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发展论文范例

交通发展论文

交通发展论文范文1

交通产业是为社会交通运输需要而服务的产业,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在低碳经济下,交通产业未来的发展应该将不断改变自身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量,提高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水平等内容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在此思路下合理的制定发展战略目标。事实上,当前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交通模式仍然是采取的传统的机非混行模式,机动车的燃料也较为单一,燃料的使用效率不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城市车辆拥堵现象严重,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交通产业的低碳发展,也阻碍了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基于此,笔者认为,目前交通产业应该将节能减排作为主要的发展战略手段,对产业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低碳发展。主要包括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的配套设施、实现交通运输产业的高效运作、加强交通设备制造产业的节能减排管理等三方面内容。

2、低碳经济下交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

2.1积极发展低碳燃料

目前机动车辆的燃料普遍使用汽油、柴油等高碳排放量的燃料,燃料结构较为单一,这是影响交通产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此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下,交通产业首先应该从发展低碳燃料入手制定发展战略。目前可以用在交通行业的低碳燃料主要有乙醇、生物柴油、天然气、太阳能、电能等等,这些燃料的含碳量较低,若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则势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碳排放量高的交通产业现状。虽然目前低碳燃料并未得到普及,应用范围也较小,但是其应用前景十分可观,需要我们进一步极大研究力度,开发并普及更多低碳燃料。

2.2提高车辆燃油的经济性

要实施这一战略,需要燃料和车辆结构两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方面是要积极利用先进科技研发可再生燃料和低碳燃料。一方面要对车辆的传动装置和驱动系统进行有效改进,使其在运行中所受到的滚动阻力进一步减小,增大发动机的运行效率,提高燃油燃烧效率,从而实现低碳排放的效果。在当前零碳排放燃料还未全面推广的形势下,通过提高车辆燃油的经济性无疑是一条非常可行的发展途径。

2.3减少高碳强度的出行

目前我国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高碳强度的出行率较大,在此情况下是很难促进低碳排放目的的实现。为此应该采取减少高碳强度出行的战略措施。包括引导人们绿色出行,多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或以自行车、步行等慢速交通系统为出行方式。

2.4提高运输系统效率

提高运输系统效率战略是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优化整个运输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达到减少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运输系统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因交通拥堵而导致的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个小数目。有效的交通管理手段和拥堵缓解政策不仅可以达到减排的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巨额资金的投入。

2.5碳收费

为达到运输产业的减排,碳排放与碳交易的收费政策是必要的。增加整体碳经济的花费,通过碳排放与交易或是碳税,为消费者和商业减少C02排放提供经济刺激。碳收费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前提下,减少运输部门碳排放。对价格政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高碳出行替代选择的有效性,这些替代选择包括使用低碳燃料,购买燃油经济性更好的车辆,使用公共交通或城际铁路,远程办公,合乘,发展减少长距离出行紧凑用地模式。没有替代选择,消费者就不得不而对高消费或是降低生活质量。通过减少出行需求、鼓励低碳燃料和节能车辆的利用,碳排放收费政策影响上述所有战略。

2.6系统性

交通产业是一个系统,在整个社会实现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系统的观点要始终贯彻其中,各学科间研究和技术调度促进节能减排的最终实现。例如,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每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5000,但小汽车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同样,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巨大,运营时所有的设备都在运行,从此角度轨道交通本身是高碳排放,但它可以为社会服务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减少整个社会碳排放的角度看,它是环保经济、低碳排放的。新能源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但节能减排的效果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资金的投入。

3、结语

交通发展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交往理论;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交往理性

学校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音乐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源自二十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是仿照西方学堂的教育体制所设立,这使得西方音乐教育体制桎梏中国音乐教育体制至今。中国音乐文化在教育中失去其“主体”地位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缺失现象,亦是中国音乐教育裹足不前的内因。本文立足于交往理论的核心内容,将视野转向音乐文化的“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以及“交往理性”上,旨在追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发展的新方向。

一、“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

中国音乐教育起源自学堂乐歌,实际就是西方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复刻。这种教育模式使得西方笛卡尔式“主客二分”的传统认识论哲学深入中国音乐教育的体制之内,表现为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之间主体与客体、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分离。用西方的“重音、速率”等概念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中西音乐文化“主客二分”的现象,使用西方记谱原则难以记载中国传统音乐中每一个单位声音的变化,这样记录下来的音乐也就不算是中国传统音乐。管建华先生认为,在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文化使用西方音乐本体作为学习的基础存在着负面效应:“一是现代性压迫下的音乐教育的问题;二是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中心与边缘的问题。”[1]与西方传统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心性”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所谓“心”,引用钱穆先生一段话是为“重在器上,心受限止。不得自由称心以成声。练习技巧,愈见工深,心则全在器上,乃更不见其本心之存在矣”。[3]中国传统审美注重“心”的重要性,以人的感受为本源且注重情感,区分于西方“远离本心”、标准化、统一答案的教学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若想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存有一席之地,需解决音乐教育中的“主客二分”现象。哈贝马斯认为“只有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算得上关系”[2],两者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时才能对话,“主体间性”就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反映在音乐教育上也是如此,外来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互为“主体”关系时 , 二者方可共存,体现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对话、交流、与理解上。现今学校音乐教育中 , 有部分学校开设地方传统音乐课程的兴趣班或其他课外活动,这本身是传统音乐发展的一种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作为“兴趣班”而存在的传统音乐课程,其本身是附加的,不是中国音乐教育体制的“主体”。学校音乐课程,由西方主体转向中西音乐文化的“主体间性”关系,是中国现阶段学校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问题,也是其发展的方向。

二、“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

现代性思维将科学主义带入学校教学之中,将准确、唯一的“答案”作为教学的准则,其本身就是被科学世界蒙蔽的教育。然而随着后现代思想的出现与其对现代性思维桎梏的打破与颠覆,胡塞尔的现象学将“生活世界”带入研究之中,旨在悬置自然科学所依据的自然世界。“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以“人”本身的世界为基础,反映在教育学上,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学要求我们具备一种解释能力,以对生活世界的现象作出解释性理解,其最终目的是理解与孩子共处情境之中的教育意义。”[4]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韵味”传授给被流行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浸染的学生,这就存在需要将学生的世界由“科学世界”转向“生活世界”的问题。人的视角可以随着思维改变,恰如石中英所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镜式’的反映,而是社会的建构;不是‘全景式(panomic)’的,而是‘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的。”[5]在学校教学中,中国学子存在一切皆以考试成绩优先的现象。反映在高校音乐入学考试中,不管是学习民族乐器还是西方乐器,抑或学美声歌唱或民族歌唱的都须经过西方“小三门”的音乐理论考试。用“外语”作为中国音乐高校入学的“普通话”,现今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为了通过学校考试,只能强行将视角投向“视唱、练耳、西方音乐基础理论”,这些难道就应该是中国音乐高等学府入学规则的唯一标准吗?这些不外乎是“科学世界”对中国音乐教育的蒙蔽,是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压迫,是中国传统音乐价值观的缺失问题。戴维•埃利奥特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中,认为音乐是行动的反思和批判的反思行动,要将音乐当作 一 种 社 会 实 践, 是“ 为 人 们 的 全 面 发 展(holistic development)所做的审慎的、关怀的思想与行动”。[6]这种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被定义为“交往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7],音乐是人类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强调人的主动参与。中国音乐文化现在还处于现代主义阶段,一切新的音乐文化(包括外来文化、新文化)都蓬勃发展,但中国本身的传统音乐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忽视了“人本身的多样性”。音乐教育需得立足“生活世界”中,使得音乐教育孕育于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中,才能立足根本。还要“固本培元”,不仅要尊重传统音乐文化,也要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融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道路之中。

