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研究论文(7篇)

德育教育研究论文(7篇)

第一篇:小学德育感恩教育价值与实施

摘要: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与创建和谐校园的教育目标下,落实感恩教育理念应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从探析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基础地位出发,推导其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德育 感恩教育

感恩指有感于获得的帮助与关爱并乐于回馈的倾向。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修养。不懂知恩图报之人会被群体所谴责与排斥,而感恩之心的匮乏必将导致人情疏离、社会冷漠。鉴于此,人人都应学会感恩,甘于回报和奉献,并乐于收获感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和谐社会氛围,并成就个人的品格升华。所谓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绪的感化与理性的教化,传递知恩的认同感与报恩的责任感,营造相互关爱与尊重的氛围,最终达成人格健全、价值观完善与精神升华的一种主题教育。当前,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与普遍存在的过分包揽与溺爱的养育模式,致使不少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不仅过度依赖别人的扶助与照顾,还将获得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知足、回报与付出的意识严重缺失。这是道德的失落,更是教育的缺位。学校有责任通过教育培养学生互敬互爱的意识与个人责任感,帮助其构建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品德。因此,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下,在小学教育中推行感恩教育犹为迫切。

一、感恩教育

在小学德育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价值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基本品德,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素质养成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人才评判标准的转变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教育从以往偏重智育的模式逐渐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修正,并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随着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感恩教育与德育具有价值理念上的深度契合,应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版块。

(一)感恩教育与责任感培养

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懂得感恩是回报与付出的前提,怀有感恩之心才会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奉献他人,进而学会对自己负责。在此意义上,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路径。开展感恩教育可引导学生更加体谅父母师长的艰辛,体会自身肩负的期望和收获的关爱,从而更加具有个人和社会责任感。而责任感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和增强主要依靠道德教育。因此,在个人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德育中的责任感教育和感恩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二)感恩教育与人格塑造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当前,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方向性误区,过多地包办和过分呵护让孩子丧失了自立自强的空间。没有经历人生的挫折、体味生活的不易,导致孩子只能接受正面教育,欠缺处理负面信息的能力,进而无法成功应对之后的社会历练与人际交往。感恩教育的路径之一就是引导孩子学会正视负面情境,从而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对给予自己帮助与关爱的他人与社会心存尊敬与感激,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随着小学德育工作中人格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感恩教育的开展将与之起到互促互进的作用。

(三)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

长期以来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思考。现实的教训告诫我们,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善待人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珍视生命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感恩教育,通过感识父母给予生命之恩,感激社会呵护生命之恩,可使孩子更易了解生命的内涵,领悟生命的宝贵。同时,感恩教育能帮助学生学会互敬互爱、和谐共存,而正确的生命观念只有在相互关爱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形成。因此,感恩教育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前提,而生命教育的结果也会最终转化为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恩,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深化。

二、在小学德育中实践感恩教育的系统构想

(一)感恩氛围的营造:识恩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其根源十分复杂,涉及到文化、舆论、经济等诸多因素。就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失范与学校教育缺位是感恩意识欠缺的重要成因。学校往往把工作重心置于应试教育和教学评估上,在德育方面存在长期的形式主义倾向。即便德育工作已被提上小学教改的重要日程,传统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仍然阻碍着德育工作的开展与深化。灌输式、注入式的道德规范传授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意愿与能动性,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感恩之心乃有感而发,感性的教育方法自然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渠道。为充分达成情感认同,首先需要营造感恩的情感氛围,将感恩的理念渗入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拒绝感恩教育的模式化与碎片化。学校可因地制宜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巧妙穿插各种教育素材,通过将感恩典故编入课外读本、制作名人轶事的宣传画报、在集体活动上做主题发言等途径,使学生对感恩有初步认识,为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感恩层次的深入:感恩

