较高的频度,累计时间占到课堂总时长的38%左右,这表明教师已经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来运用。然而与非信息化行为相比,后者出现的频度明显要高,累计持续时间占到课堂总时长的84%左右,说明当前的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语言讲授等非信息化行为为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在7种信息化行为中,文字投影、图像投影和动画投影出现频次较多。

注1:信息化行为应用目的:A.辅助讲解B.创设情境C.指导活动D.提问/布置任务E.评价反馈F.其他

注2:信息化行为应用方式:A.演示型(指单向传递信息用于辅助讲解或理解)B.交流型(指用于师生交流,如设问、布置活动等)C.检测型(指用于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反馈,如呈现练习题、呈现评价量表、布置作业等)D.其他

如图1所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多以辅助讲解、提问/布置任务为目的,较少用于创设情境、指导活动和评价反馈,而在方式上则多选择演示型,少量使用交流型和检测型。

2.不同学段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行为差异

通过分析发现,就信息化行为而言,中学教师在文字投影、图表投影、图像投影、视频播放等信息化行为中显示出了更高的频度,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小学教师则更多地使用动画辅助教学。就非信息化行为来说,中学教师相对小学教师进行了更多次和更长时间的语言讲授和板书,而小学教师则更倾向于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评价反馈,这就意味着小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更多次的对话和交互,课堂氛围更活泼,课堂组织相对更具机动性。这是由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3.不同学科教师的信息化行为存在的差异

总的来说,理科教师的信息化行为出现的频度更高,时间更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层次较文科教师高。由于理科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是客观精准、逻辑性强的信息,所以,他们需要更多次地更长时地使用文字、图表、图像、动画多种媒体来辅助语言讲授、板书等非信息化行为,帮助学生理解信息。而文科教师仍然较多地借助书本进行教学,且文科知识带有主观性、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和想象力的特点,使得文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进行高频度的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等活动,这表明,文科教师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4.教师年龄对信息化教学行为的影响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青年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信息形式,选择的信息载体更多样更协调,而中年教师则以文字投影为主。在非信息化行为中,青年教师进行问答、组织讨论、布置任务、巡视指导和评价反馈的频次和时间都要高于中年教师,中年教师则在语言讲授和板书上的频度和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青年教师。这表明,相对于青年教师,中年教师更倾向于传统的“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并主要选择文字这一单一的传统的信息载体,只在必要时辅以其他载体形式。而青年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环节出现的频次和时间的分配相较中年教师来说更均匀,对信息载体的选择更多样,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青年教师更依赖于教学媒体以支撑整堂课的进行;中年教师因其稳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堂的掌控力较强,因此,课堂中由教师来掌握的时间较多,依赖学生完成的时间较少。

5.信息化教学的地区差异

就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教师表现出来的信息化行为在次数和持续时间上要高于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但在行为种类的选择上,欠发达地区教师也注意到了文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这说明在多媒体授课环境相等的条件下,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起来。

五、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小学教师已经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

中小学教师普遍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了较高频次和较长时间的信息化行为,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支持不同的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配合非信息化行为,用以达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的教与学要求,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中小学教师的课堂信息化行为表现受学段和学科的特点影响

中学生和小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选择。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需要较多地借助动画等载体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创造。而中学生已经可以进行逻辑思维,教师则更多使用文字、图表等抽象的载体形式。同时,文理科由于各自不同的学科特点,对教师的行为选择也发挥着重要影响,如文科老师更多地播放音频用以朗读,而理科老师需要用动画模拟实验操作。

3.中青年教师在信息化行为表现中存在较大差异

中年教师倾向于使用文字投影辅助语言讲授,其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青年教师则更注重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六、问题与对策

1.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

当前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仍然局限于“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开展了多少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思路,对“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哪些方面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改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哪些效果是不用信息技术就带不来的”等等关注不够,当前的整合课充其量只能说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一种浅层次整合,所以,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要重视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效果,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作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要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化行为,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没有触动到课堂教学结构问题,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的地位难以改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无从发挥。教师不能单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它,应该深入思考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结构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教师教学行为分析范文2

