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论文范例

教育方法论文

教育方法论文范文1

关键词: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网上模拟法庭

一、网上模拟法庭及其特点

网上模拟法庭是一种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计算机设备、移动网络、数字化平台以及其他储存设备,通过模拟我国审判机关的法庭审判环节,进而起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基于网上模拟法庭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全程参与到每个诉讼环节中,并且在具体案例中应用法律条文和法律原理,通过处理案件和解决问题,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巩固法学知识,掌握处理案件的技巧和方法,它对强化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诉讼能力、证据运用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符合我国新时期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网上模拟法庭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网上法庭符合开放教育的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及专业特点,可以有效弥补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培养学生技能与知识点融合能力。借助数字化平台,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网络庭审中,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综合和分析,提升自身各项操作技能,对职业发展具有较大帮助。第二,具有较强的模拟性。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上模拟法庭已经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模拟法庭数字化平台的功能也更加完善和先进。网上模拟法庭完全参考真实法庭的流程设置,场景逼真、流程严谨,从室内布置到席位安排,可以带给学生以肃穆庄严的感觉。学生通过模拟法庭进行角色扮演,能够体会真实的工作情境,改变开放教育的乏味性和枯燥性,进而实现育人目标。

二、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网上模拟法庭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水平较低

网上模拟法庭对数据储存、网络速度、录像设备以及计算机设备要求较高,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但是当前开放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资源和经费不足,导致模拟法庭的效果不佳,难以发挥其实践教学作用,不能锻炼和强化学生的司法技能。

(二)参与人数有限

每年举办网上模拟法庭的次数较少,通常一个学期只有2~3次机会,每次模拟法庭的参与人员仅仅为几个证人、一名被告人、一名原告、两位律师和一位检察官,很多学生不能参与到模拟法庭中,难以达到育人效果。

(三)实践性不足

很多学生和教师将网上模拟法庭视为一场表演,庭审环节成了事先排练好的舞台演出,很多学生在庭审之前将预先准备的台词背好,在庭审中背诵。这种表演痕迹明显的网上模拟法庭不仅无法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诉讼能力,也无法发挥实践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三、优化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网上模拟法庭的措施

(一)明确育人目标

基于开放教育的特点,高校需要明确法学专业育人目标,将培养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以及现代化法律专业人才作为开展网上模拟法庭的目标,以此为基础对网上模拟法庭进行优化和改进。同时,高校、教师和学生要正确认识网上模拟法庭,将其作为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方式,在网上模拟法庭上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全面发挥网上法庭的教学作用。

(二)完善平台功能

网上模拟法庭平台主要由学生系统、教师系统和管理系统组成,三个系统之间数据共享、操作独立,并且具有合作、交流、指导以及信息传递等功能。在开庭审判之前,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做好制作司法文书、查阅资料、收集数据以及了解案例等准备工作。在案件受理、案例退回、审查起诉以及案件起诉等程序中,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理解和整体把握案例资料,学生与教师通过信息平台完成交流和互动,平台给予学生、教师和管理员权限,以权限形式开展教学管理,便于修改信息、交流信息和信息。开庭审判环节,通过双向视频的方式完成现场交互。在模拟法庭中,被告方、原告方和合议庭均有特殊的视频窗口,其他学生可以登录平台观看整个审判过程。法官对现场程序进行有效控制,根据诉讼流程由被告方和原告方进行法庭陈述,学生结合案件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言辩论,起到沟通互动作用。模拟法庭结束后,教师通过查阅庭审笔录和庭审记录,分析和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并结合学生的实践表现和材料内容进行成绩评定,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审理记录观摩庭审过程,也可以利用反馈模块发表个人学习感想和心得体会,对案件和平台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便于模拟法庭的改进和升级。

(三)建设教学基地

建立以及完善网上模拟法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学校要高度重视,并且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购买相关网络设备和音频设备,在每年法学专业课程安排之前,提供给模拟法庭充足的经费,并且制订相关执行计划。同时,与当地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开展合作,共同建立实践基地,全面落实模拟法庭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保证各项实践教学活动有序、顺利开展。

