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范例

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范文1

“重开题、顾结题、轻中间”的管理方式称之为“秋千式”管理。致力于过程的教育科研管理称之为“扁担型”管理。当前教育研究中存在过程中相关制度空白,缺少管理节点与抓手;业务能力、管理意识不足,梯级队伍不齐;专业示范引领缺乏,指导与服务不到位;成绩评定不及时,参研积极性保护不力等问题。需对研究过程的每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开展教育科研业务系列培训,建设科研基地校,进行研究过程展示,加强对学校科研工作的集体视导;及时肯定、奖励学校的科研付出,提供学术地位与发展平台,保护求真务实的研究取向。

关键词:

教育科研;过程管理;“秋千式”;“扁担型”

教育科研课题管理“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是地方教育科研管理的普遍症结。“重开题、顾结题”的管理如同秋千绳由两端固定一样,维系着课题研究工作,中间的研究过程则任其自然,飘摇不定。这样管理方式可以称之为“秋千式”管理。显然,这样的管理下的课题研究质量普遍堪忧。教育科研的成果质量是靠扎实的研究过程支撑的。好的开题需要有序的过程研究加以落实,好的结题成果也要靠深入的过程研究来累积。因此,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管理必然是注重研究过程的,而开题、结题都只是研究过程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已。科学、扎实、有序的研究过程就像一根扁担,粗壮有力地支撑着整个课题研究成果与质量,它以开题为节点正式开启,以结题为节点宣告完成。这种致力于过程的教育科研管理,可以称之为“扁担型”管理。显然,扁担型管理更符合教育科研“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我们教育科研人应当追求的管理样式。有效的教育科研管理过程,只有对其中涉及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和合理安排,才能完成和实现教育科研任务和目标。通过对资源要素的分析,我们认为,教育科研过程薄弱原因主要在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职能建设、效果认定等方面。如何才能实现从“秋千式”到“扁担型”的管理转型,成都市青羊区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问题一:研究过程中相关制度空白,缺少管理节点与抓手

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相较于学校教研、教师培训工作而言,管理体制不完善,常规管理不健全,中期管理迄今仍然是管理中的“薄弱地带”。除开题、结题外,研究过程中缺少了固定的、常规的管理项目,致使管理工作缺少抓手,研究人员不明确工作任务。因而,过程管理就变得随心所欲,研究活动也就缺少约束指导。秋千式管理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改革措施:教育科研的“中期”管理既显得十分重要,又难以把握。借鉴“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强调的过程管理思路———主要是在企业管理当中的每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对每个过程细节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全面质量管理。针对研究过程中缺少管理节点与抓手的问题,我们设置了以下管理项目。

1.年度考核(中期考核)制

《青羊区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在研课题每年必须接受区上统一组织的年度考核,子课题每年接受总课题组的中期考核。每年11月底,区上统一组织省、市、区专家,每5人组成一个考核组,对课题组提交的阶段成果、研究档案进行审阅,并与课题组开展面对面的答辩式交流。通过查档案、看报告,面谈交流、PPT汇报等形式,课题研究过程进展情况一目了然。为了通过年底考核,课题组平时就必须扎实开展活动,否则是无法蒙混过关的。

2.研究活动月报制

在《青羊区教育科研管理手册》中,我们规定学校每期至少开展1次全校性的研究活动,活动以简报形式报送区教科院科研室。重大项目课题,实行研究工作月报制。年底接受年度考核时,必须附上研究活动大事记。课题组有上报活动简讯的任务要求,就会在平时有意识地安排研究活动。

3.专项工作督查制

除了按《青羊区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求落实过程工作外,我们还根据每年的工作重点,组织专项督查,且督查结果由区教育局通告。如2014年是学校教育科研建设督查,2015年度是教育科研制度落实情况督查(重点是人员与资源投放)。通过督查,帮助学校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提醒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也为区上掌握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情况提供了真实客观的信息。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在专项督查的引导下,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落实。

4.云盘管理过程性资料

为了促进学校落实课题研究常规工作,我们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了“青羊区教育科研网上管理平台”。即由区上统一建设一个云盘账号,通告各学校;学校在云盘上分别建立学校名称的文件包,将学校教育科研方面的计划、总结、重大活动的过程性资料上传;区科研室定期进行检查。如未及时上传,将进行通报。同时,由于账号相同,各个学校的文件包可以互访,这样,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就公开在全区各学校的面前。谁优谁劣,也是可视可评的。区上需要学校上报的教育科研资料,也通过云盘提取,查阅评价。这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按时上报相关材料。