三、“技术理性”到“交往理性”

中国音乐属于地区性音乐风格的文化体系,中国音乐教育的体系应能够传承中华民族各地区的音乐风格。而现存中国音乐教育的体系是对西方“科学理性”音乐教育体制的沿用与发展,不能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技术理性”在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部分方面:

(一)课程开发范式的狭隘性问题。泰勒式以“技术理性”为核心的课程开发范式的知识选择是以西方音乐知识为主,存在于各大专业音乐院校的入校考试内容上,西方理论、视唱、练耳(俗称“小三门”)成为考试的主体。而在西方理论体系的考试内容中培养出来的大批中国学子在西方音乐的熏陶下成长,忽视了中国音乐的本土性,导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性缺失。

(二)文化理解性缺失问题。音乐人类学中提出将音乐作为文化的核心概念,各国不同的文化使得文化具有多样性,又因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多元文化交融成为现今跨文化交流的必然现象。但是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我们处于中国的母语环境之中,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为有机本体,与西方机械本体大相径庭。这使得我们现在学校音乐教育所用的课程范式还是音乐学学科范式(西方),这无法融合于我们的母语环境,造成理解缺失。

交通发展论文范文3

关键词:模拟情景化;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实践教学

一专业特点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决策创新能力的交通管理卓越警务人才,这就对本科四年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教学的传授提出了较高要求。交通管理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动态性较强的专业,涉及交通管理及交通工程两个方面,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开放性的大系统[1]。而交通管理工程就是利用工程、教育、执法等手段,正确处理道路中的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交通尽可能安全、畅通、和谐发展。因此,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一个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兼顾“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2]。因此,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教学需进行探索与改革,为学生提供多种交通环境下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的虚拟应用、交通状态评估与应用效果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性决策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关键。

二课程设计改革目标及内容

为了立足于培养综合决策性创新人才,从整体的高度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努力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门专业课知识,制定最有效的区域交通管控措施,并能够运用交通仿真软件对模拟情景化的管控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价。实践教学的具体改革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增设交通工程类综合实验课程设计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开设交通工程学、道路交通控制学、交通组织与规划、交通建模与仿真等基础专业课程,且每门课程均设置部分实验实训课时,但各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之间交叉融合性较差,且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过于简单、单一,缺乏一套完善的解决交通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系的培养方法。因此,需要增设交通工程类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以实际交通问题为例,开展实际道路网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门专业课知识并应用于公安实战业务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制定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地方院校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过多对案例进行复制模仿,实践性不强。因此,基于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自身特点,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公安实战经验,制定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创新型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对知识点融会贯通,采用多名专业老师搭配授课对课程设计进行模块分解,选取真实情景展开交通管控措施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方案。

(三)构建情景模拟化下的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设计

由于实际交通的不可再现性和不可实验性,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普遍偏重理论性,缺乏应用性和实战性。以宏中微观交通仿真软件为基础,构建情景模拟化下的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交通环境下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的虚拟应用、交通状态评估与应用效果评价,提升学生对交通管控的综合决策性创新能力。浙江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设计可依托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验室、大数据架构的公安信息化应用部级重点实验室对制定的方案进行模拟情景化评价,并对优秀案例采用多媒体、微课程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参加公安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三课程设计效果评价

课程设计改革针对2013届交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由于专业课程在第二学年开展,专业实习在第三学年开展,因此,在第四学年第七学期期末增设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设计,为期两周。课程设计选取真实情景展开前期交通调查、交通管控措施方案的制定及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真实场景对方案进行评价,并对优秀案例采用多媒体、微课程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对于学生解决交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效果较好。以2013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与2012届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可明显发现实践课程设计改革及实施后,工程设计类的毕业论文比例增大。同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交通仿真软件VISSIM等对交通调查结果的分析及管制措施实施方案进行评价的比例大大增加,改变了原来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建议分析层次。

四课程设计实践效果分析

(一)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交通调查与分析”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情景化实践课程学习,了解了现场交通调查需要开展的具体内容,并积极参与到实际路通状况调查中。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运用已掌握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数据分析以及文字处理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中。同时也从中对CAD制图软件等技能有了新的认知。在开展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学生可以配合指导教师开展交通调查前后的各项工作。主动参与到调查表格、实际测量以及绘制等工作中。通过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设计,此节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并提升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设计,可以最大化弥补了以往开展交通调查时内容单一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通过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课程设计、论文撰写、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在实践课程中,学生会自发性的进行合理化分工合作完成各项交通调查和数据处理,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国才队合作意识。

(三)提升论文撰写质量

在开展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同学坚持在路口开展10多小时的观测,而且所有调查数据都非常仔细。当遇到疑难问题时,会自发性地开展小组讨论,并在老师指导下来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并实践课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处理信息进行了小组讨论,并严格要求自身的图形绘制要求,论文结论中的问题分析以及解决办法都具有非常高的质量,符合毕业论文的各项要求。

(四)增强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课程设计改革,许多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了解了不同类型交通调查流程以及详细内容。尤其是通过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学生掌握了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快速地找出路口、路段交通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查询资料以及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分析,为其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

(五)提升学生讨论问题主动性

在完成相关课程设计论之后,专业课程老师采用分组讲评的形式对学生论文进行了讲评。许多学生在此环节中,充分了解到了自身论文所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提问题,并创新了新的观点。通过师生、生生讨论的方式,积极参与到相关专业课程设计的各项工作中。

(六)提高了实践课程实用性

为了增强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设计实用性,在完成课程设计后,积极与一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深入交流。同时,组织学生与交通调查的路口管辖中队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对实践课程安排的路通流组成与运行状况进行了了解,让学生掌握了汇报交通调查数据分析结论及路通管理措施改善建议的流程。此外,通过对其路口所存在的交通问题开展讨论,并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改进建议,很大程度上的加深了对交管业务的进一步认识。

五总结与展望

大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3]。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基于自身特点,更加需要培养具有综合决策性创新能力的交通管理人才。要培养符合公安实战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构建基于情景模拟化的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多种交通环境下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的虚拟应用、交通状态评估与应用效果评价,提升学生对交通管控的综合决策性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2]徐程,李涛,陶靖.CAD技术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7,19:115-117.