(四)构建师资队伍

学校要结合网络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需求,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达到法学专业育人目标。首先,要积极与检察院、法院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合作单位开展深度合作,邀请理论知识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的检察官、法官以及律师来校兼职实践教师。他们对庭审程序更加熟悉,远程教学中不仅可以将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还能够更好地把握模拟法庭的各个实训环节,起到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其次,要对学校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升级培训,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并主动参与到法律实践中,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教学奠定理论基础。最后,要与相关机构深化合作,将教师送到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丰富工作经验,进而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扩大应用范围

首先,法学专业课程较多,但目前只有民法、刑法等实体法学习中才会引入模拟法庭,案例较为简单和单一,难以培养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产生积极影响。对此,学校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学校需要在所有课程中引入网上模拟法庭,保证课程的全覆盖性,切实发挥模拟法庭的育人价值。其次,网上模拟法庭不仅要应用于法学专业课程中,还要涉及其他课程,通过普及和丰富视听资源,提升学生的守法意识,丰富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储备,促进其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最后,各地市分校之间要加强视听资源共享,不断突出开放教育的育人优势和教学特色,塑造品牌,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和地区辐射力。为此,我国教育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整合视听资源,提供给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在促进法学专业教改中起到关键作用。

四、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开放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学生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整理、收集以及分析相关案例和资源,可以为实践教学夯实基础,为师生搭设互动交流的有效平台。网上模拟法庭突破了以往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固化模式,教学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可以更好地为成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网上模拟法庭建设初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6):13-14.

[2]陈黎.“个案全过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模拟法庭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7):95-96.

[3]武立栋,钮小静,徐君姬.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6(17):110-112.

[4]崔丽.公安院校网上模拟法庭实训系统的开发设计[J].辽宁警专学报,2015(4):91-93.

[5]陈郑军,王晓君.网络环境下模拟法庭审理的实现[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6-7.

[6]王晓君,郑瑞平,李玲.网络环境下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网上模拟法庭的构建与实施[J].科学咨询,2006(9):55-58.

[7]吴津.开放教育法律实践教学与网上模拟法庭的设计[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3):62-63.

教育方法论文范文2

1.教师单向传授,学生缺少参与

当前,教育学的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筋疲力尽,而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思维焕散,注意力并没有因为教师的辛苦付出而被吸引。这种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传递知识的授课方式,教师付出了辛苦,授课内容也并不缺乏条理与逻辑,而学生却不能感悟与学习到知识。这种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理论教学,忽略实际

不仅是教育学这一门课程,多年来我国的教育现状都存在注重理论教学,忽略实际的现象。教育学并不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僵硬的教学方式可能使之成为学生的包袱,学生可能产生厌学心理,更提不上兴趣自主学习。教师空洞和抽象的理论教学,学生机械的学习记忆与吸收知识,在后续运用过程中遇到问题依然束手无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教育学作为教育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学好或学不好,对后续教育工作没有太大影响。这些思想的普遍存在,加上教师的空洞教学,都导致教育学教学质量不高。

3.重视课程教学,课后活动缺失

大多数师范院校现阶段教育学的授课时间并不算充分,教学状态更是不如人意。教育学在学生后续的教学工作中并未发挥作用,许多学生毕业后对教育学理论知识忘得七零八落,更不用提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到教育学。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是教育学教学内容的问题,不贴近实际教学过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教师授课,学生听,不思考、不讨论、课外不组织练习,学生实践少,教学任务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课外不进行扩展活动,开展实践实习活动。教育学的学习只为应付考试,这就失去了教育学教学的意义。

二、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

1.简化课程教学

教育学教学的改革,首先从简化课程教学开始。教育学拥有数量多而且内容复杂的教材,一大堆的概念、定义、理论与阐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过程,还要注重学习成果。理论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但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以正确的,热情的学习态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因此,简化课程教学,让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有精力参与课堂互动,进行课外活动。小的概念在课堂上一句带过,重点知识花时间、下功夫去琢磨。通过课程内容的简化,降低学生学习负担,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学内容,对实际问题投入精力思考、论证。