问题二:业务能力、管理意识不足,梯级队伍不齐

管理工作除制度建设外,最重要的就是人员建设的问题。教育科研过程薄弱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缺少研究的领军人物,特别是学校教科室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学校工作业务水平。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后备人员的储备问题。有些学校的教科室主任提升或调动后,科研工作马上断层。再如,有些课题组主研人员变动后,科研工作马上陷入停摆状态。因此,要让教育科研过程管理有序而扎实,科研队伍建设方面需要提供足够保障。改革措施:

1.开发教育科研培训课程体系,系统培训人员

自2013年起,青羊区就开展起教育科研业务系列培训。从选题立项,到课题结题,乃至成果申奖都有自主开发的培训课程。每校每期至少派1人参加,至今已完成3轮培训。从2015年起,我们又开发了青羊区教育科研培训课程链,按研究精英、研究骨干、研究熟手进行分层培训,其中,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是重要课程。这就为教育科研队伍不断丰富与壮大提供了有效的“造血机制”。

2.梯级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全区的教育科研人员培训活动,我们要求学校建立起自身的教育科研梯队。学校科研室除负责人外,至少应有3人熟悉科研业务。

3.加强交流学习

我们有意识地创建校际交流、区际交流活动。如科研专项督查由各校科研室负责人组成考评组,交叉检查,既考核又互相学习。定期开展全区科研中心组沙龙,交流管理经验、研究方法。还组织全区科研室负责人到外区学习考察小课题研究推进经验。这些活动,开阔了眼界,也启迪了管理思维,为扎实推进科研过程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问题三:专业示范引领缺乏,指导与服务不到位

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要真正出质量、出成果,还需要有高质量的活动过程。基层教育科研活动过程质量不高的原因,与他们对研究活动的认识与理解密切相关。要提升对此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从科研管理部门做起。县(区)教科室与其他专业研究机构相比,侧重于应用与实际操作。由于它处于“底层”,与广大基层单位(中小学、幼儿园、乡镇教委等)有直接联系,因此,它具有服务与示范并重的双重特点:一方面,要发动、指导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投身于教育科研,另一方面,要承担课题研究任务,严格按教育科研的规律运行,起示范作用。改革措施:

1.建设科研基地校

从2013年起,青羊区启动了教育科研基地校项目。以双向选择方式,从区内选择3~5个学校作为科研基地校,以1~3年为周期。区科研室每月至少深入基地校1次,承研的区域性项目研究活动就以基地校为载体开展。基地校每年至少要组织开展1次全区的研究展示活动。这样,区科研室的研究活动就具有示范性,基地校及学校一线教师也可深入了解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从中受到启示与引导。和区科研室一起做研究,学校教师是非常乐意的。科研基地校这一举措,得到学校与教师的高度认可。

2.研究活动观摩研讨

现在的教育研究观摩活动,主要是成果交流。在终结性成果交流中,参与人员关注到是成果,对过程研究的启示不大。因此,我们利用科研基地校、子课题实验校的研究活动,开展过程展示,让大家来看研究的一个具体活动是如何开展、如何推进的。这样的活动,直接关注的就是方法使用,活动的组织,过程性的管理,有助于参与者聚焦于研究过程,互相启发,相互借鉴,落实研究过程的常态推进。

3.纳入对学校集体视导(督导)

青羊区中小学幼儿园有与教育局行政科室共同入校集中视导(督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制度。每一次入校视导,区科研室都要派人参与,对教育科研进行专项视导,相关意见直接反馈给区教育科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同时,对学校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科研角度献计献策。每一次,教育科研基于数据调查的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都是学校非常期待与重视的内容。

问题四:成绩评定不及时,参研积极性保护不力

教育科研工作具有周期性、内隐性。参研人员大多是利用加班时间完成的,他们的付出非常需要得到及时肯定与认可。深入去分析教育科研过程不落实、不作为的现象,就会发现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被认可,因而出现情绪化表现。改革措施:

1.评优加分,阶段成绩纳入学校绩效管理

在学校绩效考核细则中,我们除了把立项、结题作为加分项目外,年度考核优秀、承办研究展示活动、专项督查评优都会计入加分内容。这样,课题组每完成一项重大活动,都会在相应的渠道获得认可。学校领导也乐意支持教育科研究活动的开展。

2.提供学术地位与发展平台

对于努力参与教育科研的人员,他们的付出与回报应以综合方式给予认定。如我们让教育科研中心组的骨干人员参与区级课题的立项评审、结题评审,从专业水平上给予认可;让他们梳理研究经验,以培训者身份承担区内教育科研业务培训,提高其学术地位。以学习、培训、交流等机会作为奖励,让这些科研骨干具有学术自信与科研动力。

