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论文(3篇)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路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7月在我院住院的200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13例,女性87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28.93±5.47);病程0~17年,中位数为10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实验组,各100例;排除文盲、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有严重并发症、精神病、认知障碍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在住院期间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

由管床护士按照工作职责和自己的工作经验自由安排健康教育时间、顺序,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验组相同,由质量控制护士和护士长定期检查,督促落实。

1.2.2实验组运用

PDCA管理结合健康教育路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护理部与内分泌科医疗、护理专家,结合糖尿病患者病情特点、健康教育需求设计标准化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表,路径表以时间为横轴,以评估、检查宣教、药物宣教、饮食宣教、运动宣教、风险教育、监测血糖、培训患者或家属技能等为纵轴列出健康教育计划。具体实施步骤是①计划:入院后,管床护士评估患者病情、糖尿病知识知晓程度、知识需求、接受能力等,与管床医生沟通,确定健康教育内容及宣教方式,将路径单悬挂于床头。②执行:管床护士每天根据确定的健康教育路径内容,告知患者当天健康教育目标,选择适宜健康教育方式,逐步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护士完成当天宣教工作后,在路径单上签名。③检查:从患者入院第2天开始,每天早上医师查房时检查前1天的健康教育效果。针对护士宣教内容,医师询问患者相关知识、询问患者饮食、运动、用药等情况,医师在路径单检查一栏签名并注明检查结果,落实好为A,落实一般为B,落实效果差为C。④处理:护士长根据路径单上医师的检查评价,针对不足与护士、医生共同分析,讨论解决办法,制定落实措施,并将不足转入下一个循环重点解决,直至工作达标。

1.3效果评价

1.3.1健康教育达标率和行为依从性调查

采用自设问卷进行调查。糖尿病健康教育达标率调查问卷,包括糖尿病饮食、血糖监测、餐前餐后血糖值、如何计算饮食、运动方法选择、治疗原则、胰岛素应用、足部护理、并发症预防等20道题,由患者独立完成,答对一题得分5分,总分100分,分数90分为健康教育达标;行为依从性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饮食合理、适度运动、按时用药、配合更换针头及轮换注射部位、足部护理、阅读健康教育手册等12道题,总分100分,条目不同对应分值有一定变化,完全执行8~10分、督促后执行6~8分、多数时候执行5~7分、执行错误或未执行0分,总分80分以上为行为依从性好。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2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

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护士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沟通能力、药物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风险讲解等15条目,设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患者对应方框打钩,15个条目中有11项以上为满意或基本满意视为患者满意,其中基本满意不能超过3项。由指定人员在患者出院时发放回收,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填写注意事项,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和行为依从性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和行为依从性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患者对管床护士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管床护士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9%,与对照组患者的8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本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采用PDCA管理结合健康教育路径达到了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该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率和行为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路径是为了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依据标准健康教育计划为某一类疾病患者制订住院期间健康教育路线图或表格。循序渐进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教,利于患者学习与记忆;医师查房时,根据前一天的教育目标询问患者相关知识与落实情况,既加深了患者的记忆,又能发现问题和准确评价工作;护士长依据检查结果及时分析不足,直至健康教育工作达标。PDCA管理模式又不断改进了工作的薄弱环节,确保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实验组患者对管床护士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按照路径表实施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使患者了解到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保健、自我护理等知识,感受到护士的重视关心,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PDCA管理下的健康教育,可促使护理人员主动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的知识信息,增加病人的依从性,提高病人满意度。管床护士、医生、护士长多人参与健康教育的计划、检查、评价,让患者感受到专业团队的敬业精神,使患者更加认可与理解,融洽了护患关系。健康教育达标率与行为达标率的调查,提高了护士参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改变了护士形象,赢得了信任。

作者:王晶 彭淑华 单位:孝感市中心医院

第二篇:社区老年糖尿病健康教育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7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10年版)。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6±5.6)岁;平均病程(12.5±6.4)年;其中合并高血压者6例,合并高血脂8例。入选患者已排除精神异常,严重肝、肾、心、肺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均由我院经验丰富的内分泌专科医生根据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均采用2~3种降糖药口服,22例患者需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此外部分患者还使用胰岛素增敏剂、餐后血糖调节剂、促胰岛素分泌剂等,均采用口服方式给药。

