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故事范例

教育教学故事

教育教学故事范文1

关键词:故事教学;幼儿教育;重要性;研究

一、前言

在国家不断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社会大众逐渐将目光聚焦到幼儿教育之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幼儿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故事教学法是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对幼儿进行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不仅能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上,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幼儿还没有对学习形成成熟的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的故事来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还没能掌握过多的词汇,其对语言的使用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比较弱,教师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为幼儿讲解一些语言知识,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语言,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的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教师为幼儿讲《小红帽》这个故事时,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比如讲到小红帽看见大灰狼时,教师可以在语言中透露出一丝害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

三、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幼儿阶段正是语言素养的形成阶段,教师在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提高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使幼儿能完全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还应该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锻炼学生运用语言叙述故事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个故事进行多次讲解,直到学生能将故事的大概内容叙述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请学生将教师讲解的故事转述给其他学生。其次,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遍故事,然后根据故事的情节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故事,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幼儿进行一些互动,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到故事的世界中去。

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

适合幼儿的故事其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其中有很多故事都非常适合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模仿能力。对幼儿进行故事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幼儿能将故事的内容叙述出来,同时也能从故事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幼儿模仿的模板。因此,教师在为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控制自己的语调、表情和动作,将一些故事内容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为幼儿提供一些表演模板,使幼儿能在表演中充分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教师讲到《丑小鸭》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作和表情将丑小鸭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将头向前倾,将两只手臂向后伸,模仿小鸭子的动作,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五、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

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经常会产生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幼儿的想象力特点,并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改编和续编。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生动活跃。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教师讲解到小女孩在梦中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后,教师就先不再继续讲解下去,而是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的结尾。比如,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在被冻死之前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抱回了家。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只是一个梦而已。

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适合幼儿的故事都比较具有教育意义,很多文明礼仪或者思想观念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无法使幼儿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幼儿听,使幼儿能从教师讲解的故事中了解到一些生活礼仪,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幼儿在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幼儿思考如果自己是孔融的话,会如何分配盘子中的梨。幼儿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再继续讲解故事的内容,并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应该尽量孝敬自己的父母,懂得谦让。教师讲完这个故事后,可以请幼儿回到家为家人分配水果,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七、结论

综上所述,故事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故事,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及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本文对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幼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冯俐.故事讲述中声音表情的训练指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7):243.

[2]袁玉冰.论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对推进幼儿趣味绘本阅读的意义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2):120-121.

教育教学故事范文2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幼儿教育;教育方法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其他年龄段的儿童不同,幼儿对一些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所以,为了更好地保证幼儿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将故事教学法引入课堂,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传统幼儿教育的局限性逐渐显露,以下针对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幼儿的学习热情不高

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在这类教育中,幼儿积极参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很多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度不够,导致课堂很难达到让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忽视幼儿语言系统的构建

当前,很多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将重点放在提升幼儿的知识储备和技能上,对于幼儿语言系统、表达能力的培养多有忽视,而幼儿的语言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有时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准确表达出来,这项能力的培养会影响后续幼儿的发展。

(三)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相较于一味地传授知识,保证幼儿有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忽略幼儿的情感体验,导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氛围比较沉闷,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幼儿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在幼儿教育的创新方面做出成效,就需要充分了解当前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传统教育模式在我国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我国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教育理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幼儿教师会下意识地基于传统教育模式开展教学,而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了,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会使各种教学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同时,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也会比较单一和片面,不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单一除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有些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的时候,还会习惯性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下的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乏味,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从而很难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

(三)对故事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的重视程度不足

故事教学法是一种符合幼儿需求的教学方式,将其运用于幼儿教育中能够起到较有效的作用。幼儿教师对新型教学法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课堂的创新性不足,从而影响幼儿的学习热情。

三、故事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选择故事,充分发挥故事对幼儿的引导作用

与其他阶段的教育不同,幼儿教育更加重视启蒙和引导,所以教师在运用故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注重对故事的选择。选择故事时,不仅需要充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需要考虑到故事的教育价值,保证所选的故事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同时能通过故事让幼儿学习一些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起到教育引导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在选择故事前,可以先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绘本故事,通过图文结合的绘本故事,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幼儿绘本的色彩通常比较丰富,读绘本时,幼儿的阅读兴趣会更高,教学效果能够得到保证。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故事的传递性,将故事中的道理传导给幼儿,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故事的画面感

在故事教学法中,画面感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讲解,语言表达方式也比较偏向于成人,导致故事的趣味性和画面感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语言表达方式的重要性,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适合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有效提升故事的画面感。例如,在讲述《白雪公主》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调整结构,多去描述故事的情节和场景,做好铺垫,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展开想象,通过这种方式,提升画面感,让幼儿更好地融入故事中,充分感受故事的内涵,故事教学法的效果也会更显著。

(三)引入游戏活动增强故事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的时候,需要更加重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游戏活动与故事教学法充分融合,满足幼儿的期待和需求,这样幼儿的学习兴趣会更高,同时融入游戏教学后,故事也会更具有趣味性。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角色扮演”这一游戏,找出故事中的角色,然后以分组的形式,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与小组对应的角色,并分配角色台词和任务,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的时候,一方面幼儿更容易理解故事的内涵,另一方面能提高课堂的灵活性,同时提升幼儿的合作意识、配合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在完成表演后,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之前的表演进行总结和分析,让幼儿学会自我反思。