2.课堂内外相互结合

当前,教育学的教学内容是被限制的,教学内容被局限于一定的空间与范围内。课堂是单向的授课,课后作业通常也是形式化的思考题或简单的课后感想。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机械的以完成任务为目的,通过下载、摘抄各种途径应付课后作业。其实,教育学也可以是丰富的、多样的、也存在情感与价值。课后活动可以借用校内的文化资源,如课外图书,教育名著,还可以分组进行教学练习,组织讨论教育案例等。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思考活动,课堂内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教育学的印象与理解。

3.改革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的教育学教学课堂大多是无趣的,没有吸引力的。要改革教育学教学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打破现状下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出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拥有明朗的态度,幽默生动的语言,再借助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用生动的课堂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突破传统的教师单向授课,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回答与讨论问题,学生乐于思考与回答问题,这样教学内容更容易被接受与理解。

三、结语

教育方法论文范文3

不同的课程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会有不同,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比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会更灵活,创新能力会更强。所以课程标准的编写很重要,它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等等。我国现代的课程标准已经进步不少,它符合我国科技发展的要求,它的制定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它要求要针对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课程新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学生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把数学当做一种工具,有了数学知识,我们可以进行计算、推理、运用、证明等等,还可以把数学作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为其他学科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还可以把数学看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的一种手段,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拓宽视野。总而言之,有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标准,就有了相应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相应的教学评价等等,同时也会对中学生数学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关于教材编写的思考

教材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与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它是实现教育标准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工具。教材和课程标准一样重要,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可以说什么样的教材便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在符合课程标准前提下编写的教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类教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学生根据学生情况和班级情况自由选择,合理运用。新教材的编写都来自于生活和自然以及社会中的现象,和我们的生活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表现为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到更合理、更广泛的运用。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脱离实际。但是这些问题还要把数学的魅力体现出来,实现数学学科的价值。在新教材编写内容来看,它体现了知识的应用,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了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这比原来的教材要进步不少。新教材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背景,了解作者的编写意图,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关于教师教学的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过程,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是学生提高能力的教学。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想象,适时地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和学生共同合作交流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谈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数学技能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有的教师还达不到这种要求,不能转变教学思想,所以今后还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和学习。在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但是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一位学生,因此,教师要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对教材进行创新,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好教材,发挥它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在数学课堂上得到提高。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鲜亮的图画、生动形象的动画,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数学教学的魅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关于学生评价的思考

教育方法论文范文4

基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想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以“不变应万变”。[1]例如在关于“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清楚等腰三角形和其他三角形的区别:像等腰三角形的边有底边和腰之分,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顶角和底角之分,而一般三角形则没有。这样,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碰到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9,其中一边长是9,求另两条边的长”或“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90°,求另两个内角的度数”时会马上想到要分类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夯实了学习的基础,增强了知识功底,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借助设计一些提问问题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设计一些相对有难度的问题,以锻炼学生应对挫折和困难的意志,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而对于相对在学习中较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需要他们进行严密推理和仔细思考的问题,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习惯。[2]课堂教学是我们培养中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而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拓宽课堂教学途径

