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低效的原因及解决路径

德育低效的原因及解决路径

1人才选拔标准对教育的导向作用以及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教育行为由来已久,毫无疑问,教育行为的产生要优先于人才选拔标准。原始社会的教育行为对于人类知识的积累和认识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知识与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统治阶级就会考虑,要组建什么样的社会秩序来维护统治;哪种类型的人才有利于组建这样的社会秩序,继而就会制定人才选拔制度。人才选拔制度与教育之间呈现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自先秦的养士、选士制起,依次出现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人才选拔制度。不同时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一样,统治者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制定人才标准。但是,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从个体自身来说,想要谋得更好的发展,就得向选拔人才的标准靠拢,做一个符合人才选拔标准的人,不管这个标准合理不合理;从学校来说,所教授的内容也会与硬性的、在实际上起作用的人才选拔标准密切联系。人才选拔标准从时序上看后于教育行为产生,但产生之后就会对教育有很大影响,反作用于教育。

那么,当前我们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众所周知,答案是智识。我国教育体系受前苏联影响较大,智力知识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最重要标准。我们国家最重要的选拔性质的考试—高考,考查内容全部是学科知识。虽然政治这门学科也涉及到道德,但考查的也只是作为纯粹道德知识的“关于道德的观念”,而“关于道德的观念,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地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性或好的行为的。”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所以单单考查道德知识是不够的,不用说道德知识在所有学科知识当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更不用说学生还不重视课时不多的德育课。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都有重知识、倾道德的倾向。受整个社会大氛围的影响,学生认识进入误区,认为知识是最重要的,只要成绩好,自己的行为道德与否都会得到老师、家长、社会的认可。学生会误认为一个人优秀与否,取决于他有无知识,道德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殊不知,知识只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道德也是成为一个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智力知识这一选拔人才的标准,对世风日下、德育低效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道德教育与人才选拔标准的“各行其道”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重视道德教化,虽然那种道德教化是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的,需辩正看待,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教育不仅要教会人做事,更要教会人做人。做人的核心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既然道德和道德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就应该在人才选拔标准中有所体现。然而,当前的人才选拔标准很少有对道德的要求。正是因为很少有对道德的要求,才致使学校、家庭、社会不重视德育,学生自身也对道德教育不当回事、反应冷淡。学校德育课时少、内容在整个教授的内容中所占比重也很小,学生对德育课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把德育当成副课、睡觉课,德育与人才选拔标准本应紧密衔接但却“各行其道”、“各自为政”。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从学校、家庭、社会这些施教者来说,只会重视与选拔人才紧密联系的智育,不会太重视德育;从受教育者自身来说,即便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力度很大,受教育者也有可能不会重视,况且这三大教育力量也没有特别重视德育。有鉴于此,要在人才选拔标准中加入对道德的系统的、正式的考查。假如人才选拔标准里有对道德的硬性要求,那学生自身会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我们的社会是极其重视道德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是我们一生的追求,知识不是一个完满的人应该有的全部,道德品质也很宝贵,而学校、家庭、社会也会在育德方面下功夫。

3解决途径:将德育与人才选拔标准联系起来

上文论证了人才选拔标准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就要考虑如何恰当地在人才选拔标准中加入对道德的要求。仅仅是口头提倡道德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是起不到理想作用的,应该上升到制度层面。高考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在社会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将道德与高考分数联系起来,在高考分数中加入德行分。具体做法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给每一位高中生设立德育电子档案,记录高中三年道德考核情况。考虑到从小学就开始考核不容易操作,而且由于小学生道德品行很不稳定,道德认识水平还很低,很多不好的行为不是“明知故犯”,所以,不宜从小学阶段开始实施。这一办法可以在高中开始使用,而且德行考核也应区分于纪律考核,二者有交叉,但不等同。高中生如果违反了普遍的道德原则,例如“作弊、打架斗殴、小偷小摸”(有些违纪行为不属于违反道德原则)就要扣分,并录入档案。把违反普遍道德原则的行为进行量化,所扣除的分数在应届高考总分里面直接扣除,但只影响应届高考。当然,还存在一个社会考生怎样考核的问题,本文暂不讨论。

为了避免腐败行为,不采取加分这一正强化手段,要采取扣分这一负强化手段;为了避免学校考虑到升学率,对不道德行为不进行扣分,监督职责主要应有地方教育局的督学负责。并可在各高中设置德行监督委员会。德行监督委员会委员由两名外校政教工作人员担任,监督委员会委员的人事关系依然在原学校,工资奖金也在原学校领取。为了避免出现两校互相包庇或互相报复的行为,不可以两所学校互相委派工作人员,应由当地教育局进行统一安排。教育局要采取随机分配的方法进行分配,如果随机分配中出现A校工作人员分配到B校、B校工作人员分配到A校的情况,即进行人为调整。各校的两名监督委员也不能来自同一学校。德行监督委员会委员可以一周在原单位工作三日,在委派学校工作两日,也可以在原单位工作两日,在委派学校工作三日,视具体情况而定。在考试这样的不道德行为有可能出现频繁的时期,德行监督委员最好一直在委派学校。

4总结

制定这一制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们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学生看到德行与高考分数挂钩就会警醒起来,逐渐形成我们的社会很在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这样的认识。以往学生们忽略道德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大氛围给了他们一种感觉,即高考就是龙门,高考考得好就实现了鲤鱼跃龙门,只要学习好,社会就会认可。而当看到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德育,学生们就会发现道德也是国家非常看重的,道德也是成为一个完满的人的重要因素。将德育与高考制度联系起来,学校、家庭、社会作为教育者会加大力度进行德育,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也会重新认识重新看待德育,学生就会配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工作。

作者:张馨乐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