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护理论文范例6篇

糖尿病护理论文

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1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男51例,女39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8.36±5.29)岁,病程1~21年,平均病程(12.36±5.22)年,合并症:高血压26例,心脏病29例,周围神经病变24例,脑血管疾病11例,根据平行对照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糖尿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舒适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①环境舒适,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病房,保持病房内卫生温馨,可在室内摆放绿色植物,窗明几亮,为患者提供温馨环境;医护人员要注重着装的整洁与安静,严禁浓妆艳抹,要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②患者入院后,对其社会背景、住院次数、文化程度等进行观察,通过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宣传页等告知患者,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健康教育方案,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使其了解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糖尿病病程较长,同时用药较为复杂,而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并发症等,因此常出现烦躁、焦虑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医护人员要保证充分的耐心,对患者情绪进行有效调节,放松患者情绪,减轻其心理焦虑状况,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中。

③在饮食护理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交流,了解其饮食习惯及爱好,在保证治疗的基础上尽量与其饮食习惯一直,少食多餐,饮食以低盐、低糖的清淡食物,合理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为主。

④通过运动能够对患者的血糖进行调节,然而糖尿病患者多年龄较大,因此在运动时,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体力、年龄、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制定详细的运动疗法。

1.3疗效判定

显效: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6.8mmol/L,餐后2h血糖<9.5mmol/L;有效: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11mmol/L,餐后2h血糖<15.8mmol/L;无效:治疗后患者空腹状态下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无明显下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治疗显效18例(40%)

有效23例(51.1%),无效4例(8.9%),治疗总有效率为91.1%;参考组治疗显效14例(31.1%),有效20例(44.4%),无效11例(24.5%),治疗总有效率为75.5%。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对护理总满意度明显大于参考组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观察组护理期间出现1例糖尿病足

并发症发生率为2.2%,参考组护理期间出现4例糖尿病足、3例视线模糊,并发症发生率为15.6%,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2

摘要: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其致残的主要原因。现将本院2001年2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7例的护理心得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56~77岁,糖尿病史长短不等,血糖均控制不良;0级3例,1级4例,2级7例,3级0例,4级2例,5级1例。治疗:(1)控制血糖:短效加长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均使用诺和灵30R注射液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监测三餐后2h及空腹血糖调整诺和灵30R的剂量以控制血糖;(2)抗感染治疗:使用广谱抗生素加甲硝唑治疗,必要时行细菌学培养,选用敏感的抗生素;(3)局部治疗:清创配合药物湿敷,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加胰岛素纱布局部湿敷,每日换药1次;(4)应用扩血管药物改善循环;(5)营养神经治疗:使用甲钴胺液1mg/(次·d)静滴,维生素B1100mg/(次·d)肌肉注射。

二、护理措施

2.1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皮肤及足部护理应作为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重点,反复向患者宣传糖尿病饮食的重要性、糖尿病足的危害和如何做好足部的护理,以提高患者的防范意识。具体有如下4点:(1)教育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了解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要学会自我管理,不能当作一种负担;(2)让患者了解糖尿病足是如何引起的及其危害程度,不失时机地讲解,发放小册子,看录像,利用典型实例教育患者,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的自觉性;(3)让患者了解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及诱发因素,增强足部的防护意识;(4)加强检查,由于足部感觉迟钝或障碍,患者对疼痛、冷热、压迫感等不能清楚感知,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养成每天检查足部的习惯,注意有无水疱、胼胝和皮肤擦损等,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全面检查。

2.2心理护理

糖尿病足患者因不能下地运动,社会活动减少,社会角色的改变易使其产生孤独感、失落感甚至恐惧感。心理护理要使患者保持思想乐观、情绪稳定、心胸宽广、积极向上的思想,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饮食护理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长期执行饮食计划,给予低糖、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适量脂肪的饮食,应按标准体重计算每日总热量,三餐热量按1/5、2/5、2/5的比例定量、定时、定餐。

2.4应用胰岛素的护理

胰岛素治疗是替代疗法,应严格遵医嘱使用,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为避免注射部位红肿、硬结,可在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轮流注射胰岛素。低血糖的护理:低血糖的发生多与胰岛素用量过大、进食不多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心慌、出汗、饥饿感、头昏甚至昏迷,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测血糖并嘱其进食饼干、糖果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

