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糖尿病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论文范文1

1.1典型症状

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饮水量增加,易饥饿,饭量增加,但是体重减轻。简言之为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

1.2病理变化

血管病理变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目前威胁糖尿病病人生命最严重的病理为心血管病变,约70%以上病人死于心血管性病变的各种并发症。

2血脂异常特征

糖尿病患者典型的血脂特征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脂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或升高,但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比例升高。以上这些异常都有致动脉粥硬化的作用,并共同构成一组相关的危险因素,其中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最危险。应为它更容易被氧化,更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另一方面,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被糖基化,糖化密度脂蛋白也易被氧化,并且加强内皮受损。

3血脂的降脂策略

首先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0毫克∕分升,其水平降低30%~40%。其次要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然后是降低甘油三酯,措施包括控制血糖;当甘油三酯在150~199毫克∕分升时,其治疗措施是:非药物性治疗。包括治疗性饮食,减轻体重,减少饮酒,戒烈性酒等。

4降脂的治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硬化斑块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在临床上多用他汀类的降脂药物。因为该类药物在使用起来安全、有效、价廉,属于广谱的调节血脂的药物,对动脉硬化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降血脂药物:他丁类和脂比妥。

4.1他丁类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6种。在相同剂量下其调脂强度依次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

洛伐他汀:由土曲霉菌培养液提取,是世界上最先上市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口服。

辛伐他汀:口服吸收良好,辛伐他汀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有良好的安全性。对糖尿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高危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普伐他汀:为半合成品,是不经肝脏CYP450酶代谢的亲水性他汀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小,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普伐他汀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较明显,但降TG作用较弱。

氟伐他汀:为人工合成的亲水性他汀类药物,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98%),几乎全部经肝脏代谢,因此,其为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首选调脂药。氟伐他汀亲水性强,不良反应及肌病发生率远较其他他汀类药物小。

阿托伐他汀:为新型长效他汀,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调脂,多数人用药10mg/d即可得到较满意的疗效,最大用量可为80mg/d。阿托伐他汀是唯一被证明在减少心血管事件方面优于血管重建术的调脂药物。

瑞舒伐他汀:为新型高效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调脂作用为目前上市药品中最强。

其中,对于治疗糖尿病的降脂处理的,唯有辛伐他丁效果甚佳。下面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4.1.1治疗

对53例患者进行详细的治疗与观察。男3O例,女23例,年龄(61.7±9.71)岁;对照组60例,男3O例,女30例,年龄(58.1±7.89)岁。口服辛伐他汀20mg/d。服药前及服药后八周对患者分别测定TG(甘油三酯),TC(胆固醇),HDL-ch(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TG为1.95±1.09,治疗后为1.57±0.90,P值为0.02;治疗前TC为4.13±1.10,治疗后为3.47±1.05,P值为0.0004;治疗前HDL-ch为1.01±0.30,治疗后为1.12±0.26,P值为0.03;治疗前LDL-c为2.07±0.99,治疗后为1.78±0.94,P值为0.04。结果证实了患者在口服了辛伐他汀8周后,可见,TG,TC,LDL-c水平降低,HDL-ch水平升高。患者经过一定时期的治疗后,均疗效甚佳。

4.1.2功能

辛伐他汀对患糖尿病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及LDL-c升高有明显降脂作用,对三酰甘油也有降低作用。口服吸收良好,1~2h血药浓度到达峰值,肝内广泛首过代谢,蛋白结合率高达95%,半衰期为3h。辛伐他汀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常用量为10~20mg/d。辛伐他汀40mg/d降低TC、LDL-c、TG的幅度明显优于20mg/d,达标率明显提高,且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对糖尿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起始剂量可调整为40mg/d。

4.2脂比妥

4.2.1治疗

对3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12~24小时禁食后的采血检测确诊,其年龄均在68±3岁。口服脂比妥(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生产)1.05g,每日3次口服。治疗期间均保持日常饮食。治疗八周过后:治疗前收缩压为18.6±1.8,治疗后收缩压为17.9±2.2;治疗前舒张压为11.0±1.5,治疗后舒张压为10.8±1.3;治疗前心率(次∕min)74±4,治疗后心率(次∕min)76±8。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治疗前总胆固醇为6.7±1.1,治疗后总胆固醇为5.8±0.9,P值<0.01;治疗前甘油三脂为3.4±0.9,治疗后甘油三脂为2.1±1.1,P值>0.05;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8±0.11,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31±0.17。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显效为19,有效11;无效0。总有效率为100%。

