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毕业论文范例

交通毕业论文

交通毕业论文范文1

1.研究现状

纵观以往文献,目前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观念层面的问题,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教师定位不准,投入不够;学生没有正确的态度。二是制度层面的问题,教学目标设置不切合实际;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教学环节烦琐,流于形式;缺乏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三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选题大而空,学生写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缺乏,论文写作不规范等。基于上述问题,学者们探索并探讨了多元化模式教学和当前网络语境下毕业论文指导方式的变革路径。可见,既有研究对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表象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对于我们认清毕业论文教学现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经过梳理发现相关文献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现有文献的研究路径呈现单一化趋势,要么仅从制度层面来谈其弊端,要么只就教学过程来谈其问题,少数文献能兼顾两方面来分析但因没有明确的厘清而陷入混为一谈的尴尬境地,均难以廊清毕业论文现状的全貌。

2.研究思路

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考虑到毕业论文教学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主要为线下面对面授课方式),具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特点,为解决目前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空泛、缺乏实践、内容空洞、缺乏创新等主要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拟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来探索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的思路。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重新界定了学习的含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做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指导提出的设想,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在以下的研究中,拟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通过近五年457篇毕业论文文本的分析,揭示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制度设计和现实问题,找出其机制弊端和人为影响因素,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使本科毕业论文发挥它应有的检验和考评作用。

二、现行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

(1)时间安排极不合理。

按学校教学规划的规定,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而毕业论文执行阶段的重要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和论文撰写)实际上是在第八学期(大四的春季)进行的。这一时间安排与大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等重大抉择时间发生严重冲突,直接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疲于应付,流于形式。许多学生选题阶段尚能认真对待,选题新颖、提纲思路清晰,很有希望完成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可是到了大四春季学期由于紧张繁忙的实习和就业就会大打折扣、敷衍了事。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据统计,从2009届至今,平均每届都有接近5%的本科毕业生由于精力投入不足导致好的选题最终以成绩不佳而遗憾收官。

(2)导师指定、专属及考核制度存在弊端。

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现行的毕业论文设计实行的是导师指定和专属制度,一个指导教师指导哪些学生一般实行平均分配制,即按照某专业毕业人数和系教师人数来平均分配。在实际运行中主要会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没有选择指导教师的自主权,即使选题的研究领域超出了导师的专业范围也要服从导师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导致被动应付;另一方面,教师不敢“越权”指导其他学生,以免影响人际关系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学校对于指导教师的考核目前还仅停留在数量阶段,导师工作量的核定只考虑所指导的学生数量,至于指导过程和质量如何却没有明确的指标和细则。而毕业论文教学由于周期较长、与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一致等原因,主要以线上指导为主,这间接导致一部分指导教师不重视毕业教学,马虎从事,个别教师甚至平时对学生根本不闻不问,等到学生毕业实习返校后再集中对论文进行一次指导就定稿参加答辩了,结果不言而喻。

(3)评审制度和答辩制度存在严重的“走过场”现象。

评审制度和答辩制度是为毕业论文质量把关的重要环节,本应在毕业论文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的现状来看,评审过程和答辩过程都有形同虚设之嫌,历年来毕业生毕业论文水平逐渐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却几乎没有学生不通过论文答辩,也没有学生因论文质量不合格而推迟毕业。

2.教学实施现状及问题

(1)选题比较契合时代的热点和焦点,但缺乏创新性。

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思维敏捷,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时展的脉搏。以广东海洋大学公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我们统计了2009-2014届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毕业论文的选题领域和主题基本上契合了大学生的身份特点以及所学专业与时代热点相结合的特点。根据统计,2009-2014届毕业论文选题的热点领域涵盖了公共文化、三农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城市社区管理、高校管理、公共交通、政府管理和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选题视野开阔,范围广,这正好反映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视角优势。从近五年毕业论文选题关注点的变化来看,与时展的特点也是遥相呼应的。2009-2011期间,选题热点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高校管理和三农问题上,危机管理仍然有相当的关注度,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后续阶段;2012年以后,虽然高校管理和政府管理还有一定的热度,但大学生对社区管理(包括城市和农村)、公共交通与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问题以及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关注度大大提升,而这也正是现阶段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可见,在毕业论文的选题阶段,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现实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遗憾的是,大多数选题只是人云亦云,或者是照搬别人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是依样画葫芦,换汤不换药,缺乏自己的思考,缺乏创新性。历届选题领域宽广,热点频出,几乎可以做到“一人一题”,可最终具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论文数量却寥寥无几,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存在大量的模仿甚至抄袭而缺乏创新性。