2.5足部护理

糖尿病足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足部护理,正确的足部护理不但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缩短病程,还可以预防足病的复发。应嘱咐并监护患者做到如下几点:(1)注意保暖,避免冻伤;(2)室内尽量不要穿鞋,以免血液循环不畅,不利于足病恢复;应穿柔软、大小合适的布鞋,鞋尖应宽,以脚趾在鞋内完全伸直并稍可活动为宜;(3)袜子要选择大小合适,无松紧、质地柔软、透气性好的绵毛织品;(4)坚持温水洗脚,水温不超过37℃,洗脚时不可用力揉搓,以免擦伤皮肤;(5)正确修剪趾甲,修剪之前应用温水浸泡20min,并小心修剪,避免剪得过深损伤甲床和肌肉;(6)一旦不小心损伤皮肤,应及时去医院正确处理伤口;(7)教会并监督患者做足部按摩及下肢肌肉静力收缩练习,经常变换,抬高患肢。

三、结果

本组17例患者,血糖控制均比较满意。16例糖尿病足患处痊愈,1例创面缩小,局部干燥。

四、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动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疾患。糖尿病足的发病涉及下肢神经、血管病变和感染等诸多因素。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主要由下列环节构成:糖尿病—神经病变—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自主神经受损—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组织缺血—糖尿病足病—外伤、感染。糖尿病足的分级按Wagner分级法: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存在,但无溃疡;1级,皮肤表面溃疡,无感染;2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感染;3级,深部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局部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5级,全足坏疽。

糖尿病足的护理工作比药物治疗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作者认为,预防措施是否得当对糖尿病足的发生至关重要;同时,恰当的护理方法对防止病变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创面的愈合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如亲人、朋友一样,去关怀、照顾糖尿病足患者,使其在精心护理中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李建荣.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56~157.

2华水云,陈坚梅.糖尿病足治疗临床观察.浙江临床医学,1999,1(5):38~39.

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3

1.1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年龄:50岁~80岁。②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采用Gavin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加权积分法判定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③认知功能正常。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其他足部疾患导致溃疡或截肢者。②有严重精神疾患者。③有酒精及药物依赖史者。④依从性差者。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2型糖尿病存在糖尿病足高危风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本研究。

1.2研究分组

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2组,即: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64例。1.3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86例,女42例;年龄51岁~79岁,平均年龄(62.5±1.2)岁;病程2年~15年,平均(5.6±0.5)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者45例,高中以下初中以上者40例,高中以上者4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护理措施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主要为密切关注患者的足部皮肤变化情况,告知其遵医嘱进行服药,以及足部伤口的护理措施等。观察组:对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预见性的糖尿病足健康教育护理,主要包括对于足部病变的早期观察,除去常规的密切关注患者足部是否存在发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之外,静息痛是提示病情发展的主要症状,若出现应及时告知主管医师。告知患者每天采用温水进行洗脚,采用较为柔和的香皂,不可水温过高,以免烫伤,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10min之内为宜。清洗后使用柔软的毛巾进行擦拭,使用乳液进行涂抹,保持皮肤湿润,以防止皮肤皲裂,尽量不要使用电热毯等足部取暖设备,以防止烫伤,经常检查双脚以及趾间,观察脚掌等。同时,选择适宜的鞋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尽量不穿拖鞋或者凉鞋,避免异物刺伤皮肤,正确地进行指甲修剪,不可修剪过短,以免接触皮肤,亦不需将趾甲的边缘修成圆形,以免损伤甲沟皮肤,造成感染,若伤口3d内未愈合,应告知主管医师。在此期间对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主要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疏导,由于出现糖尿病足的可能性较大,以至于患者对于疾病及其进展出现焦虑、烦躁不安,从而影响治疗。此时应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宣讲,从而使其正确了解疾病的演变过程,缓解焦虑情绪。

1.5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定。

1.6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糖尿病足2例占3.13%,对照组出现13例占20.3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8,P<0.05)。

