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范例6篇

中高职教育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1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学院招论文联盟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层次不断丰富。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一方面继续承担着中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如“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报考普通高校和高职等。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出现矛盾,如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如何正确处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已成为社会各界和职教战线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省都在积极改革中职教育,推出各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是中职教育直接与专科教育对接模式。“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指前3年基本按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培养人才,后2年按2年制普通专科(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品质的培养,并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

2.“2+1”模式。“2+1”模式为分段式灵活学制。前2年开设文化基础课和某科类的专业课,后一年按学生意愿实行分流:一部分集中进行升学预备教育,即继续留校参加为期一年的专业课和文化课集中学习,然后参加当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或参加对口招生的高职考试或成人高校招生考试;而另一部分则集中进行就业预备教育,如参加技术等级考试培训以及与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培训,取得技术等级证书及其它相关证书后可面向社会自主择业。

3.综合高中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综合高中普遍采用的兼有职业和升学两种教育目的的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为了适应中职与高职教育接轨和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中职育人模式要进行改革。如教材改革,要与普通高中教材有机融通,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学习毕业年限可以2~4年,达到规定学历即可报考高一级学校。

(二)中职自身存在不利于与高职衔接的因素

中职自身存在许多与高职不相适应的因素,已成为中、高职衔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职的培养目标不适应高职的要求。目前,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只强调学生知道怎样做,不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2.中职的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衔接。由于中职的培养目标只定位于中级实用技术人才,并且有重实践轻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文化课有的开设,有的不开设,特别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即使开设一些文化基础课,有的也是选其部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不适应高职的要求。由于中职招生录取分数较低,甚至不经中考就可进班学习,学生文化基础底子差。而且在中职学习期间,学校和学生都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思想,致使毕业生虽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没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能力,不适应高职的要求。

4.中职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无力应考。目前,中职办学的自主性增强了,一些中职学校为了追求办学效益,随意缩短学制,争办一些二年制、一年制的中短班。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除了学习一些必要的技术技能外,基础理论、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达到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水

转贴于论文联盟

平”的要求,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特别是文化课学习任务)。学生即使想上高职,也没有应考的知识和能力,造成中、高职难以衔接。

(三)促进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对策

1.确立新的中职培养目标。中职必须在保证实现自身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向高职输送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中职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改革中职课程设置。为了适应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在中职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办学模式,并强化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例如,对计算机专业,可以采用将相关专业基础课合并的方法,减少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增加专业课的课时,并为学生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这样既可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又可适应高职招生对学生全面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3.强化中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对中职生要“宽进严出”,严把质量关。中职的招生由于生源紧张,招生标准普遍较低,学生素质普遍较差。中职学校应对这些“宽进”的学生,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习指导,严格考试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例如,根据学生素质实际情况,可以适当降低文化课的内容广度要求,加大论文联盟文化课深度,使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和高中相当或略高于高中以满足职业需要为准,难度略低于高中。这样既便于与高职衔接又不与高职教学内容重复,还便于学生接受,符合目前中职学生情况,便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提高学生再学习能力。

(2)中职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置、吸收学生参与研究,强化应用,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让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均等参与机会,如采取课代表轮流制,加大课代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强化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从管理工作中体会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乐趣。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2

在中职英语与高职英语教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教师要进行明确的分析,并进行积极性教学策略的执行与推进。首先在教学衔接中,进入高职阶段的学生通常会因为学校的改变以及教材版本的变化而影响自己的学习进度,这也是教育衔接方面出现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无论是中职阶段还是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都应当注重教材的选择,尽量选择一套统一的教材,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快适应高职英语教育。首先从中职学校来讲,学校选择英语教材时应当首先考虑到教材的规范性与合理性,考虑其教学实效性,分析其是否能够满足中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发展;其次,教师要重点考虑高职院校英语教材的衔接问题,综合考量当地或者重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以及课程的安排情况,以此来进行合理的教材选择。同样,高职院校也应当注重结合中职院校的教材情况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加强对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高职英语教育。