在具备感恩氛围的前提后,学校可全面推进感恩教育活动。主要途径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课外主题活动,如班会、阅读会等。在教师主持下引导学生进行小规模交流,讲述身边所见所闻,总结感悟。教师可有针对地对不同年龄段、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的孩子进行特色化指导,达到个别点拨、普遍提高。在此需注意寓教于乐,不可功利性实施,更不能强制性传授,谨防学生产生抵触厌烦的情绪。同时,学校也应适时进一步提高整个感恩氛围的水平,通过举办写作竞赛、朗诵比赛、感恩节活动、电影展播等形式,在激励学生积极争取荣誉、表现自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感恩价值的升华:施恩

从感恩到施恩的转变是通过强化感恩实践达到感恩教育最终价值目标的过程,也是整个感恩教育关键环节。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感恩意识和一定的情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开展施恩活动,以活动促进认识,以行为促成习惯。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向社会施恩的公益活动,如服务社区、帮助养老院孤老、向灾区捐赠等。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在小范围内进行力所能及的感恩活动,如向父母、老师、长辈等进行情感表达和行为表示。对此,学校可进一步制定认定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充分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从而促成学生自觉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养成。为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落实感恩教育,学校也可将评定结果计入学生成绩和档案,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考评依据。

三、总结

感恩教育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更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感恩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的长期协同合作,而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形成与健康全面人格的建立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因此,感恩教育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切实落实,有效开展,以感恩教育带动德育,以德育促进感恩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共进共赢。

作者:王艳 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杰臣.实施感恩教育,突出实践体验[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S1):92.

[2]陈永菊.德育更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7):116.

[3]严瑾,武立华.生命教育:品德课堂的价值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13(34):59-61.

[4]陈昌兴,刘利才.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6(6):15-18.

第二篇: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创新

[摘要]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职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重知识传授、轻道德教化,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训练,缺乏有效的反馈和监督,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发展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树立道德与技能并重的理念,开展“连环式”教学内容变革,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来实现教育监督。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教育 模式创新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日益提升。高职教育作为培育现代新型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未来发展前景愈发广阔。然而,社会生活中缺德、失德、无德问题日渐凸显,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这一重要群体。在此情况下,构建有效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内容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不仅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形势,影响高职教育有效性的因素正日益复杂化、多样化,这就使得原有的德育教育模式效能大大降低,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

(一)重知识传授,轻道德教化

伴随着西方功利主义在中国的盛行,传统中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日益弱化,人们也就仅关注那些可以获取现实收益的技术训练。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中,道德教育往往依托于固有的职业教育内容进行渗透,以期在进行技能学习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然而,由于职业院校对于职业技能训练的专注以及个体对于功利主义的追崇,职业教育异化为了技能训练课,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理念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

(二)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训练

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往往过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忽视个体课下实践、练习的重要意义。自明清八股取士之后,中国教育就患上了重书本背诵、轻实践训练之毒瘤,期间虽有仁人志士的改革,然而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制约,至今仍难以完全剔除。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德育教育。这是因为在传统认知上,人们往往重视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训练对于道德行为产生的作用,却忽略了道德行为本身对于知、情、意的反作用力,这就使得德育教育因偏重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训练。

(三)缺乏有效的反馈和监督

我国职业院校同其他院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共同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及时、准确的反馈和监督。也就是说,即使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了一定的德育知识,丰富了自身的德育情感,也不断尝试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然而由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缺乏一种有效的记录、监督、反馈机制,一旦个体行为发生错误、思想发生转变,原有的正确道德发展状态便会被打破,并无法修复,最终使个体的道德训练彻底失败。

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路径

(一)树立道德与技能并重的理念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技能型人才,同时要培育出富有道德感的合格公民。因此,高职院校应革新发展的理念,树立道德与技能并重的观念,特别是要使职业院校的领导干部、教师以及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而在高职院校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对个体实际的道德实践进行记录,并通过标准化问卷等方式开展测评,以此全面了解个体德育发展状况;其次,应赋予个体道德成绩以一定权重,使其在总成绩中得以表现,以对个体形成督促;最后,由于职业院校大多同企业单位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同企业单位建立互联互报的机制,最大程度地通过外界压力来实现个体道德行为的产生。