3.关注精神追求,保护求真务实的研究取向

在研究过程中,如果仅以现实成效为标准去认定参与人员的工作状态是不公道的。因为,很多时候辛勤付出了但不一定立刻看到成效。对于这种情况,要理解他们的心情,要特别关注他们的精神体验,要及时肯定他们求真务实、为研究而奉献的精神。担纲课题研究主研的人员,大多数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更需要情感上的理解,心理上的慰藉。一句话,一个肯定,都可以为他们下一步推进工作树立信心。只有有了信心,研究过程才能得到持续推进,才能产生良好的成效。由“秋千式”管理到“扁担型”管理是青羊教育科研的探索,我们相信:只有进行强有力的教育科研过程管理,才能改善区域的教育科研生态,才能满足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需求。

作者:叶剑 单位: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陶侃.教育科研管理问题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4,(3):37-40.

教育科研范文2

现阶段,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够重视,重点在于语文和数学学科,认为德育是副科,无需重视,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开展好教学工作就可以,对其教育科研能力不关注,平常也极少组织德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活动中,不少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在负责,对教育科研能力重视程度一般,并且还需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育科研中,没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课题也是来源于教学或生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教师的德育观念。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首先小学德育教师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与坚定的德育教育理念。小学德育教师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之后,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素养与自我道德修养,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与价值。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素养时,需要注意自身的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在德育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纯粹的讲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样的德育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由于道德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发现科研课题,然后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是教育德育能力。

2.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其德育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决定了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并且关系到德育教学质量。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但是专业的德育教师并不是很充分,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作为一门副科,其地位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较低,并且有的德育课时还被其他学科所占用,教学效果一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需要拥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学校需要给德育教师设定一定的资格门槛,加强职前、之后培训,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小学德育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然后对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科研,逐渐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反思能力。小学德育教师在培养和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并且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发现细节,总结教学不足和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可以和其他德育教师一起针对这些不足或问题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为目的,重点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小学德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宝贵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总结

教育科研范文3

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通过搭建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平台,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创建科学研究基地,实现校内外实践教育的三位一体。在构建教研工作平台时,我们要注意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实现无缝拼接、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视线无缝拼接以及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无缝拼接,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关键词:

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教育科研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级企业广泛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更新,这也带动了一批高新产业项目茁壮成长,从而能够保证我国国民生产水平的稳步提高,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面对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出能够迎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了摆在广大技工院校教师面前的头等问题。而技工院校老师必须充分利用技工院校的教研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增强专业科研能力,才能迎合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的用人需要。

一、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构建

在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构建中,必须充分迎合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水平的需要,系统构建以实验教学为中心,校内外实践教育为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一)搭建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平台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人才,它侧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因此,倡导和构建实验教育为中心的教研工作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也能让教师能够充分模拟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充分提高专业课程的专业技能培养,有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研成果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充分展示。而通过学院整体实验教学中心和专业综合实验室的搭建,可以充分加强技工院校各个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对于各个学科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升实验中心的实验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系统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师也可以将教学成果进行充分的展示。而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以实践育人为目的的教学核心任务。技工院校可以和校园企业、校园研究所、校园实习基地等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统筹规划、互惠互利,技工院校也可以和合作企业、合作院校、合作机构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实现合作设置、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充分实现教师的实践教学有的放矢,也能保证将教师科研成果做到最优化配置。

(三)创建科学研究基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技工院校教研工作的核心动力,技工院校通过搭建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的研究中心,可以充分地实现与国家实验室、省部级各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研究基地的合作,将技工院校的科研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专业教育和科研能力能够紧密迎合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能够将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及时引导,将国家科研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也能够通过国家各级科研实验室来带动教师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地将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教研能力,提高教师的学习水平和科研水平。

二、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手段

构建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其手段主要通过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作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教学观念、创新模式、教研机制的创新和管理。

(一)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实现无缝拼接

在技工院校的教研平台构建过程中,可以实现教学手段与岗位需求的充分结合,可以满足教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充分黏合,也能够满足学生就业和教师科研的充分整合。通过搭建技工言笑教研工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工作从实践教学出发,充分转向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学校通过设立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可以促进广大教师将教育实践改革推向深入,也能够通过岗位实践改革,引导教师将教研反哺给教学,推动教学的实践化操作。

(二)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视线无缝拼接

在技工院校的教研平台构建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任务,其主要是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协同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学校教学资源来教导学生专业技能知识,通过和企业技术人员的配合,来指导学生实践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协同努力,可以将教学工作推向专业技能培养,而教师通过参与到企业的教学实践,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技术革新,了解最新的设备改造,从而建立起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沟通和互动,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技术创新。

(三)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无缝拼接

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核心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实现技工院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的充分结合,可以将技工院校实训基地的理论专业性和企业生产车间的技术优越性进行充分地结合,实现校园和企业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将企业完整的生产流程引入到学校的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在实训基地担任学生导师的重任,做到教书育人,也可以在生产车间辅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做到实践育人,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可以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也为科研项目找准了方向,使得企业实训基地具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三、结语

切实提高技工人才的岗位水平和动手能力,是摆在广大技工院校教师面前的重任。通过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教师可以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技工人员和生产车间的衔接,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切实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作者;李静 单位:山东滨州市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岳刚.技工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中的难点与突破[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4).