(四)引导幼儿进行故事分享,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关键部分。为了更好地保证幼儿的发展,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锻炼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引入故事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故事教学法的优势,给予幼儿更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分享故事,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故事中,从而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猴子捞月》的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进行故事分享,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深入感悟故事,并且鼓励幼儿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表达出来。这时候,有的小朋友说:“猴子虽然没有捞到月亮,但是它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的小朋友说:“猴子们在捞月亮之前,需要先了解月亮是不是真的,再动手去捞,以免白费工夫。”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并想表达出来。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幼儿教育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合理选择故事、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引入游戏活动增强故事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幼儿进行故事分享等方式,将故事教学法融入幼儿教育中,通过故事教学法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卉.故事教学法在幼教课堂中的巧妙运用[J].小学生(下旬刊),2019(12):15.

[2]任彦洁.故事教学法在钢琴启蒙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音乐,2019(7):51-52.

教育教学故事范文3

关键词:情境;高中语文;古诗词

引言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古诗词教学在整个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考核中也占据重要位置。古诗词教学也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一个难点。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策略来开展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这对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困境

古诗词的内容非常的深奥,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内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有掌握比较多的文化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内容来进行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因为古诗词的教学也很有难度,特别是诗歌意境的分析和解释。这一内容的深入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还需要有较强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所以,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会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古诗词的解读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特别是一些古诗词的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时候需要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要和古诗词的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深入的了解。但是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内容了解都不多,那么就可能出现一些理解上的失误。比如:在《声声慢》的学习中需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分析。如果学生对这些内容不了解,那么就难以比较好的认识作者的创作心境。其次,古诗词的意境难以把握。在古诗词的解读过程中,意境是由意象组合成的。但是意象的叠加与完整的意境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这其中需要展开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每个人的经历、学习情况、生活化境都是不同的,那么形成的想象和联想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诗歌意境在每个人的意识中的不同反映。在理解和分析过程中也就容易出现偏差。再次,古诗词知识的迁移问题。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更注重抽象内容的把握,而抽象的内容是在大量的具体内容中形成的抽象认识。学生掌握了这些抽象的理论内容,再把抽象的内容运用到具体的题型中去。这其中就需要有一个知识迁移活动。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导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畏手畏脚。这些问题都会影响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就目前而言,高中语文古诗词的考核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在这个题目内容的分析和总结中出现了问题。这就导致了学生古诗词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情境建构对高中古诗词解读的影响

情境的建构对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很大的触动。在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建构情境对古诗词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情境的建构能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意象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意象本身带有历史文化内涵,出现在古诗词中就能够给人一种比较深刻的感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写作背景是李煜的国家灭亡,人也被困,此时的诗人回忆故国生活,自然悲从中来。在诗歌中有“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等内容。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月下诗人孤独登楼,往着冷月,回忆故国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在很多的视频中都能够看到。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乐、文字等内容来营造出这样的氛围,学生也就能够快速的了解这些内容。那么,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是人的情感感悟,体会到他诗词中的无可奈何和悲痛难掩。

(二)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情境中有很多“点”是可以触发学生思维的。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具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的深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古诗词,获得比较准确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长恨歌》中有很多特殊的“场景”描写,“回眸一笑百媚生”、“渔阳鼙鼓动地来”等有对应的故事内容,很多内容都成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源泉。教师将这些影视作品的片段运用到教学中,建构合适的情境,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印象深刻的认识。有很多的影视片段本身就包含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接受这些信息内容,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个人的认识和理解。因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他们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三)情境能够开拓学生想象。情境中包含了很多的东西,不少的历史文化内容都包含在古诗词之中,通过情境的建构能够更好的展现出来。意象的堆积不是简单的叠加,能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比如:从《归园田居》中从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情来了解诗人的归隐意识,进而会深入到归隐意识产生的原因。这也就能够学生产生更宽泛的想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高中学生就能够在教学习中形成比较好的理解效果。

三、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情境建构的契合点

在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情境的建构往往是和具体的教学环境结合起来的。在教学活动中,很多的环节都可以进行情境化,引入更多的丰富内容。

(一)导入情境内容。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关注才能顺利的开展教育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在导入环节设计比较好的教学活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情境化,为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奠定基础。比如:在《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的学习中,如果从文字入手可能难以较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教师转换角度,从现代社会“婆媳关系”入手,联系古代女子的命运来建构一个特殊的生活情境,这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更好的探究欲望。这首古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而大部分的诗歌内容都是押韵的,当学生读起这个内容则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那么,教师可以通过选择特殊角度深层次分析,加上趣味性的朗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构建良好的情境。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呈现诗歌内容。在《春江花月夜》这首古诗的学习中,诗歌围绕着“月”来写出了不同的场景。每一个场景都是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情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将不同的场景画面“搭建”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好的认识诗歌中的不同情境,进而形成对内容的深入分析。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比较的顺畅,理解就会更到位。再比如:《雨霖铃》这首词中,上阕和下阕的情境不同,由虚到实。单单从这些字词中难以体会到那阔远的情境。但是,如果把不同的情境建构起来,则便于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通过对人物、意象、情感的追问来深入思考“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情境中的悲伤情感。