1 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要求的比例“最重要”的占10%,“重要”的占10%,“一般”占80%;对口头语言要求“最重要”的占20%,“重要”的占20%,“一般”占60%;对体态语言要求“最重要”的中学生占20%,“重要”的占40%,“一般”占40%;觉得体育教师的情绪和仪表“最重要”的占50%,重要的占40%,“一般”的占10%。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情绪、仪表、体态语言要求较高。在理解、认识和求知上的要求各不相同。因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部分学生实行区别对待原则,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掌握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2 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体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方式。体育课是由教师和学生行为表现共同实现的一种活动过程。在复杂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行为表现,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理,协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消除师生之间在沟通交流中出现的不必要的紧张感和压抑感,使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认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课中感受到一种协调、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能更充分发挥自身的运动才能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认识、接受能力和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形态进行教学。中小学生不仅要从形态上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而且还要从理论上了解所学技术动作的内在联系和结构特点,这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刺激比较明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加强学生的高度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是非常有益的。

3 口头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行为主要表现为讲解、提示、纠正错误动作等。采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简便实用、知识性强的口头语言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述清楚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在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的同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口头语言的形式,不断地向学生输入本次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自我反馈出现,而且凭借着教师自身的强烈的洞察力和教学经验,有意识地对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中反馈回来的信息给予细心的观察与收集,在通过学生的肢体语言和身体素质情况所表现出的行为以及学生自行反馈问题中,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和接受能力,再向学生输出正确的语言信息,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如教学中的“辅导”、“纠正错误动作”、“技术评定”等等都算是通过语言向学生进行信息传递的。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口头语言行为应当恰当、适度,过多的肯定和赞许,往往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感,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学生从教师有效的语言行为中获得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了解在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掌握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不断调整自我学习的状态。

语言控制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输入和学生的输出的信息。口头语言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性可以避免师生之间矛盾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动作技术时经常产生错误动作,教师在讲解错误动作时的语气稍微委婉一些,详细讲解示范错误的技术动作,积极传授正确的动作技能,说明正确与错误动作之间的区别,不要轻易点评学生的缺点,为此,学生从态度上会很乐意接受教师指导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积极性语言激励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期望,当学生在练习中取得进步或遇到一定困难时,体育教师应及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鼓励,以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期望,使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地积极地完成既定的目的任务。

4 体态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行为主要表现为示范动作和肢体动作。除了善于用流畅的口头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明技术动作概念和运动原理,还要善于把自己的运动表象,通过示范动作的形式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这是体育教师特有的一种表达能力。示范动作比生动的口头语言更能真实地描述动作的特点,它的优势在于简便,意义丰富,并拥有许多场合语言无法替代的效益。

体态示范是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依靠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教师采用准确熟练、优美自如、舒展大方的体态动作示范,使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动作的连接形态,这对建立完整清晰的运动表象起到一定的作用。正确的体态示范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应力,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起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进行练习的积极性。学生模仿体育教师教学动作的程度决定于教师自身教学素质水平的高低,示范动作的正确与否,对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建立正确、清晰的运动表象,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5 体育教师的教学情绪、仪表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的情绪也同样能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精神振奋、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始终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教学,会使师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教师热情地教育和帮助学生,能使整个教学环境更富有民主性,以便减轻学生在教师面前的拘束心理,使学生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他们,尤其是在困难中给予真诚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

教师教学行为分析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主要是依据教师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现状,并且结合实际应用的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优化,从而确保教学方案落实到实处上。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主要是依据学生考试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删减,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具备完善的历史知识链,同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的深层讲解,从而导致学生历史知识没有深入了解,以此促使初中历史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本文主要是对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初中有很多的历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的方案太过单一,大都选择单方面的灌输形式,这种授课方式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科技技术并不相符,促使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知识产生厌倦,难以提高自身学习的兴趣。这时就需要对初中历史学科进行有效的改革,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有趣的、有意义的、有发展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依据传统教学方式的分析,发现学生很少会对背熟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学生还缺少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导致初中历史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促使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产生厌烦心理。除此之外,学生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采取背诵的方式,缺少自身对于知识的分析和研究,阻碍了历史在学生学习中的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编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初中的历史课本书是由国家教育局统一进行定制的,导致每一位进行排版的作者都会融入一些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各个作者的历史体系不同,导致编排出现混乱,而学生接触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材书,作者忽略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导致在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出现差异。在实际编写的过程中,历史书的各个性质很难得到统一,同时学生又很难抓住学习的重点,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多为零散的部分,不利于提升初中生的历史知识。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设置恰当的历史教学目标,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教学方案,从而提升教学课堂的质量。例如,在讲解清朝历史时,清朝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等,教师就可以问学生如果你穿越到那个年代你会怎么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营造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