4.2.2功能

脂比妥是一种降脂新药,含有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它对HMG-COA还原酶有特异性的竞争抑制作用,能抑制肝脏HMG-COA还原酶催化的HMG-COA向甲基二羟戊酸合成TC的前体物质变化,从而使血清中的胆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水平降低,并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3],而HDL-ch已被证实对冠心病有预防作用,从而对糖尿病也具有预防作用。该药在使用后血压及心率明显的下降。另一方面,脂比妥是中药红曲制剂,有健脾消食,除湿祛痰,活血化瘀。用于脾瘀阻滞,症见气短,乏力,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食少纳呆等;也可用于高血脂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其效果显著。

4.3结果

糖尿病患者,经过辛伐他丁类和脂必妥药物治疗后,使患者的血脂均有下降,总胆固醇也明显下降;舒张压和收缩压以及心率也明显的下降。但是该药在使用的时间上面,必须要坚持使用,疗效才更加显著。

糖尿病论文范文2

1.1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60例,均符合1999年WHO专家委员会公布的协商性报告中的诊断新标准[2],酮体定性阳性。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8-60岁,病程半个月至10年,1型糖尿病16例,2型糖尿病44例,其中21例曾多次酸中毒,14例以DKA为首发。其中有糖尿病病史者20例,有高血压病史者14例。本组来院就诊时均表现为急性痛苦面容,8例患者的呼气中明显可以闻到有烂苹果气味,12例患者有腹痛,18例患者有呼吸明显深和快,21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按照诊断标准,本组早期轻症者23例,中度患者29例,重度患者8例。其中30例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治疗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诱发因素

感染35例,饮食不当8例,糖尿病治疗不当,自行中断或减少药物9例,无诱因8例。误诊情况:误诊7例,2例因足坏疽、溃疡拟诊脉管炎,长期中医中药治疗,误诊为脉管炎并严重感染。3例因咳嗽、休克、发热误诊为中毒性肺炎,3例因昏迷误诊为脑炎。

1.3实验室检查

血糖范围25.0nmol/L~33.3nmol/L。尿酮体呈阳性或强阳性(++~++++)。血酮体范围1.0~3.9mmol/L,碱缺乏范围-17.6~28.9mmol/L,所有病例均伴有白细胞总数升高,最高达30.8×109。血渗压283~314mmol/L,血钠120~150mmol/L,血钾2.3~5.5mmol/L,血氯80~120mmol/L。

1.4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给予监测血气,控制饮食,营养支持,大量补液扩容(根据患者脱水程度决定补液量)、抗炎、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在此基础上⑴对照组:予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射,用量为0.1u/(kg•h),当血糖下降到13.9mmol/L时,改输5%葡萄糖水和胰岛素,待酮体转阴后,改为皮下胰岛素治。⑵治疗组:给予静脉微量泵输入胰岛素,用量为0.1u/(kg•h),当血糖下降到13.9mmol/L时,该按基础量0.6~1.0/u。

1.5观察指标

严格记录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和酮体消失的时间,胰岛素用量以及发生低血糖的人次,当末梢血血糖≤3.0mmol/L,无论有无症状均定义为低血糖。

1.6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发生低血糖的人次和胰岛素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血糖达标和酮体消失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糖尿病论文范文3

1.1建立网络教育平台

在该院糖尿病专科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根据2013版糖尿病防治指南及糖尿病专家的意见,制定了详细的糖尿病结构化教育的模板,并且将其制作成PPT,网络连环画,教育同伴讲故事。内容包括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危险因素,以及个体化的糖尿病防治指南。

1.2纳入病人

将4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纳入到糖尿病专科管理平台上,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糖尿病调查问卷,问卷主要采用国际通用的糖尿病调查问卷。有3个维度,分别为糖尿病家庭成员对糖尿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糖尿病相关知识。共22道问题,采用赋分值法,满分100分。