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就是,运用多种传递信息的载体与现代教法的最佳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的特点,并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结论,而且还强调通过形象化多媒体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多媒体的教学要求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通过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真实地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呈现出来,提高快学生对知识反馈的能力,进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中学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载体,对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以用现代媒体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学中,这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画函数图像的基本步骤,并能正确的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从而掌握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和辨析不同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由于这节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时往往有心理负担和抵触情绪,因此,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容量,引导学生从多方位的角度去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表达,为后面学习其他函数的图象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把数学问题与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但优化了课堂的教学方式,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而且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四、加强师生感情沟通,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加强师生感情沟通,创建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而且有助于加深师生相互之间的观念与思维的交流,从而真正把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3]第一,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精神要饱满,要有激情,教态要和蔼可亲,使学生减轻和老师交流困难的心理压力。第二,要鼓励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即使学生的回答不是很正确,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与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第三,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坚持利用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做到在生活上关心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中全身投入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方法论文范文5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必修1《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情境式”教学模式用得多一些,必修3《文化生活》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得多一些,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用得多一些,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中“范例式”教学模式用得多一些。同为必修1《经济生活》的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主要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模式,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节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由此而确定的教学任务决定了应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服务于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模式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六步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一类的教学目标也分为不同的层次,比如同样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就把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或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6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前,一定要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特点和教师特点。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使用对象和范围,新课程的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学生的特点是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学生特点主要包括:年龄大小、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例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掌握一些自学方法和思维方法,一般适合年龄较大、有一定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对探究知识有浓厚兴趣、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由具体的教师来运用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的特点也成为教学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教师特点主要包括:性格、气质、知识结构、兴趣特长、教学风格等。比如,同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富有激情、有良好的亲和力和课堂组织能力,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如果学识渊博,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则更适宜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任何教学模式的采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如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教学环境等,是否具备相应条件是教师选择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教学时间也是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有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需要较多的教学时间。中小学的教学时间往往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当受到教学时间的制约时,教师就不得不“忍痛割爱”,舍弃这种教学模式,选择其他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可见,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不能忽视的因素。

运用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选择好课堂教学模式后,关键就在于运用。笔者认为,教师在具体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模式,掌握理论和方法。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实施条件、实施策略、操作程序、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其本身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结构和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比较完善的教学系统。在具体运用教学模式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既要透彻地了解教学模式中蕴含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又要切实地掌握其实施策略和操作方法。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完整性,忽视理论学习而简单套用其操作程序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毫无益处。例如,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但在讨论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教学形式看似很热闹,但教学效果很差,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可见,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运用好教学模式。要立足教学实际,做到有所创新和发展。

教育方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过去可能学生只要简单地背诵记忆一下基础知识就能够考取比较理想的成绩,而这些成绩就能够成为学生被社会所认可的通行证,但是这一情况在当下已经无法适用,尤其是传统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吃力,引发了一系列教学问题,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虽然作为高中教学的一大主课,但是由于社会上轻文重理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因此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生都没有把语文学习放在心上,甚至不少家长更是狭隘地认为孩子从小就学习文字和语言,根本不用专门去花费心思加强语文学习,更不用说去重点探究语文阅读学习了。但是随着有关教育部门的改革措施出台,尤其是提高了高考中语文分数的占比,这使得许多学生和家长都措手不及,急忙寻求补习语文阅读的方法,但为时已晚,只能坐视语文阅读成为学生成绩的短板。

1.1忽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

语文阅读绝对不能只局限在教材课本当中,虽然说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和学者编撰了这一系列的教材供学生学习,但是这几本书中的内容只能说是浩瀚知识大海中的一小部分,学生想要真正获得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如果翻看近些年的高考试卷就能得知,阅读部分的出题内容早就脱离了现有的教材体系,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文阅读,无一不是课外的题材,如果学生只是把精力放在课内阅读的内容学习上,那么在碰到这些风格迥异、内容千变万化的阅读题材时就会无所适从。其实不难发现,学生们所学的教材内容全都一致,单纯在课内想要拉开阅读能力差距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近些年来在阅读部分表现突出的学生无一不是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忽视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一问题不仅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教育理念的缺失,不少教师长期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就是强调以教材为基础,对于课外阅读的部分没有专门的安排,甚至许多教师在发现学生有课外阅读行为时还会进行冷嘲热讽,甚至批评打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应试技巧的传授和教材内容的重复而不是拓展阅读领域上,导致学生的视野狭隘,在进行阅读体验时只会照本宣科地复述传统陈旧的观点,很难给阅卷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和能力提升。

1.2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许多名人的传记中都花费很多笔墨着重强调了阅读对于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当中不少人更是直言阅读是其终生的爱好,所以说,拥有阅读的兴趣不仅仅是一件乐事,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习惯。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体系当中,过多地把阅读和考试联系在了一起,仿佛阅读就是一个功利性的行为,许多教师会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采取强制灌输的做法,使得学生在反感教师教学方法的同时失去了对于阅读的兴趣。阅读并不是一个枯燥的事情,但是其美妙需要学生用兴趣来发掘,如果没有兴趣的加持,学生会把阅读看做是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当中不少人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1.3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