(二)开展“连环式”教学内容变革

当前社会对于理性公民的需求愈来愈紧迫。[2]与此同时,社会对于新型劳动者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就需要职业院校进行合理设计,使得道德和技能的发展有效融合。笔者认为,发展“连环式”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连环式”教学,就是将德育任务和技能学习任务相连接,通过任务单的合理、有序组合来促使学生进行技能和德育的双重学习,避免个体由于重视技能学习而忽视德育锻炼。具体而言,首先教学组织者要明确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并通过任务清单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在任务清单中必须包含技能学习情况和德育发展情况两种类型的要求,并努力使其穿插进行。其次,要对任务清单的完成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任务清单中内容的完成,避免出现仅完成技能型任务而不完成德育发展型任务的情况。最后,要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得个体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跳跃任务,避免由于单个任务造成后续任务全部失败。当然,这一过程中对教学组织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学组织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业务技能和较高的德育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任务清单,也才能真正发挥“连环式”教学法的优势。

(三)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来实现教育监督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也应依靠现代化的工具来实现自身的优化和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可以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来进行提升。

三、总结

简而言之,就是要搭建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线上线下对接平台,使个体的学习过程、德育实践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首先,职业院校作为培育现代职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不仅要发展个体在职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同时要使其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基本要求,即熟练掌握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而这就为线上线下对接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因此,职业院校要依托学生在学校的学号进行系统设置,保证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自己的德育教育账号。其次,职业院校要安排专门的教师为学生派发德育发展项目,使学生可以经常性地获取任务信息。当然,也可以将“连环式”教学内容进行输入。再次,学生在线下完成德育项目后,应对所做项目内容进行记录,以视频、照片、文本等形式通过自己的德育账号进行提交,以供教师检查。最后,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至此,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德育教育监督。

作者:邹新 梁钜源 陈灵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媒体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玉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时效性研究现状与反思[J].职教论坛,2012(7):69-71.

[2]郭立强,梁莹.民主课堂:理性公民训练场的构建[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17.

第三篇: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及安全管理

摘要:

小学学校的正常运作与小学管理工作紧密相关,做好管理工作对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小学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大等,将德育教育应用于小学管理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规范教师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高小学管理水平,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

小学教学 德育教育 安全管理

目前,在小学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大等,将德育教育应用于小学管理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规范教师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高小学管理水平,建设和谐校园。

1改革管理理念

1.1重视德育教育,把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小学管理中。

传统小学教学管理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弹性与自主性不足,管理者在思考问题和分配任务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则主要是遵守和执行,缺乏自主性,这实质上是刚性管理,虽然有利于保证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平,但是也存在很大弊端,如教师参与管理积极性较低、灵活性不足等,导致管理工作僵化、呆板,并且在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矛盾,对学校长远发展不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小学管理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小学管理贯彻人本管理理念要求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人本管理理念要求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小学管理贯彻人本管理理念,即要求尊重信任教师,理解关心教师,积极激励教师,赋予教师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活动之中。从这个角度看,德育教育和人本管理理念实质上属于柔性管理[1]。重视德育教育,把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小学管理中,赋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积极为小学管理献言献策,同时又可以使他们适应小学的发展,满足小学管理的需要,这对于提升小学整体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1.2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小学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以往主观化的管理方式完全凭借个人经验,是导致小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改革传统管理方式,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势在必行。小学民主化管理是指由全体教师共同行使管理权力,其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有包容之心,积极听取学校教职工意见。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增强民主意识,合理分权授权,信任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集思广益,以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民主的关键是对人的尊重,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就是充分尊重学校教职工,形成民主、平等、融洽的管理关系,这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学校内部管理关系好了,教职工就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管理效率自然会提高。