(三)在拓展环节中建构情境。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会在最后一个主要部分安排拓展环节,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育的深入。此时的情境建构能够让更多的内容进入到课堂,比如:在《归园田居》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田园生活。拓展中可以增加谢灵运、李白、李清照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一边能让学生发现诗人之间的差异,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就像在与一群古诗人对话一样。这样学习情境的建构往往会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辨析古诗歌风格差异,比较好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建构合适的情境

开展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在高中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就需要在相应的内容上进行设计,组织丰富的材料,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师生要想了解清楚诗歌的创作意图,就一定要深入到创作的生活背影和个人经历方面。那么这就是“知人论世”策略的运用。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底蕴、时代背景等。通过语言、现代技术等手段来传递逆袭。那么学生就能够从作者角度来对诗歌进行理解,比如:《长恨歌》的学习中要讲到“安史之乱”,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资料来认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摧残,自然也就能够更好的认识到诗人创作的心境,已经创作的意图。

(二)拓展想象。古诗词的意境建构是依靠的意象的合集。在意境的建构中不能少了想象和联想能力的支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完善诗句画面,让诗歌情境更加突出。比如:在《登高》这首古诗中可以通过“风、天、猿、渚、沙、鸟”等意象建构一个情境。但是仅仅是这些意象是不能够建构一个完整的意境的,那就需要想象和联想的支持。师生会将个人的生活体验融入到情境中,自然也就能够形成“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枯木黄叶,俯瞰奔腾不息、滚滚而来的长江水”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体会到诗人穷困潦倒,借酒消愁的心态。一股悲凉之情油然而生。想象和联想能够补充诗歌的情节内容,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中虽然对故事情节有一定的描述,但是很多的内容是难以依靠诗句呈现的,像刘兰芝诉说了在婆家的辛劳,没有说婆婆对她的折磨。然而,读者是能够通过字里行间体会到刘兰芝无处申冤的悲苦的。她虽然没有详细的说,但是读者也是可以看到婆婆对刘兰芝的嫌弃和折磨的。这需要联想和想象的支持才能够让故事情节更加丰满。

(三)对比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非常的多,这些诗歌在形式上有区别,在风格上也有差异。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的时候,可以将不同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在不同的体验中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教师可以在拓展的时候将不同的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能够产生更准确的认识。像《赤壁怀古》是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情怀,它的情境是“大江、浪、三国、周郎、樯橹”等。这些意象就能够建构一个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声声慢》则是通过“满地黄花、梧桐雨、黄昏”等意象来展现的儿女情长。这样就能够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诗歌带来不同情境。那么,也就能够更好的提供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现代技术。现代技术的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教育活动中,不少的教育者通过现代技术来建构教学情境。高中语文的教学也是如此。利用现代技术可以让资源的收集整理更加方便,而且编辑材料的时候也就更加容易。像李白的《蜀道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音频文件朗读来形成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短歌行》中可以通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视频来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情境。现代技术的运用让教学情境的建构更加的舒畅便捷,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开展教育活动。结束语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境的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利用教学背景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开拓学生想象联想能力等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就能让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有一个比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向成俊.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

[2]李佼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河南大学2019

[3]周玉红.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

[4]郭春玲.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亚太教育.2015(17)

教育教学故事范文4

[关键词]古代蒙学;知识与道德;中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教育,将其视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事情之一。同时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这些教育思想和文化是人民长期教育探索精华的结晶。继承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形成中国特色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蒙学教育作为自古以来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在民族发展历程中对启蒙教育的艰辛探索,继往才能够开来,只有继承古代优秀的蒙学教育思想,才能够搞好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整理了古代蒙学教育思想的精华,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阐述蒙学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期望能够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对中国特色的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提供有效建议,进而达到促进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初衷。

一、古代蒙学教育思想

笔者通过对古人启蒙教育思想的有关论著进行整理,得出古代蒙学教育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知识与道理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其非常重视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启蒙阶段就将做人应该了解的知识及道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纵观古代的蒙学教材便会发现其中无不贯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将育人的教育思想理念蕴藏在教育教学中。如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1]。这句话的意思: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通过12个字,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同时将做人应该具有的天性及教育对人后天造成的影响这一道理都明确地表达出来了。又如被称为百科全书的蒙学教材《幼学琼林》,里面包括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知识,还有许多蕴藏着深刻做人做事道理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内容,可谓是古人启蒙教育做人与做事最完美的结合。以“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2]为例,蜀犬吠日和吴牛喘月等作为成语和典故,囊括了丰富知识的同时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巧妙地将知识教育与道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弟子规》也是我过古代著名的蒙学经典教材,如“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3],古人在开头几句就将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道理及知识完美的展现出来了。古代很多蒙学教材的共同思想理念就是让学生从刚接触正式教育起就将知识与道理完美融合起来。思想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知识与道理相融合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思想的行动指南。

