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分析(3篇)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分析(3篇)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分析

【摘要】随着国家“硬”实力的不断提高,因为精神、文化等“软”实力不足而引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主流思想受到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剧烈,种种“媚外”现象越来越严峻。因此急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引领社会风气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爱国人才,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奠定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通过分析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困境,并结合自身经验给出相关策略,希望最终能在全社会建立起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的不断突破,国家“硬”实力越来越强,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强国行列。但随着国家“硬”实力的不断提高,因为精神、文化等“软”实力不足而引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主流思想受到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剧烈,种种“媚外”现象越来越严峻。因此急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引领社会风气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奠定思想基础。本文试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通过分析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困境并结合自身经验给出相关策略,最终在全社会建立起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也是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等学校要落实和实施这一战略任务,就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思想上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经济日渐发展的同时,西方化的思想观念也开始进一步开始交流与融合。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思想上存在很大差异性,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社会发展水平及政治制度上不成熟,因而当代大学生容易受西方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影响,产生拜金思想、自我思想等不良思想,不利于正确的三观养成。所以在这样一个既有冲突又有各自特色的全球大环境下,如何让当代大学生应对种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良思想,坚定不移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挑战。

(二)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信息化网络的发展让交流不再局限于一地、甚至一国,“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成为现实,极大地促进了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但相应的,由于网络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有好有坏,而迄今为止尚没有能够彻底杜绝网络不良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方法,因而在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当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除此之外,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媒介,本身便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渗透的功能,所以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下,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众多的不良信息影响下依旧保持它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思想追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又一大难点。

(三)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带来的挑战

学校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以填鸭式为主,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教学,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所以特别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导致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达成[2],进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在如今种种社会现实的挑战下,传统的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受到质疑,教学效果及质量每况愈下。除此之外,通常情况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侧重在政治上,而忽视道德教育,导致大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出现偏差,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弱化,这也是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策略

(一)以马克思唯物哲学理论为基础,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风气

面对当下时代越来越多的诱惑与种种严峻的社会现实,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因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思想道德问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出现偏差。因此需要进一步以马克思唯物哲学理论为基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坚定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打下坚实而牢固的思想基础,使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风气,“取优良作风之精华,去不良思想之糟粕”,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化作用和指引作用。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据有关调查数据获知,大学生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这是因为怀揣梦想但又在现实生活中备受打击的大学生群体,在面对来自父母以及自身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社会压力下,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而究其本质原因可以说是大学生精神文化的缺失,因此急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鼓舞大学生保持青春的活力与生活的激情,在树立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以此为动力不断提升自身实力[3]。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一是鼓励参加支教等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集体组织中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培养积极乐观的性格;二是举办高质量讲座,树立榜样,让学生们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中对人的塑造与帮助;三是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凝聚与行为导向作用。

(三)准确把握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知行合一”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及形式

以往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国家责任的担当以及文本知识的传授,无法让学生们真正深层次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作用。因此,针对当前高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准确把握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注重“知行合一”,不断改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并在其中强调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性。为此,需要做到:一,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创新教育教学形式,以播放影片、音乐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悟其中内蕴得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二,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将教育教学内容改编成话剧的艺术形式,通过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提升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认可度,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三,设置户外实践课,通过任务的形式让学生们在社会现实中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开展具体的社会实践,让课本内容转变为现实,增强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不良风气、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以及乐观、积极性格的养成,为提升自身价值、实现人生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引导、创新形式、强化效果,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和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葺

[参考文献]

[1]魏琳,朱文华.素质培育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09(11):35-38.

[2]袁海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首都教育学报,2010,(03):4-4.

[3]刘峥.社会主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体化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

作者:张耀宇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第二篇: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摘要:

自从微博之类的网络交流平台渐渐取代了传统模式的信息交流方式之后,全球范围内迎来了新的交流时代,也即微时代。本文主要针对网络道德问题进行方案研究以解决网络道德教育的困境,尤其是面对学生这一社会主要网络使用群体更应该重视网络道德问题。

关键词:

微时代;网络道德;学生教育

一、微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量大量增加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也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由一定的区域性传播变成全球化传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接收世界各地的信息或者将信息发送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微时代的到来让信息的传播范围变得更大,传播速度大大增加,传播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传播方式更加便捷化,信息量也变得越来越大。

(二)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细化

各种网络平台的出现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载体,每个人都可以将各种私人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到网上供别人观看或评论,网络平台的使用没有很高的要求,使用人员只要网上申请一个账号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网络平台上信息,但是用户在网络平台上信息的时候一般会有字数限制,这就导致用户在网络平台信息的时候将大量的信息分成很多部分,因此,在信息的细节处理上就变得更加细化。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细化的结果就是信息的表达方式更为人性化,更为生活化,逻辑性较为薄弱。