1.3糖尿病教育

(1)在开始干预之前,由该院糖尿病专业管理团队组织召开动员大会,每一个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参加,并且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主要讲解该院糖尿病专业管理平台的操作步奏,以及怎样在平台上获取糖尿病专科知识,如何与自己的专科医师联系并在网络平台上解决自己相关的问题。(2)动员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每天只需要花费10~20min的时间打开专业管理的教育平台,学习相关的糖尿病知识,有疑惑或者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与自己的专科医师联系,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留言。

1.4质量控制

由两名该院糖尿病专科护士每天定时给指定的家庭成员发送提醒短信,并且不定时地与其进行互动。沟通其家庭成员糖尿病知识阅览的情况,解决在浏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5统计分析

把试验实施过程中所有收集的资料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后的调查数据用配对资料的方差分析在SPSS13.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受试者的满意度

4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都接受了为期4周的糖尿病结构化教育,干预结束后通过问卷对平台的可操作性,知识的全面性,解决问题的及时性,以及自己在阅览平台过程中的获益程度进行调查。除了可操作性满意度小于80%以下外,其余的项目满意度均在85%以上。可能是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对网络平台的操作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2对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与干预前相比Ⅱ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对糖尿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均明显提高,糖尿病知识水平较前相比明显提高,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其伴有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Ⅱ型糖尿病的家庭成员由于长期与患者生活在一起,并且使用相同的生活方式,使它们成为发展为Ⅱ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已有充分的证据显示,Ⅱ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管理Ⅱ型糖尿病,不仅要做好患者的管理工作,而且更要做好家族人群的管理工作,早期预防其发展成为Ⅱ型糖尿病。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医院接受专业人员面对面的咨询,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节省精力,还能够得到糖尿病专业人员比较全面的糖尿病教育,是目前全体医疗界以及糖尿病专科管理团队都在努力探索的目标。本论述只是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能否将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用于Ⅱ型糖尿病的管理。

3.1方便、快捷、节省时间

从实验结果可以明显看出,人们对于这种通过现代化通讯技术建立起来的教育平台非常认可,它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既节省了人们去医院咨询的时间,又节省了医疗成本。并且可以获得比面对面教育更多的知识内容。因为面对面教育,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次只能讲授部分的内容。再加上内容形式多样,能够调动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主动接收知识的积极性。

3.2实现信息共享

通过网络教育平台糖尿病患者、家庭成员、糖尿病健康管理团队能够通过平台实现上下联动,各级人员能够相互检索、调阅需要的信息,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掌握家族人群健康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体现管理的优越性。

3.3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以及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与干预前相比明显的改善,P<0.05。这说明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同样可达到糖尿病教育的目的,糖尿病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解决糖尿病的教育问题。有显著的证据已经证明,糖尿病教育在降低体重、戒烟、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4结论

糖尿病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7.6岁;病程3~2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由护士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和一般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实施全方位的护理。

1.2.1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科里多次召开护士会议,学习优质护理精神,深入了解护理内涵,建立优质护理小组,由资深主管护师或护师任组长,选取业务技能水平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小组,对每个患者实行专人负责到底。熟悉掌握患者的饮食、运动计划以及血糖控制情况,根据自身情况指导治疗与开展健康教育。

1.2.2夯实护理基础:

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基础与专科相结合,了解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及时、个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对生活不能自理及部分自理的患者,依照基础护理服务内涵,为患者实施生活护理、健康指导等,如对糖尿病患者每天给予擦身、泡脚等,操作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及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严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固定的护士负责固定的患者,能够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同时也拉近了医患关系,使患者易于交流,易于掌握相关的疾病知识,提高遵医行为。

1.2.3注重细节管理:

改善病房环境,创造温馨、舒适的氛围,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清新。在多功能厅为患者设有糖尿病食物模型、糖尿病杂志、VCD光盘等,供患者学习、休闲。病区走廊墙上,张贴糖尿病教育展板,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控制目标、饮食运动疗法及控制并发症等知识,供患者学习参考。为方便患者,病区设有微波炉、坐便椅、针线盒等。对待患者要来有迎声,去有送声,检查有人陪,服药有人送,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全程为患者服务。

