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策略探析(3篇)

地理教学策略探析(3篇)

第一篇:中职旅游地理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设计欠缺合理性

目前,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旅游地理教材基本上都选择的《旅游地理》,但是,也有个别的中职学校会选择使用《中国旅游地理》这一个版本的教材。在对比两种教材之后发现,其教学内容方面缺少灵活性,过多的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依旧延续的老一套的教材设计理念,其中主要包含了绪论、区域旅游资源、景点旅游资源这三个部分。在教材中却没有提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就业岗位之上。随着全国旅游景点的不断增加以及我国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的旅游特点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是在中职教材中却没有体现出来,如: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交通地图以及旅游资源景观图等。由于缺少直观的效果,这样也使得学生在理解景观上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语言描述以及教材文字说明之上,导致旅游地理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二)教学方法落后、单一

很多中职学校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在教学中,教师依旧选择传统的教学理念,其思维方式、教学方法的固化使得学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由于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中职教师也缺少进修的机会,很少能够深入到旅游实地进行考查,也无法与旅游公司直接面对面地接触。而学生对于旅游地理相关知识的理解也是机械式的记忆,仅仅掌握了理论部分,对于实践性、操作性的知识学习还非常匮乏。这样的模式就使得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工作岗位。

(三)缺乏科学的考核方法

中职旅游地理教学考核方法非常简单,完全是以笔试为主,但是却没有根据教材、专业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等进行实践性教学。这样的单一考核方式却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这样与培养职业教育的人才意见相悖。

二、提高学生旅游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合理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旅游地理作为一门对各个国家、地区旅游业发展、旅游景点发展以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几乎涵盖了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社会经济、建设设计、园林文化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其所牵扯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这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思想,将实践能力培养、岗位就业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对旅游地理教学目标还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教学环节,首先要让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为今后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最后,培养学生地理时空观念以及综合动态思维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旅游线路的设计,教师在教学环节,也需要确保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要求与目标。

(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仅仅局限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这样对学生自主性与感官系统的调动还无法做到完美,进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下列的措施就能够很好地改善这一问题。

1、案例教学法

在中职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与教学内容相互贴切的案例,就能够将学生带入生动的教学环境之内。如旅游景区的宣传材料、视频讲解材料等,都能让学生有一种亲临的感受,这样就能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其增长见识,同时也可以填补学生旅游地理知识方面存在的空缺,再加上案例的深入分析,必定能帮助学生解决一切问题。

2、图式教学法

教学之中,提高学生交通图、导游图的绘制能力,并增强学生的空间定位和读图水平,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所在。如,在中国各个区域旅游景点的学习时,就需要先由教师给学生展示旅游区图,让学生对旅游区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其中又包含了区域化的特征、范围以及相应的空间位置等,这样才能具体化原本抽象的内容,从而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以及地理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运用的关键在于怎样去设置,让学生产生出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学习东北旅游区的相关内容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就可以将东北旅游区相关的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设置一个情境:构建东北三省的大旅游战略体系,在南方开设相应的活动推广工作,主要包含了旅游信息资源的整理和收集、景观的欣赏等;然后,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小组之中,通过企业的身份来制定策划内容,如此就可以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的旅游工作相互联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必定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4、多媒体教学法

对于中职旅游地理教学而言,它拥有极大的空间跨度,并且非常的抽象。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多媒体课件应有的作用,就可以展示出综合化、动态化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此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最生动的旅游景观资源,在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这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三)加强师生互动

考虑到绝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如果在课堂上单纯的讲授知识,虽然能在最短地时间内将知识点完全的讲述完毕,但是信息传递的过于单调很容易让学生失去继续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讨论法、自然指导法等方式来调整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课前,需要教师准备部分与内容相关的杂志或者是书籍,帮助学生先对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掌握,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欲望。

(四)创新考核形式

传统模式下的课程考核是以命题作为主体,是对学生基础旅游地理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只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够取得优异成绩,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想要改善这一现状,考核手段改革必不可少:

1、创新考核方法

在课程讲述完毕后,可以适当地改变考核方式。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职业活动训练与考核方式的模拟,从而加强理论知识与旅游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在识别景点上、讲解景点内容以及评价景点上都可以一一进行考核。在导游进行现场的讲解模拟中,就可以对学生能否熟练、合理地运用旅游地理知识以及相应的掌握程度与方法进行考查。

2、创新考核题目

在考核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从而设计出一条自己认为完美的旅游景观路线图,然后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将景点、交通工具、组团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全面囊括,以这样的方式来考察学生,比一味地教导要高明很多,同时对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也有所帮助。

3、创新考核方法

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使得旅游地理教学也要求呈现出全过程、多角度的考核形式。如在考核环节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设计水平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内容加以考虑;在课堂上做好同答同题,这是最佳的考核方式之一。针对课堂学习的具体内容来针对性设计问题,并且设计好评分的标准,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自我认识,从而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妥善解决。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地理课程是中职旅游教学中最为核心的课程之一,当教材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之时,作为教师就应该运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去匹配“新面貌”独有的魅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好地融入旅游地理教学。