二、网路道德教育的困境

信息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其中较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在学生这一群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网络相关问题,这几种问题的出现使得网络道德教育陷入了困境。

(一)学生的网络使用频率过高造成网络德育压力颇大

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成为社会上网民比例最高的人群,自从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并且使用人群也逐渐趋向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上网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学生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从网上接受信息,这就导致了信息传播的海量化和多样化,学生往往不具备鉴别信息的能力,十分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这也是网络德育问题的一大难点,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涉及的人口基数较大使得网络德育工作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效果。

(二)网络德育的核心精神理念受到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我国的核心理念,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网络平台一直都是主旋律,但是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传统,而微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都能够以自身为立足点发表自己的私人看法,信息传播的主导权由媒体变成了网络使用者本身。学生在使用网络平台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想法自由信息,导致社会舆论走向变得不可预知,信息的质量也变得良莠不齐,网络信息的大走向变得不可控制,一旦暴力言论等不良言论充斥网络,作为网络主要使用者的学生大部分都会随波逐流,因为他们普遍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了威胁,这也是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之类的网站发展方式不顺应

社会潮流思想政治类网站的建立是解决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很多思想政治类网站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信息的模式较为单一,网站上的信息一般比较滞后,不能够保证及时更新,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往往不能及时关注,因而学生对于此类网站没有太大的兴趣,这就造成了此类网站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网络德育工作取得的效果不是特别显著。

(四)学生在网络上的身份做不到完全实名制

国家对于学生网上身份的政策就是实现完全实名制,但是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导致这个目标难以实现。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地自由发表言论而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匿名信息的快感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即使想要对这些学生展开道德教育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查清言论的学生网民的真实身份。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一些网站推出了账户注册实名制的注册方式,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登陆该网站的网民数量明显下降,因此实名制的推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微时代学生网络德育的策略

微时代的来临一方面给网络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也给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创造了机遇,网络道德教育不仅可以扩大社会道德教育的范围,还可以大大提高道德教育的力度和影响力。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策略

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独立意识比较强,往往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且现在很多学生都是“90后”,思维方式较为复杂。网络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了解网络平台上学生发表的信息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从而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在网络平台上学生不一定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地十分明确,我们可以从他们在网上的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来有效的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有效信息来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出学生真正的心理活动,根据这些心理活动制定出与之匹配的教育策略,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今存在的网络道德教育困境。

(二)通过语言交流增强网络德育的效果

网络德育的困境有一部分原因是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面对面的交流,这就导致交流效果大大打了折扣,因此网络德育需要依靠一定程度的面对面交流来辅助。道德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结合网络上的道德思想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

在微时代这个大背景下,网络上的信息瞬息万变,什么事情都有可能随时发生,要想做好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也是微时代做好网络德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网络德育工作者不可能实时监测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是否符合网络道德原则,但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网络道德监测体制来掌控舆论走向,以此达到净化网络环境的目的。及时清理不符合网络道德的信息是做好网络德育工作的途径之一,此外,还需要对突发事件有一定的预示能力,在突发事件还未发生之时就能发现其征兆,以至于能够提前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有助于解决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困境。

(四)强化服务功能,增加网络服务项目

当下很多思想政治网站存在着服务项目短缺的问题,学生对于网络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不论是下载相关资料还是娱乐都离不开网络,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很强,而思想政治网站服务项目的短缺使得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其他网站来完成学习或者娱乐。为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力度,思想政治网站可以不断开发新的服务功能,满足学生日常生活的需求。思想政治网站可以详细调查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来不断完善网站的建设,增强网站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这样有助于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也影响着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进度,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往往对网络有着很深的了解,对于网络的各种功能也是轻车熟路,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想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具备很好的网络技术功底,这样才能与学生有共同语言,有利于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或者通过培训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网络素质,对于网络新技术要有很高的敏感度,增强自身对于网络环境的适应性,只有在网络技术的适应性方面优于学生才能保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时候取得有效的成果。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才能使道德教育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学生是社会的新鲜血液,长期接触网络使得网络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网络道德教育也应该把主要工作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现今网络道德教育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刘晓利.网络时代对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及策略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02):120.

[2]史雨琛,覃红燕.网络时代下全日制自考生德育工作困境与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6,(03):61-62.