二、夯实学生基础能力,做足充分准备

从中职学校过渡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衔接问题不仅要考虑到教材的版本问题,还要综合评估中职学生的英语能力,良好的英语能力是使学生尽快适应高职英语教育的基本前提。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解决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差、学生英语素养水平低等教学现状,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能力,拓展学生的各项英语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兼顾学生的整体英语能力,比如在之前的中职英语教学中所忽略的听力与口语教学问题,教师都应当引起极大的重视,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进行实战训练,让学生在某一具体情境下进行口语的组织表达与实战口语叙述,深化其口语交际能力;而在听力教学方面,教师则可以精听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注重分析学生的听力文本内容,深化其听力方式与技巧,以综合性的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水平,为学生英语综合实力的进步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要注重素质教育,在英语学习中完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使其摆正学习态度并深刻领悟学科精神,保证自身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这样的教学思路在学生高职前的中职教学阶段做足充分的准备,让学生不仅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英语能力,还能兼具高层次的英语文化素养,使其更快地适应高职英语课程以及日益复杂与加快的高职英语教学进度。

三、合理构建课程体系,顾全整体情况

做好中职英语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衔接工作,不只是需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努力,同时学校也应当给予深切的关注,通过改变一些固有的教学教育结构来提升中职英语的整体教学质量,为学生步入高职英语教育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向上级进行有关英语课程结构以及英语教学时长等的教学信息反馈,让学校领导明确中职阶段的课程设置与学生英语能力的好坏有着极大的联系,而学生英语能力也影响着中职英语高职英语的教育衔接效果。之后,教师可以与学校联合进行有关课程内容的重新设置,依据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课程内容,让学校的英语课程设置更符合于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发展。比如在传统的中职教学中英语课程所占比重较少,那么学校与教师便要想方设法来增设一些趣味性的英语课程;同时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那么学校与教师可通过增设一些听说课程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综合训练;或者运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在线教育,拓宽学生的学习阵地,展开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提升其综合英语学习效果。以多元化的方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多重训练,让学生以全面的英语能力适应高职英语的教育发展需要。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3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质量;保障

一、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中高职合作学校由于不一致的培养人才目标而造成衔接的准确性降低

结合设计的中高职衔接制度目标,衔接中高职的人才培养一是清楚专业重点基于的产业、行业、区域,对学生将来工作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进行把握;二是培养方案应具备发展性、直接性、定向性的特点,清楚中高职衔接教育中一致的培养人才的目标。然而,在制定教育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中,因为中高职的教学实施和组织方式、认知误区、两方沟通不畅等,常常较难有效地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因此较难保障人才培养的效果。

2.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不合理造成衔接程度较弱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设置以及实施课程,一些中高职学校未曾统筹兼顾中职教育与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设置的课程存在衔接程度低、缺失、重复等信息,教学知识难以准确对接职业指标,不清楚分段教育的课程广度、深度、难度。中职学生具备比较差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在学习英语、数学等课程上更加费劲,学生的学习困难提升,这跟其学习基础相悖。衔接中高职教育务必一体化设计课程,可是,常常在中职时期事先学习高职时期的知识,尤其是一些理论内容,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从而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与热情。

3.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方式不先进造成衔接的不顺畅性

当前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信息化潮流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实现了学校教育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持续变化。而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中难以有效地体现信息化技术的优势,缺少高效化教学管理系统,一部分多媒体教学设备缺少,高职学校也没有专门管理与对接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模块,这对中高职学校教学管理中顺畅地互动和沟通信息不利,信息盲点容易形成,也不益于监控教学效果。

4.不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组织造成衔接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因为在行政划分上,一些中高职学校隶属的主管部门不一样,在进行衔接时面临机制性与体制性的束缚,所以高职学校难以有效、直接地指导中职教育管理工作。专业教师之间也缺少交流与探讨的时机,因而不能够高效地共享教学资源。并且,缺少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一些中高职学校未曾根据标准执行适宜衔接中高职教育的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两方在衔接教学管理上不具备有效、合理、科学的保障体系。