(2)研究环节上,普遍忽视开题报告和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环节一般分为定题-开题报告-初稿-中期报告-终稿-答辩这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任务和必要性,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开始阶段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起点将为后面的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实施状况却不容乐观。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学生对研究的开始阶段不太重视,一些学生和指导教师甚至对选题阶段马虎了事,在没有查阅足够文献的基础上草率确定选题,如个别小组就是在一周内确定选题的;此外,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忽视开题报告和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从历届的毕业论文指导来看,几乎都是跳过开题报告环节直接进入论文写作过程的,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全凭学生自由掌握,导致相当多学生完成的初稿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不知所云,后期即使努力修补完善,最终也是事倍功半。

(3)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偏少且统计分析技术欠佳。

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言,是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政策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等科学方法,培养能在政府机关等公共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从历届毕业论文的写作来看,学生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能力特别是对实证分析技术的驾驭还很不足,为此,我们统计了2009-2014届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情况。历届毕业论文中理论研究居多而实证研究偏少,2009-2011届毕业学生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的仅为10%-20%,此后在2012届、2013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即使是在最高的2013届其比例也没有过半,而2014届又大幅下降至28.3%,实证研究缺乏也是毕业论文生搬硬套,缺乏创新性的原因之一。2012届以来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增设了“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技术”课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有相当程度的提升,其实际应用情况如何呢?我们以2012-2014届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的毕业论文为样本,从方法介绍、问卷设计、问卷分析三大方面来进行说明。学生对社会调查方法技术有一定的掌握,问卷设计比较规范,占比90%以上;但方法介绍方面有至少三成的论文存在无介绍或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只简单介绍了调查概况,并未说明问卷的发放、内容、样本特征等重要信息;有的甚至只提到了问卷调查这几个字,关于调查的相关信息只字未提。还有一些对方法的称呼不科学,如将问卷法称为数据统计法,将文献法称为文献调查法、资料收集法,以为使用了二次数据的就是定量分析方法等等;而问卷分析方面则有40%以上的论文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问卷资料利用不充分导致分析不够深入。可见,学生对统计分析技术的驾驭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研究质量上,整体有所提升但精品匮乏。

历年来毕业论文饱受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论文质量低下,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统计数据表明:2009-2014届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整体还算不错,良好和中等的比率之和约占九成稍强,特别是2014届本科生的研究质量有所提升,良好率接近75%,优秀率达到6%,是历届中最高的。但即便如此,历届中优秀毕业论文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2009-2013年间优秀率均不足5%,精品匮乏直接导致毕业论文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多数学生只局限于为毕业而完成论文,缺乏开拓和创新思维,也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毕业论文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措施

1.建立新的毕业论文时间进度安排制度

我们以“提前毕业论文初始时间,延长毕业论文设计周期”作为立足点,提出“建构式”教学模式,即致力于为学生创设毕业论文设计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自主达成意义建构,以便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教学活动。具体措施如下。首先,为毕业论文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学生在大三秋季学期就进入毕业论文教学的引导阶段。拟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开学初应由本专业教师对所有学生介绍毕业设计的意义、执行流程、选题、如何开展等大致情况,并特别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标准及淘汰制度,使学生初步了解毕业论文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将一些功能相似的论文教学和实习实训与毕业论文实践环节整合起来,前后衔接,相互贯通。如学校文科专业在大四的毕业论文综合性实践教学之前,安排了大三秋季的专业论文和春季的专业调研等“预演预练”环节,但它们基本上孤立开展,各自为政,相互脱节,既徒增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没有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真可谓是事倍功半。因此可将专业论文与专业调研整合,时间整合延长为四周(原来各为二周),内容整合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论文的撰写(改变专业论文为纯写作,专业调研为纯调研的现状,结果整合专业论文与调研报告合二为一)。通过前期的实践环节练习,实际上已为学生创设了毕业论文实践的情境。其次,在前期了解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毕业论文实践的意义建构,学生在大三春季学期进入选题和文献查阅阶段。这一阶段分两部分进行:前半学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或方面,写一份总结报告或心得体会,这部分教师可不参与,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半学期由学生进行选题明确化,自行提出具体的题目和思路,这部分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评价其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期间,教师应努力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如提供信息检索方法、组织讨论、发起会话,协作完成选题阶段的意义建构。第三,学生在大三暑假和大四的秋季学期进入资料收集和初稿撰写阶段。经过了缜密的选题阶段及各种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一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鼓励学生展开调研活动,增进对选题的了解和认识,获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调研活动在校内一般难以展开(有关大学生问题的选题除外),因此安排在暑假进行;另一方面督促学生及时整理资料、总结提炼,得到满意的研究结果,学期末完成初稿。最后,学生在大四春季学期完成论文定稿和答辩环节。在紧张繁忙的就业、考研之际,学生只需完成论文的修改定稿,做好答辩的相关事宜。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顾问”的新导师制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必须变革导师专属和决定制度,变教师“教练”角色为“顾问”角色,在整个论文实践教学周期要重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到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应始终由学生自主达成意义建构。首先在选题前半部分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接下来根据学生大致的研究领域可指定1-2名导师作为顾问提供咨询和帮助,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协助、促进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论文实践活动,如共享信息检索方法,组织选题讨论会,提供调研方法指导等。