教育科研范文4

关键词:县域;管理效能;提升

提升县域教育科研管理效能是县级教育科研部门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我们针对区域内教育科研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域本化的解决之道。

一、县域教育科研管理效能提升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教育本质和立场的需要

教育科研部门作为一个区域的教育研究理论与方向的引导部门,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就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和“研究的本质是什么”。只有抓住这两个本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研究的意义。沈阳师范大学冯茁教授在他《论教育的“意义危机”与教育理念研究的解困之道》一文中提出:“实际上,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与授受,更在于让人充分领悟、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人们不断摆脱工具理性的奴役,进而不断地提升人自身的质量。教育应使每一个个体成为精神丰盈的人、体验着生命意义的人”。基于上述论述,我们应该对教育研究的本质和立场进行思考和定位,在实践中继续完善教育科研管理职能,初步形成域本的教育科研框架,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教育科研工作。

(二)基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向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按照政策要求,教育科研(课题)纳入教师晋职的条件考核,这使得教育科研突然间“热”了起来。教师申请课题的热情日益高涨,省、市、县各级课题申请数量大幅提高,这不仅使得县域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有所增加,也使得如何提升教师科研技术层面的管理水平成为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基于提升区域教育科研管理水平的需要

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目前教育科研管理水平不是太高,这种水平不仅体现在教育科研管理能力上,也体现在对教育科研管理的认识上。我们要进一步思考提升区域教育科研管理水平的方法,使相关人员不仅能够充分认识到区域科研管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意义,也能够切实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面和研究水平,整体提升区域科研管理水平。

(四)大数据时代的需要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规划研究室主任姚慧在《大数据时代教育科研管理的变革》一文中提到:“教育科研管理作为未来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创新与发展的时代命题。如何跟上大数据的时代步伐,用大数据推动教育科研管理的变革,提升管理的效能,促进教育的发展是教育科研管理研究与实践的任务和使命。”基于此,我们将会利用大数据平台,丰富研究及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的数据库,创新科研管理评价体系,为研究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一定基础。

二、县域科研管理效能提升的理论依据

关于县域教师进修学校科研管理效能提升的策略,我们的理论依据如下。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校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根据这种提法,“域本”也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区域,二是在区域中,三是基于区域。“为了区域”,指要以改进、解决县域教育科研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域本”所关注的既要宏观又要微观———既要有方向引领和政策的支持,又要能够解决学校及教师日常遇到并亟待处理的实践问题。“在区域中”,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区域自身的问题要由区域中的人解决。真正对域内教育真正了解、有发言权的,是域内的教育主要负责人和教育科研主要负责人。他们在解决区域内的教育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区域”,指要从区域的实际出发,各种培训、各类研究、各种制度,都应充分考虑区域的发展实际,要充分挖掘域内的潜力。我们将从县域教育科研的实际出发,利用县域内的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资源,解决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管理效能不高的问题。

三、提升县域教育科研管理效能的策略

作为县域教育科研管理者,我们要运用有效策略,提升县域教育科研管理的效能。

(一)遵循“真”“实”理念

作为教育科研管理者,我们以“真”“实”为理念开展工作,即“真心实意做科研”,教育科研部为基层校的省级课题开题,为省级课题主持人的过程性研究提供指导和保障;“真抓实干促科研”,科研部研究“研”“展”“培”的工作策略,通过课题研究、骨干展示、送培到校等系列活动,促进县域科研管理效能提升;“真情实感悟科研”,树立教育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摒除功利思想,感受教育科研人的职业幸福。

(二)坚持“高”“新”管理

教育科研管理部门针对县域科研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如规范县域科研课题的管理办法,我们采取无纸化的立项和结题的评审方式;针对基层校缺乏主题式的科研知识,我们通过美篇、荔枝微课和公众号实现数字化的科研培训。我们将继续用省规划课题引领,带着学习和思考,探寻科研管理效能提升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科研管理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冯茁.论教育的“意义危机”与教育理论研究的解困之道[J].辽宁教育,2017(5)