二、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1.制定一致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质量目标,有效贯彻实施培养人才的方案

一致的中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即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目标、以创新改革为动力、以建设课程衔接体系为主导、以创新培养人才模式为中心、以改革招生制度与学制为基础、以系统人才培养理念为先导,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全面推动,以加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跟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企业的现实发展需要相符合,根据人才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实现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中高职学校应基于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些文件以及衔接中高职的有关政策上,进行广泛性的调研以及论证工作,有效把握企业对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及市场需求的人才情况,遵循身心发展特点与职业教育规律,对中高职衔接有序、能力递进、层次明确、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予以确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确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大量更加优秀的人才

一是衔接设置的课程。衔接中高职课程能够应用日本、德国、美国等的成功案例,像是能够学习德国的经验,建构紧紧培养职业技能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要求学生立足于中职专业融入至高职的“顶岗就业和实训项目”模式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企业的真实项目,从而确保真正地学以致用。中高职院校还能够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创新课程知识,保障有效衔接中高职教育。二是衔接教学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大问题并非衔接设置的专业问题,而是衔接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体现实效性、目的性,中高职学校能够强化协作,先将一些试点班级设置在中职学校,再基于这些学生开展人才培养改革,以项目课程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实践技能的提升。三是衔接教材环节。衔接中高职教育方面的教材缺少,因此中高职学校能够组织或邀请专业骨干教师、教育专家等,根据一系列课程的知识架构,设计各种教学板块,且编写一系列有目标性的衔接教材,对实践和理论的比重予以确定,降低衔接中高职课程中浪费资源的情况,以培养大量更加优秀的人才。

3.注重建构制度,确保中高职衔接教育具备系统化运行机制

组织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一套健全的制度运行机制,确保由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保障运行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质量,务必要求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当今,中高职衔接运行中业已具备一些质量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像是定期组织活动、制定转段升学制度、制定考试管理制度、制定培养人才方案的建议和原则等等,然而这跟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相比还具备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根据当今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缺少完善性、系统性的有关制度体系问题,需要中高职试点学校着眼于保障教学质量的实际需要,根据教育部门的《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有关标准,实现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资源保障体系、过程管理体系、组织体系、评价和监控体系、目标体现等的全面建构,且实现运行指标与制度的细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性和实效化,保障衔接中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4.实现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健全,提高中职生源的人才培养质量

健全中高职衔接教育的质量监控以及反馈机制的创建有助于实时明确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实时纠正培养人才时存在的误区,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大大提升。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属于学生、教师、学校监督部门、主管教学部门等彼此互动的过程,主管教学部门引导二级学院确定课程教学知识、设计课程教学活动、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参与者是学生和教师,在此过程中学校监督管理部门需要鉴定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质量是不是实现了理想的成效。例如,学校可以根据中高职衔接在有关专业的实践中,建设专门的监控督导机构,以专门地评价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是不是达标,其中,监控督导机构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兼职督导、二级学院的专门督导、学校的专门督导。导监控机构除了采取常规的听课、评课、学生评教等手段,还应加大针对中职生源的专项调查,同时利用企业兼职督导的条件优势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以帮助学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中职生源的人才培养质量。

结语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4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教育衔接;标准建设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时代要求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健全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标准,制定紧跟时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衔接、进一步融合,构建一批水平高的职业院校,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加大力量,支持并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最近几十年,职业教育不断探索从“考试衔接”到“课程衔接”[1]。因为,职业教育在中国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规模、层次问题,更深层的是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中高职院校的深入发展,切实提升育人质量,也是历史与现实的双向选择。例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要建立起一个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实现了配套完善,层次结构合理,由初级到高级且能够与普通教育相沟通。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建立起一个体系,该体系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能够实现职前职后教育相互之间的沟通,并能够使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得以相互衔接。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增加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校学习的比例,扩大高职专科毕业生受本科教育比例,在高中阶段要实施综合课程教育实验,使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能够做到相沟通,建立衔接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要形成一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产业结构要求并实现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适合区域产业要求,培养目标要明确,要延续与衔接好中高职体系有关的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2012年6月,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要加大力量促进中高等职教体系的衔接,衔接的方面涉及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改革、校企合作等。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确定和规划了一系列具体的工作任务。然而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只是实现了中高职教育形式上的衔接,而对于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价体系这些实质性方面的衔接却做得不够好,导致了很多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困难,无法实现从中职到高职的顺利过渡,不利于有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因此出于对中高职教育体系一体化设计考虑,将从以下四个维度来阐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四个维度