3.建立严格的评审和答辩淘汰机制

一方面要制定精确的评价标准,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现行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多为定性指标,执行弹性大,应增加精细化的定量指标。另一方面要佐以严格的答辩淘汰机制,如广东海洋大学设置了二次答辩机制,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淘汰机制,关键是不能形式化,对于二次答辩不能达标者,一定要予以淘汰或相应的惩罚。

4.开展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模块建设

一方面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结构,使之更为优化合理,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现有体系中社会调查方法技术课程的学时仅为48个,理论和实验各为24个,但事实上这门课程应用性很强,可加大学时量至54个,同时增加实验课的比重,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应用社会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中要大力开展实践型课程模块,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和实验训练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如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外调查小分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定期调查活动,通过选题-收集资料-上机录入资料-分析资料的多次情景演练,在意义建构的同时应用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最终的毕业论文综合考核中也会大显身手。

5.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监控和质量考核

一方面要加大对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监控,对于选题、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中期报告以及答辩过程都要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指标和标准,如可规定线下指导的次数和具体操作方式、重要环节的指导标准等;另一方面将指导数量与质量结合进行全面考核,并作为教师工作量的计算依据。要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细化定量考核指标,结合学生评价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质量考核,改变以往教师为权威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6.积极构建师生良好互动的毕业论文教学网络平台载体

交通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替代管理办法

1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现状

毕业论文(设计)是三年制高职院校在校生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要求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总体而言,高职各个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主要以毕业论文为主要形式(>80%),而毕业设计相对较少(<20%)。就实际效果来看,完成的论文(设计)质量整体水平较差,抄袭剽窃现象较为严重,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比比皆是,质量很难令人满意。因此,指导教师压力大,上级抽检困扰也大。其主要原因有:(1)写作要求过高、学生能力不足。一般要求包括: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材料可靠、说服力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及创新性,甚至不得少于8000字等。(2)论文撰写过程与顶岗实习相互交错、学生无暇顾及。期间学生既要进行技能考证又要谋划其他就业门径,有的还要进行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等各种类型的考试甚至补考和重修等。(3)个别教师出题欠妥或学生自主择题不当。指导教师出题时考虑不周,过大过小、过偏过全时有发生。学生提交的题目有的五花八门甚至让人哭笑不得。(4)文献资源有限。信息来源主要在于网上搜索或顶岗实习企业产品操作说明书(手册),很少利用图书馆资源或学术期刊去扩大信息范围。(5)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从选题到开题再到中期检查以及最后的互评和答辩等过程管理宽松,很多流于形式。因此,必然导致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严重堪忧。

2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发展已三十多年,与本科院校一样,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设计)也一直要求并延续着。众所周知,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因此,论文(设计)质量的优劣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重要性有:(1)检验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质量。既能体现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又能考查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2)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通过过程管理,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提升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查阅校内外各种图书资源和中外文献,培养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三年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独立解决问题。(5)提升文字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这一训练过程,提高了撰写科技文献及语言表达能力。(6)上级主管部门定期抽检。省教育厅和学校等相关部门每年都要对当年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检,以督促学校和专业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总之,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并通过答辩,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和未来成长意义重大,很有必要,不可或缺。

3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替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些年来,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普遍不高,尤其在病毒肺炎疫情之下,学生返校时间短,线上指导效果较差,没有必要千篇一律地撰写低质量的论文(设计),也根本达不到专业教学标准。因此,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根本没有必要像本科学生一样所有学生都做。首先,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现有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规定比较陈旧,不符合当前学情实际,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对相关文件进行修订。其次,相比本科层次,高职的生源范围广、类型多,包括高考入学、单独自主招生入学及相对较弱。因此,原有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已基本上没有技术训练功能和技术积累价值,更谈不上技术创新,何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也有必要对直接影响毕业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程进行改革。

4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替代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要求