1.2.2健康教育方法

1.2.2.1健康教育形式

编写了《糖尿病健康教育处方》,于就诊后赠予患者。社区内定期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和咨询,每月各1次,集中向患者传授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在健康教育咨询及讲座中,医护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解答患者心中的疑惑,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良好的遵医行为。由于部分老年患者认知能力有限,护理人员可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根据其文化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注意讲述过程要耐心和细致,力求使患者掌握疾病的基本自我管理知识。

1.2.2.2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以糖尿病基础知识、自我管理重要性、健康生活方式、科学饮食、体育锻炼、遵医行为重要性等几方面知识构成,同时针对部分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糖尿病患者及家属都被邀请参与健康教育活动,以发挥家庭对患者的监督作用,患者均持续接受教育3个月,每月随访1次,并来院复查1次。

1.2.3研究方法

健康教育干预结束后,我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情况。

1.3评价指标

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生理指标: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空腹胰岛素指数。生活方式改变评价指标为:主动参与运动、遵医行为良好、主动改善饮食方式、心理状态良好。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各项生理指标比较

经过3个月健康教育干预后,糖尿病患者在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空腹胰岛素指数等方面均好于干预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前后生活方式比较

干预后,入选患者在主动参与运动、遵医行为、主动改善饮食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均好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第一要务是控制血糖,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并未正确认识到治疗和遵医行为的重要性,导致不按时服药、不控制饮食等行为的发生,进而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在社区内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有利于患者重视疾病治疗,改变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给予社区内糖尿病患者正确的引导,如健康教育宣传等,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本次研究中,发现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的生活方式显著改善,同时在治疗效果方面,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改善较为明显。糖尿病患者经过干预后,生活方式如主动参与运动、遵医行为、主动改善饮食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改善明显,而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对治疗是极为有利的。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显著提升,体现在各项生理指标方面,以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为例,干预前后分别为(8.78±1.65)和(7.56±1.45)mmol/L,(13.75±1.14)和(11.23±1.15)mmol/L,变化较为明显。潘骄平所作相关研究中,也发现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依从性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为此我们建议,应在社区内积极开展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当前,我国各省市已经广泛开始慢性病示范区(城市)建设,在慢性病防治工作,尤为重视患者的自我管理。慢性病示范区内,已经以社区为单位建设了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通过社区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激发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识。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中,患者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和激励,治疗效果显著提升,值得推广。

作者:乔静平 单位:山西煤炭中心医院

第三篇:糖尿病血糖监测能力健康教育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我院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158例,所有患者生活能自理,行动自如,无严重急慢性并发症,由内分泌科医生调整药物治疗方案进行糖尿病常规治疗。男96例、女62例,年龄11~83岁、平均49.71岁。糖尿病病程:初诊占35.44%,≤2年占7.59%,2~5年占13.29%,5~8年占6.32%,8~10年占14.55%,≥10年占22.78%。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占35.26%,有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者占38.31%,无并发症者占61.69%。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者占44.52%,胰岛素治疗者占52.26%,未用降糖药物者占3.23%。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初中41例,中专17例,高中26例,大专及以上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9例,两组性别、年龄、并发症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研究人员选择

参与本研究的护理人员均为本院糖尿病教育小组成员,护师以上资格,具有与患者良好沟通的能力,其中2名具有糖尿病专科教育护士资格,2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研究小组对小组成员定期组织培训相关知识,确保专业指导水平。

1.2.2护理方法

干预组采用知信行教育理论模式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干预组在首次住院由专科护士指导下填写调查问卷,评估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知识掌握情况,包括是否知晓进行自我监测血糖带来的益处,目前血糖监测情况及详细调查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操作的正确性。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患者血糖监测时的不良习惯,纠正错误的健康理念,给予患者全面的一对一健康指导,直到完全掌握为止。①根据患者获取完整健康信息匮乏这一现象,给患者发放血糖监测教育宣传手册,让患者学习自我监测血糖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为什么要监测血糖、自我血糖监测适用于哪些人群、自我血糖监测的方法、影响血糖监测的因素、自我血糖监测注意事项、正确记录血糖值。组织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小组教育,每周4次,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讲解,讲座内容包括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糖尿病并发症预防措施等。②制定血糖监测处方,根据每例患者实际情况及使用胰岛素或非胰岛素情况,制定适合个人状况的血糖监测方案,并对其指导。③每人发放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日记本,详细记录每次血糖值并下次就诊时带上血糖监测日记本给医生看,医生可依据日记及时做出药物调整。④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操作示范,采取床头教学方式,由专科护士为患者或患者家属,示范如何正确监测血糖的操作方法。并在示范者的指导下让患者进行反复操作训练直至基本掌握血糖仪监测正确操作。在当天学习结束后,患者可在责任护士指导下实施手指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血糖,直到完全熟练掌握血糖监测技能。⑤对患者出院后给予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连续的、动态的教育指导。对照组进行目前现行的传统说教式教育。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讲解,每周4次糖尿病相关知识小组教育,讲座内容包括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糖尿病并发症预防措施等。随访6个月,方式与干预组相同,每次随访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及解答相关知识的咨询外,不做任何的健康指导和反馈。

