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会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会学习

学习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日常活动。中小学生的学习将为其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参与社会生产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其结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完成基础教育学习任务的质量。同时,中小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其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个性社会性发展、生涯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学会学习”。此目标贯穿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始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学业压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符合当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该领域教学面临的困难,明确重点的教学内容,提出教学基本原则,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一、“学会学习”主题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构有待改善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对于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关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行为的异常,这导致当前心理健康教材与课堂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学习策略的习得、学习动机的激发、创造力培养等内容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同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因学习与考试而感到焦虑,这也是学生向心理辅导教师求助的主要议题之一,很多心理健康教师将学业因素视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2]这也造成心理健康教师对“学会学习”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进一步降低了这部分内容在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比重。随着国家、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提升,近几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大幅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也由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转向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更加注重该课程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价值。“学会学习”作为21世纪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相关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材中,“学会学习”主题的相关内容约占全部教材内容的20%,这也代表了当前多数心理健康教材在内容设置上的情况。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好的条件下,教师则需要依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灵活分配各个主题教学的课时,适当增大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比重。

2.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科学性有待增强

学习科学是近些年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受到广泛关注。学习科学的兴起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在该主题教学中长期面临的一个困境,即该领域教材编写与教育实践中的科学性有待提升。这也是导致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教学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较为持久的变化,其中,行为潜能主要是指个体的认知与情感成分。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涉及内在心理要素的变化,这也论证了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可行性。提高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科学性,科学严谨地论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原则,是当前提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关注该领域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做好知识与能力体系的梳理。通过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该套教材在“学会学习”这一主题下的内容,在内容编排上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相匹配,这为教师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了更科学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时还需要思考学习科学固有的知识体系,这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效性方面的重要方式。

二、“学会学习”主题教学的主要内容

1.信息加工策略的教学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知识结构,这个过程一般会涉及认知、资源管理和元认知三种学习策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参照《心理健康》教材,还可以参考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对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三种策略分别完成知识的编码与记忆、认知行为的环境保障以及认知效果的检核评估等任务。根据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认知策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注重点,也就是对应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方法”,这是影响学生认知质量与效率的直接影响因素。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高阶策略,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习惯。鉴于当前中小学生学习时间长度较长以及自主安排学习任务时间较少的客观实际,应用资源管理策略所提供的保障学生学习顺利进行的外部支持条件多由教师、家长等予以保障。元认知策略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我们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点教学方向。策略性思维实际上是受规则指导的行为,这些规则将能够被研究发现。研究者对于智力技能的训练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关的分析方法与结论同样可以促进个体学习策略的提升。

2.主要知识应用策略的教学

学习的本质是一系列认知加工所导致的认知结构的改变,其外在表现是个体思维、行为较为持久的改变。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估,也是通过个体外在行为表现来进行的。长久以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最重要指标,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诸多反馈。但是,如果将学生学业发展简单等价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显然是不可取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重对于学生知识应用策略的培养,这既是学生学习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促进学生知识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举措。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在信息输入与输出的不断循环中而完成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应用知识的意识,反思知识应用的过程,也会加深学生对于知识加工过程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可以围绕“转变错误概念”“促进知识迁移”“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三个方面的策略来组织教学。这些知识应用策略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也可以避免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中具体知识应用的教学内容相重复。这三个知识应用的策略涉及基本概念的理解、知识体系的综合运用,符合个人能力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基本逻辑。

三、“学会学习”主题教学的主要原则

1.与学习内容建立实质性联系的原则

策略是对现实过程的抽象总结,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进行以“学会学习”为主题的相关策略培养,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来进行。教师要尽量选取学生正在学习或者是刚刚学习完的材料进行举例教学,将策略的学习与实际学习材料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加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动机,增强心理健康课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加深对于相关策略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将相关策略内化,有利于学生掌握高阶学习策略。

2.思维策略重点强化的原则

通过教师对相关策略的讲解与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熟悉策略的应用规则,这是策略学习的一般逻辑。但是,在复杂策略的习得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对重点策略进行反复讲解,并及时指出与纠正学生在策略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对基础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用的基础性策略,在不同学段教学中均要有所涉及,实现对于重点策略的持续强化,最终实现学生对相关学习策略的准确理解和应用的自动化。

3.策略培养与情感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学生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在生活中,不存在没有理性的感性,也不存在没有感性的理性。个体的活动必定是认知和情感的协调调动。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在注重认知教学的前提下,还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调动,提升学习效果,如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进行积极反馈,学生在面临困难任务时教师给予鼓励等,这些虽然不能直接帮助学生习得相关的策略,但是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必要动力来源。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内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学业发展辅导也应该遵循系统性原则。所以,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即学生想不想学的问题。此部分既受到学习的策略和结果系统的影响,又受到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及生涯发展的影响。学生表现出来“不爱学习”的问题也可能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生涯发展方面问题在学业领域的衍生,因此,我们需要在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学会学习”主题的教学。教师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质量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学习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应该协调发展,对某一子系统教学的过度投入就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而某一系统的功能缺失则会出现木桶效应,影响整个学习系统的工作效率,阻碍学生的学业发展。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加工偏好等方面的客观差异,教师还应该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业发展模式。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学生学习策略的应用和学习结果的生成,也是从低到高不断发展的。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而言,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特别是认知能力的逐步成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命题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始终。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在保证学生当前学业发展处于良好状态的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引领,积极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业发展也能够带动学生的整体成长。在心理健康课中,帮助学生体验到不断成长的喜悦与意义,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J].中国德育,2013(8).

[2]曹羌琴.考试焦虑的研究综述[J].中国考试(研究版),2010(1).

[3]姚小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作者:陈尧 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