教育科研范文5

关键词:教育科研能力;中职教师

一、教育科研能力表现形式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结果。如果说教师具备的科研意识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精神动力的话,那么教师的科研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科研走向成功的铺路石。科研能力通常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笔者研究发现中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发现问题能力,就发现的问题提出质疑问题的能力、信息资料搜索和处理能力、问题设计能力、实际或实训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六方面。

二、中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存在主要问题

中职教师的工作重心往往在德育管理方面,教研科研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因此,大部分中职教师敏锐地发现教学中存在值得研究问题的能力不够,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薄弱,缺乏通过中国知网、百度、高校的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不善于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选择对研究课题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部分教师对文献资料检索且资料整理归纳的能力偏弱,撰写文献综述的能力有待改善,借鉴和利用文献中己有的研究成果能力水平不高。大部分中职教师设计问题解决能力差,对研究结果或实验数据的假设和预测能力较弱,根据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往往束手无策。不少中职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差,表现在不能根据研究计划按步骤有效实施教学研究,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调整研究方案。教师对实验数据分析能力不高,撰写高水平论文能力差,不少教师不能够对研究资料进行定性归纳,不能够运用教育理论去分析阐述问题,不能较好地提炼并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打造能科研、会科研、善科研的中职教师队伍真的很难吗?答案是,不!

三、中职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升路径

随着中小学教师对科研性质认识的不断加深,大部分教师对科研是持接受并学习的态度。据调查,大部分中职教师有比较强的科研意识,否认“科研无用论”,肯定科研的价值与意义。态度决定一切,能力不行勤奋来凑,只要肯努力,中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可以提升的,也一定能提升的。问题是怎样提升?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中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中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发展的相关资料、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等;中职教师不断思考深化阅读所得的知识,能结合旧知识和自身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加强教师之间交流和研讨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取长补短,发挥团队效应的正能量;中职教师积极掌握新时代教育理念,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设法摆脱“教书匠”的状态,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懂得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睿智的教育者探索和思考的结果,快速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2.加强实际操作,提升中职学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中职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实践教育。对于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路径,中职教师当然可以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掌握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提升科研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教育科研方法的实施、数据分析技术、信息技术处理、报告撰写,都需要教师真正去用,去做,才能够了解、清楚、熟悉,乃至从容驾驭。良好的教育科研素养可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特别是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继而能给研究课题下得出操作性定义、形得成研究方案。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鲜活的实践中做真实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不再把问题看成是令人头疼的“问题”,而是看成闻之则喜的专业发展“增长点”。所有这一切均在做的过程中慢慢体验到的。

3.加强写作操作,提升中职学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良好的论文撰写能力是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广大中职教师需要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中职教师可以研修论文写作的基础常识课程,完善自身的论文写作知识结构,要细心观察专家论文的规范,撰写的论文符合“潜规则”,要给人感觉像论文,而不是自己孤芳自赏,可以经常撰写教育笔记,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所思所得,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论文是在研究结果,不是随意抄袭别人的东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职教师可以做阅读专家论文,厚积薄发,积累一定阅读量后,自己的写作能力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把整个过程表达出来就是论文。撰写论文就是解答问题的过程,所有的论证都是环环相扣的来证明你的回答的。大概的结构笔者对这个时期的解读(包含笔者自身观点),然后案例分析(印证笔者观点),接着分析数据,分析结果,得出

四、结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中职教师的成就感相对较低,如果广大中职教师能提升自身科研能力,让自己学会教育科研、做好教育科研,又不觉得那是额外负担而是职业福利,不是过重的压力而是发展的动力,那么必定会提高中职教师的幸福指数,主动创造适合中职学生的育人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秋景.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D].宁波大学,2017(4).

教育科研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育科研;课程改革

一、研究提升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科研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大力提倡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当时,教育研究奉行“科学化”理念,希望广大教师严格依据科学的标准来进行教学研究,各级政府、高等教育学校、中小学逐渐形成了名教师工作室、课题研究小组等相应的科研机构,热火朝天地进行各项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90年代新课程改革的大教育背景下,学校也顺应形势提出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具体要求,邀请科研领域方面的专家来校为一线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指导、专题培训活动等,广大教师也积极响应号召全力投入到学校教科研当中,期间也发表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论文。但是从各地开展科研课题申报情况来看,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不是非常高,参与人数也不是太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在对学校学科发展进行综述时指出,当前的课题对学校体育缺少全面而整体的思考和理性分析,研究成果缺少开创性和前瞻性,应用基础和开放性研究相对薄弱[1]。在“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背景下,体育教师更加需要通过实践、反思、总结等过程,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这不仅仅是体育教育的改革需要,也是体育教师完成自身教学任务、将所积累的经验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获得研究成果的需要。