作者:龙世玲 单位:广西南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第二篇:地理教学学生兴趣策略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较多采用的是间接的、不明确的指示和命令,不作详细指点的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学生思想情感的反映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激励者。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应该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学习活动和材料(信息支持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白学习材料对个人的意义,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课堂氛围。可见,教师只有有了这样的教学观,才能营造出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才能较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新人。

二、抓探究基本环节训练

1.创设科学探究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俗话说:“学始于思,思源于疑。”提出了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要具有指向性和探究性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实的背景资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动,动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比如,事先让学生调查他们与祖父辈的姐弟的人数,学生会很自然发现现在多是独生子女,而他们的祖父辈多是弟妹三五个。并提出“为什么现在独生子女特别多”之类的问题。以上这样司空见惯的问题,蕴含着深刻的地理意义,值得他们去探究。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应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逐步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2.鼓励大胆设想,保护学生创新创造的“萌芽”。

科学知识是已被实践证实相对正确的知识,科学的发展源于对知识的怀疑。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在探究的过程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多维观察世界。从而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比如,对“南极洲为什么有煤田分布?”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是鲸和企鹅的遗体埋在地下形成的;有的说:南极洲是从热带漂来的。……从上面可以看出,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甚至是荒谬的,教师也应当给予鼓励,让其找出独特分析的理由,从而保护其思维的独创性,对这些创造的“萌芽”应倍加呵护,而不能一棍子打死。我们应使课堂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的探究氛围。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舒展开来”,自主发挥,从而完成对旧知识的批判和创新。

3.引导旁征博引,培养学生收集与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五项核心地理技能;收集、分析、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和“知识爆炸”的今天,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方法、技术已发生了很大变革,因此,培养学生具有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意义重大,这对学生实现具有“五项技能”的目标是一个先决条件。学生在日常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方面收集到的信息,每周安排一次课外交流,在学习中自己不断更新地理知识。如行政区、科学数据、工农业及贸易等方面的变化,这样就使课本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新课标下的探究之风就培养起来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之法是学习地理的必由之路、正确之路。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才干,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同仁应大力推广,让中学地理教学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作者:尹淑香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六中学

第三篇: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策略

一、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是地方感教育的物质基础之一。根本条件的改善还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创造“条件”改善乡土地理教学或地方感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具损坏或缺乏的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板图、板画的功能,或者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教具。发动师生共同收集图片、资料等,稍加时日则可以建立班级或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乡土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鼓励现有教师接受在职业务培训,尤其利用远程网络教育普遍提高本地教师业务素质。

二、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可供直接选择的课程资源比较少。地理教师要联合多个部门、多校共同开放乡土地理课程。在人员选择上,因为乡土地理跨学科比较强,可吸收科研能力较强的生物、政治、历史等科目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团队的活动应当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团队成员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和教学案例等。每个月统一组织成员将相关资料汇总、筛选与加工。最终目标是建立本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可利用专门网站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三、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乡土地理教育活动。教师要学会整合乡土、乡俗、乡风、乡情等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地方感”。

第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本上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能够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适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之前,教师可提醒学生看看窗外,回答这个季节的天气。季节在变,天气在变,天气的变化也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自然也活跃起来。当导入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进行知识引导。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得到激发。

第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释疑解惑”。

初中地理知识并非总是学生所熟悉与容易理解的,当遇到一些教学难点之时,教师巧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可能化抽象为直观、化繁琐为简单,学生一目了然,思维自然豁然开朗。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这课内容时,难以理解“季风”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启示学生,留意家乡夏季、冬季风向的变化,对“季风”这一概念的本质就化难为易了。至于季风形成原因,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熟知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从温度、气压、地形等因素考虑。

第三,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它们也是地方感产生的精神“内核”,影响着学生家乡依恋感与认同感的形成。例如:在讲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可以引入本地的耕作类型、饮食习惯和民居风格。让学生从地理学科视野判断本地地理具有什么地域类型特征。江苏省泗阳县经度:118.68°E纬度:33.73°N,南临淮河,处于我国南北区域过渡地带。对本地乡土地理的特征的分析也帮助学生澄清了地理特征的划分是具有相对性的范畴。

四、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学生的认知尤其道德认知是在交往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一,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在初中地理课程模块中,普遍增加了“地理实践”的内容。教师就近组织乡土考察、访问等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现实问题。例如:讲授“水资源”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在全班举办“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汇报课。水,是乡土地理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教师可提前将任务按小组分解,比如家乡水源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水污染状况说明以及水环境治理等内容。学生针对上述任务,开展相关探究活动。

第二,让学生动手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

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这些方式更灵活、简单、易行,更经济,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理有关的纪念日可以成为海报、手抄报、展板等利用的素材。世界水日(3月22日)、国际土地日(6月25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都属于世界各国共同的纪念日,体现了人们对地理环境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为增加制作品的地域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在上述领域的变化,将乡土地理融入到地理纪念日活动中。

第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

地理摄影图片能直观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教师可把那些爱好摄影的学生组织起来,用自己的镜头捕捉家乡改革的种种变化,并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乡情得以抒发的过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过程。

五、结语

总之,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把抽象化的东西具体化,也有利于学生关注身边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从“根”上建构初中生的地方感,使学生产生热爱乡土的情怀,从而增强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依赖感和责任感。

作者:黄梅菊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三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