中高职教育衔接包括专业发展方面的衔接、课程建设方面的衔接、教学过程方面的衔接和考核评价体系衔接。这四个大方面的良好衔接将会有效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在方法论上极为重要。

(一)专业发展衔接

专业衔接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沟通社会、学校与个人的桥梁,向上承接政府、社会的要求,向下影响课程与教学的改革[2]。专业衔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衔接。选定有关的院校并展开相关技能人才的需求调研,通过调研针对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形成调研报告,并以此为基础选择相关的衔接专业,并就其相同或相近专业类型进行研究,归纳中高职院校备案的重点建设专业类别,对那些就业岗位层次要求明确且行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加以总结。二是专业定位衔接。研究中高职某一专业所服务的面向群体及所涵盖的不同层次的岗位,对相关专业定位予以确定。将产业发展需求作为导向,形成一个依次递进、相互衔接的专业体系,在该体系内部将中职专业作为基础,高职专业作为主导。三是培养目标衔接。依照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相关的岗位要求以及中高职对不同岗位层次技能人才的相关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加以确定。高职教育要以中职教育为基础,对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现途径要做到深刻了解和把握,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基础上能够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课程建设衔接

有研究者指出,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突破当前的“定位说”思维模式,采用课程论的思维模式,对具体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实现中高职课程定位及衔接的明确化[3]。一是课程体系衔接。对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标准进行研究,根据教学设计及组织逐步推进,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原则,建构相互衔接学生能力得到逐步推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以课程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并科学确定了专业课、公共课及社会实践等的比重和学时分配,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完善内容以及衔接紧密的中高职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内容衔接。研究中高职院校在专业课及公共课中的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以真实的项目案例作为载体,教学内容的设计秉承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主线,并将内容的设计与岗位职业要求相衔接。

(三)教学活动衔接

教学环节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成功与否的核心环节,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实训实习方式以及质量评价等。一是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要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及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关系进行研究,助力于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并合理确定其中的专业定位、教学过程及考核评价等内容。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衔接。要依照技能人才成长的特点及相关的专业特点,研究适合国家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顶岗实习衔接。中职及高职院校要联合起来对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进行相应的设计,且相关设计方案要做到实践项目、教学计划及相关岗位的明确化。四是质量评价衔接。中职和高职院校要联合起来拟定相关质量评价标准。质量评价的方式要以评价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承载相关的作品,且梯度和层次要求要做到明确化。

(四)考核评价体系衔接

对于考核评价体系而言,最传统的考核方式就是通过笔试来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但这种方式却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不忘进行有效的技能训练,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锻炼他们的职业能力。要建立中高职技能考核委员会,将考核评价体系与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对于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从而有效评估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同时还要量化中高职技能考核指标,并根据适中的难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熟练进行操作这些原则,构建层次分明、连贯性强的技能考核体系,从而实现学生职业技能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操练。

三、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策略

当前,职业教育再一次被社会重视,但其发展受限严重、成长缓慢的现实阻滞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衔接。中高职专业设置契合度较低、国家职业标准及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4]。对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认清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异同

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所谓一致性,主要指在培养方向的一致性,这样必定会有重叠交叉存在于知识技能结构及工作任务上;差异性的主要体现为层次内涵,即人才培养水平方面存在的不同,高职教育面临更复杂的人才培养任务,就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差别主要体现为:中职教育注重培养操作性的技能型人才,不硬性的要求原理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的主要方面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熟练地完成任务的能力;而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创新创造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层级在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上的提高和深化。