作者:李双双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研究

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高校德育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以下分析了新媒体对高校道德素质教育的影响,积极探索如何运用新媒体传播规律,做好高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

新媒体;思想道德;大学生

新媒体技术在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全新环境的同时,也使传统的教育话语模式遭遇严重的信度危机。因此,全新语境下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生命力,必须推进教育的话语创新。

1新媒体对高校道德素质教育的影响

1.1对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影响。新媒体以其强大的、无孔不入的传播态势,为大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互动交流的信息环境,并且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不同的认知价值。可以说手机媒体不仅为大学生们了解新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也使他们的智力和心理获得了发展,促使大学生信息道德认知多元化。

1.2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善于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探知欲强、富有创造性和互动性,是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特征。所以他们很容易从接触媒介的信息中模仿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手机媒体的传输快捷、信息海量、形式多元,集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为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正道德行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和平台。但手机媒体带来的负而效应也不容小觑,校园中常见大学生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手机上持续聊天;阅读、传播不文明、不健康、违法违纪的各种信息;不尊重和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不尊重他人的隐私;不遵守信息传播、保密、安全的法规,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玩游戏成瘾,严重影响了学业。当主流媒介、新型媒介的信息效能受到种种制约时,大学生面对着诸如色情、凶杀、打斗、盗窃、诈骗等不良手机信息的干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和信息道德行为选择,造成部分大学生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1.3对大学生道德心理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诸方面仍延续着青春期的某些特质,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各种压力,这些压力有时在现实中无法排遣,新媒体带来的“交流和传播自由度”与其说是精神生活的福音,不如说是信息道德心理养成的“双刃剑”,如移动虚拟技术和现实的矛盾内容导致信息道德心理异常和信息道德心理障碍;过分迷恋手机,沉迷在手机的虚拟世界中,缺少与外界沟通,容易造成心理“闭锁”现象,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此外,还可能导致发展人格的自我同一性缺失,忽视他人的存在、打击贬损他人的侵犯行为,消极冷漠冷眼旁观,偏激自大等道德心理。

2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传播规律,做好高校德育工作

如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内容、媒介和对象方面对于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乃至全社会需要以积极姿态面对,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引导,适当规避,做出新的转变。

2.1实现高校德育理念和模式的更新。新媒体对于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其技术特点,新媒体从一开始就具有了自由、共享、开放、平民化、多样性的“互联网精神”,这对于网络时代的师生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环境下,高校传统的“我讲你听”居高临下式的道德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根据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人的主体间性理论,高校道德教育理念需要更新,增强教育者和大学生二者的主体意识,“使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实现双向主体之间双向建构、双向整合”,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创建一个学校、家庭、学生和社会协同作用、实现多方对话沟通的教育机制和平台。高校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优化道德教育内容,运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提供更加丰富及时的德育资源,拓宽道德教育的渠道,将道德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精确传播。还可利用新媒体交互平等的特征,实现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相结合,运用德育平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彰显出学生“德育主体”地位。除此之外,还要实现学校、家庭和学生间德育的良好沟通,以及加强校园新媒体管理,净化校园媒体环境。

2.2积极进行适应新媒体的德育内容调整。相关研究表明,当前青少年对于新媒体的总体期待表现为,最希望获取时尚、新潮的东西和休闲娱乐的游戏,对真实的、公正的、并具有一定自由性和导向性的新媒体也充满期待。同时也说明青少年关注新媒体最主要的还是传播内容和方式,对价值影响关注相对较少。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道德教育中应该针对青年大学生道德发展状况,在内容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高校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追求,落实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加强道德实践的机会;同时也要重视大学生道德习得的基本特性和价值取向,既坚持正确的道德导向,也要尊重不同价值观念的存在,实现传统道德观念的现代转化,引导大学生自觉从“他律”迈向“自律”,做到新媒体德育和现实德育的有效结合。

2.3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效传播。一是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不同新媒体平台,实现道德教育的全覆盖和日常化;二是高度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中,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意见领袖”包括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大V、在高校校园网内容自然形成的“学生大V,等。对于前者,高校应该对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辩证认识;对于后者,则应该加强沟通交流,进行正向引导,促使其积极发挥正能量。与此同时,高校也应该主动作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高校专家教授的优势,引导他们既教书又育人,在某些专业或者公共议题上积极发声,引导学生道德正向成长,成为新的“意见领袖”而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三是充分利用校园网,采用“议程设置”等方式,对高校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影响。例如高校可以对某些热点话题(如学生中存在的“属丝心态”、“炫富行为”、“低头一族”、“网络语言暴力”等现象)等,进行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关注,从而影响校园焦点和学生中心话题,进而在相应的讨论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四是积极尝试道德教育内容的网络化、现代化表达。消费时代、读图时代的来临,“娱乐至死”的生活方式,使得精读细听在当代社会成为奢侈的事情。鉴于此,高校在德育内容的表述形式上也应做出相应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孙长虹.基于手机新媒体影响的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26.

[2]王明听.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及引导机制研究[J].求知导刊,2016(4):107.

[3]吕广利.论新媒体语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5(12):89.

作者:张华龙 谢婧媛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