交通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词】地方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交通设计;道路设计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检验。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主要是运用四年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完成交通规划、交通设计、道路设计或撰写专业论文;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图纸、手册和编写设计技术文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踏实、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全局观念和经济观念。鉴于地方院校的独特性,有必要对其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的毕业设计组织形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完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毕业设计问题分析

近年来,佛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对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我校及时增设交通工程专业,于2013年正式招生。本校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在广佛地区,从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组织等工作。现有两届毕业生,共70人,其中2013级36人。2013级毕业生中做毕业论文者28人,主要对佛山市的常见交通问题进行阐述,如佛山市禅城区交通需求预测及分析,一环高速化对沿线区域交通组织的影响研究等。选做设计8人,主要进行公路初步设计。从提交的成果来看,设计成果质量更高一些,论文的水平普遍较低,如前期资料采集不完整、数据处理分析不充分、问题分析不到位、理论探索积极性差、创新能力不够等,甚至还存在抄袭、拼凑现象。鉴于2013级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对2014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按照以做交通设计为主,做道路设计、论文为辅的方式开展,控制做论文的人数在10%内。

二、选题要求

题目应尽量结合实际,具有使用价值,一人一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题目的难易程度和份量要适当,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题目类型分设计(交通设计、道路设计)和论文两部分,其中交通设计包括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和新建设施型交通设计,推荐进行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主要以佛山市本地的道路交通设施为对象,围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开展交通设计;道路设计资料来源于当地设计院,主要进行市政道路设计;论文主要包括对新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的综述和探索,对已有理论或技术的拓展,对已有理论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综合运用等。本课程改革主要围绕交通设计进行,下文对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流程进行了重点阐述。

三、主要内容及设计流程

1.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选取佛山市本地已通车的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选择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区域、一条道路或者是某个大型复杂节点,选择的道路应该满足以下三点要求:(1)区域:四条主干道路(或交通功能较强的四车道次干路)围成的区域,或者是本地交通复杂的老城区;(2)道路:道路应为次干路(双向四车道)及以上道路,应包括至少4个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有公交站台、出入口等交通设施;(3)节点:五路及以上、多种交叉类型或交通管理控制方式复合的节点,或是多级别、多功能的数条道路交汇转换的节点,或是大型综合性建筑项目(配建各类交通站场设施)的交通设计。具体设计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交通流优化组织设计;(2)横断面设计;(3)平面交叉口设计;(4)慢行交通设计;(5)公共交通设计;(6)交通控制及管理方案设计;(7)交通安全设计;(8)停车设施设计(可选);(9)交通景观设计(可选)(10)交通智能化设计(可选)。具体的设计流程包括以下几点:(1)确定研究对象。前期确定研究道路,收集道路等级、设计速度和道路主要功能等资料。(2)制定调查方案。对前期收集到的道路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实际的调查目的,从而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在调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好计划的安排。(3)开展现场调查。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以及收集到的道路资料,对道路交通量、行驶车速、排队长队、交叉口信号灯配时、交叉口车辆延误时间等数据进行调查。(4)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整理,探求现状交通所存在的问题。(5)建立交通模型。利用VISSIM软件建立仿真模型,模拟交通系统的各种运行情况,对交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6)方案设计。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7)方案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测试及评估。(8)编制设计报告。编制设计报告及相关图纸。2.道路设计。道路设计要求学生对设计原则、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初步掌握;能运用基本知识进行实际工程的设计,能够熟练掌握施工图的绘制方法。道路设计主要包括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施工图概算三部分内容。

四、过程管理

由于本校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高,因此要求学生在专业教室完成设计任务,并有专人进行严格考勤,指导老师每周集中答辩至少一次。教师对选题、调查方案制定、数据分析、模型建立、方案设计各个重要节点成果进行逐个检查,满足要求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这样可促进学生的紧迫感,控制毕业设计的进度,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设计任务。

五、效果评价

本校2014级学生共34人,其中有30人进行改善型交通设计,研究对象全部为佛山市市区的实际市政道路,2人进行道路设计,1人撰写论文。从答辩过程及提交的设计成果来看,本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高,无论是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设计图纸的完整性、规范性,还是文本排版的标准性都明显比13级学生好。答辩过程中回答的问题基本准确,部分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能有效地改善道路的运行状况,使得道路变得顺畅、有序、安全、高效。此外,本届学生就业很好,大多为珠三角地区交通工程行业的龙头企业。学生反馈,通过毕业设计,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迅速提高,用人单位也对这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与我校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六、结语

本文根据地方性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本校2013届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对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突出介绍了改善与治理型交通设计的要求,并通过2014级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对改革效果进行验证,研究成果表明,改革后的毕业设计内容务实有效,明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汤文,郭颖君,邹兰林.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5.

[2]刘明辉,肖新华.基于就业需求的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高教论坛,2016,(2):68.

[3]方海.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问题剖析与探索[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白玉,吴娇蓉.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下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164.

交通发展论文范文5

毕业实习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构建校局合作机制实习管理模式是保障和提高毕业实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文章结合交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问题,依据《公安技术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试行)(送审稿)》要求,从毕业实习管理与实施方案等有关教学文件的制订、实习基地和教官队伍建设、毕业实习手册编制等方面,探讨公安校局合作机制下的毕业实习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

关键词:

校局合作机制;公安院校;毕业实习;管理制度;交通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军训与入学教育、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课内实践教学、专业综合实训、就业指导、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和方式。其中毕业实习是占用学时最多、持续时间达半年以上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作为一门主要的专业实践课,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必须的实践环节,是学校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联系具体工作实际,应用和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途径,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业务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1]。但对于毕业实习如何组织实施、如何规范管理,特别是结合公安工作的性质和公安院校毕业实习的特点和特殊性,如何建立校局合作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目前各公安院校普遍处于探索与尝试的初级阶段,缺乏相对成熟、统一的规范和模式。本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106号)以及《公安技术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试行)(送审稿)》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目前交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实践经验,探讨校局合作机制下的公安院校毕业实习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

一、公安院校毕业实习的地位与作用

公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公安高等学历教育、开展民警训练、进行警务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积极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需要培养公安专业人才。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公安实战能力,能够适应公安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要求,熟悉相关政策法律和技术标准,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既是公安院校区别于其他普通院校的教学与育人特色,也是由公安工作的性质及其对人才需求特殊性决定的,同时对公安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特别是学生毕业实习环节也提出了特别要求。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公安院校必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推行适应公安特色的模拟场景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实战演练等教学形式,并通过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课堂教学知识和内容,引导和促进学生提高警察职业素养和实战应用能力。公安院校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为实现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其实践教学环节要坚持理论联系公安工作实际和学以致用,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公安实战基本能力以及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校局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并将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学生的学业考评范围。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公安实战基本能力的掌握和培养等功能与作用,同时也是公安院校学生毕业后步入公安工作岗位前的必要锻炼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毕业顶岗实习才能进一步了解公安工作对于专业技能的实际需要,加深对公安工作性质特征的认识与感受,增强对公安工作的切身体会和适应性。交通管理专业作为公安技术类专业之一,其专业教育要突出公安交通管理职业特色和适应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实战要求,实施“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与公安交通管理实战部门之间协作共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人才。交通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习这个阶段和过程,掌握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并将所学交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到融会贯通和进一步升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是学校专业教育回归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实际需要的本位要求,也是对交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强化环节[2]。