2严格规划安全管理措施,建设和谐校园

在小学教育管理环境中,首当其冲需要注意的就是校园的安全管理,它对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安全管理就是小学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把安全管理搞好了,教师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小学生才能够在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完成学习。再次,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由于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年纪尚幼的小学生对很多问题都没有充分的意识,同样地,他们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导致稍不注意就会有不可预测的危险情况发生,受伤情况也在所难免。因此,学校的管理人员要对安全问题予以特别的重视,高度关注校园安全管理建设,以周密科学的考虑和措施来全方位消除安全隐患,使得小学生人身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其打造一个安全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安全管理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给予全方位的重视,以科学的思路对学校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和建设:第一,校风建设是一个学校的根本建设,良好的校风能够培育出更加优秀文明健康向上的学生,有效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杜绝学生之间发生不文明现象,诸如打架斗殴等行为,校风可以说是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的大前提;第二,奖惩分明的校园规章制度,是严格规范校园行为的标尺,它能够使师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行为适当哪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一旦有了明确的依据,师生的各种行为才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标尺来丈量。校园内任何行为的实施要有理有据,才能够使一切顺利有序地进行。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校园行为的安全管理和和谐建设非常需要一个奖惩分明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警示学生以足够的分量引起他们的重视,不仅如此,对于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制度也是一把明确各自责任及职责的标尺,若是发生什么状况,就能够按照制度规定有章可循[2]。第三,一个及时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是小学校园所必须具备的,除此之外,校园内要定期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小学校园内,要认真贯彻有关于防火防灾的基础知识,让小学生对灾害及一些急救措施有所了解,与此同时,增加一些动手的安全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小学生安全技能所急需的。在一些小学校园内,定期组织安全抬升演练,以平时的训练有素来预防危险来袭的可能,将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故损害率降至最低。

3结语

小学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措施都是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和规划的,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将民主化、科学化融入教学管理是极其必要的,以科学的眼光审视传统管理模式进而改善现在的小学校园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等问题。积极思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管理工作,以建设和谐校园为重要目标,加强各方面管理,努力协调好校园各方面工作,真抓实干,保障校园安全,为小学生的德育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孙凤岩 单位:梨树县金山乡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国勇.浅析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J].学周刊c版,2014,12期(12):129-130.

[2]张银红.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探究[J].才智,2012,28(28):12-13.

第四篇: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创新方法思考

摘要:

学校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优良素质的摇篮,德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形成规范行为习惯、优良传统美德、健康心理素养的基石,随着人们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逐渐重视,学校需加强对小学生传统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创新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和法律教育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根本,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教育体制的改革,人们观念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评价不在拘泥于成绩、分数,逐渐加强了对学生品德和素质的关注。小学教育是孩子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受教育场所,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对小学生良好行为品格、优良素质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教育意义,为促进小学生日后遵纪守法、健康发展起到一个根源作用。下面本文就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几点改进创新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1.1小学教育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德育教育:

现在我国教育体制虽进行了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校也打响了口号,但实际教育中仍然忽视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大多还以学习成绩、分数为主。而且,某些城市将中学分为了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无形中增加了小学生家长及学校对分数的看重。学校教育仍偏倚应试教育,考什么、学什么,目的以送小学生进重点中学为主,学生家长则以小学生进重点为荣,完全忽视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学校及家长均不重视学生除成绩以外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和教育,不考虑小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在德育教育被忽视的环境中成为了学习工具,不仅加重了小学生学习的压力,而且也使学生失去了自由,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2德育教育单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衔接:

传统的德育教育只是采取说教,不予以实际行动,学校疏于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根本不能感受到德育教育对其道德素质、思想品格形成等的正能量影响。而且,学校由于不重视德育教育,对学生在校的一些行为表现又不能及时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学生家长也没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将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提供给学校,导致学校与家庭教育出现无法衔接的状况,而且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将学生送至学校教育,以后孩子的教育情况都是学校负责,也会增加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困难性,进而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断档情况,对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严重造成影响。

2小学德育教育创新方法

2.1加强学校领导、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

要想在小学教育中有效实施德育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学校应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普及和培训,提高领导与教师的重视度,同时设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通过切实落实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只有具备德育、才干双修的人才是社会的栋梁,才是真正的人才。同时学校应加强校领导、全体教师德育教育观念的正确理解,德育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不只是需要班主任教师或品德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对全体教师德育教育正确思想的指导,在各科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均需适当对学生行为进行道德引导,促使学校形成一种优良的德育教育环境,进而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2.2加强道德模范教育作用,改变传统说教方式:

小学生处于人格逐渐形成时期,由于其未完全形成健全的道德思想,并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榜样心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小学生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教师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小学生没有完全形成错对意识,对好与不好的行为都可能进行模仿,因此,教师与其空洞的教育学生,如不可以学坏、不可以乱丢垃圾、不可以随地吐痰等,莫不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加强对自己行为规范的约束,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为小学生树立榜样作用,通过自身说法来感染学生的行为,屏气传统说教方式,一味空洞的传教不如做一件实际有意义的事,其影响效果更大。或者请一位能够找到本人并乐于言传身教,做过好人好事的模范人物,到班级对学生讲述其事迹,让学生真实感受道德榜样的作用。

2.3加强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的衔接:

小学生德育教育需要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实施,是一项时间比较漫长的工作,为了能够有效掌握学生在校及在家的综合表现,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学校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了解,增进学校与家庭的关系,除了留有学生家长联系方式,通过不定期沟通来增进两者间的联系,学校还需要定期开设家长会,教师借助家长会机会对每个学生在家的表现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双方在各自环境中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适当纠正,综合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2.4学校要增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德育教育最终目的是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进行社会实践,所以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理论教育的同时,需加强对学生实践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体会。学校可根据不同节日设置一些大型实践活动,如植树节,学校可开展集体植树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植树过程中,体会大自然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益处,真正了解什么是爱护环境,增强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对树木保护的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或者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开展感恩活动,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通过设计的游戏来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而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同时让学生用心体会父母的爱,从而真正了解什么是感恩。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王艳 单位:四平市平东路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合芹.小议加强小学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1(23).

[2]陈鹏军.对当下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3]路生泉,尤秀玲.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成功(教育).2009(08).

[4]梅瑰.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

[5]勾华.对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3(14)

第五篇:有效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

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有效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进行研究,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的工作现状,进而探究了有效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

关键词:

小学 德育教育 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评价标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学生好坏的评价不再将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现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心主要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要求小学德育更为合理化、科学化、高效化。在小学生的群体道德观念走向“多元化”趋势下,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深化德育理论,更要立足于德育实践,服务于德育实践。

一、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个人即便满腹才华,但若是没有最基本的道德,那么也不能算作是社会的安定因素。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比较容易接受具有正能量的道德引领,同样也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抓好小学德育工作,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性格与价值观的形成。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屡屡发生,而且这些犯罪嫌疑人越来越呈现出暴力化和低龄化的特征。我们在为这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遭遇感到痛心的同时,也需要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失败之处进行反思。由于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一些不足,致使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得到正确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慢慢走上违法乱纪,甚至是犯罪的道路。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可降低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积极反思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利于全面把握小学德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使之更符合小学生的需求;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一系列相关的道德教育工作,这些道德教育主要包含中华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际关系处理教育等内容,并且道德教育工作也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然而,仍旧和小学德育工作所提出的标准要求相差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

现阶段,由于家长与教育者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诸如“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等现象仍然存在。“减负”的外衣下,遮不住小学生的功课和作业负担的增加,学校的领导、教师均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工作的重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养参差不齐,学校评价体系较为欠缺,德育实效难以保障。

(二)德育内容不符合具身认知

目前,小学德育的内容并没有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自身认知,还停留在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对德育内容进行灌输的层面上,脱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实践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从而导致小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抵触,或是思想意识与实际行动不相符。

(三)德育教育手段单一

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家长认为,一旦将学生送入学校,学生的教育工作就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家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而学校和教师有时也不能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向学生家长反映,导致沟通不及时,进而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断层,这对于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十分不利。

三、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小学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教育渗透于智育、体育、美育之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重视,共同努力,以学校为主渠道,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形成有机的教育整体,达成德育共识,共同提高小学生德育素养。

(二)提高教师德育素养

教师要更新德育教学理念,提高德育素养,重视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融入德育教育,小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从而促进小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挖掘德育教育契机

在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教育的开展无处不在,充分利用小学课本中的丰富知识,从中获得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将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地实现寓德于教。在课堂教学中,总会有能够开展德育教育的机会,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利用机会,适当地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