1.2.4加强健康宣教:

我们通过责任护理小组对患者从入院一开始即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重点宣教,通过一对一的护理服务,对饮食、体育运动、心理、用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控,提高遵医行为,为有效控制血糖打下坚实基础。患者出院时,为患者制订出院计划,我们为患者发放自制的爱心健康卡片,标注糖尿病饮食、运动、用药及相关知识。建立出院随访电子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为健康宣教奠定基础。

1.2.5提升护士综合素质,完善护理质量管理:

护士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科知识,拥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根据患者病情及时有效的完成治疗、专科护理、健康指导等,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完善护理质量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将护理工作质量以及住院患者满意度与护士的奖惩、评优相结合,激励护士的主动性,保证护理工作及时、有效进行,真正让患者得到实惠。

1.3评价方法

患者出院后3个月,比较2组在治疗依从性方面的差异。采用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分为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4项共20题,每题按照总是(5分),经常(4分),有时(3分),很少(2分),没有(0分),分别计分,满分100分。得分60~100分为遵医嘱,0~59分为未遵医嘱。该问卷信效度经检验均在0.8以上,符合要求。调查时责任护士采用谈话沟通方式进行解释,患者自填问卷调查表。

1.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自我监测等治疗方面依从性明显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论文范文5

1.1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24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均符合199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其中1型糖尿病44例,2型糖尿病196例。年龄在17-79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男134例,女106例,农民44例,工人70例,干部、知识分子126例。该组患者中120例实施了临床护理路径记为观察组,其余12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按照健康教育的临床护理路径,从入院一直到出院进行有计划、有规律、有次序的健康教育。自行设计糖尿病相关知识问卷,满分100分,得分≥80分的病人视为健康教育达标,以及工作满意度问卷,对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自我控制及监测血糖的能力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3临床护理路径

1.3.1入院时

观察组在患者入院时,向患者或家属介绍住院的环境与一些医疗设施的使用方法,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讲解与让其学习入院介绍手册,医院的病房部的作息制度,探视制度以及主治医生和主要护理人员的联系方式,以备突发情况发生时,及时联系。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对疾病及健康知识的认识,特别是对糖尿病药物、饮食治疗的认知度,发放医院的医学DM健康教育手册,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充分认识到糖尿病是一个终身性疾病,但坚持规律用药,合理饮食是可以控制病情的。

1.3.2入院第2d

在进行各项检查前,要告知患者检查的时间、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由床位护士对患者糖尿病知识及用药知识进行评价,了解其对糖尿病及所用药物、饮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遵医行为,针对患者的掌握情况介绍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对其病因、症状、体征进行详细的讲解,重点强调长期规律用药,特别是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时间、方法、剂量、注意事项,必要时可用大号字体简单标明或给予药物说明书[2]。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吃药后会出现心慌、出汗、有饥饿感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有时也会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肝肾功能的损害,为减少双胍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其应在饭前30min口服。在产生低血糖症状时,及时补充糖分,如喝一杯含糖饮料或口服葡糖片,5min内无法改善可再吃些糖。在日常生活方面,要注意宣传教育保持正常生活规律和合理睡眠的重要性。在此期间还要宣传糖尿病的自我保健,该部分包括主要有皮肤、足部、眼睛以及口腔护理等。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5]。预防皮肤损伤和皮肤感染,保持足部清洁,每日进行足部按摩,鞋袜合脚,穿棉织袜,软底布鞋,洗脚水不宜超过患者体表温度,防止烫伤,剧烈运动,经常检查足部有无危险因素等。早中晚三餐后注意刷牙,保持口腔卫生及时进行常规检查。眼部可以进行日常按摩等。