2.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2]的权利。《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3]中也指出:体育教师要有进行教学研究的技能,学会撰写教育日志、案例研究、教学反思。教师,不仅是国家教育、教学方针的执行者,也是有效课堂的钻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要求教师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后有所思考,积极探究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从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要加强小学体育教师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不能仅仅靠物质上的支持,还应该加强体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科研意识与态度,鼓励大家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中来,才能改变固守的职业形象,巩固体育教师的专业地位与声誉。体育教师用心地投入到未知的教育领域中,在反复的查阅资料和实验研究过程中,可以让自身的教学理论基础更加完善,训练手段进一步丰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体会到教育科研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教育观念快速更新的时代,教师不能一直扮演着重复性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应该追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教育观念,转变老旧思想,转换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加强自身教育科研的能力,让教育科研真正融入到教师日常工作中。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它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可以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它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3.科学研究对教学水平提升的影响

科学研究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研究者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其本质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教育科研从表面上看,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解释:1.研究对象是有关教育的现象或产生的问题;2.操作准则是正确合理的方式和方法;3.目的是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促进教育教学手段、质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提升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体育事业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学校的体育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这也为学校的体育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基础。随着学校体育工作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整个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所创”“有所思”“有所研”。

1.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发现和聆听一线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感想、认知和困惑,进一步了解小学体育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现状,认真深入地探究和总结影响教师教育科研的相关因素。既拓宽了教师在科研上的研究领域,又进一步丰富了教师科研的理论,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和教学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

为了应对新时期社会对于教师行业的高期望,积极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本研究能够引发小学体育教师对自身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思考,从而使科研效能在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引起学校领导及相关教科研负责人对教师科研效能的重视,使得学校的教科研管理章程和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为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崭新的思路。

三、提升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对策

1.提高对体育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小学体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增强科研意识;小学体育教师要增强自我的理论学习,提升科研能力;小学体育教师要增强自我的理论学习,提升科研能力。

2.加强学校层面的教科研投入

给教师创造良好的体育科研氛围,给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支持,积极推广教师的科研成果,完善科研评价与奖励机制。

3.完善体育教科研制度

加大对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定期邀请专家为小学体育教师进行科研培训,积极开展各种体育学科竞赛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1993-10-31.

教育科研范文7

目的研究分析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和甲硝唑棒应用于慢性牙周脓肿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2014年05月至2016年05月接收的慢性牙周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40作研究组,本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方案治疗;40例作对照组,本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甲硝唑棒方案治疗,对2组入选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客观比对。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对照组75%,且研究组入选患者牙齿松动情况、牙龈指数以及牙周袋的深度等指标都优于对照组,2组临床效果综合对比后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针对慢性牙周脓肿的治疗中选择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方法有助于促进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快速改善,且明显优于甲硝唑棒治疗,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棒;慢性牙周脓肿;疗效

0引言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飞快,继续医学教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引起了全国医学院、医疗单位的广泛关注,继续医学教育意识已经深深印在每个医务人员心中。另外,重视科研工作,忽视医学教育,认为科研工作能够得出论文和结果,而医学教育知识为医务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学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基于此,就要正确认识医学教育与科研,从根本了解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重要性,并且认知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

1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

1.1医学教育能够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医学教育能够反映出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也能够为科研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外界氛围。一般,某一个医疗单位医学教育之所以能够继续进行,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医疗单位在某一个领域中的科研工作在省内或者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与其他同行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科研工作也是医学教育项目能够通过评审的条件,所以应该对其有足够的重视。那么,继续医学教育能够反映出某一个医疗单位的科研工作水平。医学教育还能够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由于科研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科研工作就要不断创新出新的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继续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就是现代医学科学领域中的新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以此就决定了医学教育能够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使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使用在社会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在此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继续医学教育就要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1]。

1.2科研工作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医院科研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科研计划、论文、成果、档案、设备、保密、经费、人员、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科研管理的宗旨就是协调、综合、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科研水平,保障医院科研质量,并且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目前我国医学发展较为循序,科技创新是医学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趋势,在促进医院构建学习型医院及国际化品牌过程中,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主要是以科研和管理两者相结合来完成,所以,科研管理工作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科研管理,促进科研工作及医院管理建设,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科研管理工作还是医学教育的基础。继续教育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其生命力来源主要是全新的内容。但是任何全新的事物都是相对且具有时间限制的。为了能够使继续教育能够具有生命力,那么就要以科研工作为基础。因为科研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所以将两者相结合,就可以使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得到不断的更新,这种更新主要源于科研成果。科研工作还有紧密的跟踪性,也就说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手段实时关注他人的科研工作进展。这样不仅能够使医学教育内容具有完整性,还能够在与他人科研成果对比的时候,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检验及完善,保证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具有科学性。[2]