(二)优化教学方法,使课堂讲授生动有趣

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要注重学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思考以及深入研究的学习能力,促使初中历史课堂可以有效的发展下去。教师可以依据现阶段的高新技术有段,如多媒体、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深的了解到改革过程的艰难,从到国共两党共同对外,再到,这些都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的知识。

(三)系统整合初中历史教材

在实施编写的过程中,所有作者应该进行统一的交流,将历史发展的时间进行整体的规划,从而促使整本历史教科书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图,以此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提出更具特色的建设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初中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知识接受能力,从而建设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历史教材。例如,在学习秦始皇当政的历史故事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暴君,你同意哪种说法?或者还有你的第三种看法,请说出来。注意说明理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深层的秦朝历史,而不是表面了解秦始皇的昏庸和无道,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探讨的学习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时期的历史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研究和理解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喜爱历史的学生而言,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促使我国历史得到更好的发展。历史一方面指的是事件,也可以称为人类事件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指历史的事实报道,也是当前历史学家所从事的探究和做的记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需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依据事实和时间进行科学的整合和分析,促使人物与事件有效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历史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李红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0

教师教学行为分析范文4

【摘 要】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行,课堂教学的中心逐渐从教师转变为学生。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和思考,发现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三方面差异,并从四方面进行了差异分析,以期能对教师行为训练及新手教师培训有所助益。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行为;差异

教育部自2011年颁布《英语课程标准》以来,强有力地推动了高中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2012年,浙江省也正式进入了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更加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差异、服务学生发展的理念。高中英语教师既面临挑战,又获得了全方位自我发展的机遇。

一、概述

教师的成长阶段是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但又并非是从低到高的必然发展结果,并非每个教师都能成功转型为专家教师,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有可能停滞在某个成长阶段。

以学科知识、关注重点、工作心态、业务能力等方面为坐标,我们可将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新手阶段。教师刚从学校毕业,或处于适应教学角色状态,在此阶段的教师对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的把握比较理论化,为使学生接受自己往往更关注自身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学理想和教学现实有差距,容易有顿挫感,这一阶段的教师正进一步摸索工作方法、积累教学经验;②胜任阶段,经过新手阶段的积累,该阶段的教师教学自主性明显增强,不仅能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能根据教学情境在课堂中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化关注;③专家阶段,该阶段的教师,不仅能把教学中积累的相关经验知识融会贯通,还能鼓舞、激励学生,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人文关怀。

二、专家与新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差异案例分析

在实际课堂教学行为中,会发现很多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不同之处,现试举两例进行差异分析。

案例一:回顾性言语行为

新手教师:

【师】上节课新学的单词,课后复习没有?本子快点拿出来,听写了(该单元单词随机抽10个听写,约5分钟后各组长收走听写本)。

【师】昨天已经讲了文章大意了,布置的让你们下去看课文,看了没有?

(学生:看了)

【师】好嘛,那今天就分析句子喽,有不懂的随时说。

专家教师:

【师】昨天我们一起快速阅读并找了各个段的主题句,还记得到不?

(学生回答:记得到)

【师】那根据主题句,我找人起来复述一下课文。要不要点儿时间准备?

(学生:要!)

【师】那给一分钟再迅速扫一下各段。

(教师抽两个学生复述……)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理一下语言点。

相比之下,专家教师游戏式的回顾方式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个教学主体上,不仅更能让学生接受自己,从而接受课堂内容,而且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快速浏览过程及听取其他同学复述中,实现了语言信息的快速提取和重组。新手教师询问学生的单词及课文大意的掌握情况,没有抽检,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回顾并没有对本次新课建立有效支持。

案例二:知识讲解行为

新手教师:

【师】这句话中“take to”注意了,“take”认识吗?

(学生:认识。)

【师】联系一下“take”的意思,“take to”是什么意思?

(学生小声各说各的,有部分声音说对了。)

【师】:对啦,联系上下文也知道,意思是“开始喜欢上”,可以替换成“begin to love”。

专家教师:

【师】:遇到不熟悉的词组也没必要立刻查词典,可以先猜。毕竟考试阅读理解里面经常也会出现这类词组。我们先看这句话的后半句“they become great friends”,他们变成了好朋友,注意连接词是“and”,这就意味着,前半句与后后半句的没有发生转折。我们已知的后半句是褒义,那么即使在意思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判断前半句意思是褒义的。先不管 take to是什么意思,我们联系一下句子本身的逻辑,在成为好朋友之前,先要怎么样她?