二、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问题

毕业实习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早已达成共识,但纵观目前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缺少毕业实纲、毕业实习实施与考核方案等相关方面的具体内容。具体到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推广“2+1”模式[3],即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为2年,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其目的是通过为期1年的毕业实习,能够将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交通管理实战进行深度融合,并使学生可以从顶岗实习中进一步理解、掌握和提升交通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交通管理专业“2+1”模式的毕业实习安排,1年的实习时间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半年由学校统一联系、组织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实习(有时根据当地公安部门的实际需要,也被安排到其他部门,如治安、刑警等部门),后半年考虑到学生备考公务员等原因,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称为自主实习)。从时间分配和实习组织来看,交通管理专业“2+1”模式中1年的毕业实习其实只有半年(实际时间是5个月左右),偏离了“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初衷。交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毕业实习安排一般是在系部制定的专业实习方案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宏观的实习方案后,实习学生就被统一安排到各实习地点开始顶岗实习。由于缺乏专业实纲这一规范实习内容与管理的教学文件,加之没有建立相对稳定与长效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普遍缺乏校局合作的深度融合机制,致使交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往往无法保证专业对口,即使专业对口也一般以路面执勤等单一的实习内容为主,往往不能按照交通管理岗位设置进行轮岗实习[4]。因此,交通管理部门的其他岗位工作,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车辆和驾驶人管理、交通违法案件处理以及交通安全宣传等,实习学生往往没有实践的机会。其次,由于没有提供专业实习指导书,缺乏对实习内容与实习过程具体要求的明确指导和规范,学生在实习中比较盲目和被动,影响毕业实习应有的质量和效果。另外,由于缺乏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和实习单位之间有关学生实习共同管理模式制度的建立,实习过程主要是学生按既定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带队教师和实习单位对于学生实习内容、过程往往缺乏原始记录载体,不但不利于学生完成实习调研报告的写作与原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也使得学生实习鉴定和成绩评定缺乏依据,这对于学生实习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毕业实习均是不利因素。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实习时间一般为半年(16-18周)。按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要求,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要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于上述原因使交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越来越远离实习要求,实习基地对实习学生的需求往往出于顶岗需要,导致学生的毕业实习成为走形式或过程,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同时,由于缺乏毕业设计(论文)与公安交通管理警务实战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和途径,一般从实习基地聘请的校外指导教师,其主要作用只是提供一些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原始资料,或解答警务实战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因为校外指导教师的职责不明确,而且不熟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多数只是挂名而已,失去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为公安实战服务的应有作用。

三、基于校局合作机制的毕业实习管理模式与制度建立

根据《公安技术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试行)(送审稿)》的要求,毕业实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在兼职教官的指导下进行,实习时间不少于20周。同时要求公安技术类各专业要提前制定实习见习管理办法,并具备完整的实纲和实习指导书。而且毕业实习过程监管要有反映学生实习过程的原始记录档案,要求学生按规范填写实习记录(日志)和撰写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学生按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了达到这些规定和要求,针对上述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与完善相应的规范文件与制度。

(一)制定与完善有关毕业实习管理与实施的规范教学文件

1.毕业实习管理办法

毕业实习管理办法是规范和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纲领性文件。为规范学生毕业实习工作,提高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中须制定与完善《毕业实习管理办法》。其内容包括: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实习的组织、领导和分工;实纲(计划)的制定要求;实习具体内容与时段安排;组织纪律及实习纪律要求;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及实习鉴定表填写要求;实习成绩评定、实结要求;实习经费保障等。对于公安院校要注重建立基于校局合作机制的毕业实习管理办法,必须增设毕业实习校局合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与要求。这部分内容既属于公安院校教学管理文件的内容之一,也是校局合作单位合作协议内容的其中一项,并把此项内容作为毕业实习校局管理模式与制度建立的重要依据。

2.毕业实纲

制订实纲既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客观需要,也是毕业实习管理办法要求的主要规范内容之一。毕业实纲对于规范和明确学生的实习内容、如何完成实习目标、如何提高实习质量和效果具有很强的规范与监督作用。编写实纲要明确八个方面的内容:(1)实习的性质、目的和意义;(2)实习的任务和要求;(3)实习的方式和组织管理;(4)毕业实习阶段划分和时间安排;(5)实习纪律与要求;(6)实习教材及主要参考教材;(7)实习报告的内容和要求;(8)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标准等。毕业实纲确定的实习内容,使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把具体理论知识点的实际操作要求与相应工作岗位的职责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实纲要与平时的校内实训、实践大纲有所区别。对于交通管理专业实纲的内容要求,要结合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岗位设置,从道路交通勤务、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查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车辆和驾驶人管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道路交通指挥中心管控等方面明确实习任务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实纲就明确知晓自己在实习期间,通过专业实习要进一步学习和巩固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和明确公安交通管理岗位工作职责以及需要培养和掌握的交通管理专业核心技能。

3.毕业实习指导书

毕业实习指导书是在毕业实纲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制定的实习管理办法,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做出具体指导与要求的实践教学文件之一。毕业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包括:实习目的和目标;实习的要求和基本任务;实习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实习程序和时间分配;实习选点要求;实习纪律与注意事项;实习组织与要求;实习保障和管理措施;实结、实习鉴定、毕业设计(论文)等实习后完成和上交材料的规范与要求。毕业实习指导书的功能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完成毕业实习,规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以及通过毕业实习要完成和提交哪些成果等。毕业实习指导书对于明确毕业实习要求,加强学生毕业实习管理必不可少。毕业实习指导书要由学校和校局合作单位联合制定,并且要有明确内容体现毕业实习的校局合作管理。