(二)侧重做人的教育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文化教育为核心,兼收佛、道等各家学派思想文化。各家思想文化的共同点都是教人如何做人,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实就是做人教育。做人教育是我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教育传统,也是我国古代一切教育的目的。如古代儒家《大学》中的8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修身,而修身其实就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做人教育。8条目无论是分开来看还是总的来讲其欲阐述的意义都是以做人为根本目的的,提倡修身之道。蒙学教育也是始终以教人如何做人为根本目的,如《三字经》中有“人不学、不知义,幼不学、老何为”[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进行学习,就不能够成为真正的自我。小的时候不进行学习,等到长大后什么也干不成。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学”不仅仅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泛指后天所接受的各种习染本领。通过教育达到做人的目的,其实就是做人教育。蒙学教材《幼学琼林》,从人类社会的各领域阐述了做人教育,如“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5],这些成语典故其实就是通过古人做人的方式方法来教人如何做人,都是在进行做人教育。《弟子规》通篇都在阐述如何进行做人处事的教育,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6]等,这些知识看似浅显易懂,其实都在宣传如何进行做人。蒙学关于做人教育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提到的这些方面,而是蕴含于古代一切蒙学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三)注重人类文明传承的教育内容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拥有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于其非常注重对本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优秀文化地继承,这一点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其中教育方面最为突出。蒙学的教育内容便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十分注重对人类文明的传承。蒙学教育内容多是对前人积累的智慧进行总结归纳,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进行表述,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人类的精华能够方便快捷地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可见,蒙学在民族文明传承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谓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载体。如家喻户晓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在这本书中随处就可以发掘到有关人类文明传承的内容,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7],就是最好的例证,通过简简单单的12个字将孟母善于通过教育环境的改变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自身教育子女的母亲形象展示出来,蒙学教材以这种方式将人类文明继承了下来,同时也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的作用。又如《幼学琼林》里的“《大学》首重夫明新,小于莫先于应对。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8],寥寥数语便将古代教育典藉《大学》及其阐明的事理展现了出来。再如《弟子规》中提到的“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9],通过简短的12个字告诉人类应该怎样传承人类文明。不难看出,蒙学做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注重的人类文明传承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

古代蒙学的一大特点是非常重视字的教育,其将教会学生掌握汉字做为教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形成了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蒙学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可以从多方面体现出来。从蒙学教材的名称及编排均可以看出其非常重视汉字教育,如3字连在一起的《三字经》《弟子规》,二者都是通过3个字的句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如4个字连在一起的《幼学琼林》,其通过4个字连在一起的句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类3个字和4个字连在一起的句式的教育较容易帮助学生记忆,且这些教材非常重视从易到难的编排理念。从教学过程来看,传统蒙学的教学都是教师读一句,同时要求学生字正腔圆的跟着教师读,且必须能够准确无误的读出来,直到能够读得滚瓜烂熟为止,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另外传统蒙学教学还非常重视习字的教育,如对学生习字的坐姿、笔画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还规定了习字的顺序:先临摹仿写、后自己写。文字作为民族的符号,重视文字教育,将文字教育视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确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

(五)重视学生实践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

古代蒙学十分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如宋代的大儒朱熹,就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过“学问需要你自己去学,某不过是个共同商量的人”。重视学生实践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还体现在蒙学的写作教学之中。我们知道古人非常乐于并善于写文章,其基础多是在蒙学阶段打下的,具体体现在古代蒙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启发学生将现实所见所闻用文字表达出来,如对对子,均是从现实中取材进行对,好处在于可锻炼学生运用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果没有对现实的仔细观察和体悟,便很难写出富有真实情感的语句。另外,古代蒙学注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用在生活和学习中,激励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这在《弟子规》《三字经》等书中都有体现,特别是教育学生为人处世规范的《弟子规》,先生将规范、做人的要求等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体悟和提高。

二、古代蒙学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贯彻落实育人理念

各级各类教育中,教书与育人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对中学来说亦是如此。随着高考改革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且将语文分数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30分,这便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师、家长等群体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特别关注学生在语文科目上的分数情况。处于基础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学得到重视本是一件好事,但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单纯为了学生考试分数而教的突出问题:教学跟着考试走,考试怎样出题,教师就怎样教,如教师在教学生作文写作中就流传着龙头、猪肚、凤尾等“投机取巧”的教学方式。这是典型地过分追求教书职能而忽视育人职能的教学模式,解决途径之一就是将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将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践中呢?首先,学校等有关部门应认识到中学语文教师育人职能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育人方向进行正确地价值引导,可通过专家讲座、转变教师的量化考核方式等进行引导;其次,教师自身应该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可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先进教育思想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点;最后,需要教师逐渐养成自觉地将育人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的良好习惯。

(二)强化立德树人教育

古代蒙学侧重做人教育的目的与当前教育界所倡导的立德树人教育是一致的。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呢?首先,教师应该形成树人教育思想意识,教师拥有树人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关注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可塑型的人才看,才能够形成树人教育思想意识;其次,教师应自觉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和政策,如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方针等,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中,不但可以扩充学识,开拓视野,同时利于其形成全新的育人自觉性;最后,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将立德树人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三)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民族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符号,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培养能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世界眼光,同时能够掌握建设现代中国所需才能的人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时代使命。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关部门及教师应认识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通过时代需要及语文教学的目的进行思想动员;二是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入发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如文言文、诗词等,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鼓励学生多诵读国学经典三、百、千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古代传统文化兴趣。