前文已经提到,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大脑高速运转,配合诸多感觉器官来深化自己的阅读体验。比如说,学生需要先利用眼睛来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在大脑当中进行重新组织和分析,借助问题来找寻其中的有效信息,最终通过语言的组织形成有条理的答案。因此,解决一个语文阅读题目的难度丝毫不低于解决数学难题,只有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处理不同类型的阅读题目时更加游刃有余。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却并不重视这一点,往往是为了保证教学节奏的紧凑和教学计划的完成,在抛出问题之后,往往没等到学生进行细致的思考就直接给出答案,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失去了这一次绝佳的锻炼机会。纵然学生可以通过记忆掌握这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但是在碰到其他文本时会变得一筹莫展。

1.4阅读缺乏引导,解读不深入

阅读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从看到文本到阅读文本再到理解文本,中间的复杂过程不是寥寥数语就能够细致表现出来的,在近些年的高考当中,所引用的文章素材往往都来自于当下的文坛名家,当中的思想性非常深刻,文学色彩也极为浓重,在短时间内学生想要完全吃透文章并不容易,如果学生没有适当的引导过程,妄想一次性提取出文章所有的内核,很可能会击溃学生的心态,让其在紧张的情绪影响下变得慌乱,而这种心态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是毁灭性的。

2构建语文阅读高效课堂的策略

随着有关教育部门出台新的课程标准方案以及进一步加大语文在高考中的比重,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也打碎了许多人轻视语文学习的幻想,在未来的语文教育当中,阅读的比重只会越来越大,如果广大教师和学生再不在这一部分倾注更多的精力,那么就很难在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取得较好的结果,更何况阅读部分的学习与语文的综合学习能力紧密相关,换句话说,语文阅读学不好,其他部分的学习也很难取得较大的突破,只有破除当下语文阅读教育当中的种种问题,才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扫清障碍,才能够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做出贡献。以下是具体的应用方法介绍,希望能够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2.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外乎依照课本照本宣科地进行诵读,配合一定比例的板书进行知识的讲解,最后开展题海战术,通过大量习题的训练来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这样做虽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塞入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但是其效率却不敢恭维,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太过于单一和枯燥,如果实地走访就不难发现,不少教师的阅读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个个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于自身在教育体系当中的角色定位并不准确,每每都把自己看作是高于学生的存在,进而肆无忌惮地对学生进行强制的灌输,即便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也毫不顾忌,让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失去信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应当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设身处地地想象假如自己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内,是什么样的反应,相信这一过程对教师的启发比千言万语都有效得多。其次,教师应当适当地在课堂氛围的营造方面花费精力,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便是提高师生互动的频率,当然,师生互动的基础是彼此尊重,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平时的架子,深入学生当中去,倾听学生真实的学习诉求,然后反映在自己的教学设计当中。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好教学工具,比如说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许多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室当中都配备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单单依靠教师的语言和文字想要体现丰富的阅读内容非常困难,而使用多媒体工具则能够借助大量的图像和音视频来拓展教学空间。

2.2重视课前预习工作,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前文提到阅读的理解困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工作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在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好下一节课需要预习的内容,然后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可以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材料中所提出的问题和思想内核可以做提前的思考,如果说在预习过程中存在问题,那么也可以在下一节课上课时提出,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而不必过多地占用课上时间。

2.3通过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由于过去的教学活动大多都由唯成绩论所主导,在整个应试教育的框架内,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的学习行为要强调收获,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强调效果,只要是那些短时间内不能够看见成效的教学方法统统被弃之不用,这样做的直接后果便是教师和学生都只会投机取巧,过多地把精力放在成绩的提升而不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进而使学生逐渐变成考试机器。虽然说要批判功利性的教育方式,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要陷入无序化的陷阱,事实上,带着问题去阅读是加快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效率的好方法,通过预先设定问题,学生可以不必完整地阅读文章就能够获取其中的内涵,剩余的时间为学生的细致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其更加从容地完成阅读过程。