(二)通过校局合作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和实习教官队伍建设

毕业实习的地点(基地)选择,对于学生实习目的的实现以及实习质量和效果的保障具有决定性作用。为贯彻落实《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106号)的精神和要求,根据交通管理专业实纲的具体要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协调和统筹下,要逐步从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筛选出能够进行长期校局合作共建、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实习需要的单位,建立稳定和长效的校外实践基地。为保证校外实践基地能够满足专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要求,不仅要具备工作场地设施、实习指导教官、实习学生生活经费保障等条件,而且要具有严格规范的工作与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能够借助实习基地双向建设共赢,逐步完善校内实验、实训的设备和条件。为了全方位熟悉和了解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交通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兼顾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城市道路等不同管辖范围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同时兼顾地市交警支队和区、县级交警大队等不同行政级别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教官队伍建设是公安院校理论教学与道路交通管理实战密切结合的重要纽带。目前公安院校教官包括驻校教官和兼职教官[5]。驻校教官是指来自公安实战部门,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被聘请进入公安院校脱产承担相关教学任务的在职民警,如借助“双千计划”①来校任教的教官。兼职教官是指不脱离自身原有工作岗位,根据公安院校需要承担教学或培训任务的在职民警②。为了保障学生毕业实习效果和便于校局联合管理,强化实习带队教师和在职民警对实习学生的具体指导,有必要在实习基地选拔专门的实习教官充实到教官队伍。实习教官主要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岗位工作指导,或者负责毕业实习期间的业务知识培训,并承担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校外指导。为了贯彻《关于公安院校教师参加公安业务实践和选聘公安机关业务骨干到公安院校任教的暂行办法》③,要求实习带队教师在带队期间与学生一起深入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一线,并将实习带队作为专业实践的主要途径。通过毕业实习带队,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基层一线调研和实践锻炼,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及实习教官的充分交流和沟通,促进校局合作机制下的毕业实习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上述校外实习基地和教官队伍建设有赖于校局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此,在确定实习基地及校局合作单位的基础上,需要针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官队伍建设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逐步建立与完善学校与校局合作单位的合作协议与具体制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校局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保障。

(三)通过编制学生实习手册建立与完善毕业实习校局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提高实习效果,由校局双方根据学校毕业实习管理办法、毕业实纲、毕业实习指导书等有关毕业实习管理与实施的文件,结合《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和《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规范》等,联合编写学生毕业实习手册。毕业实习手册要明确实习目的、要求、内容与实习纪律等,明确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校局以及带队教师与实习教官协同管理制度。毕业实习手册既是实习期间所有工作的指导手册,也是规范学生实习具体工作和实习单位协同育人的重要依据,还是学生实习内容、过程和成果的记录载体。实习手册编制不但包含学校毕业实习管理办法、专业实纲、专业实习指导书等规范文件,同时包括实习组织与实施方案以及实习管理制度等内容。另外对于学生实习与指导过程,以及实习成果,包括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也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1.实习组织与实施方案及实习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基于校局合作机制的实习组织与实施方案实现毕业实习目标,重点明确与专业实纲对应的实习内容(岗位)的具体规定,如不同实习内容通过哪些岗位实习来完成,每个岗位的实习时间与轮岗安排等。实习管理制度主要是实习单位和带队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从建立实习办公室的领导机构和明确具体的管理人员分工、从内务管理、教育培训、日常管理、勤务督察、机动应急等方面入手,将实习管理工作细化落实到每个实习单位的具体民警(实习教官)和带队老师。在学校制定的毕业实习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由带队教师和实习单位实习管理负责人共同起草学员的实习管理制度,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单位岗位职责等情况,将实习学生纳入到单位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中。其制度包括日常督察检查工作制度、民警(实习教官)帮带学员工作制度、实习学员工作纪律以及实习轮岗制度等,同时可以将实习生培训计划、观摩实践学习等内容也纳入到实施方案中。根据上述要求制定的实习组织与实施方案、实习管理制度在实习手册中要充分展示给学生。

2.学生实习过程的记录内容与记录载体

实习手册中要有对于学生实习过程的记录载体。学生实习过程记录主要有实习工作日志(或周志)、实习指导(调研)记录表、实习岗位工作小结等内容。实习日志是记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与整理专业知识资料、学习与实习体会、策划与完成任务、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及记录需要指导教师指导与解决的问题等的记录载体。实习手册要求学生每天(周)填写实习工作日志,主要记录当天的实习内容与实习收获以及出现的主要问题,其格式要求依次填写实习日期、地点、工作内容、当天实习小结或体会以及实习指导教师点评等。根据实习内容的不同,实习日志中也可以记录心得体会,同时将实习中了解与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体会记录下来。实习日志记录的内容是否完整、全面、真实,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实习过程、实习态度和实习收获,将直接影响实习日志的成绩,进而影响毕业实习的成绩评定。实习岗位小结是指在每个实习岗位完成后要填写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自我思考的结论,同时每周要有简短的实习工作小结,每个实习岗位结束后要有对此岗位的看法和心得。

3.毕业实习成果写作规范和要求

毕业实习成果主要包括实习报告(总结)、实习鉴定表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按时提交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签章的实习鉴定表,并按要求完成和提交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是学生结合平时的工作日志和对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过积极思考与分析后,在实习结束时完成的实习调研报告。实习报告是学生向学校汇报实习完成情况,包括实习的内容以及实习收获、体会与建议等,尤其重要的内容是通过毕业实习获得的一些专业知识的提升和心理感受。实习手册对于实习报告的写作要有明确的规范与要求,明确实习报告是实习过程全面、客观的总结,其内容大体结构分为实习基本情况概述和专业实结报告两部分,明确实习报告的写作要求,如资料要真实,图标要清晰,内容充实、结论正确、条理清晰等。实习鉴定表是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单位教官和实习带队教师签署意见并由实习单位签章后提交给学校的实习鉴定资料。实习鉴定是按照毕业实习要求和内容,结合学生实习过程中在公安业务能力上的提高程度或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的程度,主要依据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以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考勤、遵守纪律情况、工作态度等内容做出的综合评价。实习鉴定是学生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实习手册对于实习鉴定表的格式、功能与填写要求要有明确的说明。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实习结束,即学生完成所有学历教育环节与过程后,向学校提交的专业教育成果和答卷。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公安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学生准确的思维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设计(论文)是公安教育与公安工作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公安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综合和扩展。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历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要求,要在制订《交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细则》的基础上,在学生实习手册中对学生实习后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做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如形式要求、开题要求、成果要求等,并从时间安排与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特别要明确实习教官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规范,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与水平也可以反映出学生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水平,以及检验学生的实习效果。

作者:张雪梅 单位:山西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基于校局合作机制的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92.

[2]管满泉.完善公安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7(7):27.

[3]张雪梅.基于大公安专业的道路交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52.