(四)重视字词教学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轻视对学生进行字词方面的教学,许多学生存在不会写甚或不会读字的现象。古代蒙学重视习字的教育特色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字词教学有哪些启示呢?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对中学语文字词教学的认识。需要有关部门及教师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字词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遇到生字、生词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字词教学。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字词的习惯,教师可适时地教学生一些学习字词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主的学习字词,这也是字词教学的终极追求。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育教学故事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古诗词选段,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形成,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学习古诗词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有限,再加上语言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难以直接理解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鉴于此,教师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应当讲求一定的方法与策略,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在丰富的诗词教学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古诗词的基本概述

古诗词,简言之,就是指创作于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及其他古文,主要采用古代的语言描述方式。以诗歌为例,按照诗歌的音律角度来进行划分,古诗大致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古体诗的创作不受格律的束缚,如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律古诗等,比如《诗经》《楚辞》、南北朝民歌等。近体诗主要指的是格律诗,产生于唐朝,在创作的字数以及对仗、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例如绝句、律诗等。如果按照诗歌描写的内容,可以分为叙事诗、送别诗、抒情诗、边塞诗以及山水田园诗等。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着历史文明,凝聚着智慧与情感,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教师要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制订教学策略,同时创设各种情境,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获得认知。

(一)深入研读教学目标,明确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诗词课文,也进一步体现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进一步激发并培育广大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并展开充分的想象,加深对内容与精神内涵的理解。因此,要在小学阶段开展积极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就应当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为课程改革的实施确定方向。首先,古诗词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诗词所蕴含的美感,包括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和形式美,在美学感受的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充沛感情。由于古诗词与现代行文结构完全不同,例如平仄、押韵以及句式长短等,使古诗词的朗读和吟诵中能够表现出更强的节奏感和铿锵力,通过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情感,而这正是美学鉴赏的核心。因此,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美的鉴赏能力,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培养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起基本的古诗词感受能力,在诗词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趣。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词通常是以描绘祖国秀丽河山或抒发创作者深厚情感的经典之作,能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另外,引导学生能够基于对诗词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让自己的所思所悟变得具象化,这样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他们的语言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描述出来,或者绘制出来,这样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显性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感悟能力。

(二)更新古诗词课程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人文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也应当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出来,将学生放在诗词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上,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参与诗词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到诗词学习中的乐趣。在传统的诗词教学中,主要停留在字词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内容中心思想的归纳上,新理念的教学应当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促使学生通过诗词的学习获得综合素养的形成,并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古诗词《小池》的学习中,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经典诗歌,通过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地位,在教学中就应当站到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根据古诗词的内容搜集或创作一副能够体现古诗词内容但又是学生身边可见的“美景图”,例如“公园一角”,围绕学生熟悉的画面展开诗词的教学,并在画面中融入一段学生的故事,引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引出相应的诗词内容,学生能更充分地感受到课堂与生活之间的亲切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并且能够对画面以及古诗词内容加强理解,进而促进学习的效果,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对于画面描述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美。

(三)不断优化古诗词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思考力和想象力是重要的素养之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注重诗词背诵与理解的教学目标转变出来,更加注重诗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训练。例如,能够通过古诗词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为此,在诗词学习中应当适当的创意设计。例如,在学习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从思维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第一,思维引导。让学生闭上眼睛回想诗句中所描述的壮观景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性问题“面对这一美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例如壮观、美丽、神奇等。第二,思维迁移。在学生沉浸于美景中时,再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看到的瀑布又是怎样的感受?第三,思维表达。根据前面的问题展开归纳、补充,深度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实现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第四,思维拓展。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更广阔地思考,例如,“在祖国的许多地方还有像庐山瀑布一样美丽的地方,你去过哪里?”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将实现思维引导、思维迁移、思维表达和思维拓展融为一体,形成思维训练的闭环,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诗人的诗人的情感,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现在的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如果只是单纯地读,重复地背,只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对于古诗词教学,一定要要立足于小学生的兴趣基点,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精准制订教学策略。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古诗词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教师应当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面和阅读量。例如,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网络化的学习平台,提高诗词教学的立体感,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学生构建起多元化的交流渠道。学生通过这个学习平台,可以获取更多的优质资源,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认知这首诗,这样要比从单一的角度学习获益会更多。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鉴赏诗歌。教师可以教授他们基本的鉴赏技巧,让他们从诗词的语言技巧、构思方法、主题情感等方面出发,从不同角度得到个性化的认知,并且反复锤炼语言,让自己的语言更精准地表达出自己对古诗词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他们的认知印象也会加深。再如,教师可以以学生为对象录制微课,记录下学生的精彩瞬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鉴赏其他类似的诗文,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认知,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分享活动,确定一个核心的主题,学生事先通过不同的渠道去自主搜集素材,然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逻辑上的编排,这样既可以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可以促进他们对古诗词的内化能力。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举行古诗词分享会,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探讨与交流。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微信、钉钉等平台,让学生在线上开展交流,打破时空的界限,让他们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进一步促进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之一,并将伴随学生终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个人素养,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课,持续增强传统文化教学的吸引力,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史永杰 . 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J]. 新课程,2021(40):21.

[2] 朱晓鸣 . 基于新课改背景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8):3—4.