2.22组患者焦虑情绪改变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胰腺癌糖尿病术后护理

胰腺癌和糖尿病在发病学上有互为因果关系,胰腺癌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根治,而糖尿病可使患者代谢紊乱,机体修复及抗感染能力下降,增加手术的危险性。因此,针对该病的临床特征,加强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率,延长患者生命的有效措施。我院从1999年2月~2008年2月共手术治疗27例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现将术后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男18例,女9例,年龄33~76岁,平均57岁。胰头癌22例,胰体尾癌5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胰腺癌。其中导管腺癌24例,腺泡细胞癌2例,腺鳞癌1例。糖尿病诊断以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为标准,本组患者均属2型糖尿病。

1.2治疗与转归入院后限期在全麻下施行胰腺癌根治术,术后并发胰瘘3例,占11.1%,切口感染3例,占11.1%,腹腔内出血1例,占3.7%,共7例,占25.93%,经护理观察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均得以控制,顺利恢复。其余20例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占74.07%,达到明显的术后护理效果。

2术后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术后情绪紧张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升高。再由于患者身患胰腺癌和糖尿病,多数患者对手术治疗缺乏信心,持焦虑、悲观的心理状态。护士应加强心理护理,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疏导,使患者调整情绪,主动配合治疗。向患者解释存在不良心理反应的危害性,说明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抑制癌细胞繁殖,通过“抗癌明星”的典型事件,即使癌症晚期存活10~20年的也有较多报道,再通过患者的家属、亲友的关爱以及社会的支持,多渠道的开导和启发患者,减轻或消除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反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增强患者术后的免疫力,对术后的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由于胰腺癌手术创伤大,术后患者体质虚弱,加上糖尿病对各器官功能的影响等原因,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采用心电监护仪随时监测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及时测定尿量及中心静脉压,掌握补液速度,纠正血容量不足,并详细记录24h液体出入量。对有明显阻塞性黄疸,肝功能较差的患者特别要注意其神志的变化,防止发生继发性肝昏迷。对既往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观察其速率,节律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3营养护理由于癌症、糖尿病对机体营养的消耗,再由于手术创伤引起失血、失液等因素,术后应加强营养护理。患者在禁食期间主要加强全胃肠外营养(TPN),对于糖尿病患者,据报道[1]按105~125kJ/(kg·d),糖:脂为1~2∶1,热∶氮为630∶1g,氮,糖:胰岛素(RI)为4∶1或2∶1,再根据血糖测定置调整RI用量,使尿糖控制在(±~++),有良好效果。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输注匀速,以防忽快忽慢所致的血糖改变。待肠蠕动恢复后应加强肠外营养(EN),给予要素饮食和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再循序渐进、少量多餐,促进患者的顺利恢复。

2.4引流管观察与护理术后需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警惕术后胆瘘、胰瘘和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保持引流装置和引流口皮肤周围的清洁,如腹腔引流液为血性>100ml/h或>500ml/24h,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需应用止血剂、扩容等处理,必要时手术止血。本组出现腹腔内出血1例,经早期发现,及时止血处理得以控制。如腹腔引流管引流不畅可用等渗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行腹腔缓慢冲洗,每天1次,有较好效果[2]。如引流管内有清亮、无色的水样液体渗出,应考虑有胰瘘的发生,应立即将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并涂擦氧化锌软膏保护引流管口周围皮肤[3]。本组发生胰瘘3例,经及时处理得以控制,恢复良好。

2.5控制血糖的护理糖尿病患者术后由于麻醉和手术的刺激,再因情绪反应等因素,导致术后血糖明显升高。术后需严格遵医嘱给予胰岛素等治疗措施,及时有效的控制和降低血糖,防止高血糖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护理时应动态监测血糖、尿糖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可应用血糖仪定时检测血糖水平,掌握血糖的变化,随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控制血糖除由静脉注射胰岛素外,应及时根据血糖、尿糖值调整胰岛素皮下注射剂量。吴丽仙等[4]报道,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术后有明显防止高渗性昏迷发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卫,张军,孟荣贵,等.大肠癌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11):883-885.

2张华.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护理学杂志,2001,16:356-357.