(四)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强制性地灌输德育教育知识,有时会适得其反。只有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接受,才能使德育教育的质量得到提高。如在语文课中的一些词句的释义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如果教师授意学生自己去翻阅资料进行查找,同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总之,教师只有选择合理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会和感悟知识,才能有效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

在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鼓励他们利用互联网来完成任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样能增强视听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身心都能受到教育,提高教育效果。组织此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

(六)组织开展德育实践

德育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实践,所以,学校不能只对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知识的教育,还需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理论体系的同时,学校要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可组织一些与节日有关的主题活动,如母亲节或父亲节,提倡学生为父母洗脚,促进学生对家长感恩之心的形成;植树节组织学生去植树,促进学生爱护环境意识的树立。

四、总结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知识,实现对学生的实时引导教育;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中,增强教育感染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工作,学校和教师需要为此不懈努力,在抓德育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运用丰富的德育教育方式,将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并灵活运用,增强德育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作者:陈达明 单位:广州市南沙区鹿颈小学

参考文献:

[1]王英.更新德育教育观念,转变德育教育方式: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若干尝试[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7):62-63.

[2]张凤荣,靳喜蜂.怎样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3):109-110.

[3]岑元媛.浅谈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2):187-188.

[4]王福英.论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现代阅读,2013(1):104-105.

[5]陈鹏军.对当下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6):98.

[6]陈合芹.小议加强小学德育教育[J].素质教育,2008(23):55.

[7]赵启卓.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浅析[J].学周刊,2015(23):79.

第六篇: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研究

摘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搭建“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衔接势在必行,本文从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为切入点,抓住衔接原则,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德育 评价 衔接

随着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搭建“立交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德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什么样的德育评价方式在德育工作中具有导向作用;要实现职业教育目标,衔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评价方式就成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标任务所面临的课题。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必然性

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协调发展和全方位的紧密衔接势在必行,德育工作的衔接不可或缺,德育评价方式是德育工作是“指挥棒、风向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方式也需要衔接,他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完善发展。因此,探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显得比较有现实意义。

2.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中等职业教育所属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所属高等教育司),教育目标和重心缺乏统一性,增加了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难度,导致中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无法真正对接。据近年来的研究和调查显示,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没有以长远、成长和发展的视角去制定评价标准,而是评价标准的“重心”下移,评价内容偏向于中小学德育,高等职业教育其德育评价没有以发展、完善和固化的角度去制定评价标准,而是评价标准的“重心”拔高,评价指标偏向于本科生德育;评价“重心”的下移和拔高,出现德育评价方式的断层,直接影响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德育成长,更影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完成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3.德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但对“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研究研究成果较少,并且大多散见于“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或培养目标衔接”和“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的研究中。但这些学术研究也存在不足:一是从德育或德育评价视角探讨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较少。二是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方式,缺少统一性、协调性、发展性的理论原则作支撑,出现了职业教育中德育评价工作的断层。三是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因此,德育教育的发展要从多角度去探索研究和完善。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从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教育对象来看,其年龄为15至20岁左右,他们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期,每一个都是具有发展性的个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时,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学生在每个成长阶段的德育表现,而是要更加注重其未来的发展性和阶段性,这就需要,教育评价者从学生的发展性特点来考虑制定德育发展目标、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和发展。

2.以生为本原则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是施教主体,学生是受教对象,选择怎样的道德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作为受教群体,存在着性格特征、学习基础、道德素质等差异,施教主体应该承认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推动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知行统一原则

当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中采用的评价方式单一,多以书面考试等简单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德育成长的情况,评价方式的不完善,较多从“知”的角度进行评价,忽略了“行”的有效评估,使得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德育方面“知、行”严重脱节,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在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有机衔接,就要注重和完善评价方式的“知、行”有机统一。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建议

1.制定统一的德育工作目标

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脱节,其主要结症在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德育评价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无准确的工作目标可依,准确定位中高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必经之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同一类型教育,德育工作同根同源,应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统一指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落实,确定统一的德育工作目标;最终,中高等职业学校根据实际工作采取有效的评估方法开展德育评价。