(二)构建中高职学校一体化课程体系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相互对接、相互融合,具有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注重课程内容的拓宽、知识结构的深化及专业技能的提高,促使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得到衔接递进发展,构建完整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最后,根据工作过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置具体课程,并使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能够相互渗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安排课程衔接。

(三)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的基础性文件,也是界定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深化专业建设、开发专业教材的基本依据。因此,该标准既表现在中高职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教学模式、技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又能体现职业教育过程的连续性,能促进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核心是明确、优化课程内容。中职教学内容与高职教学内容的差别来源于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的差别。专业教学标准将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落实到相应的课程中,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要求;同时,明确中职和高职阶段的相近课程,确定各自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确保教学内容和知识层次上有所区分、教学内容有效衔接,有递进关系,避免相同内容同质化。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5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71-01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其直接目的是为中职毕业生搭建升学平台,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单纯为终结性教育的现状;其深远目的在于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在于构建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框架和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依据、原则,并通过对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观,丰富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实践意义在于能促使中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有效发展,特别是指导中高等职业学校的有效衔接,构建出合理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减少两类学校衔接中的消耗,确保教学效益和培养目标的落实。

二、松原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的实践

从2000年开始,我院陆续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行“3+2”教育模式,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技术、会计专业实行对口招生。

(一)衔接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多年的实践,我院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一贯制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为“3+2”形式。我院学前教育专业采取的就是此种衔接模式,即学生在学完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

2.对口升学模式。我院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技术、会计专业采取的是此种衔接模式。部分中职毕业生完成中职学习,通过升学考试进入我院对口的专业,接受高职教育。

(二)人才培养标准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都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学生起点不同,职业教育资源不同。因此,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一个是“一般(经验技能)”,一个是“高端(策略技能)”。因此,我院实行中高职衔接的五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时,充分考虑这一实际情况,既做到区别对待,又考虑其有效衔接。

(三)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知识点必须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为此,我们要求专业教师和行业人员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既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了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四)教学团队建设的衔接

要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非常重要。我们让中高职教师互相参与专业教学团队活动,在共同学习、探讨和教学实践中提升能力素质,实现有效衔接。

三、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对策思考

构建中高职衔接贯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可能全面铺开,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提高认识

中高职衔接应该是内涵衔接模式,最终目标是打破目前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屏障,构建以终身教育为特色、互相贯通、有机衔接融合的统一、开放、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不是基于“学历嫁接”的教育层次上的简单衔接。我们必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化设计,这是中高职衔接的灵魂。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必须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明确定位,细化标准,系统设计,有效衔接。采取集团化办学的方式,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整合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建立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在课程、教材、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相互衔接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

(三)中高职办学主体一体化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6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相关研究在欧美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形成较为成功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在我国,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起步较晚,比发达国家晚 20 年左右。1998 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沟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2000年教育部制定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 20008 号),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通知》(教职成厅 20015 号),在目录及通知中,确定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到2003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至此,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才在国内得到重视并广泛展开。

2 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分析

2.1 有利因素

首先是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的提高。近年来,我国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从 2005 年开始,全国中职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 95%以上。据《2010 年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 2009 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88.1%,已经高于非“211”本科院校的就业率87.4%。在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这一就业形势无疑对中高职的发展是有利的。

其次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 800 万人,大体相当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到2008 年,年招生规模已经达到 810 万人,提前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遍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在未来,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最后政策上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一是资金的投入。如“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决定投入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建设。除此外,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实训中心建设,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是创新力度加大。

2.2 不利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仍处于薄弱环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原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2.2.1 外部不利因素

首先是对中职教育的误解。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中职教育是末流教育或二流教育,这种观点制约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与社会上长期以来重学历轻技能、重高等教育轻中等职业教育的观念有关。这种观点目前虽有改变,但完全转变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不仅要有正确的导向,更需要强化中职教育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对中职教育的误解。