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5

1.1典型症状

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饮水量增加,易饥饿,饭量增加,但是体重减轻。简言之为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

1.2病理变化

血管病理变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目前威胁糖尿病病人生命最严重的病理为心血管病变,约70%以上病人死于心血管性病变的各种并发症。

2血脂异常特征

糖尿病患者典型的血脂特征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脂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或升高,但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比例升高。以上这些异常都有致动脉粥硬化的作用,并共同构成一组相关的危险因素,其中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最危险。应为它更容易被氧化,更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另一方面,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被糖基化,糖化密度脂蛋白也易被氧化,并且加强内皮受损。

3血脂的降脂策略

首先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0毫克∕分升,其水平降低30%~40%。其次要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然后是降低甘油三酯,措施包括控制血糖;当甘油三酯在150~199毫克∕分升时,其治疗措施是:非药物性治疗。包括治疗性饮食,减轻体重,减少饮酒,戒烈性酒等。

4降脂的治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硬化斑块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在临床上多用他汀类的降脂药物。因为该类药物在使用起来安全、有效、价廉,属于广谱的调节血脂的药物,对动脉硬化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降血脂药物:他丁类和脂比妥。

4.1他丁类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6种。在相同剂量下其调脂强度依次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

洛伐他汀:由土曲霉菌培养液提取,是世界上最先上市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口服。

辛伐他汀:口服吸收良好,辛伐他汀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有良好的安全性。对糖尿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高危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普伐他汀:为半合成品,是不经肝脏CYP450酶代谢的亲水性他汀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小,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普伐他汀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较明显,但降TG作用较弱。

氟伐他汀:为人工合成的亲水性他汀类药物,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98%),几乎全部经肝脏代谢,因此,其为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首选调脂药。氟伐他汀亲水性强,不良反应及肌病发生率远较其他他汀类药物小。

阿托伐他汀:为新型长效他汀,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调脂,多数人用药10mg/d即可得到较满意的疗效,最大用量可为80mg/d。阿托伐他汀是唯一被证明在减少心血管事件方面优于血管重建术的调脂药物。

瑞舒伐他汀:为新型高效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调脂作用为目前上市药品中最强。

其中,对于治疗糖尿病的降脂处理的,唯有辛伐他丁效果甚佳。下面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4.1.1治疗

对53例患者进行详细的治疗与观察。男3O例,女23例,年龄(61.7±9.71)岁;对照组60例,男3O例,女30例,年龄(58.1±7.89)岁。口服辛伐他汀20mg/d。服药前及服药后八周对患者分别测定TG(甘油三酯),TC(胆固醇),HDL-ch(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TG为1.95±1.09,治疗后为1.57±0.90,P值为0.02;治疗前TC为4.13±1.10,治疗后为3.47±1.05,P值为0.0004;治疗前HDL-ch为1.01±0.30,治疗后为1.12±0.26,P值为0.03;治疗前LDL-c为2.07±0.99,治疗后为1.78±0.94,P值为0.04。结果证实了患者在口服了辛伐他汀8周后,可见,TG,TC,LDL-c水平降低,HDL-ch水平升高。患者经过一定时期的治疗后,均疗效甚佳。

4.1.2功能

辛伐他汀对患糖尿病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及LDL-c升高有明显降脂作用,对三酰甘油也有降低作用。口服吸收良好,1~2h血药浓度到达峰值,肝内广泛首过代谢,蛋白结合率高达95%,半衰期为3h。辛伐他汀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常用量为10~20mg/d。辛伐他汀40mg/d降低TC、LDL-c、TG的幅度明显优于20mg/d,达标率明显提高,且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对糖尿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起始剂量可调整为40mg/d。

4.2脂比妥

4.2.1治疗

对3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12~24小时禁食后的采血检测确诊,其年龄均在68±3岁。口服脂比妥(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生产)1.05g,每日3次口服。治疗期间均保持日常饮食。治疗八周过后:治疗前收缩压为18.6±1.8,治疗后收缩压为17.9±2.2;治疗前舒张压为11.0±1.5,治疗后舒张压为10.8±1.3;治疗前心率(次∕min)74±4,治疗后心率(次∕min)76±8。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治疗前总胆固醇为6.7±1.1,治疗后总胆固醇为5.8±0.9,P值<0.01;治疗前甘油三脂为3.4±0.9,治疗后甘油三脂为2.1±1.1,P值>0.05;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8±0.11,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31±0.17。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显效为19,有效11;无效0。总有效率为100%。