2.构建完善的信息化评价“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学习的重要平台,这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工作拓展了思路和途径,是德育工作需要开辟的新领域、新阵地。从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角度来看,需要建立“课程-学习-实践-评价”一体的德育教育平台。(1)课程:学校根据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当前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开发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的网络课程体系,并采用视频、慕课、动画等信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2)学习:创建中高等职业院校共享的网络学习资源库,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至少要在德育教育平台上进行自学的学时数,并要修完相应的课程和环节。(3)实践:设计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相一致模拟游戏平台,学生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进行模拟的工作、商务洽谈、谈恋爱等项目训练,找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的道德素质,以模拟实践的形式提高学生道德修养。(4)评价:在平台的设计中,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和论证,制定出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成长的每个阶段中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作为学生德育考核的标准,并把标准融入到每个环节中去,到达标准的同学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3.实施统一的德育“学分制”

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学习不一样,要求人们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优良传统和美德等内化成为自身的行为意识,这个内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细致而循环往复的教育过程。学年制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反映教育成效,学分制的“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学绩考核的精确性,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能更好的反映学习效果。德育采用学分制的评价模式,在中高等职业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中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要打通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在德育评价中的“唯我独尊”思想,采用考核和评价方式一致的学分制;二是,学分制在中高等职业院校中要互认;三是,在实施学分制时,要严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的成绩如果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学生在毕业或者升学中会受到较大影响。

4.引入“三方机构”参与德育评价

在中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中,教师是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德育工作的评价者,教师即成了“运动员”又成了“裁判员”,同时,中高等职业院校评价方式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评价机制,这为科学的评估德育工作效果带来了较大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完善德育评价方式,让教师回归到教育者的本质,引入“三方机构”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进行评估,使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分离,德育评价效果更加科学准确。“三方机构”可以是家长组成的评价团队,可以是社区或团体组织,可以是社会正规的专门评价机构,也可以是前面几者有机结合构成的组织;按照国家对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开展阶段性或整体性的评价,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倒逼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衔接和德育工作的进步。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我国职业教育将要进一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不会改变;这就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各方面的相互衔接建立“立交桥”,针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与完善,已经引起了不少职业院校的关注,探索中高等职业院校德育的有效评价方式任重而道远。

作者:龚蒙 马萱 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冯冬梅.五年制高职德育教学中多元评价方式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2014(3)

第七篇:榜样教育法高职德育中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

榜样教育法作为德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榜样教育法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榜样教育在德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是高职院校开展“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中榜样教育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榜样教育法有效运用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 榜样教育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榜样教育法作为德育工作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榜样教育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优化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榜样教育法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针对当前榜样教育法在高职院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榜样教育法运用的对策。

一、榜样教育法的概念及其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榜样教育法是指教育者通过用模范人物或先进典型事迹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方面的熏陶,以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认同,进而外化为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特征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与其它德育方法相比,榜样教育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能够将抽象的说理变成一种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吸引受教育者学习、对照和效仿,从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共鸣,是一种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教育方法。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对照它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矫正和完善自己的缺点,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优点,增强不断前进的信心和决心。榜样教育法作为德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自古至今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学科不同,德育过程中,仅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因为理论体系往往都是比较抽象、高深的,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深奥难懂,不易理解和接受。在德育教育中,运用榜样教育法把那些理论化、抽象化的思想道德内容,通过一件件现实、具体、生动的事件来体现,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德育效果。

二、当前榜样教育法在高职院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德育过程规律,榜样教育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

在高职院校德育过程中,对榜样教育法的实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安排和整体设计,很多时候是应付式的被动开展,带有临时性、随机性和片面性的特点。首先,从榜样的来源来看,主要还是以校外的、上级指定学习的人物优秀品质和事迹为主,缺乏学校整体设计和深度挖掘,校内本土的与学生同吃、住、行的身边有影响力的榜样少之又少。虽然学校每年都有定期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人物评选活动,但因各种原因,很多时候评选出来的先进人物代表性不强,在学生当中无法树立起榜样的真正威力。其次,从实施性质来看,榜样教育得以开展主要是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命令性要求,具有被动的性质,学校自身自觉自主实施的效能弱化。再次,从教育机制来看,教育活动开展了,但是学生学完之后的效果如何,没有一个后期的跟进和检验环节。榜样教育遇尴尬,“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的现象普遍存在。榜样教育很多时候也只是一阵风、走过场,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忽视高职学生的特点,教育效果不显著