2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

2.1医学教育与科研和医院管理的关系。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就是使用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的对医学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任务就是创新、探索、发现医学教育的规律,并且将其运用到医学教育工作中,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医学教育也具有实践性、服务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在医院中进行,医学生、护士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医学科学研究是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医学优秀人才的途径。在医院进行医学教育工作,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医院科研工作,提高医学工作水平,有利于医院的技术创新、学科建设等。社会对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和需求,也是科学研究的动力。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与社会、文化、经济、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其主要就是培养医学人才,所以产生间接的就是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具有远期的效益。医院的科研管理,不能够知识重视近期功利,从而不重视远期效益。

2.2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医学科研管理,医学教育科研的层次越高,表示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在目前医学科学发展具有较好势头的背景下,对医学教育和科研具有局限性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医学教育与科研的质量和成果。医学教育是较为复杂的,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及不确定的心理,会直接影响研究过程。医学教育也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要选择合适的客体进行研究,首先就要以医院质量管理为基础,题目要进行限定,题目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适中。如果题目过大的话,就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题目过小的话,就不易出研究成果。所以科研题目要准确,从实际出发。医学教育与科研具有群体性,要通过医院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最主要的就是利用信息资源,使用院校联合,团队合作,才能够取得科研成果。关键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持之以恒,将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够将医学教育与科研的潜力发挥出来,促进医院管理工作和可持续发展。[3]

3结论

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需要医院对其给予相关的资源和信息,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使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更加完善和高效。医院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长远性的发展,将其持续的进行下去,对医院的发展、社会医疗体系的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秀红 单位: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教育科研范文8

(一)管理制度上的执行性迷失

1.制度的一贯性一项好的管理制度是基于现实,经过几代人不断打磨而成的。随着人员变动,特别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的更换,学校原有的具有一定适应性和适用性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可能出现散失、断裂,也可能出现教育科研制度重建。但是,科研制度从提出到成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暂时性的制度必然有不完善性。而且校长、教师流动周期比较短(江苏的规定是6年)新的科研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善,人员又要变动,所以会出现执行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永远都是不完善的尴尬局面。

2.执行的有效性制度都是由人来执行的,指向的也是特定的人或人群。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执行上有所建树,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人员的变动不仅给队伍建设带来了难度,而且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提出了挑战。

3.调试的适应性制度是需要不断吐故纳新的,进行必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以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达到以制度的渐进发展保障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在承认制度的相对不完善性的同时,必须看到好的制度和相对比较差的制度在调试的力度和效度上的作为大有高下,频繁变动的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阻滞了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管理文化认同上的价值性冲突

1.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有差异重视和不重视是两个极端,其中还有几个层级的中间地带。比如,有一定自主创新的科研、按照上级要求做的科研、纯粹应付了事的科研,等等,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科研氛围、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校际差异。在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差距,这取决于校长以及学校领导班子对于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还有就是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贡献份额,总的来看,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提升。

2.对教育科研操作的认同度有差异是真做科研还是假做科研,是重视过程还是重视结果,是个体科研还是群体科研,是探索研究还是印证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表现出来。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科研群体会有不同的关照。

3.对教育科研评价的认同度有差异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力是对教育科研评价的关键,怎样归因,体现了管理者的立场和价值观。要使教育科研有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力,就必须在对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的评价上找到平衡。评先评优、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的占比是一个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学校之间在认识上和操作上不仅存在差异,差异度也可能相当悬殊。

二、原因分析:理性追问中的必然

(一)人力资源配置上对于科研力量的思考缺位

参与流动的教育工作者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包括校长、骨干教师和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六年的教师。校长流动主要考虑破除“门户之见、视野狭窄、思想僵化、创造力下降以及经验主义和人际关系复杂化等一些消极因素”“为校长的成长提供新任务、新要求、新认识与新实践的机会和环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事业心,逼迫其产生出新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流动一定要考虑到学科问题,比如一个学校语文教师严重过剩、数学教师严重超额,都不利于发展,学科间的平衡一定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在考量的体系中没有教育科研的因素,没有将教育科研人员的均衡纳入其中,教育科研力量均衡就很难有保证。

(二)科研制度上对于科研文化的思维缺失

从教育行政在科研制度引导上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校科研文化发展的弊端看,宏观的科研制度不健全,笼统、大而化之的制度居多,落实的、有个性的制度少之又少;教育科研工作推进上主要还是以活动为主,呈现出的状态是有一阵没一阵,连续性较弱;教育科研交流机制不健全,各自为战的情况很普遍。教育科研发展缺乏教育行政的有力支撑和引导,致使低水平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加上一些地区应试教育横行于校园,科研文化建设事实上在应试文化的挤压之下生存空间极为狭小。