(学生:接纳她。)

【师】:可以这么理解!接纳本身就是慢慢喜欢的过程,所以这里的 take to 可以等于 begin to love。还可以继续思考,以后遇到连接词是 but 的情况,要怎么推导。

在课堂问答上,专家教师的处理方式更加优质高效。这样的差异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提问和反馈上。专家教师更倾向于使用问题引导学生,在学生做出正确回答后,通过追问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做出错误回答时,进行问题转化,引导学生继续作答,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与专家教师

(下转第29页)

(上接第28页)

一样,新手教师能有意识地通过调动学生对已知单词“take”词意的回顾,引入新词组“take to”的学习,但新手教师在处理课堂问答时显得“急功近利”,往往在学生答出正确答案之后,问答就停止;而在学生回答错误时,容易直接指正,过分专注所要得到的结论,而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感受。

三、专家与新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差异原因分析

美国学者斯滕伯格 (Sternberg)1995年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三点区别: ①两者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及人文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不同;②两者解决教学问题或是完成的工作效率不同; ③两者洞悉教学情境,处理事务的灵活性上有差别。

笔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认为Sternberg提出的观点全面但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本文认为,从教学过程分解角度上说,专家教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课时计划:专家教师做出的课时计划更加灵活、概括、有预见性,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需要。②教学过程:专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把握学生学习状态,根据教学情境有策略地运用教学技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符合学生学习心理。③课后评价:更以学生为中心,擅长通过课后评价了解学生的习得状况,以便查漏补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转变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之所以专家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更有优势,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①教学设计差异。根据时间维度的不同,教学计划分为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等。专家教师能更预见到教学过程中重难点,因此对于教学计划的把握更具有先进性、整体性和预见性。新手教师的特点则体现在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上,他们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度有着较细致的规划,这就出现了新手教师在课堂上有明确的教学步骤和教学程序并以教学内容为教学中心的特点。

②教学策略差异。在课堂互动方面,专家教师在问答策略上明显优于新手教师。专家教师更倾向于使用问题引导学生,并即时做出反馈。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专家教师倾向于通过进一步追问来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在学生错误回答问题时,专家教师更可能进行问题分解,引导学生继续作答,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新手教师在处理课堂问答时显得更急切一些,往往在学生答出正确答案之后,问答就停止;而且在学生回答错误时,容易直接指正。专家教师在问答过程的各环节都能做到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新手教师的教学问答行为更多地考虑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③教学行为差异。在文本呈示行为上,无论是以板书还是以多媒体方式呈现教学知识,专家教师都做到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新手教师往往只顾及到具体的、零散的知识,文本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在言语呈示行为上,专家教师表现出较强的知识系统性和条理性,且能做到由繁到简、由易到难,能深入浅出地讲述课堂内容;而新手教师因为生疏于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新手教师的语言看似精炼而全面,实则过于概括化而使表述的内容显得空泛。

参考文献

[1] Flanders.N.A. Interaction Analysis in the classroom: A Manual for Observation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教师教学行为分析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效味性

一、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导向,是期望教学真正回归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僵化封闭、一味灌输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转变为开放式、多角色参与、探究生成式教学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基于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开展教学,关注所有学生。一是不要仅仅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而应当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和体验,在整堂课教学中都要发挥其“主角”作用,教师只能是“敲边鼓”的引导者。二是不要害怕学生犯错。须知,真理总是与谬误相伴而行。学生在学习生物新知、探索生物学规律与奥妙的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改正错误就迈进了一大步。三是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无论是让学生讲个生物小故事、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代表发言,还是让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书本、权威,都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不要上来就给学生以冷冰冰的、程式化的所谓“结论”。四是明确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生物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与遗传学、伦理学、数学、化学、哲学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不仅掌握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增强趣味性并能学以致用,提升应用能力,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与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宝贵品质,并增强民族自豪感,以钱学森、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甘于用科学的力量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二、贯穿“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主线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学习生物学知识如果不与现实生活联系,既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难以真正实现生物学学科价值。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精心选取“鲜活”的事例“锦上添花”。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笔者先播放一段利用利用DNA寻找汶川大地震死难者、侦破案件及亲子鉴定的简短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设置了几个由浅入深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你知道DNA是什么吗?2.你还了解那些关于DNA鉴定的应用?3.思考为什么DNA能比较精确地定位一个人的身份?这样,通过精彩的视频播放和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设置,学生很快便明确了关于DNA的许多知识:其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种,还有一种叫做核糖核酸的物质,简称RNA。这两种核酸就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与生物的遗传、变异、蛋白质合成有重要的关系。那么,为什么核酸能储存遗传信息呢?那还得从学习核酸的结构入手。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找到了答案:核酸也像蛋白质一样,是一种大分子,而且也是由一种叫做核苷酸的小单位组成的。核苷酸的共同点是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份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还有一份子碱基组成的;组成DNA的核苷酸是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是核糖核苷酸;核苷酸之间是通过磷酸与五碳糖交替连接而成的,进而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联系,核酸才能储存遗传信息。