4.1制定指导思想。替代办法的研究和实施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关系到人才的毕业质量,甚至关系到专业的未来发展,不能有马虎。除了必须要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专业培养标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之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2替代管理办法实施要求。4.2.1申请条件(1)申请毕业论文(设计)替代的科研作品或获得的成果原则上是第一完成者或主持人。如有多人合作完成的成果作品,申请学生数量由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根据学生所承担的工作量进行审定,并报学校教务处审核;(2)申请人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完成上述作品或成果。4.2.2申请程序(1)申请者须在第5学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前向所在二级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填写毕业论文(设计)替代申请表,内容包括申请人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所在院系、申请替代作品的类型、论文或竞赛题目、发表刊物名称、竞赛获奖级别、申请理由及对学院作品的学术水平、创新性及是否达到替代要求等给出的审核意见。同时,须提交相应的获奖证书和替代毕业论文(设计)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2)经学校教务处审核通过后的申请者,应参加学院组织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学院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评判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3)通过答辩的学生可获得教学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设计)相应学分数,成绩以答辩委员会给定的综合评定成绩为准。4.2.3替代成果范围(1)正式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省级(含)期刊论文(限第一作者,4000字以上)。(2)学生以参赛作品形式(论文或设计)参与本专业相关部级、省级或市厅级(2等奖以上)各类竞赛项目(含技能竞赛)。(3)主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结题验收后的科研作品。(4)在校期间获授权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前2名)、实用新型专利(第1)或软件著作权(第1),并附4000字以上的创作过程文字说明材料。(5)学生由1人(或多人合作)开发的用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本专业相关产品或作品(限前2名),须由企业签署鉴定意见并附8000字以上开发过程文字材料。(6)学生参与指导教师主持的纵向横向课题形成的专业课题调研报告或围绕专业实习岗位1~2个主题撰写的有一定深度的专题调研报告(8000字以上)。(7)其他由学生提出并经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的本专业替代成果。(8)所有替代申请获批后必须参加二级学院专门组织的答辩,替代认定等级分为及格、中等、良好和优秀,对应分数分别为60~69、70~79、80~89和90~100。4.2.4其他事项(1)对用其他成果代替毕业设计的学生,学院不再另行安排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由具体指导学生取得替代成果的指导教师兼任。(2)严禁一切弄虚作假行为。对于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查实,按考试作弊论处。其他未尽事宜由学校教务处负责解释。

5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毕业生毕业成果的认定工作关系到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待。当然,毕业论文(设计)的替代办法必须要经过多方面深入调研以期达到较为完善的符合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办法。

【参考文献】

[1]徐荣丽.关于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论文现状的调研报告———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J].时代农机,2017(3):157-158.

[2]甘颖,徐继红,疏瑞文,等.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探讨与思考[J].安徽化工,2018(3):128-129+131.

[3]朱方鸣,陈华.对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的思考[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9(3):45-49.

交通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港口工程;毕业设计;模式创新

一、前言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本科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术或实践训练,这是国际上各个大学人才培养的通行做法,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随着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和2019年“翟天临涉嫌学术论文造假事件”的曝光,各级教育部门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都高度重视,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课程知识的综合串联与模拟应用,是真正开始对未来工作的真实体验,是从零散的书本知识学习向系统应用转变,从理论公式走向与生产实践结合,去真正的开始思考如何应用与解决生产实践问题。那对如何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必要依据专业自身特色开展探索,对如何进行选题、论文(设计)内容要相应提出切合专业实际的要求,对如何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也要摸索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一系统的思考探索,切切实实在具体实施中将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规范和提高。

二、提高认识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应引起足够重视[1]。工科专业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能使学生受到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训练,初步掌握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需的综合技能,提高学生调查研究、理论分析、计算、绘图和外语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过严谨的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基本工作模式与方法,可以较快地适应工作,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因此,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价值,做好心理准备,掌握清楚工作内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通常是“应用型学科、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行业人才的需要,构建面向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方向[3]。因此,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又有该专业鲜明的特色,常见课题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实际工程的全部或部分设计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将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串联起来加以应用。一个港口工程设计的毕业设计课题通常要求学生具备总平面布置及方案比选能力、结构选型技能、施工图设计能力、施工组织设计能力。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外语文献阅读能力、理论分析、结构设计、计算机应用、工程制图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工程设计过程,基本掌握设计方法,熟悉有关规范、手册和工具书的查阅与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选题

