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核心素养下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在现代社会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从传统的以“文本”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转变。以语文学科为例,教育不仅仅是掌握学科本位知识,更是要将这些知识得以内化从而促进学生思想、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必须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促进学科的发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知识的学习在文本的基础之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我国中小学学科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与以往相比,中小学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尤其对语文学科而言,教师的角色更是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在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教学理念确实使许多学生取得了知识的进步和学业的提升。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学生在掌握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保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正是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相对应的。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方向转变。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是最为基础而又最为特殊的一门学科。语文是母语的载体,语文学科中的字、词、句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习能力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学习既要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又要在自我发展的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在此背景之下,学生除了学习基本的语文核心知识与能力之外,也要更加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不仅要知道什么是知识,更要知道如何灵活运用知识,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教师不仅仅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

1“语文核心素养”研究概述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研究。刘飞在其《语文核心素养意涵解构与培径重构———基于名师课堂的思考阐释》一文中就对核心素养的含义和培养路径做了详细的阐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自己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他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当包括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阅读和鉴赏[1]。学者赵莹莹在《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一文中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应当有三个维度:语文的基础知识、语文的基本能力和语文的综合素养[2]。在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主体的思维和发展性等方面与前文持有相同观点,不同之处在于,赵莹莹更加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工具性、人文性、阶段性等方面的特征。赵永攀在其文章《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解读》一文中从四个维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进行解读:第一,理清文章脉络,培养语言理解素养;第二,探究语文特性,培育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第三,选择有效信息,培育学生思维评判素养;第四,关注文本表达,培育学生初步审美素养。冯雯、潘栖夙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文本解读》一文中认为,“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他们认为,就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需要立足三点:第一,“核心素养”的构建一定要着眼于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忽视时代性;第二,“核心素养”的构建不可忽略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第三,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是围绕语文学科制定的教育目的无法落实和操作。冯雯、潘栖霞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两方面论述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强调语文学科基础地位的重要性[4]。以上学者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知既有诸多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观念。综合起来,语文核心素养应当从两个维度进行讨论:第一个维度是核心素养持有者主体本身的发展与变化;第二个维度是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在这两个维度的基础之上,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核心素养的解读方面,赵福楼对以上几位提出补充,他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还应该具有“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是一切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的基础[5]。集合诸多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阐释应当包括四个维度:语言的建构与发展、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维度必须基于两个基础:一是学生主体的发展与变化,二是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只有既能促进学生本身发展,又能促进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语文核心素养才是最为完善的。

2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效课堂建构

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在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维度下进行讨论。如何将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运用到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课堂来实现,因此必须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一个高效的课堂构建应当包括三个阶段:前期的备课阶段,中期的课堂教学阶段,后期的评价和检验阶段。

2.1高效课堂的前期阶段———备课

2.1.1语文基础知识的准备

备课是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基础,备什么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这是语言构建与发展坚实的基础。本文以七年级语文课文《天净沙•秋思》一文为教学案例来讨论整个高效课堂构建的过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语文教师要想开展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必须对这篇文章的文本充分解读。语文学科阅读课需要掌握的是“字”“词”“句”三要素,这三个要素形成段落从而成为一篇文章。在《天净沙•秋思》一文中,共28个字,12个主要词汇,5个中心句子。这篇古诗文本相对简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理解这些词汇。比较重要的词汇例如:枯藤即是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人家,指的是农家;古道,废弃的驿站。除去文本需要准备之外,作者也是需要充分了解的。新课改目标之下,提倡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展开教学,教学模式新颖多样。但是传统的知识输入与输出的教学模式依然不能完全摒弃,而且应当作为主导形式。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要以掌握良好的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为基础。