三、不断提高生物教师专业素养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唤醒学生,更要不断地唤醒自己,给自己注入激情和活力。作为一名生物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胸怀坚定的教书育人职责,用心灵照亮学生的心灵,用爱心去温暖和融化每一位学生。其次,生物教师要有深厚的教学素养,要通过刻苦学习和钻研全面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掌握化学、遗传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前沿趋势,练就课堂教学的扎实基本功。要通过妙趣横生的讲述、精心的教学设计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茁壮成长。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展示一门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生物学科形象,要通过合理设计探究问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生成等环节积极组织好课内探究活动,要通过课外调查等实践活动形式使学生锻炼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热情拥抱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学无止境,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也永无止境。当然,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增加对教师培养的投入,支持与促进教师素养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教师教学行为分析范文6

一、清晰授课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化学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清晰的教学是一个复合行为,笔者认为,化学教师清晰授课必须具有如下要素:

(1)语言清晰。

(2)板书清晰。

(3)思路清晰。

二、多样化教学

这一行为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采用尽可能多的方式,灵活地呈现课程内容。

(1)对教学设备、教学空间及呈现方式的灵活运用。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实验内容进行思考,合理安排。如果一节课中只涉及教师的若干个演示实验,教师完全可以将实验物品移到教室来做演示。若一节课中安排了学生的动手实验,则应该带领学生去实验室。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化学的课时内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为化学课堂创造了一种多样的、有趣的氛围,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

直接教学是以尽可能直接的方式把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传达给学生。这里的直接可以理解为口头解释、举例,并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包括必要的师生互动,如问与答、复习与练习以及纠正学生错误等。间接教学是用来呈现教授探询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涉及概念、模式和抽象概念。在间接教学中,习得过程为探询,结果是发现,习得的内容为一个问题。

三、任务导向

每节化学课我们得关注教师呈现和评估了多少材料,学生学到了什么。确切地说,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课程要求是相匹配的,学生的进步也正是与此息息相关的。

(1)有的放矢。教学目标应该清晰、简明。备课时制订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深入浅出。不同的老师对化学文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任务的呈现和处理也是不同的。教学的精彩源于对教材的超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指点“江山”。这里的“指点”应该理解为“对教学任务的讲解”。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讲什么,二是如何讲。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无须讲解,而课程标准中的重点、难点,学生易错、易混点和学习的盲点则是教师要讲解的内容。如“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等”这些则是化学教师应该指点的内容。因此,教者为了能避免无效劳动,得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领略标准。如何讲解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教师能够讲清教学任务的衡量标准。

四、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有效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学生的投入关乎教学效益的产出。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会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1)平等对话。化学课堂上,教师要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课外,如假期里,我选择了与学生在网络上交流,通过QQ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学生学习化学的感受,解答他们在化学概念上的疑惑。

(2)授人以“渔”。作为化学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掌握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其一,可以在化学课堂上组织学得好的同学来介绍学习方法,它山之石亦可攻玉;其二,针对本学科的特点,逐步向学生介绍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五、确保学生成功率

这是有效教学的归宿。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勤思考,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对于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同学要“保护”,再次给出机会。对于有些化学计算,给出学生上黑板训练的机会,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要拿起红笔在学生做对的题目上作出正确的批示,做错的鼓励他们再次思考。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确保产生较低错误率(高成功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内容的积极态度,正是对学生一次次成功的肯定,从而激励学生向着更大的成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