教师要做好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除了指导教师提高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做好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选题准备工作。尽量结合工程建设实践和科学研究课题进行,所选课题要有代表性、科学性,深浅适度,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毕业设计的选题还要具有实践性,尽量做到真题真做,使学生提前接触工程实际。毕业论文的选题还要具有前沿性,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有一定的突破和提高。1.选题新颖。优秀的毕业设计与良好指导效果从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开始。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属于行业发展前沿的生产实践课题,对天天困于理论公式中未找到用武之地的学生容易激发出他们的兴趣。缺乏新意甚至不断重复的选题学生容易失去新鲜感,从一开始就没有激情,甚至由于重复内容多学生设计成果易出现大量重复甚至抄袭现象,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针对具体工程的设计能力。2.选题切合实际。资料要做到严谨,选题题目要与设计基础资料保持严谨一致,切忌凭空想象题目,资料组合而成。随着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逐步深入发现资料自相矛盾,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造成不利影响,既影响工作进度也影响老师威信。选题资料质量的提高要求指导教师贯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精神,实时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注意实际工程资料的积累。课题要做到适合学生。切忌选择偏难的科学研究问题,学生难以下手。学生大部分走向工作岗位,主要是急于去体验生产实践中的工程实例,为自己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对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科学研究难以产生真正兴趣。不针对学生需求实际而安排的科学研究问题毕业设计,很容易背离毕业设计设置的初衷,毕业设计指导完成过程也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动模式变为学生为老师完成任务应付交差的被动局面。3.难度适中、工作量合理。毕业设计的选题要难度适中,让学生容易找到工作思路开展相应工作任务。选题要避免题目设计过大、各种因素过于复杂,完全照搬实际工程案例。学生毕业设计时间基本为一学期,但同时很多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求职压力,完全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首次模拟一项工程从翻译文献、分析任务书及相关资料、阅读规范、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从头到尾完成,中间过程的每一步骤都存在大量重复的探索工作,而且常常出现后期工作不满足要求需要重新设计的循环往复工作,设计的效率比较低。设计量太大,因素过于复杂,随着毕业设计的推进,学生很快失去体验实际工程的新鲜感,知难而退进而失去兴趣,认为自己无法做好毕业设计甚至无法完成,最后从头到尾变成应付差事,甚至篡改设计结果将就应付毕业的低质量设计成果。过于强调工程实践的任务交给学生往往有拔苗助长的不利作用。4.关注学生发展方向设置毕业设计。港口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发展方向主要是考研继续深造与从事与港口工程相近的咨询、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世界贸易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石油、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成本相对低廉的航运业规模不断扩大,对港口、航道的要求日益提高,为港口航道建设、管理以及海岸工程等方面的人才开辟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港口工程专业从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高就业率,港口工程专业学生大部分年份都属于紧缺人才。因此,港口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与深造容易做出清晰抉择。港口工程专业学生在制订毕业设计课题的时候基本可以清晰掌握学生的未来工作方向与发展规划,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与关注方向。毕业设计的选题就要尽量做到为学生的未来服务。继续深造读研的学生可以根据所考取的专业安排一部分带有探索性的科研性质毕业论文。而对选择就业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意向和就业单位的工作岗位性质,安排相近的毕业设计任务,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为适应工作后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咨询类、规划、设计类工作岗位尽量选择典型的设计工程设置毕业设计课题,针对岗位性质不同对文献综述、总平面、结构设计部分提出细化要求,进行侧重设计并强化对相关规范的熟悉应用;施工、管理类岗位在常规的设计部分外,要侧重施工组织设计的设计、施工规范以及质量控制标准等的熟悉应用。

四、科学指导

1.制定分类安排指导计划。指导老师要准确掌握本组学生的基本情况,正视学生个人能力差异,因材施教提出学习要求。对学生采用ABC分类法,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参照大学期间已完成学业的综合成绩与操作实践能力加权综合评价,将学生现阶段的个人专业综合能力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重点管理、侧重控制和一般控制的管理方法。运用ABC分析法制定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会使老师分清学生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A类学生数量少,但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积极性差、专业综合能力偏弱、面临重修科目及找工作等负担,是完成毕业设计比较困难的群体,指导老师应集中主要精力,对其毕业设计的设置进行认真规划,实施严格控制;C类学生虽然多,但各方面素质较高、执行力较强,指导老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按工作单位的模式给学生下达任务安排与要求,按时间节点进行进度检查与质量控制的方式进行指导。B类学生介于A类和C类之间,也应给予相当的重视,但不必像A类学生那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规划和控制,指导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措施。2.重视行业标准、规范应用。港口工程行业是一个发展成熟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港口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2017年世界十大港口排名中,中国上榜七个。港口工程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门槛和国家审批制度,港口工程有齐全的行业设计与施工规范。项目从前期的咨询阶段到施工阶段,层层审批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毕业设计指导中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简化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四年来的专业课程学习,还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大家思维主要还是建立在教材学习基础之上,零星少量地接触到专业规范类书籍。《海港总体设计规范》(JTS165-2013)、《码头结构施工规范》(JTS215-2018)、《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202-2011)等,毕业设计环节是学生集中学习、应用规范、行业标准的至关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一阶段建立起来的依靠规范指导自己工作的行为习惯与解决问题能力会让学生尽早适应未来岗位、受益终身。3.强调规范化完成任务。规范化要求贯穿港口工程实践的方方面面,做到规范化才能保证工程建设做到前期决策严谨、设计方案优化、施工质量保证。规范化的要求对学生从事各个岗位的工作都是必备的综合素质。通常港口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包含设计说明书、计算书和有关图纸。说明书参照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的格式撰写,做到简明扼要、文理通顺、条理清楚、说明问题。计算书是设计中有关规范条文使用、理论公式及软件使用、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要求规范条文采用正确、理解使用准确,基础计算数据分析准确,计算理论、方法和结果正确。图纸涵盖总平面布置图、结构图和构件配筋图等相关图纸,总平面图、结构图和配筋图要求达到施工图设计的深度。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要能正确表达设计意图,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及有关设计规范,图幅和比例尺选择合适,投影正确,粗、中、细线条合理显示,尺寸标注规范,文字大小适宜,工程整体与局部均通过投影图、断面图或剖视图详细表达,工程量统计精确,说明准确。