交通发展论文范文6

2001—2011年上述信息机构论文产出情况比较

利用InCites平台,选取年代为近11(2001—2011)年,共获得中国大陆发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598篇论文,其中2011年达到峰值,论文数量为139篇.2001—2011年的信息机构发文量跟傅文奇基于SSCI的2000—2010年我国大陆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论文的计量分析的机构统计[1]有些许差异,他选取的年代是2000—2010年,本文为2001—2011年,排名有了变化,依次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值得一提的是,表1和下文中的表6、表7中的数据是直接来自于InCites平台的,选取国家为中国大陆,但清华大学的数据有误,傅文奇[1]中的清华的数据2000—2010年30篇也可能有误,没有剔除台湾“国立”清华大学,InCites平台也有可能将“国立”清华大学数据处理为中国大陆的清华大学。)从表1亦可看出国内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发表的被SSCI收录的论文与全球相比,国际化的倾向还不够,学术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2001—2011年上述信息机构每年论文产出增长情况比较

利用InCites平台,选取年代为2001—2011年(检索日期2012-09-05),获得各信息机构每年论文产出增长情况。整体趋势是一致的,都呈稳步攀升,2001—2005年除了中科院和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以外,国内信息机构的发文量都很少,2006年后各信息机构发文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8年开始都有较大的突破。中科院在2010年也有了一个剧增;清华大学最近3年未有文章被SSCI收录;中科院、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则保持一个较好的上涨趋势。显然,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领域中中科院、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属于第一方阵,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属于第二方阵,清华大学等其他几个单位属于第三方阵。

上述机构2001—2011年发表的期刊及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表2数据直接来源于WebofScience平台SSCI数据库,年代为2001-2011,地址为各个学校,通过学科类别为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InformationScience&LibrarySci-ence)学科精炼获得的数据。发表期刊总和因为SSCI是出版年和InCites是入库年导致检索数据有些许差异。总体来说,上述九个信息机构共发表在35种杂志上,目前SSCI收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87种,国内信息机构对超过一半数量的刊物还缺少关注。各信息机构的期刊种类和平均影响因子见表3。其中发表刊物影响因子最高的刊物为武汉大学学者一篇,刊物MISQUARTERLY,影响因子5.041,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学科排名第一;其次为北京大学学者一篇,刊物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影响因子为3.358,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学科排名第二。由此说明国内学者在某些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最高水平,但还需要学者持续努力,有更多的学术成果能在国际行业一流刊物上进行学术交流。每个机构的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是由每种刊物的影响因子乘以篇数的总和,再除以发表总篇数得来的。从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来看,上述机构的排名依次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期刊种类比较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的种类比较丰富。总的来看,国内学者发文的刊物相对比较集中,由此说明国内学者比较偏爱这类刊物,如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国际地理信息科学杂志)、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杂志)、INFORMATIONPROCESSINGMANAGEMENT(信息处理与管理)等。中科院学者最多的刊物为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国际地理信息科学杂志),发文22篇,占其发文总数的40.74%。武汉大学发文最多的刊物为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11篇和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国际地理信息科学杂志)10篇,北京大学最多的刊物为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国际地理信息科学杂志),发文10篇,占其发文总数的27.02%,清华大学发文量最多的刊物也是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共8篇,占其发文总数的25%。

2001—2011上述信息机构研究主题分析

主题领域一般是通过关键词来揭示的,大都通过SPSS统计软件来实现的。本文是以某个信息学术机构为单位的,发文量相对较低,词频基本都没有大于3的,所以本文未作词频统计分析。因此,本文主题分析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刊载的论文主要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及空间系统方面,真正跟图书馆这门学科相关的研究不多;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信息计量方面比较突出;其他论文研究方向相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领军式的主题领域,涉及信息交流、信息组织、信息搜索、信息系统、信息保存、信息利用、信息模型的构建、知识挖掘、知识加工、知识转移、专利研究、模型构建、信息分类、图书馆、网络、学术期刊的发展、社会学及一些实证研究、电子政务、仿真在出版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国内学者研究最多的科学计量领域也是以国内作为个案研究的重点,略有局限。再有图书情报学最为关注的研究领域[2]除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信息检索外,用户行为分析以及科学管理也少有涉及,同时也缺乏一些实证研究。

2001—2011上述信息机构作者分析

现代科学研究的方式逐步从个体转向到集体,论文不是个人写出来的,而是通过很多人的科学研究获得的可以经得起科学程序检验的成果,合作度反映了在多大程度上采用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式。表4的数据为SSCI数据库检索获得。可以看出每篇论文作者数都是3人左右,尤其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每篇论文都是3个以上作者合作完成的,这些机构发文量相对也较高,说明科学合作对促进科学研究有很大的推动力。从各个机构的作者群可以看出,上述机构也有各自的核心作者,根据普赖斯理论,情报学领域6篇以上的为核心作者[3]。与国外作者合作更能促进知识的国际传播和交流,提升科学成果的影响力,推动国内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比利时khbo学院的Rousseau,Ronald是信息计量学领域排名第一的领头羊,他与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保持着紧密联系,与国内中国科学院合作7篇、与浙江大学合作10篇,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合作1篇。因此国内学术机构要寻找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信息检索、用户行为分析以及科学管理等方面图书情报领域[2]研究和发展的前沿和热点的带头人,并与之合作,扩大国内其他领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论文显示度。各机构与美国、比利时、英国、荷兰、新加坡等国际合作情况见表4,由表可看出,各信息机构与国外学术机构合作的比例都很高,尤其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且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主动去寻求学术合作的能力也相对较高。#p#分页标题#e#

2001—2011年上述信息机构论文被引用情况

交通发展论文范文7

关键词: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管理;影响;分析

1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的重要意义

1.1促进交通运输业的深入发展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基于此,交通运输业应当借助信息技术,有效监控交通运输情况,促进交通运输业的深入发展。

1.2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在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交通主管部门只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才能开展多项交通管理工作,从而有效提升运营管理水平。鉴于此,交通主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分析交通运输大数据,同时根据分析结果预测各类交通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确保出现的交通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处理。

1.3确保交通流量配置的合理性

交通运输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实现交通流量的优化配置。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大幅度完善交通运输情况,还能让交通主管部门借助交通设施,合理配置交通图流量,满足交通流量的发展需求,避免出现道路拥堵的现象,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2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第一,易于建设智慧交通体系。近年来,智慧交通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交通运输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使交通作业、出行与道路三者之间相互渗透,从而形成集现代化、信息化及智能化于一体的运输管理体系,减轻交通压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易于建设智慧交通体系。同时,缩小信息资源的运作空间,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效率,便于规范管理交通运输业。第二,降低交通运输负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基于此,要想确保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加强交通运输管理,注重交通运输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与效率。

2.2消极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交通运输管理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在交通运输管理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思想进行管理,从而严重阻碍了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在推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导致无法及时更换陈旧的信息化设备,从而难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这不利于提高交通管控的成效。只有具备先进的信息化设备,才能确保信息化交通管理的高效运行。虽然近年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交通运输管理中,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的网络缺陷会给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3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应用的有效举措

3.1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

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是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应用的有效举措之一。首先,应当转变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思想。其次,应当定期组织现有管理人员参加各种信息化理念教育活动,让这些管理人员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的内涵与作用。这样才能推动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而确保交通运输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3.2拓宽资金融合的渠道

要想更好地推动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不断拓宽资金融合的渠道。从目前来看,在推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导致无法继续进行后续工作。可见,拓宽资金融合的渠道是尤为重要的。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强化宣传力度,引导各大机构参与融资,形成集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于一体的多样化集资渠道,从而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3建设高素质的运输管理队伍