其次是生源的不足和素质不高。这一状况正是前一观念影响的直接结果,严重制约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正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误解或认识不足,成绩稍好的学生都尽可能上普通高中,成绩差一些的也选择直接就业。总之,很多孩子不愿就读中职学校,其结果是中职学校生源的不足和素质不高。

再次是办学条件不足。虽然中职学校资金投入在总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人均仍然很少,使得一些中职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实验实训基地难以满足基本需求。其结果只能是多安排理论知识教学,弱化实践操作,学生上岗后动手能力差,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最后是师资不足。由于近年来中职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不足。其解决办法有二,一是由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中学教师直接承担中职教学任务,二是聘请社会上操作经验丰富但专业理论知识不足的人员承担教学工作。这都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2.2 内部不利因素

除上述外部的不利因素外,中职学校本身也有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培养目标不清楚

一是培养方向不清。中职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有二:就业目标、升学目标。光有前者,就忽视了必要的理论教学,对学生拓展性发展不利;光有后者,为了提高升学率,势必加大考试课程的深度和难度,重基础,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就业目标;二者混合模式,在理论上是最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使二者有机统一又有问题,处理不当,最后的结果就会归结到两个目标方向之一上。

二是中、高的培养目标相混不清。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对人的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依据行业的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和规定来确定。二者的培养目标在规格上存在着诸如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层次性等共同特点,但也存在着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在程度上不同的差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如中职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高等教育相应的基本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中职教育要求学生一般只需要具备把握单项技术操作层面或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的能力,而高职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对应工作岗位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的能力。

(二) 课程教学不合理

中、高职教育在衔接中,容易出现一些课程教学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在内容重复、知识脱节、理论拔高、实践弱化等。

内容重复 许多中高职院校专业名称相同的课程都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有人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课程的内容进行对比后发现教学内容重复率较大,一般在30%―60%之间,个别的能达到 80%以上。

知识脱节 中高职院校的课程,特别是基础课中有知识脱节现象。如一般高职院校都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或者经济数学)等课程,而有些中职院校根本不开。以至于很多高职院校在中职学生入学后不得不组织文化基础课考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班补习文化基础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高职的培养计划。

理论拔高 这主要是以升学为培养目标的中职学校存在的情况。这类中职学校过拔高理论,忽视技能的培养。这类学校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其原因是没有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最佳切合点。

实践弱化 实践弱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技能的体现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各中职学校鼓励学生考证,甚至把考证和实践课程设置结合起来,修改课程内容,变相改变了实践的性质。考证是不能代替实习实践的;二是一些中职学校在学生毕业最后一年或半年让学生们实践和顶岗实习,但并没有实践或实习之实,而是让学生们自行在毕业前找到工作。总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 招生考试不规范

国外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策略,规定凡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都可在高校注册入学,中职学校毕业生只要取得这种学历就有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资格。我国中、高职在招生模式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急待制定规范合理的考试制度,既满足中职学生提高技能水平的需要,又可以提高高职生源的质量。招生考试的合理规范,使优秀的中职毕业生都能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也是影响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质量的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

3 中高职教育衔接途径分析

中高职衔接包括:“优化培养目标的衔接、优化专业设置的衔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衔接、优化教学内容的衔接、优化教学资源的衔接、优化人才成长途径的衔接、优化质量评价的衔接、优化行业指导的衔接、优化教师培养的衔接、优化校企合作的衔接”等十个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的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保障。针对前文中对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不利因素,并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将中高职教育衔接途径总结为“三性三型”,具体如下:

3.1 专业设置的一致性

中高职专业设置要尽量一致。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高职在增设和调整相应的专业时,要面向支柱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实现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趋同性。另一方面,中职的专业设置口径变宽,逐渐向高职的专业设置靠拢。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拓宽专业口径,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因此,要使中高职实现较好的衔接,就要改变以往专业划分过细的局面,特别是中职阶段要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与高职专业的对应性。总之,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3.2 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都是对人的职业或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行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规定。二者有一致性,又有着包含职业能力的综合职业素质方面的层次差异性。职教专家姜大源曾指出高职和中职是同一类型的教育,都姓“职”,具有相同的规律和特点,其区别是“类型中的层次”问题。