教育教学故事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初级中学教授中国古代诗词时,其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出一个渐进的螺旋过程。随着初中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变化,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解决了课堂教学的困难和进展,使中学生可以稳步提升汉语文化学习水平,逐步树立完善的汉语思维能力,轻松解决语言问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特征

(一)广泛的教育内容。中学古代诗词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比较丰富。许多古老的诗词中都出现了对我国美丽的山脉和河流的描绘。古代诗词是历史传承文化的精髓。通过深入研究古代诗词学习,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个古老的故事都使中学生对这个国家的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而这个国家长期以来是从不同的方向继承下来的。

(二)教育的阶段性。在初级中学,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但是,初中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古代古诗词教育的心理观念和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具有独特的舞台特征。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古诗词教学具有阶段性和秩序性。对于高中生,教师可以科学地考虑古代诗词教育的阶段,并准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以供中学生课外阅读和当前诗词教学。

(三)教育的时效性。教授古代诗词和语言并不能总是在课堂上取得最佳效果。中学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化课外实践培训教程来促进道德、智力、身体和综合素质的融合。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与同学和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形成正确的道德思维。让学生通过良好的榜样学习,树立更高的抱负和理想。

二、当前中学时期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在中学时期,中国古代诗歌的教学现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太过重视古诗朗诵,忽略了古诗氛围,以致学生无法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其次,学生们忽略了对诗歌的感激之情,而过多地关注古代诗歌的翻译。就像美丽的古代文字一样,古代诗歌是一种华丽的气氛。诗歌必须用感情来理解古代诗歌的含义。但是,在应试教育中,背诵已成为记忆,成为教师传授古代诗歌的主要方式。朗诵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但也可以消除学生对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例如,当教授部分诗歌时,教师会要求学生背诵整首诗,而无须说一句话或使用无声写作来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含义了解得不够多,因此他们对作品中使用的创作技巧一无所知,最终学生对朗诵诗词产生了一定的抵制。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面向考试的培训。为了确保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更多的分数,学生会尽力确保自己能记住它们,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不应被动地获得知识,而应该主动地获得知识。传统教学方法的老化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改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的蕴意与古诗词融为一体。在中学时期教授古诗词,不仅是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而且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能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代诗歌作品的形式、内容和含义之美,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此外,教师必须将传统文化融入古代诗歌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入古诗词的基本方向

在学习古诗词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知识结构、理解力、学习背景、兴趣爱好等,并根据其不同的学习目标制定教育方式。例如,在教授简单的古代诗词时,因学生已经对古代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课程便可以侧重于内容模式并简要描述诗词的形式。随着互联网上新型教学方法的出现,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日益增强。这些传统的教育设施和单调的学习环境已不能满足当前中学生的需求,互联网上的新教育将继续更新中学生可以接受的古代诗词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显示不同古代诗词的背景图片,因此学生可以猜测每张图片所代表的古代诗词。古代诗词学习不是一种机械化的过程,而是将中国知识与生活和表达技巧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人物的英雄成就,欣赏到我国的历史古迹和历史艺术。通过这种方式,中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习得,欣赏到中华民族的耐心和朴素,形成健康的健康思维观念,从而有助于中学生的未来发展。

四、体会古诗词的用词之妙

古代诗歌的韵律感强,节奏分明,很有音乐感。每首诗和句子中的音节都有节奏变化,大声朗读古代诗歌,会感到连贯和流畅。教授古代诗歌时,大声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作品含义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大声阅读来帮助学生识别作者在“抑郁—渴望—矛盾—开放”中的情绪变化。然后通过对关键词和句子的深入分析,学生大声朗读并体验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阅读古代诗歌,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作品形式的美,并更好地理解作品。古诗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必须解释古诗词的含义。在《游子吟》教学中,“意识”和“三春晖”等新词不是真实的物体,因此比其他真实词汇更难解释,因此教师可以简单地对其进行总结。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节录,在最终被采纳之前,都是由专家们决定的。这首古诗不仅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诗词和句子也非常有趣,美丽而经典。中学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并将这首古老的诗词重复给学生展示。通过模仿这首古诗的句子,学生可以在写作上取得重大进展。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通过音乐、视频等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摘录部分著名的句子作为写作材料。通过体现古代诗词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后收集学生的鼓舞性故事,收集手写的报纸、小黑板等活动,并在课堂上积极与同学讨论。

五、品味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在古代诗词中,意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既包含着诗人的主观情思,也包含着客观景物。诗人或词人往往借助多种意象,创造出一个或优美或动人或悲壮或凄凉的艺术情境,让人沉醉其中,形成思想上的共鸣。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中包含的意境之美,从而感受古代诗词的美。意境是诗人创作过程中客观领域和主观情感有机结合的状态。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艺术意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握艺术观念,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深层含义。在具体的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古诗词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境况,对诗词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借助微课、课件、音乐等,辅助诗歌教学,让学生深入情境中,感受诗词中事物的意象内涵,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课程中,教师应着重于描述“月亮”蕴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提供简单的指导和见解,所以学生了解到古代诗歌的“月亮”形象通常代表着诗人的乡愁。通过赏析古代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传统文学的美。