2.1.2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

除基本知识的准备外,高效的课堂构建还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要保证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是在语文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本文所讨论的是如何做好阅读的教学设计。一个语文老师,要对阅读教学有充分的认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有清楚的把握。阅读的教学设计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应用文和文言文的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是一篇古诗文,针对诗歌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内容。首先必须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是凭借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对文本进行理解,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和感受能力是有限的,学生本身的语文经验的局限性不足以理解和感受作者所传递的生活经验。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着两个相辅相成的学习任务:第一,丰富、扩展生活经验,获得与语文学科相符合的感受;第二,学习与理解和感受语文相呼应的阅读行为,其核心是阅读方法。这就要求语文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清楚地构建语言基础、具体的学生及文本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师要发挥课堂的主导功能,引导学生去学习文本,同时在教学设计之中注重具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才能够发展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2高效课堂中期阶段———语文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过程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环节。教师按照提前准备的教学设计,首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述,讲述是语文课堂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述要有中心、有重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丰富生动。在《天净沙•秋思》这篇古诗文的课堂实施环节,教师首先阅读这篇诗文给学生,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听教师的描述,教师在读完文本之后带领学生深刻体会诗文的真正内涵:“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萎的枝蔓上发出哀鸣的叫声,小桥下流水哗啦啦的响着,废弃的驿站上有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前行,太阳慢慢从西边落下来了。只有孤独的旅人还在外漂泊着。”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或描述场面,渲染气氛。教师在讲述这篇古文的时候还要辅助运用板书、课件、电子白板以及其他数字化媒体工具,使课程的呈现更加清楚明了。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有非常重要的提问过程。提问是教学最基本的行为和手段,是建立高效课堂沟通的教与学的桥梁,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在提问时要非常清楚地知道问题的认知水平,这种认知水平是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认知活动特征而言的,问题包括低认知水平、中认知水平和高认知水平。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这篇文章中“枯藤”“昏鸦”是什么意思,这是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中认知水平的问题;作者用这些词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这是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再次,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之中,教师还应具备现场调控的行为和技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技能。教师即使精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方案,对教学的内容了如指掌,对教学方法仔细筛选,但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这需要教师面对意外发生的情况,洞悉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必要调整,妥善而又巧妙地处理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天净沙•秋思》一文中,按照教学设计教师先让学生预习,教师再进行讲述、提问、反馈等环节。但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很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枯萎的藤蔓,不知道什么是废弃的驿站,不知道什么是乌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引导学生去思考。

2.3高效课堂后期阶段———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是在课堂实施结束之后,语文教师运用可操作性的方式,例如考试、默写古诗文、背诵等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学生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最为关键的。学生有没有通过对这篇古诗文的学习体会到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的场景,有没有感受到作者远在他乡对家乡的思念,作者此时此刻的悲凉之情等。一个高效的课堂必须具备完善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对备课、课堂实施的整个环节进行把控,进而检验课堂的效率。

3结语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构建高效的课堂,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作用共同进步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在两大主体的相互作用之中,一个高效的课堂结构得以形成。教师为了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多的技能,必须充分备课,储备丰富的学科基础知识,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阶段。课堂实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讲述为主,同时运用提问的方法及时反馈与学生充分互动,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这是高效课堂的关键阶段。课堂结束之后,必须进行评价,对整个备课环节、课堂实施环节进行测评,包括对教师的讲和学生学的测评,对学习结果的测评,对整个备课阶段和教学阶段的测评,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是高效课堂建构的重要阶段。一个高效的课堂结构的构建,是保证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的基础,只有构建高效的课堂结构才能保证学生语言得以建构、思维得以发展和提升、审美和鉴赏水平得以提高,最终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只有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之下构建高效的课堂结构才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核心发展,才能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飞.“语文核心素养”意涵解构与培径重构———基于名师课堂的思考阐释[J].浙江教育科学,2017(2):47-49.

[2]赵莹莹.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173-176.

[3]赵永攀.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7(17):26-28.

[4]冯雯,潘栖夙.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文本解读[J].亚太教育,2016(27):292-293.

[5]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26-30.

作者:张志文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