1.2.3调查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参考《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为标准,基于大量相关文献自行设计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能力调查问卷,并经20例患者预调查修改后正式使用。研究对象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本次调查问卷包括两方面:①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用药情况、目前有无并发症;②对患者血糖监测认知和技能评分;认知满分20分,共5条,每条4个条目,用Lik-ert计分,以1~4分表示认知程度,得分越高表示对自我血糖监测健康信念越好。行为评分满分28分,共14条,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血糖监测行为越好。在调查评估之后,研究人员按需给予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影响患者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在患者出院后进行6个月电话随访,再次使用问卷了解患者出院6个月后血糖监测能力情况。研究小组成员发放调查问卷时使用同一指导用语,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研究人员对问卷当时填写并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共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有效回收率为87.18%。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知信行健康模式的运用与实施的意义

控制糖尿病,首先要控制好血糖,血糖水平是反映该病控制好坏的重要指标,而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措施。通过自我血糖监测,患者能实时了解血糖水平,发现高血糖和低血糖,评估生活事件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有助于为患者优化降糖治疗方案。从调查结果显示,觉得定期监测血糖重要得分占43%,有一点重要得分占17%,提示患者在血糖监测认知上的不足,教育护士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教育时,应该让患者知晓进行血糖监测最大的益处就在于可以根据所测的、连续的、血糖值来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并及时就医能使自己血糖维持在正常的状态,鼓励患者克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定期监测血糖带来的益处,最终患者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积极改变行为方式。在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干预下,干预后血糖监测的认知评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有效的健康管理干预使患者认知评分增加。

2.2规范血糖监测操作

在实际的患者自我监测过程中,使用者的操作技术也是影响血糖测量结果精准性的关键因素,本调查显示50%不知晓血糖试纸保存的要求,37%血糖监测前没有检查试纸的有效期,技能得分低,专科护士需要对患者或家属进行血糖监测操作示范,如何正确监测血糖的操作方法。并在示范者的指导下让患者进行反复操作训练直至基本掌握血糖仪监测正确操作。在学习结束后,在责任护士每次给患者测血糖时,再给患者分析讲解正,并让患者在责护指导下运用手指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血糖,加强教育,直到完全熟练掌握血糖监测技能。另一方面,责任护士与患者互动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体现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优质护理水平,提高患者的技能水平。本研究干预组结果还显示,患者掌握技能越好,其监测血糖依从性也较高,这再一次提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3存在问题和对策

本次调查研究中年龄11~83岁,平均49.71岁,1型糖尿病患儿占0.08%,在出院后随访中出现患儿因患病后心理压力大,产生消极心理,抵制血糖监测,与家属多次随访沟通,了解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年龄都处于青春期,这个时候的心理是敏感和多虑的,怕监测血糖后发现血糖高,终日担心、害怕、不知所措、到处投医。致使家庭的紧张气氛,使得患儿发生抵触血糖监测的情绪产生。通过健康教育和多次电话随访,告知患儿及家属了解虽然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不可根治的疾病,需要终身治疗,但不必担心,糖尿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需要“五驾马车”的综合管理(以糖尿病教育为核心,进行饮食调整、合理运动、药物治疗及自我监测)和良好的心态。因此,研究人员要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充分调动家庭的资源,鼓励患者和家庭成员参与其中,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监督,促进患者采取健康行为。按照知信行理论,知识、信念和行为之间是递进关系模式,知识和信息是形成积极信念和态度的基础,正确的信念和态度是改变行为的动力。

作者:熊翠 万青 黄乔 单位:武汉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