六、领悟古诗词的情感之深

教师在讲授古诗词课程时,往往会通过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歌的背景故事介绍,来讲授古代诗歌的情感或感受。阅读古代诗歌,可以感觉到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在学习了古代诗歌之后,学生们会体会到作者寄托在诗歌中的情感或实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诗歌后,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从而提高写作热情。中学教师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情感变化,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每个人对古代诗歌的感觉都会不同。教师应专注于古诗词句品析,确保学生深情地阅读,以加深他们的阅读印象。这样的情感教育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将古代诗歌传达的核心思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关联,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难度,还使其阅读体验更加逼真、简单明了。学习古诗词后,可鼓励学生用古诗词进行写作,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为了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加深对古代诗歌创作的理解,并体验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苏轼经历了官场上的失意和人生中遭遇的一些苦难后所写的。苏轼生活跌宕起伏,他向往皎皎明月,想回到自然和田野,过上安静祥和的生活,却又不想脱离人世间,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放不下心中的牵挂和思念,其内心的矛盾在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阅读全文后感受诗人的内心感受。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背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必须克服教学困难,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层次地推进初中古诗词教学活动。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真正帮助初中生掌握古诗词的奥秘和诀窍。教师从用词、意境以及情感等方面,展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5(1).

[2]王敏.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

教育教学故事范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文化素养;兴趣;素养

我国的诗词文化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含义深刻,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璀璨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经过历史的沉淀,在今天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发展壮大中华传统文化,并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因此,古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宝库,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并理解诗文大意,使他们通过古诗文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道德情趣,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就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几点做法,希望能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古诗词文化素养不足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网络环境和快餐文化的影响,一些教师的心态变得浮躁,对古诗词不感兴趣,不懂诗词,也不爱诗词,更不用说沉下心来研读古诗词了,这就造成教师的古诗词文化素养不高。教师对古诗词的了解大都停留在教学范围内,古诗词的备课都是以教材和教参为主,没有丰富的诗词文化储备,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文本的深入辨析、释义和扩充,无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思考,这就严重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我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韵律优美、意境深远,学习古诗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但是由于教师对古诗词的价值认识不足,观念上不重视,造成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过程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不当主要表现在重释义传授,轻意蕴感悟,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将生字词讲解、解释词义、语法讲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古诗词所具有的人文因素和审美情趣,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

(三)教学方法程式化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解词释义—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程式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是将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呈现给学生,没有对其内在含义进行阐释,学生的任务就是死记硬背和重复默写,这就造成部分学生不了解诗词的真意义,根本感受不到古诗词的魅力,对古诗词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逐渐失去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四)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不感兴趣

古代诗词的表述方式和现代文有很大差异,所包含的词语和词汇含义复杂,内容也比较烦琐,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在学习古诗词时很难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含义,会觉得古诗词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再加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有限,没有接触过古诗词中包含的大量的生僻字,因此,在学习古诗文之前就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缺乏教师的引导,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古诗文学习很难产生学习兴趣。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古诗词专业素养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现代人缺乏学习古诗词的相关语境,因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教师自身的古诗词素养是前提,学生只有感受到来自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的魅力熏陶,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爱上古诗词的学习。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古诗词专业素养,首先,要丰富古诗词和古典文化的知识储备,教师要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加强对古诗文篇目的诵读,在熟读的过程中仔细品味,反复推敲、玩味作者斟词酌句的艺术特点和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教师只有将这种感受带入课堂,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其次,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多阅读古诗词相关理论书籍,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古诗词理论素养,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才能自信自如地带领学生畅游古代诗文的长河。最后,教师在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储备之后,还要提高鉴赏能力。古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表现形式,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想象丰富、意向深远等特点,要想把握古诗词的精妙,领悟其深邃缥缈的意境,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品读、感悟、实践、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我感知的知识储备,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诗作背景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有40多首,以唐宋时期的作品居多,按照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写景或者叙事类,赞美祖国的美景,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是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思乡之情。三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忧愁、郁结之情。这些古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学生今天的生活相去甚远,造成学生无法体会和感知,产生理解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和创作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对作者有所了解,就能为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打下基础。古诗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教师在教学古诗词之前要先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作者所处的时代,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与作者或者时代相关的典故或者成语故事,加深学生对时代的了解,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作诗时的心情,领会诗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去搜集与诗词相关的内容。课上,采用学生汇报和教师补充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对作者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写作特点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夜宿山寺》这首古诗时,就可以给学生出示李白的图像,问:“这个人喜欢旅行,去过好多的地方,有庐山、敬亭山,天门山等等,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李白!”接下来通过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1.创设良好的古诗学习氛围。教师要通过诵读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古诗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并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和节奏等感悟诗文大意,体验情感,并能背诵诗文。教师可以利用晨读的时间读一读、背一背新课标推荐的篇目,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诵读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学生领读、齐读、接龙等,让学生读出新鲜感,教师还要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此外,还可以通过布置教室,营造古诗词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室里张贴古诗词的书法作品或者古代名家的画像并定期更换,使学生置身其中,始终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2.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诗词往往意境深远,有时候仅仅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述无法描绘出诗词所蕴含的意境,这就形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是难以领会并感知诗文的广博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声音、图画和视频的形式,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意境,使古诗文中简洁精辟的词句展现出“诗情画意”。例如《春夜喜雨》这一古诗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画面感十足,但是由于课堂容量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述是无法表达完整透彻的,这时教师就可以用flash动画给学生展示一副“春雨图”。画面上有青山、小河、斜风、细雨、行人,再配上细雨的“沙沙声”,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表象信息,使学生很轻松地融入“春雨”的意境之中,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诗的意思,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到美的熏陶。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古诗词的创作来源于作者生活的积淀和对生活的感悟,某些古诗词描述的诗境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挖掘古诗词内容和生活的连接点,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也是如此。“古人写诗源于生活,今人品诗用于生活”,我们要将古诗词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语文能力。

总之,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略到古代诗词的奥妙,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2]徐芳英.诵读古诗词是抚慰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3]张泽宏,于楠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师,2013(S1).