3.3 招生考试的定向性

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原中职升入高职的招生办法,基本上是以笔试为主,按统考成绩决定是否录取,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没有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重知识轻技能、专业对应行业不对、中高职内容重复等违背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区域性、行业性特点的现象。针对此种情况,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适度增加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这为在课程体系一体化之下,实施定向招生提供了政策依据。通过“知识+技能”的入学考试,选拔优秀中职学生进入高职的对口专业学习,无疑会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

3.4 课程教师的双师型

尽管“双师型”内涵和标准各有不同,但学者专家都认识到课程教师的“双师型”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贯通及培养目标确定后,高质量课程教学实施者就是课程教师,而中高职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则要求其必须是双师型的。

目前,急待加强两方面的合作和沟通。一是地方行政部门与中高职院校的合作和沟通,地方行政部门发挥统筹作用,中高职院校发挥引领作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面对区域产业的“双师型”师资建设规划和实施途径;二是中高职院校间的合作和沟通,二者应按照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类别,共同组建教学团队,研究中高职教材与内容衔接等问题,共同开展课程及其相关的基本建设。

3.5 学生实践的基地型

实践教学是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最大特色。实践教学的实施首先需要仿真或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因此,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实践基地在建设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与中高职的课程体系相配套。防止盲目建设,或贪大求全,或重复建设浪费资金。二是要有特色并实用。可以产学研结合,使基地在教学与实践上共享共用、共同管理的特点,使基地成为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综合得以培训的场所。

3.6 发展方向的区域型

中高职衔接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目标的,违背这一特点的中高职衔接,注定不会成功。有时,一些国家或省级的支柱性产业,要打破职业教育资源的条块分割、地域分割,实现资源整合创新,要实施跨界衔接。这样既能满足这些产业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4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中高职教育的科学、有效衔接,形成了各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如“3+1”模式、综合高中模式、“3+2或3+3”模式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对这些具体模式作分析,只谈这些模式在形成和运用中的借鉴和创新。

4.1 模式的借鉴

世界各国大都把发展职业教育看作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目标,许多发达国家,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动和发展职业教育,保持着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建立和完善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因此,借鉴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建立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形成和运用,有一定启示作用。

从借鉴对象上看,国外模式有:日本模式、英国模式、法国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芬兰及韩国模式。如职业教育曾被誉为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腾飞、民族振兴的“秘密武器”。

从借鉴内容上看,有文凭等值衔接、通过预备教育 (专门补习或工作经历)衔接、教学大纲与内容的系统性衔接、学制一体化模式衔接等,这些衔接的代表性国家分别是英国、德国、美国、日本。

从借鉴方法上看,有梯次衔接、螺旋衔接、系统衔接。梯次衔接是将中高职教育看作低、高两个层级进行衔接,也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方式;螺旋衔接从低到高的每一次晋级,都需要学历资格和工作经验,如德国模式;系统衔接是一种体制上的衔接,如 “四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等,如日本模式。

4.2 模式的创新

衔接模式不仅要借鉴,还要创新。各国建立和完善的中高职教学制度上衔接的模式,大都参照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它把高中阶段教育分为学术性(3A)、技术性(3B)、技能性(3C)类,高等教育分为学术性(5A)、技术性(5B)两类。依据各类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标准,它提出3 A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5A ;3B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直入5B;由于3A、3C与5B、3B、3C与5A的课程不衔接,所以都不能直接进人高一级的教育,需要经过一个“高中后非第三级教育”――第4层次教育的补习,分别达到5B或5A的入学标准,方能进入较高层次的5B或5A的课程学习。可见,《标准分类》中对学制模式极为重视,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创新的重点也在此,前面提到的“3+1”模式、综合高中模式、“3+2或3+3”模式正是这种衔接模式创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