2.4引导学生之间开展学习合作

分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阅读积累,即所谓的一加一大于二,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成绩的不同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组内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然后进行细致的分工,拥有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阅读任务。比如说,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就负责抓住文章的深刻内涵进行解读,而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负责对文章的细节进行记录。通过彼此的合作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分享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储备,彼此之间的意见交流更是可以加强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鉴赏能力,是不可多得的良好教学方法,值得在实践中进行推广。

3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提出在语文阅读领域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并把中心从对学生的成绩要求转移到了阅读能力的提升,希望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学会如何阅读文章,而不是盲目地套用死记硬背来的公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教师应当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不要再像过去一样以唯成绩论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思想,这样所教育出的学生不仅能力低下,在进入社会以后也很难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博识.从“群文阅读”到“群文写作”的教学延伸[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0(9):60-62.

[2]荣维东.基于思维提升的鉴赏评论写作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20(9):32-38.

教育方法论文范文7

(一)教学观念较为陈旧

新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转变,而且学生也和以往的学生在思想观念以及认知水平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当前依然有教师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在内心中仍然将初中语文教学看作是教和学的关系,教师只要负责教学就行了,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原有基础、学生兴趣基本上不做了解,这些初中语文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只要做好传授者就可以。而下面的学生如果长期受其交易模式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只会机械地应付和照搬教师所讲内容。此外还有许多初中语文教师认为让学生学会初中语文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对知识大量重复地记忆,以为只要初中生能够多次重复地记忆就能够将初中语文知识点掌握理解,就能够吸收消化。这种和新时代教学理念相违背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不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以及潜在需求,更是没有重视学生学习的成长规律,完全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意识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会让学生认为初中语文课堂就是一个乏味枯燥的过程,让人难以提起兴趣,不仅影响了学习质量,更是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因此,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不能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究其原因就是初中语文教师不能跟上新时代,不能及时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没有领悟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课改精神。

(二)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严重

新时期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切以应试为主,只要是考试考的内容和要求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就重点讲解和训练,假如是考试不考的内容和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基本上就是忽略不讲。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的培养,而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依然对学生实施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占据大部分的时间来讲解课本上的内容,之后对学生就易考内容进行提问,最后对于重点知识以及易考内容布置许多作业。此种教学方法完全不适应新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使得初中语文课堂完全由教师来把控,学生只能被动照做,不能进行主动学习。这样造成的后果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更是让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三)教学内容不符合时代,单调乏味

新时期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世界观、价值观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思想更加灵活,想法更加新颖,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有了新的需求。新时期如果像之前那样对待学生,绝对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当前一些初中语文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一变化,不承认新旧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讲授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没有时代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一长,初中生会因为对语文新知识的需求和新时期的求知欲无法满足而逐渐对初中语文课堂产生排斥感,不仅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无精打采,更是对这一科目失去兴趣,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

二、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念

新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因此,只有初中语文教师改革教学观念,才能转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师的教学态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教学态度,能够使自己的教学态度符合新时期教学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不好的教学态度,例如,认为让学生反复记忆就能够提高学生成绩,认为成绩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的态度,教师拥有这种态度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反而会让学生的语文成绩下降,对语文学习产生反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

(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育方法论文范文8

大学语文之所以不被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对学习语文课程对于学生、国家甚至整个民族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一个普遍的认识是:目前就业形势那么严峻,教会学生生存工作的手段更为重要,至于语文课就少开甚至不开了,再加上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开设了12年语文课,到了大学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大学语文只是中学语文的延续,甚至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然而一个民族之所以得以保存和延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语文课作为国人学习和掌握本国语言和文化,培养其高尚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在民族特性的保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培养和学习是长期的、终身的、潜移默化的。大学和中学作为学习和培养的重要阶段,在人的综合素质的养成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