1.3.3入院3-5d

饮食治疗则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医护人员要向患者介绍饮食控制的原则、重要性。应避免摄入高糖饮食(淀粉类)和高脂饮食,不饮含糖饮料,使血糖、血脂控制在理想水平[3]。要戒除饮酒,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应少吃,其能量的摄入要根据病人的标准体重和机体状态性别、营养状况、年龄、体力活动及有无并发症来计算。避免过多摄入多糖(麦芽糖、蔗糖)和单糖(葡萄糖)等纯糖制品。蛋白质的摄取则要以豆类及动物性蛋白为主,让患者对植物替代法有个简单的了解,营养值基本相等的食物,可以互相交换。如:绿豆、小麦、大米、高粱米25g,马铃薯100g,生面30g,馒头35g,这几种食品是可以互换的。注意控制体重,其可以控制血糖,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的耐糖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判断消瘦或超重常应用体重指数(BMI)即体重/身高的平方=(kg/m2)判断。18-25之间都属于健康的标准体重。一般说来,DM病人的体重下降7%后各种代谢紊乱的成分才能得到改善。且要定时、定量,如按早中晚的分配方案,分别应占1/3、1/3、1/3或1/5、2/5、2/5,冬季可按2/5、2/5、1/5的比例分配,分别在早晨、中午、下午、临睡前进餐。饮食中要注意对盐的摄入量。食物以偏淡为好,每日食盐量控制在6g以下,若是DM病人并发肾病、冠心病,更要控制钠盐的摄入,一般每日在2g左右。

1.3.4入院6-10d

⑴血糖检测:长期有效控制血糖可明显降低或延缓DM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在次期间主要是指导患者监测血糖、尿糖的意义,血糖的控制的正常值以及其合理的波动范围。有条件的病人可自备血糖监测仪,可使糖尿病病人每个人随时了解自己的血糖状态。血糖的检测有利于对于疾病的评估以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意义。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在3.8-6.1mmol/L,把餐后2h血糖在7.8mmol/L以内[4]。若是病情稳定的患者,则每周测清晨测一次空腹血糖,若是病情不稳定者则需要每天测一次血糖,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建议每周测4次。⑵运动疗法: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在某种程度上其比药物治疗更为有效,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防止发胖、血管硬化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运动采用强度较小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运动时要注意放松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70-80%(最大心率=170-年龄),要使肌肉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运动中不要感到心慌、气短,比如散步、太极拳、竞走、慢跑等。

1.3.5出院3d前与出院后

出院3d前要确保患者应经学会自我检测血糖、尿糖,以及如何对并发症进行预防,发生低血糖时应该怎样处理,交代家属经常关心患者,促其按时用药并监督饮食控制情况。告知患者出院后要坚持药物、饮食、运动治疗和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出院后,分别于1周、1个月和3个月后进行跟踪随访或电话联系,提醒和督促定期复查,生活有规律,保持乐观的情绪。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自我控制及监测血糖的能力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4项指标比较。

自我控制及检测血糖的能力采用血糖平均正常日来衡量,观察组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血糖平均正常日及并发症发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糖尿病论文范文6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行动态血糖检测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T2DM诊断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300例患者中男223例,女77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3.29±10.22)岁;病程6~27年,平均病程(17.07±8.94)年;体质量指数(BMI):23.4~27.5kg/m2,平均(24.8±2.83)kg/m2;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8.4%,平均(7.09±1.23)%。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动异常。分析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相关影响因素,对160例血糖波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测方法

1.2.1动态血糖监测(CGM)

所有入选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均进行CGM(美敦力动态血糖监测仪)。动态血糖监测仪每10秒接受一次信号,每5分钟存储一个平均值,每天记录288个血糖测定值。共佩戴72h,72h后进行数据分析。

1.2.2血糖波动幅度指标

①血糖标准差(SDBG):动态血糖监测获得血糖值的标准差。②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动态血糖监测期间,当血糖波动幅度大于SDBG为一次有效波动,此次波动的峰值与谷值的差值为波动幅度;所有波动幅度的平均值为MAGE。

1.2.3血糖波动幅度评价标准

参照2011年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血糖波动正常范围为: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作为异常血糖波动。

1.3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干预周期为1个月,具体如下。

1.3.1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①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增强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告知患者遵医行为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使其认识到遵医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向患者详细讲解各种降糖药物的保存、使用方法、低血糖等副作用表现及处理方法;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方案;④出院前向患者讲解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及血糖正常范围,告知来院复查时间;⑤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遵医行为情况,强化以上健康教育内容。