五、模式创新

1.采用联合指导模式。学校教师有理论丰富、与学生比较熟悉的优势,但实际工程参与少是相对劣势。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常年活跃在生产一线,对专业发展新趋势、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都比较了解,更注重对工程实践应用。因此,结合双方优势,开展校内与校外导师联合模式开展毕业设计指导具有更佳效果。校外导师通常聘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工作经验、长期活跃在工程一线,对港航相关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的本行业技术专家。优秀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对学生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2.开展探讨式指导模式。探讨式指导模式是对传统的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对多指导、学生一人一题、独立设计指导模式的创新式探索。探讨式指导模式包括合作互助和交流探讨两个方面。探讨式指导模式是一种以任务和问题为运作机制,以学生互助探讨为主、导师引导为辅,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师师合作交流,系统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探讨式指导模式形成一个全方位广交流模式,发挥每个参与者的优势与主动性,提高整个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与完成质量,培养学生学会通过主动的交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港口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应用学科,它对学生的培养有自己明显的行业特点。港口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引导学生建立走向社会工作的思维模式,为学生建立初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做好毕业设计这一环节的工作至关重要,各部分的工作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准时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李文杰.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教育界,2017(15):33-34.

[2]许锡宾.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74-76.

交通毕业论文范文4

1.1实践教学没有结合开放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简单照搬普通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远程开放教育在生源结构、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都有着与传统高等教育形式不同的许多特点。在生源结构上,传统高等教育的生源基本是高中毕业生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的未就业者,生源结构单一,学生学习基础在程度上也比较统一,而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则基本上是已在各行业工作的在职求学人员,生源结构相对复杂,学习基础和学识水则参差不齐;在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方面,传统高等教育基本实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教学采用组班学习及面授辅导为主要形式,而远程开放教育则实行业余学习方式,教学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的形式。由于生源结构与教学形式的不同,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在形式、内容与标准等方面均应反映和体现其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实践教学目标和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毕业作业环节没有起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

原有的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采取单一的“毕业(学术)论文”形式,严重脱离了专科层次学生实际,无法解决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问题。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1)论文选题偏重理论性,淡化实践性。在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面,80%以上的学生选择纯理论性的问题作为论文的选题,严重地脱离实际。由于论文选题偏重理论性,学生自己又缺乏相应的理论功底,只能从报刊杂志或网上下载,不少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应付了事。(2)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开放教育专科层次学生是成人业余学习,底子薄、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撰写毕业论文,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以专科学生目前的学术素养和能力水平完成专业学术论文,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无法驾驭。在多年的毕业作业实践环节验收中发现,专科学生毕业论文抄袭、请人、论文拼凑现象严重。(3)论文的逻辑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不规范。不能按照序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来安排论文的逻辑结构,导致逻辑结构混乱;或用报告文学的语言、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代替论文的学术语言等等。有些论文连基本的要素如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资料都没有,而参考资料列法不规范是最普遍的现象。当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还有为师生比严重失衡,论文写作指导不力的因素。开放教育实行试点以来,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基本都是位列前茅,学生数量众多,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专业师资缺乏,从省校到各分校尤其是基层教学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老师很少,师生比例悬殊,导致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论文写作很多时候靠学生自行探索,而学生本身知识水平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随便应付了事,使得实践教学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2探索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和学习者特点的毕业作业实践教学