由于高素质的运输管理队伍是确保交通运输管理效率的重点,所以,在推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运输管理队伍。一方面,应当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思想。另一方面,应当合理分配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推动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而确保交通运输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3.4各级部门的积极配合

由于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既复杂又系统,所涉及的部门非常多。因此,要想有效推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各级部门的积极配合。首先,应当将信息化管理纳入目标建设体系中,激发各级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应当全面落实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禁止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现,及时进行处理。最后,应当制定完善的奖罚制度,对表现好的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表现差的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3.5拓宽信息共享的渠道

交通运输业只有不断拓宽信息共享渠道,才能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作用,从而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方面,交通主管部门应当立足于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共享现状,在对交通管理信息进行整合时,必须采用合理的方式,并利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共享渠道,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相关的共享平台。另一方面,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借助共享平台,共享各级部门的信息,这不仅能够提高交通运输管理业获取信息的速度,还能够提高交通运输管理业应用信息的频率,从而实现对交通运输信息的有效应用,进而为交通运输管理科学性与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其影响既有利也有弊,所以,要想确保我国交通运输管理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必须详细分析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管理的影响。只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才能有效缓解交通运输压力,从而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严汉明.浅议交通运输管理中的法、理、情[C]//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海事专业委员会2001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专刊.2001.

[2]王丽萍.信息技术与园林绿化现代化[C]//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集.2004.

[3]傅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原则[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

[4]钟义信.论信息技术[C]//IEEE北京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1987.

[5]杨冰.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C]//吉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获奖论文汇编(特等奖).2011.

[6]蓝莹.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2012.

[7]戴国忠.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C]//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2007.

[8]谷麦征,费玮,张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与分析[C]//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2005.

交通发展论文范文8

 