1.3.2心理干预

①了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原因,给予合理的解释,解除患者心理压力,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②糖尿病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一般是由于对疾病认知的不足造成,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告知其治疗方案、效果评价方法及治疗进展等,缓解其因对疾病的未知而造成的恐惧心态。③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自卑心理,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应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帮助其面对现实,接受疾病的挑战,积极配合治疗;④做好患者家属工作,使其配合医护人员,鼓励患者战胜疾病,配合治疗。

1.3.3工娱疗法

活动内容一般包括手工艺劳动、文娱活动、体力劳动等,应由医务人员按病情选择进行。

1.3.4放松疗法

又称为松弛疗法,首先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最初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全身肌肉放松练习,掌握后自主进行放松练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比较

300例老年T2DM患者中,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动异常。女性和男性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71.43%、47.09%,女性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6,P<0.05);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7,P>0.05);病程<10年、10~20年和≥20年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26.67%VS50.0%VS78.13%),病程≥20年患者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最高,病程10~20年患者次之,病程<10年最低(χ2=4.874,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和≥7.0%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分别为40.53%、66.67%,HbA1c≥7.0%患者的异常血糖波动检出率明显高于<7.0%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77,P<0.05)。

2.2两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BG、2hBG及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的血糖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波峰值和波谷值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研究发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仅与遗传因素和血糖控制水平有关,并且与血糖的波动关系密切。有研究发现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影响程度超过了血糖绝对水平升高造成的影响。王国凤等对6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发现血糖波动是外周神经损害和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质疑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糖尿病与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EDIC)对T1DM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采用MAGE和SDBG作为血糖波动指标,结果显示视网膜和肾脏病变与HbA1c水平关系密切,而与血糖波动无关。因此,目前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的争议主要集中在T1DM,原因可能与T1DM和T2DM不同的病理机制有关,T1DM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功能衰竭造成,血糖波动主要原因是低血糖,而低血糖对并发症的影响主要是活化凝血功能,而激活氧化应激却并不明显;T2DM是由于胰岛素抵抗造成,血糖波动主要原因为餐后高血糖,对并发症的影响主要为激活氧化应激,因此血糖波动与T2DM更为密切。目前,有关血糖波动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报道尚比较少见。本研究对行CGM的老年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与性别、病程及HbA1c水平有关,与年龄等无关。女性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异常的检出率高于男性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部分学者认为,绝经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缺乏胰岛素对血糖的精细调节,因此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增加。目前,尚缺乏糖尿病的病程长短对血糖波动影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病程的延长是血糖波动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有药物引发的低血糖和餐后高血糖,两者均和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有关,随着T2DM患者病程延长,胰岛β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因此血糖波动幅度增大。此外,本次研究发现HbA1c水平是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HbA1c越高发生异常血糖波动的风险越高,具体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还发现,年龄并不是老年T2DM患者的影响因素,年龄的增加与异常血糖波动并不相关。基于以上影响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应认识到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在强化健康宣教的同时,重视心理干预,使患者拥有一个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在重视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工娱疗法和放松疗法,研究发现工娱治疗转移病态注意力,减轻病态体验,克服焦虑、抑郁或恐惧等负面情绪,纠正病态行为;放松疗法可以抑制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副交感神经功能,调节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主要可用于治疗各种焦虑性神经症及恐怖症。

4结语

糖尿病论文范文7

1.1一般资料

选择天津市东丽区的2个社区根据WHO1999年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社区管理组52例,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26~75岁,病程4~22年;常规组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24~82岁,病程3~23年。同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肿瘤及精神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加,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经济水平、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进行糖尿病常规药物治疗,社区管理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社区干预。社区干预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健康教育指导

按照“教授讲座为主,资料科普为辅”的原则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并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同时,结合其它方式,如患者不定期去医院与医生、护士面谈,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患者利用授课闲暇时间,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分享等。

1.2.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坚持“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定时定量”的原则,少食或不食甜品、蛋糕、淀粉类、瓜果等高糖食物,多食高纤维食物(如绿色蔬菜)、粗粮及其制品(如粗谷和小麦)、优质蛋白食物。切忌暴饱暴食,同时戒烟戒酒。