2.1调整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基层的应用性人才,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如前所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和学识水则参差不齐,尤其是专科层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理论素养较低,虽有一定社会经验与工作实践,但多为低端的感性认识,他们既难以自主地在教学环节中将所学理论与科学的工作方法同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社会经验有效结合,也难以自主地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指导毕业作业环节的行动。针对这一实际,电大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其实现途径应该是把实践教学与学生本人的工作实践与社会经验相结合,将其自身既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及社会实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的首要任务是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方法与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写作的基本能力。为此,我们重新调整了该专业毕业作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思路:突出实践主体即开放教育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紧密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与社会经验,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提升,由此实现加强其动手能力的目标。

2.2探索构建多元化的毕业作业实践教学形式

依照前述的实践教学目标和思路,我们积极探索开发利于学生共性发展与个性发挥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虽然具有成人在职、自学为主的共同特点,但年龄、家庭情况、学习背景、职业特点、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条件等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因此,满足其需求的路径和手段也应当不同。在毕业作业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类型细分,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实现毕业作业形式的多元化。为此,我们在研究探索中,将原来毕业作业只是单一的学术论文形式改为适应不同学生情况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等多元形式,由学生根据要求和自己的条件自定。多元化的毕业作业形式,突破了原有电大实践教学模式,从而使电大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加适应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

在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四种毕业作业形式中,除了学术论文是原有毕业作业形式的保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都是结合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学生的特点开发设计的新形式。“工作研究”形式主要适用于在行政单位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学生,目的是促使这类学生利用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自身优势,联系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自身工作性质,围绕本职工作和行政管理专业某一主题开展,研究解决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总结自己在思想认识、业务认识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收获、感想、心得体会及合理化建议,促进其运用理论知识总结归纳实际工作,将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形式适用于所有学生,供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工作实际自行选定。对于学术论文形式,我们把它作为多元化形式之一进行保留,但是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在原有毕业作业环节中,学术论文的要求和指导基本参照普通高校的做法,给出选题,由学生自行选定。选题基本以行政管理领域理论研究为主,结合实际的很少,学生写论文基本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不少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应付了事,抄袭现象比较普遍,很难通过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和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在课题的探讨中提出了论文选题必须联系实际,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本岗位的工作实际或社会热点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不提倡写纯理论性文章。通过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析或者是对自己工作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一方面强调了学生探讨问题必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学生结合工作实际,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水平。

3改革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总结新开发设计的毕业作业环节各实践形式的教学经验,2011~2012年,我们以调查报告这一毕业作业形式,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发设计了“南宁市道路交通状况调查”的专题调查项目,在总校直属班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中进行改革实践。该专题调查要求学生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独立完成社会调查,以调查过程中收集的素材撰写调查报告,完成毕业作业。从两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通过结合本地区社会实际开展的专题调查,对促进电大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落实,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1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从两年的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与之前硬性规定撰写毕业论文的单一形式相比,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每一届学生参加毕业作业并顺利完成通过验收的比率由原来的50—70%提高到95%以上。从对参与学生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对这项社会调查的总体效果很满意。

3.2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通过专题调查,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的基本过程,了解了本地区社会热点———市区交通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结合调查素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收集材料、整理归纳消化素材中,培养了自身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在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该项目调查,是很好的一次系统性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知识的应用和转化,同时锻炼了走访、座谈、记录、统计、写作等多种能力,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3.3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交通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模拟情景化;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实践教学

一专业特点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决策创新能力的交通管理卓越警务人才,这就对本科四年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教学的传授提出了较高要求。交通管理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动态性较强的专业,涉及交通管理及交通工程两个方面,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开放性的大系统[1]。而交通管理工程就是利用工程、教育、执法等手段,正确处理道路中的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交通尽可能安全、畅通、和谐发展。因此,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一个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兼顾“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2]。因此,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教学需进行探索与改革,为学生提供多种交通环境下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的虚拟应用、交通状态评估与应用效果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性决策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关键。

二课程设计改革目标及内容

为了立足于培养综合决策性创新人才,从整体的高度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努力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门专业课知识,制定最有效的区域交通管控措施,并能够运用交通仿真软件对模拟情景化的管控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价。实践教学的具体改革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增设交通工程类综合实验课程设计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开设交通工程学、道路交通控制学、交通组织与规划、交通建模与仿真等基础专业课程,且每门课程均设置部分实验实训课时,但各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之间交叉融合性较差,且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过于简单、单一,缺乏一套完善的解决交通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系的培养方法。因此,需要增设交通工程类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以实际交通问题为例,开展实际道路网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门专业课知识并应用于公安实战业务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制定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地方院校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过多对案例进行复制模仿,实践性不强。因此,基于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自身特点,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公安实战经验,制定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创新型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对知识点融会贯通,采用多名专业老师搭配授课对课程设计进行模块分解,选取真实情景展开交通管控措施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方案。