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具有文化基础和理论功底差,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不善于理论思考和总结提炼,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有其特殊性,在运用榜样教育法时也应该有所差别。而在现实的工作中,有些高职院校没有从学生的特殊性出发,在开展榜样教育活动时依然照搬普通本科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都是采取海报、报告会、座谈会等“快餐式”的理论宣传教育为主,缺乏与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方式方法。

(三)忽视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是学生最现实、最直接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在高职院校德育中,有些教师则是说一套做一套,只要求学生向榜样学习,而却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在行为上更没有真正做出“行为世范”的表率作用。特别是专业教师,他们认为德育工作应该是辅导员的事情,与他们无关,榜样示范更不是他们“分内”的事情。学校行政教辅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学生服务管理活动中,有些人也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工作态度,常常会有与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不一致、有损教育工作者的现象。一方面在加强榜样教育,另一方面又在干着与榜样相背离的行为,使得榜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榜样教育法在高职院校德育运用的对策

(一)遵循德育过程规律,系统设计榜样教育内容及具体方法

榜样教育不是简单的经验交流,在开展榜样教育时,要对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教育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对教育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反馈,要注重提高榜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形式化走过场。要从学校层面的高度去抓好榜样教育工作,从选树榜样到具体开展教育活动的方法再到教育效果的体现和反馈,形成一个统一的安排和合理的设计。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去挖掘校内校外典型人物事例,然后对“榜样”进行类别划分和层级设计。“榜样优秀品质的指向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利己优秀品质,如坚持不懈、勇于进取、知识丰富等;另一类是利他优秀品质,如爱国热情、正直无私、奉献精神等。”[1]在层级优化方面,可按照德育的三个层次来对榜样教育进行层级设计:一是必须层次(现阶段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目标即道德底线),告诉学生那些事情是必须做的,这是做人的底线和根本。二是弘扬层次(以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目标),这是和谐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三是追求层次(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道德教育体系)。[2]对于各种类型的榜样要以主题的形式去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在专题选择方面应该按照榜样教育循序渐进地规律,从低到高递进式的实施教育活动。此外,还要完善相应组织机构,并制定相应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对挖掘、评选、宣传和学习等各环节的程序、形式、内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以确保活动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其教育效果。此外,还要根据学生后发践行榜样行为的结果要及时做出肯定评价和反馈,以此增强和巩固榜样教育效果。

(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发挥学生在榜样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如针对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较慢的特点,在进行教育时,从榜样的选取到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都应该要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相吻合,选择高职学生“能学”、“愿学”、“乐学”的榜样形象,针对不同的榜样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学生产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从心底接受、认可这种榜样行为,并愿意去践行榜样行为。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应“尽量少召开大型的报告会、交流会,而应该搭建更多典型模范和学生一对一、近距离接触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和典型人物共同就学习、生活、工作,产生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价值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扎实有效。”[3]

(三)强化教育者的“榜样示范”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德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要以身作则,不仅要为学生树立思想道德上的榜样,更要做出行为上的表率。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的道德素质、言谈举止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2014年教师节参加北师大师生座谈会发表讲话时也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这里所说的“好老师”就是那些在思想、道德、气质、行为、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能给学生当参照,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可以看到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老师。真正影响学生的是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对学生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学生的品性修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向教师模仿得来的,因此,学生从教师情感态度中所学到的东西,要比教师所授的书本知识更多,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好老师,让教师真正起到良好的模范榜样作用。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包括各级领导、专任教师、辅导员及其他行政教辅人员,都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自身修养,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践行,做好学生的楷模和表率。

作者:廖美暖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易莉,徐惠.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榜样教育[J].江西教育,2006,(11):25.

[2]朱永新.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德育[N].人民政协报,2001-09-25(05).

[3]高凯,薛峰.大学新生榜样需求和认同状况调查[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