1.2.3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坚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安排在早、晚餐后半小时为宜,以有氧运动为主。如年轻人可选择骑自行车、游泳、舞蹈,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方式。

1.2.4心理指导

心理因素如悲观、焦虑、抑郁等,是影响糖尿病治疗的重要原因。因此,社区管理中,一是要让患者以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糖尿病,二是要了解患者产生消极心态的真正原因。帮助患者克服“满不在乎”和“过分在乎”的不良倾向。

1.2.5用药指导

督促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得随意更改药物种类和剂量。社区管理中,不仅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药物说明,还应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同时,应当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定期检查和记录。

1.3观察指标

对社区管理组和常规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进行监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相比常规组患者,社区管理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均明显降低,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论文范文8

高血压发病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生在糖尿病发病前,另一种是发生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糖尿病发病前就发生的高血压症状,多为原发性高血压。而糖尿病发病过程中发生的高血压症状,既有可能是原发性,也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收缩期高血压,同时也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导致肾性高血压,也就是糖尿病并发的高血压,其诱发机制与水钠潴留和血管阻力增加有直接关系。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摄入大量的外源胰岛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这一症状的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都可导致高血压患病。其一是增加诸如肾钠、水重吸收、细胞内钙、内皮素分泌,血压对摄入盐或加压物质及醛固酮对血管紧张素Ⅱ的的敏感性;其二是改变电解质跨膜转运、生长因子尤其是血管平滑肌的生长因子表达,刺激交感神经活性等,其三是降低扩血管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损害心房利钠肽的利钠作用。这几种情况都会致使钠、水潴留及血管张力增加,使得高血压症状出现。除此之外,基于糖尿病人的高胰岛素血症等因素,导致的水、盐代谢紊乱,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系统活性不断增加,这与高血压症发病有直接关系。同时,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生长激素增加,而血清白蛋白浓度却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胶体渗透压下降和肾舒血管因子减少,引起水钠潴留也会诱发高血压。从这些诱发高血压的糖尿病发病机制上,我们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最为常见的就是高胰岛素血症引发的水钠潴留和代谢紊乱致使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的血管阻力增加。

二、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和高血压早期症状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例如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多饮、多尿和多食,全身乏力、精神困倦,身体特征是逐渐消瘦,与其他并发症合并时会有其他病症的相应表现。而高血压患者初期症状则多表现在头部,如头痛头晕,视力表现为视物模糊、眼花,并伴有食欲不振、耳鸣、失眠,其症状表现的程度会因为血压水平、身体条件等的差异而有所差异。检查显示多数表现为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长期高血压患者或可伴有左心室肥厚等相应体征。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发症的初期表现也会因为个体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程度,最为典型的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卧位高血压伴直立性低血压。这种症状多发生在糖尿病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身上,在卧位时,易出现血压正常或升高,但体位改为直立体位时,便出现血压降低的现象。这是由于不同体位维持血压的各种血管活性激素不同而导致的。在直体位时,心排出量和有效循环容量以及压力感受器等多种因素,反射激活各种血管活性激素共同作用才能综合体现血压水平,在这一综合机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将可能会发生直立性体位的低血压。而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支撑血压机制的一种或多种环节障碍,不可能做到有效代偿进而导致了直立性低血压现象的发生。第二种是低肾素或肾素正常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部分是伴有肾病并发症,但也有一部分是无肾病糖尿病患者,这部分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正常,甚至属于低肾素活性。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发症较严重的患者,常常会改变了体内低肾素和低血管紧张素以及低醛固酮,这样就会出现低肾素或肾素正常情况下患者的血压却偏高。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发症的临床多以头部、胸部和形体特征明显,头部表现为头痛、头胀和头晕,伴有耳鸣失眠症状,颈项部活动不灵僵硬。眼部表现为视物模糊昏花,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变细,动静脉交叉压迫渗出甚至出血或视盘水肿,严重的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存而导致失明。心脏表现为心肌肥厚和心脏扩大形成了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检查可见心尖搏动有力呈现抬举状,心界明显向左下扩大。在主动脉瓣听诊,会听到第二心音亢进和心尖部收缩期杂音,这样容易导致心力衰竭。全身或局部出现水肿,肾功能很快衰竭而导致尿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