4.2.2功能

脂比妥是一种降脂新药,含有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它对HMG-COA还原酶有特异性的竞争抑制作用,能抑制肝脏HMG-COA还原酶催化的HMG-COA向甲基二羟戊酸合成TC的前体物质变化,从而使血清中的胆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水平降低,并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3],而HDL-ch已被证实对冠心病有预防作用,从而对糖尿病也具有预防作用。该药在使用后血压及心率明显的下降。另一方面,脂比妥是中药红曲制剂,有健脾消食,除湿祛痰,活血化瘀。用于脾瘀阻滞,症见气短,乏力,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食少纳呆等;也可用于高血脂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其效果显著。

4.3结果

糖尿病患者,经过辛伐他丁类和脂必妥药物治疗后,使患者的血脂均有下降,总胆固醇也明显下降;舒张压和收缩压以及心率也明显的下降。但是该药在使用的时间上面,必须要坚持使用,疗效才更加显著。

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6

①焦虑心理: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时候症状并不明显,乡镇群众大多是在无意间的体检中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该病,因此,多数患者没有心理上的准备,甚至患者的家属很难一时间接受。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大,逐渐消沉,心理焦虑。②急躁心理:由于疾病普及力度不足,农村群众对各种疾病不甚了解,群众在得知患病后会不自主的产生一种想法:病情是否会恶化?是否有生命危险?致使心理情绪急躁不安,甚至对医护人员态度也较为粗暴、生硬。③恐惧心理:当患者对治疗的方法不了解时,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加之为了要调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的剂量,几乎每小时会给患者量一次血糖,这会给患者到来疼痛。而糖尿病护理周期长,在多次治疗后,病情见效慢,患者易产生不安心理,变得信心不足,对病情感到恐惧。④忧虑心理:糖尿病属于终生性的疾病,因此治疗的时间较长,加之医疗的改革,医药费用的改变,所以又一些患者时常会担心医药费的问题,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等问题,从而产生各种忧虑心理。

2乡镇卫生人员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2.1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

患者在进行疗后护理中,因对自身的糖尿病不甚了解,产生恐惧感和悲观心理。这一切都是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不足导致的。所以卫生院医护人员要帮助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讲解有关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相关医学知识,让患者真确科学的了解糖尿病,客观看待自己的病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客观要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2让患者及时了解病情,稳定患者情绪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时的护理人员就因该让患者接受现实,并且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的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特点、过程等,鼓励患者讲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举止。因为此时的患者最需要关心和尊重,和蔼的态度、热情服务,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

2.3加强与患者沟通

由于农村群众主要依靠农作收入及打工作为家庭经济来源,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就耽误了劳作,家庭收入下降,患者心理压力增大,日久就会表现出孤独感、忧郁,无所作为。所以此时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总要。

2.4纠正错误思想,灌输正确心理思想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非常的注重自己病情的变化程度,当对现有的病症以及有关检查项目不理想时,就会过分的担心的病情是否会恶化,从而加重了心理负担,情绪变得不稳定。同时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差、迷信等因素,有的患者因受到疾病的折磨,到处求医寻药,听信偏方,加之受到市场上所谓能治“百病”的补药,的影响,一些患者滥服补药、贵药,不仅不遵循对症治疗的原则,而且还耽误了病情。此时,卫生院护士应该及时的向患者耐心的解释科学用药的作用效果。

2.6患者在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

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是饮食的调整、控制,以及适当的锻炼[1]。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应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引导患者接受正确的血糖测量,尿糖和血糖仪的使用;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以便正确的注射胰岛素;引导患者保持皮肤、指甲的情节卫生等;注意避免其他疾病的感染;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低血糖的预防,了解掌握低血糖症发生的前驱症状,如大汗、头痛、烦躁、不安等;若患者出现语言不清时立即口服果汗、糖尿以及食物,若不见好转,立马送往医院;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诊、检查,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并发症较多并且不好控制,所以预防和治疗是非常的重要。

2.7告诫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现代的医学证明,焦虑、易怒会导致交感神经的兴奋,使大量的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2];从而导致全身的小动脉血管收缩,使血压得到升高,也增加了胰高血糖素的释放;若血糖增高,这会促使病情的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