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一、高职院校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目的定位不准确,削弱评价的效度

许多高校将教师教学评价纳入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但是多采用的是奖惩性评价,它是终结性的面向过去的评价,强调的是激励和约束,忽视了教师的自我诊断、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其评价目的是为了控制、奖励和惩处,评价结果与职称评聘、晋升、加薪或绩效工资等挂钩。同时,只触动少数优秀教师和不合格教师,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走过场”,存在“只奖不惩”、“奖多惩少”的普遍现象,势必会引起教师的疑虑、掩饰、戒备,甚至是心理上的抵制或是态度上的不屑,不能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效用。

2.评价主体不能有效结合,降低评价的信度

有的院校采用多元主体评价,但是评价结果的权重分配没有科学依据。目前高校的教师评价主体多是单一化的,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各有优缺点。不科学的权重、单一的评价主体都降低了评价结果的信度。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对象,从理论上说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优劣最有发言权,应该是客观的、准确的。但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性活动,受学生自身知识、认知、情感、利益(课程考核分数)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评教不可避免的使得评价的结果存在偏颇。专家具有丰富的经验,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权威性。但是,专家的评价往往是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对教师有限次数的教学观察进行评价,其评价就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同行通过相互听课的方式对被评价者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内容深入、专业性强,评价结果往往能揭示本质,但是,同行评价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3.评价方法与标准不科学,有失评价的公平性

高校教师评价采用定性评价的现象比较普遍,定性评价使用较少。评价指标一般是容易、可以量化的显性指标,如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数,那些不好量化的隐性指标如教学质量和效果表述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同时,评价标准一刀切,不注重不同层次(新入职、一般、资深)、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差异性。用一把尺子衡量新入职的教师和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显然是不公平的。

4.评价体系无高职特色,有失评价的科学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以能力为中心”,强调职业性和应用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又要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对其教学评价应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将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评价。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与普通高校没有差别,多是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评价。

5.评价效用未充分发挥,削弱评价的价值

教师评价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更多注重的是评价分数和相关利益,评价结果只是作为管理部门对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晋升等的依据,偏离了评价的初衷。而且,评价结果不反馈或不能及时、全面反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改进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对策

1.树立全新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的多重功能

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只是一种管理教师的手段,强调为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对教师进行留任、职称评聘与奖惩提供依据,评价结果没有得到合理使用,评价效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一些高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的发展进行评估和规划。树立发展的观念,建立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面向未来的评价,是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强调对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帮助,教师参与评价过程,评价双方通过沟通和交流,对教师教学进行诊断,确定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措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教师的个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发展性教师评价并不是对奖惩性教师评价的完全否定,而是针对奖惩评价的弊端对其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以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优化绩效评价,在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无法取消的情况下,应该研究如何将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奖惩挂钩。

高校进行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重的。其一是以评促进。通过评价查摆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整改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其二是以评促改。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新教学模式。其三是评优推优促优。通过评价树标杆,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其四是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管理部门对教师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奖惩的依据。本课题组认为,教学评价必须是既能保持教师的绩效压力,又能激发对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在促进专业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同时,发挥教学评价的多重功能。因此,教学评价既不能只关注奖惩,也不能只关注发展,应该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相互补充,真正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推动教学改革和改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多主体参与,提高教学评价的信度

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认知和层次来选定评价内容,科学设定评价权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参与主体应该多元化,学生、同行、专家、领导、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但在评价指标、观测点上有所侧重。教学态度、教学成长、教学效果由学生和领导评价,专业水平、教学内容主要由同行评价,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创新主要由专家评价;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主要由领导和企业评价。同时,科学合理赋予不同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权重,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权重的分配是个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科学设计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评价的公正性

如何设计评价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其一,在评价方式上,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优势互补,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其二,在评价指标上,针对新入职教师、中青年教师、年长教师需有不同的标准。其三,对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课程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基础课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传输,而专业课和专业实习实训课以技能为主,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其评价标准和观测点应有区别。其四,在评价指标如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方面,不仅要看教师怎么“教”,更多的要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说“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其五,在评价体系上需体现高职特色。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必须有企业参与,评价指标需体现实践指导能力方面的考量等。

4.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实现有效控制

建立能及时、全面地进行信息反馈的机制,确保反馈信息迅速、准确。能通过有效沟通,对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和制定改进的措施和实施方案,对教师及教师队伍的发展实现有效调节和控制。

作者:张卿 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