教育教学故事范文8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在师幼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称为师幼互动。在我国传统的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在幼儿面前讲,幼儿坐着听教师的讲解,一般采用传授式、问答式的互动行为和方式。这就形成了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不平等地位。故事教学能很好地改善这一现状,教师以故事作为媒介,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故事中去,让幼儿在听喜欢的故事的同时理解并接受教学内容,对所学的知识不再被动地接受,实现“现实的话语环境”。在故事教学中,幼儿获得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能逐渐表达自己的想法。故事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和幼儿的互动能力,还能增进教师与幼儿的感情。

二、故事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故事教学中作品的选择

好的故事作品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作品选得好,故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才有了保证。教师选择作品时,既要考虑到作品的教育功能、熏陶功能,更要考虑幼儿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1]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故事的内容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故事。古今中外的故事,都可以成为选择的对象。但是,要有一定的准则。首先,故事要符合人们普遍的审美情操。有些世界著名童话、中国传统神话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暴力、血腥的场面,如,《小红帽》中,大灰狼吃掉奶奶和小红帽的场面、《三只小猪》中大灰狼被烧的场面、《哪吒闹海》中抽龙筋的场面等等。教师对这些场面要加以处理,用适当的语言概况其情节,使幼儿在接受故事的时候没有恐怖的心理和违和感。其次,选择的故事要关注幼儿智商、情商的发展。如,《小猴和桃子》中小猴子把帮妈妈买的桃子给了饿得直哭的田鼠,猴妈妈知道后表扬了小猴。这个故事讲了一个浅显的道理:要想让别人喜欢你,你得先喜欢别人。现在的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不善于与其他人相处,教师把这个道理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了幼儿,能使幼儿的情商得到培养。因此,在故事教学中选择好的故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注重音画同构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故事蕴涵丰富的词汇,通过教师的引导,将故事与生活相结合,能有效促使幼儿自然理解词汇并运用词汇,从而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场景,才能激发幼儿自主进入故事情节和故事角色,引发生活联想。同时,教师还要在活动中结合生活实际,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而理解画面,让幼儿能灵活地运用故事中的词汇造句、换成同义词等。如《燕子吉吉》故事中“渐渐”一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渐渐”这个词造句,例如可以说秋天来了,天气渐渐地变凉了,也可以说山坡上的大树渐渐变成了绿色。教师还可以让幼儿用其他的词来替换“渐渐”,如“慢慢”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故事中的语言成功运用到生活中,进而让幼儿将书中的语言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了幼儿对语言的熟悉程度和运用能力。异质同构理论早已证实,音乐、文学与美术在个体感知中具有相通性。三者都受个体内在生命情感的影响,因此三者之间可以建立起同构的关系。如把《燕子吉吉》这一故事作为开展故事教学的载体时,教师可以首先构建音乐和美术的同构环境,接着逐步引导幼儿进入这个已经构建好的音画语言的意境中。当幼儿看到原本静止的画面,配着优美清脆的华尔兹音乐时,故事中的“吉吉”就动起来了,飞向光秃秃的山坡上的苹果树时,幼儿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此时,教师再配上讲解,能将幼儿迅速带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产生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为之后的语言学习做好铺垫。

(三)在故事教学中创设多种游戏形式的策略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游戏化教学可以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教师把游戏应用到故事教学中,可以提升幼儿的兴趣,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1.角色扮演类游戏

教师在故事教学中,可以尝试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成角色,让幼儿参与其中进行表演。如,教师可以将《小猪发脾气》讲给幼儿听,待幼儿完全理解故事的内涵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小猪、猪妈妈、小兔、刺猬等,进行故事情景再现。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加以引导,控制住场面,避免几个幼儿争抢一个角色。同时,教师要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不影响故事发展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情节和台词。幼儿在参与角色扮演的同时,能够增强自信心,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寓教于乐中完成学习。

2.抢答游戏

教师在设计故事教学中,可以尝试进行抢答游戏。如把故事《胆小的蝙蝠》设定成抢答背景。以10人的大班为例,教师可以分为五个人为一组进行抢答。首先,教师要大声朗读故事,并且给幼儿充足的思考和整理时间。教师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蝙蝠到底是动物还是昆虫呢”“蝙蝠这么做对吗”等等,让幼儿积极抢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控制幼儿的情绪和保持公平性。幼儿通过竞争能极大地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同组的伙伴齐心协力回答问题能增强幼儿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进而有效地增强幼儿在故事教学中的愉快的游戏体验。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