总体来讲,大学语文课是大学里最重要的一门课。这门课在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等各个方面的强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的核心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综合素质的竞争。在新的形势下,大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归纳起来就一句话: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基础教育由于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制度的原因,在学生的思维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注重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多年的标准答案让学生习惯了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思维模式。学生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十分的简单,说好听叫单纯,说不好听的叫傻,这样的人到社会上是会吃亏的。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面对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标准答案,他需要学生走出思维的直线模式,敢于创新,敢于发散,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文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中:在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和文章的意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对历史名人的思想和成就进行介绍时,引导学生结合当代生活的实际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是文化素质课。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学是人类思想的营养剂,不懂文学的人,思想难免会“缺氧”,一个文学素养差的人,其创新能力必然很差。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不论是科学巨人,还是思想泰斗,凡是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莫不得益于扎实的文学功底。不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味地教给学生实用知识,就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干活的机器。大学语文可以通过大量的优秀作品的欣赏和历史文人们的思想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学沉淀和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原动力

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学生的人格,赋予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比教给学生实用知识和培养学生现实的技能更为重要。一味地强调传授实用技术和培养实用技能,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短期行为,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终身学习能力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再好的大学也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中要用到的全部知识,更不可能培养好学生一生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尤其是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新技术层出不穷,终身学习能力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在这两个能力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大学语文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程,如何让我们的文学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如何让学生在每一次课上都学有所获,笔者都做了一些尝试和探讨,归纳总结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在教学理念上,树立大语文观,确立“文学即人学,语文即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育为本,理念先行。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么成为“高四语文”为高中语文补课: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分析文章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老手段、老路子、老方法,千年不变;要么最求时髦开设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学生学了一大堆,换个时间、换个形式啥也不会;要么纯语文、纯文学,满嘴之乎者也,迂腐到家、惹人笑话。只有把语文融入生活、融入时代,把语文知识和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把文学知识和学生做人做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思想,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审美性的课程特点。

(二)在教学目的上,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高考体制下,我们对语文、对作家、对作品进行机械式、肢解式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学生读书也比以前少了。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把短期目标定在“重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上面,其实这也可以达到长期的效果,只要有了一些兴趣,学生学习就可能变被动为主动。长期目标可定位在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上,这是为了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感性的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甚至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生受用。大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刻地接触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成为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支撑他们精神的文化,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在教学内容上,选取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作品,一定要让学生开卷有益

目前,大学语文在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语文课功能的发挥,给人们造成了这门课似乎可有可无的错觉。目前国内出版的大学语文课教材有一百二十多个版本,起码有九成以上质量不合格。有的教材错误颇多,有的教材内容空泛,思想单薄,选文规范性差等等,各种问题都十分严重。因此,选取规范的教材、选取经典的对学生各方面有帮助的篇目进行教学十分重要。此外,各学校还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编著一些适合专业特点的课外阅读物,如:《三字经》、《百首经典唐诗选读》、《百首经典宋词选读》、《百篇经典散文选读》、《百首经典歌曲选唱》等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增加语文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灵活。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材不断出现,它们具有的大信息量,视听结合,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等特点,大大地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服务也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于是许多老师开始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味的追求新奇:动不动PPT,动不动多媒体,非常时髦。但我们恰恰忽略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讲授,不能代替师生间感情的交流,也不能代替老师人格力量的熏染。所以我们必须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观看相关影片、记录片,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通过在课堂上增加讨论时间,多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通过在网上开辟各专题论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成立读书协会,增加讲座.组织辩论赛、诗歌朗诵、对联、集句,表演话剧等等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地增强语文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传统教室、书本、粉笔的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走出课本,走出教室

首先,把课文讲解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我们在课文讲解时要改变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把文章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名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实感受语言的美、语文的魅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把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语文虽说是感性的,但文学知识是抽象的,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和容易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语言和写作知识与技巧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最后,把文学思想的熏陶和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传播、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要让学生在各个经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在各种文学思想的讲授和传播中,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种感染和熏陶一定要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一定要把这种思想和情操化为学生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