(三)评价政策上对于教科研绩效的思想缺席

这里的评价主要集中表现在对于学校的综合评估以及对于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上。以某地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为例,教育科研在150分的总分中占20分,反应出重视的程度偏低。学校的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占比始终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教育行政的规定相当笼统,所以各校之间的做法差距较大。有些地方片面强调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严重窄化了绩效考核的本义,教育科研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校际间教育科研在绩效中的占比呈现出个体性大于整体性的不均衡态势。

三、路径探寻:方向沉思中的应然

(一)教育行政,在均衡上着力

1.均衡人力资源配置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抓手就是要破除“单位人”“学校人”的门第鸿沟,将教师变成“区域教育人”,实施义务教育师资“无校籍”管理制度。进行区域内教师流动,不仅要考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资源的均衡,也要关注学科之间的均衡,在此基础上将教育科研骨干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视点予以关注,以科研骨干力量的相对均衡保障区域内教育科研质量的均衡。

2.统筹评价制度改革科学设置教育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将教育科研工作列入考核细则,突显教育科研工作的地位,为教育科研发挥对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奠定基础。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评价体系中破除学生学业成绩“一家独大”的局面,为包括教育科研在内的其他工作争取适当的生存空间。

3.协调区域共同发展教育科研工作区域间的不均衡性是一定的,这就和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保证所有学校、所有学生发展的完全一致是一个道理。但是不断缩小差距,在制度设定的框架内均衡配置资源是可以做和能够做的。区域内的教育科研不仅要在均衡配置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确立动态均衡的理念,在发展中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摒弃“削峰填谷”式的庸俗均衡做法,在为学校注入强大前进动力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科研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动态、追逐、高位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管理概念,也就是发动的主体在行政,特别是直接领导的教育行政。立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视点,教育行政在均衡发展上有很大的可作为空间。

(二)学校层面,在优化上着手

1.打造研究文化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扁平发展,更不是矮化发展,需要在均衡理念指导下的自发、自为、自省式的文化发展。站在学校的角度必须要在打造科研文化上下功夫,倡导全员研究、草根研究和全方位研究,让研究成为校园中最亮丽的风景。教育科研在学校中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植根于全体教师的心中才能够实现,将研究寄希望于少数科研骨干(包括校长)是不正常,甚至很危险。因为,研究的目的除了达成研究本体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训师资,达成全体教师的个体、个性发展。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为了实践、在实践中、改造实践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三个着力点。立足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教育科研的生命,也是草根研究的本义。唯有打造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科研文化,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存续并新生。

2.协调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在立项的时候就要准确定位,属于重大研究、学校整体研究的要列入单位立项范畴,而个体研究、局部研究的则要列入个人立项范畴。当人员流动的时候,对这两类课题要有不同的要求,单位立项课题不能随主持人流动而带走,个人立项课题可以由课题主持人带到新学校继续研究。这里比较复杂的是校长主持的单位立项课题,当校长流动时课题的归属就会出现矛盾:带到新的学校,研究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原来设定的实验因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留在原来学校,新任校长的研究旨趣不一定与该课题相符,由其它学校流动过来的校长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要破解这个难题,主要是在课题立项的时候关注校本,将学校主课题定位在学校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层面,这样,不管作为课题主持人的校长流动到哪里,学校仍然坚持既定的研究方向不变,通俗地说就是“换人不换车”。

3.培养研究梯队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是学校重点工作之一,在均衡化背景和教师流动的现实状况下,固化的研究队伍结构肯定是要被打破的,但不是说教育科研队伍就进入无序、散乱的状态,而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建立结构、打破结构、优化结构。具体说,就是要在教育科研人员队伍上有“几手”准备,既要有“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也要有在一线“冲锋陷阵”的科研骨干,更要有“时刻准备着”的骨干预备队和群体性科研队伍。

(三)教师个体,在发展上着眼

1.精炼研究意识教师身处教育教学一线,火热的教育生活应该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舞台,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广大教师的追求。在平凡但不平淡的教育现实场景中潜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形成观察教育、审视教育的心理动因。对于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形成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都进行教育思考的习惯。

2.锤炼研究能力研究重在过程,重在对行动的思考和改进。中小学教师要加强自我反思,对已经解决了的、悬而未决的、实难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反思。借助反思的工具,分析情境、主体、事件,找出问题症结,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样的过程就是在建构自己的实践性教育,也是培养教师个体实践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