社会发展中的金融法与环境法问题经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社会发展与法律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7~1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医事法中心、复旦大学民商法学科主办。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德国洪堡大学、英国班戈大学、日本神奈川大学、韩国西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知名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部分教师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0余篇,围绕“社会发展与法律改革”的主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沦,是一次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   此议题研讨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杨心宇教授、王全弟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吴宏伟教授评议。主要论文包括:   (1)俄罗斯前总理、俄罗斯联邦审计院秘书长、莫斯科大学国家审计学院院长S.M.沙赫赖(ShakhraySergey)教授作了《国家审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的报告。他认为,国家审计是在有限的社会资源条件下国家优化解决社会经济任务的工具,它以公民监督国家效率的机制合理取代了几个世纪以来国家监督个人行为的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监督制度之一,它提出了社会经济改造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特别重视分析各种改革与战略的社会代价。国家审计制度是一项转向新经济类型和高水平社会发展的前提手段。   中国学者评论认为,俄罗斯的审计制度对于俄罗斯的反腐败有重要作用。国家审计制度从学术角度来说是宪政的视角,值得中国学者研究与借鉴。   (2)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系主任A.K.戈利琴科夫(GolichenkovAleksandrKonstantinovich)教授作了《生态立法的新的法律编纂》的报告,介绍了俄罗斯生态立法的主要任务、结构、主要途径(跨部门的法律编纂)、法律部门的区分与整合(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区分整合后形成生态法)、法典制定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认为生态立法改变了环境保护活动的法律基础,将会促进向清洁技术转化并保障国内经济在高生态标准下进一步增长,促使建立真正的国内生态安全体制。中国学者讨论认为,俄罗斯将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整合为生态法,这种跨部门的综合性的立法,即社会法的产生,值得我们研究。   (3)英国班戈大学法学院院长德莫特•卡希尔(DermotCahill)教授就其论文《欧盟内欧洲法院在公共采购领域对透明原则的运用》发表了演讲,介绍了欧盟在公共采购领域的一些最新发展,欧盟法确立了公共采购领域的透明原则及非歧视原则。欧洲法院(ECJ)的诸多判例已经对27个欧盟成员国不透明的公共采购现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强化了透明原则,产生了扩大适用非歧视和透明度一般原则的结果。英国法院遵循了欧洲法院的司法判例,以致几乎所有该论文讨论的新近案件中,公共机构都被认定为违反了欧盟法律或一般原则。中国学者结合金融危机及中国的政府采购,与克希尔教授探讨了多层次的金融监管问题。   (4)复旦大学法学院朱淑娣教授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金融规制法研究》为题作了演讲,以利益平衡为视角,探讨了中国金融领域的重大问题。朱教授指出,金融规制法律规范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规制发生的正当性、规制的合理限度和规制的法律控制3个方面。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金融公法   2社会发展与侵权责任法改革   规制主要目标包括:双向兼顾性目标、利益平衡化目标和全球化贡献目标。会议还收到复旦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提交的论文《金融危机的法律思考》,俄罗斯的S.G梅德维杰夫教授提交的论文《俄罗斯联邦银行储蓄保险制度》,探讨了相关中、外金融法律问题。此议题的研讨由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高富平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法学院段匡教授评议。   主要报告有:   (1)中国民法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医事法研究中心、民商法学科负责人刘士国教授作了《中国侵权责任法制定中的争论问题》的主题发言,向中外学者介绍了中国侵权责任法的立法进程等基本情况,着重对以下几个立法中的争论问题及主要意见予以介绍和评述:①侵权责任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否仅规定侵犯民事权利,是否再规定侵犯利益;②关于统一死亡赔偿金的规定;③关于要不要规定国家赔偿责任;④关于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关系;⑤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是否规定矿害等工伤事故责任;⑥楼上抛掷物伤人找不到加害人可否由相邻人赔偿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刘士国教授认为:①侵权法调整的就是侵犯绝对性民事权利产生的社会关系,法与法律有区别,即使法律没有规定的权利,也可能存在于社会生活规则中,那就是法律之外的法涉及的权利,反对对利益作出特别规定。②统一死亡赔偿金标准是大势所趋,有利于保护受害人。③主要从性质上说,国家赔偿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平等关系,就此,侵权责任法应作规定。鉴于国家赔偿法是民法的特别法,侵权法仅规定一条就可以了,表明这是侵权责任的一个类型及赔偿的性质,具体条文由国家赔偿法规定。④采用责任能力规定是正确的和必要的,这涉及侵权法和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的改革。监护人责任应以被监护人无责任能力为条件,如被监护人有责任能力,被监护人应承担责任,不能赔偿的,由监护人承担补充责任。前者,是直接责任。侵权法以救济受害人为主要目的,也有教育、预防的功能,未成年人有过错,应予批评教育,甚至责令赔礼道歉。⑤侵权法应规定矿害事故的使用人因违反对被用人的安全保障义务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而且不限矿害,凡使用人对被使用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均应承担民事责任。⑥楼上抛掷物伤人找不到加害人不应由相邻人赔偿,法院不宜以共同危险行为或公平责任加以判决。加害人不明,公安机关应予立案侦查。   如仍不能确定加害人,公安部门可会同民政部门,对严重受害者实行社会救济。此外,受害人仍可依医疗保险减轻所支付的医疗支出,保险制度已对此具有救济功能。   对于中国侵权法的制定,外国专家饶有兴趣,就诸多问题与刘士国教授进行了探讨。#p#分页标题#e#   (2)韩国西江大学法学专门大学院长严东燮教   授以《韩国制造物责任法》为题,介绍了韩国制造物责任法的概要内容、制定该法以后韩国案例的动向,指出了该法的缺陷,提出了如下修改完善的建议:应对“缺陷推定”作明文规定;《制造物责任法》适用范围应当包括预售公寓的缺陷责任;应明确规定免责事由“法令制定的标准的遵守”中的“法令”局限为强制性的;法规条文应更明确。   (3)华东政法大学张礼洪教授就其论文《对侵权行为过错认定标准的新认识》作了报告。他以《阿奎利亚法》中关于过失的原始文献为基础,对完善现有的过失判断标准提出了建议:侵权过失的判断标准以客观过错为基本原则,即过失是对行为人没有尽一个理性善良的人的义务,预见或者预防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行的。过失的存在以存在不法行为、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前提。过失概念本身就蕴含了因果关系。过失的存在以行为人是否尽一般人应采取的谨慎义务为标准,但是,还应根据社会的一般认识,以造成损害的危险是否由行为人所知或者被害人是否根据自己的意志将自身处于一个不应处于的危险区域来判断行为人的过失。   (4)复旦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生王淑华作了《未登记过户之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的发言,她认为我国《物权法》对机动车的物权变动采用登记对抗主义,机动车所有权自买卖交付时发生移转,登记过户仅是买受人据以获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不属于物权变动不得对抗的“第三人”范畴。转让交付但未办理登记过户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应由对机动车享有运营支配权和运营利益的机动车实际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登记的所有人一般不承担赔偿责任,除非其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过错构成侵权行为。会议还收到复旦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生王康提交的论文《机动车交通事故共同侵权损害赔偿中的保险责任研究》。   3社会发展中的医事法律问题   此议题的研讨由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韩长印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王全弟教授评议。主要报告有:   (1)日本神奈川大学法科大学院森田明教授作了《日本医疗诉讼与医疗的法制度的动向》的报告。   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介绍了日本国内患者权利运动的发展、重大医疗事故诉讼持续增加的特点以及最新的法律制度的施行:产科医疗补偿制度、对因出生时的原因造成的脑性麻痹患儿的无过失补偿制度、医药品副作用受害人的无过失补偿制度及预防接种被害人的补偿制度。   (2)复旦大学法学院姚军副教授作了《医疗事故侵权责任范围的正确确定》的演讲,他提出,作为法治社会核心价值的社会公平的核心内容,要求行为(或责任)人对己方行为及其不良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即法律上对己不利的后果)。在具体承担法律责任时,它又意味着责任人仅对由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而不应对超出该不良后果部分负责;同理,基于该核心价值(也是诸法的基本原则),医疗事故的责任人也只应对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立法即司法上不应强迫其承担超出该后果的责任。   (3)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满洪杰从比较法的角度进行了《人体试验侵权责任研究》的发言,建议我国应当构建独立于医疗过失责任的人体试验侵权责任制度。人体试验侵权责任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可以在对过错的举证上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在因果关系问题上,应当采取相当因果关系、倒置。在因果关系问题上,应当采取相当因果关系、疫学原理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推定理论来进行综合判断。   (4)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生李燕以《双性儿童性别确定的法律问题探究》为题,提出双性儿童并不是不正常的,当前医学界普遍施行的、经父母知情同意而为双性儿童确定性别的性别再造手术,并不符合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性别确定应是儿童自己的宪法权利,父母对子女性别再造手术的知情同意权与双性儿童自己的宪法基本权利相冲突。法律应承认男女二元性别体系外的第三种性别,双性儿童的性别确定应待其长大后自己决定。   韩长印教授评议认为,医事法的研究提醒学者注意到平时不为大众所关注的处于弱势群体的少数人的权利,也提醒学者们思考我们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方法论问题。由于医事法内容的中外共同性,中外学者就医疗过失认定、损害赔偿、医疗诉讼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4社会发展中的其他民商法律问题   此议题的研讨由人民大学法学院吴宏伟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段匡教授评议。主要论文有:   (1)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莱因哈德•辛格(ReinhardSinger)教授作了《变迁中的民法典的社会模型》的报告,介绍了社会模型的概念和它作为法律发展因素的功能、在19世纪私法秩序的社会模型的发展以及德国民法典的社会模型的变迁,提出了现代私法中的民主化和社会国家化、告别契约法中形式自由伦理模式,强调程序的和实质的合同正义,强调了民法的社会责任。   (2)复旦大学法学院王全弟教授所作报告《两岸担保物权比较研究论纲》,就如何确立保证债权获得完全清偿的制度,比较了2007年3月中国大陆《物权法》与台湾地区在2007年3月经立法院审议通过的担保物权修正草案,在担保物权的追及力、担保物权的实行期间、抵押权顺位、动产抵押、最高限额抵押、权利质权和商事留置权7个方面对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的物权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有利于两岸发展及法律相互借鉴与完善的建议。   (3)复旦大学法学院胡鸿高教授作了《中国企业并购及其法律改革》的报告,介绍了中国企业并购及其法治演进历程与特点、中国企业并购的模式、企业并购突出问题与法律改革。胡教授呼吁,企业并购,不仅应当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要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加强信息披露法制,增加透明度,保障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还应当特别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企业并购中,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发展社会保障公益事业,建设和谐社区与社会。目前当务之急,在于通过法律改革,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和实现机制,倡导和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p#分页标题#e#   (4)复旦大学法学院何力教授作了《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的演讲,指出中国的资源特需改变了世界资源供求格局,阐述了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进展,分析了经济主权和资源主权成为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法律障碍,分析了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环境法和政治动乱问题,最后就中国海外资源投资保护的法律对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5)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生盖威作了《社会组织在我国协商治理模式中的地位与功能》的论文发言,建议进一步完善立法、修定民法通则、明确规定社会团体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尽快制定社团法、修改现行特别法增加法律责任的规定,进一步扶持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淡化一些社会组织的行政色彩,转变政府中心主义治国理念,确立以民为本、以市民社会和市民组织活动为导向的治国之策,进一步完善协商治理机制。   (6)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托马斯•莱塞尔(ThomasRaiser)教授作了《合同与合同法》的报告,俄罗斯A.Sherstobitov教授向会议提交了《关于俄罗斯联邦民事立法修订的构想》的论文,复旦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生韩伟、王森波分别提交了论文《斯多葛派的伦理哲学与罗马法的转型》、《必亦正名乎?———美国加州同性婚姻立法风波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