(三)构建情景模拟化下的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设计

由于实际交通的不可再现性和不可实验性,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普遍偏重理论性,缺乏应用性和实战性。以宏中微观交通仿真软件为基础,构建情景模拟化下的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交通环境下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的虚拟应用、交通状态评估与应用效果评价,提升学生对交通管控的综合决策性创新能力。浙江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设计可依托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验室、大数据架构的公安信息化应用部级重点实验室对制定的方案进行模拟情景化评价,并对优秀案例采用多媒体、微课程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参加公安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三课程设计效果评价

课程设计改革针对2013届交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由于专业课程在第二学年开展,专业实习在第三学年开展,因此,在第四学年第七学期期末增设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设计,为期两周。课程设计选取真实情景展开前期交通调查、交通管控措施方案的制定及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真实场景对方案进行评价,并对优秀案例采用多媒体、微课程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对于学生解决交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效果较好。以2013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与2012届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可明显发现实践课程设计改革及实施后,工程设计类的毕业论文比例增大。同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交通仿真软件VISSIM等对交通调查结果的分析及管制措施实施方案进行评价的比例大大增加,改变了原来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建议分析层次。

四课程设计实践效果分析

(一)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交通调查与分析”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情景化实践课程学习,了解了现场交通调查需要开展的具体内容,并积极参与到实际路通状况调查中。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运用已掌握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数据分析以及文字处理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中。同时也从中对CAD制图软件等技能有了新的认知。在开展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学生可以配合指导教师开展交通调查前后的各项工作。主动参与到调查表格、实际测量以及绘制等工作中。通过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设计,此节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并提升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设计,可以最大化弥补了以往开展交通调查时内容单一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通过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课程设计、论文撰写、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在实践课程中,学生会自发性的进行合理化分工合作完成各项交通调查和数据处理,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国才队合作意识。

(三)提升论文撰写质量

在开展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同学坚持在路口开展10多小时的观测,而且所有调查数据都非常仔细。当遇到疑难问题时,会自发性地开展小组讨论,并在老师指导下来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并实践课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处理信息进行了小组讨论,并严格要求自身的图形绘制要求,论文结论中的问题分析以及解决办法都具有非常高的质量,符合毕业论文的各项要求。

(四)增强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课程设计改革,许多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了解了不同类型交通调查流程以及详细内容。尤其是通过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学生掌握了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快速地找出路口、路段交通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查询资料以及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分析,为其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

(五)提升学生讨论问题主动性

在完成相关课程设计论之后,专业课程老师采用分组讲评的形式对学生论文进行了讲评。许多学生在此环节中,充分了解到了自身论文所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提问题,并创新了新的观点。通过师生、生生讨论的方式,积极参与到相关专业课程设计的各项工作中。

(六)提高了实践课程实用性

为了增强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设计实用性,在完成课程设计后,积极与一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深入交流。同时,组织学生与交通调查的路口管辖中队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对实践课程安排的路通流组成与运行状况进行了了解,让学生掌握了汇报交通调查数据分析结论及路通管理措施改善建议的流程。此外,通过对其路口所存在的交通问题开展讨论,并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改进建议,很大程度上的加深了对交管业务的进一步认识。

五总结与展望

大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3]。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基于自身特点,更加需要培养具有综合决策性创新能力的交通管理人才。要培养符合公安实战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构建基于情景模拟化的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多种交通环境下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的虚拟应用、交通状态评估与应用效果评价,提升学生对交通管控的综合决策性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2]徐程,李涛,陶靖.CAD技术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7,19:115-117.

交通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物流;国际化;校企合作

一、研究背景

我国国际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雏形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探索于中国加入WTO过程中。同时,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也在此时诞生,之后与国际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并肩同行,共同加速于“一带一路”建设时期。在物流业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大战略环境下下,国际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我国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早就开始,但因物流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目前国际化校企合作模式还未有较为系统的研究。

二、系统思维分析校企合作

根据深入调研及结合课程实际,我们以课程设置、过程衔接和培养目标作为国际化校企合作系统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本文将物流管理专业国际化校企合作系统分为企业、学校、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公共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思政课程、沟通交流、逻辑思维、学习态度、实践经验、抗压能力、特长爱好、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这17个关系要素,且这些要素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因此,根据ISM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将这些因素设为Di(i=1,2,…,17),并建立系统要素关系表,再构建邻接及可达矩阵,最后根据数学的代数运算性质和matlab矩阵编程计算出可达矩阵M,并用层次划分得出可达集、先行集、共同集。可以看出,17个影响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的系统的主要要素可以分为7级四类。第二类和第三类是系统相互间的关键核心要素,它对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的系统造成直接影响。并且,系统各部分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是以顺序为导向的,即根据学生从入学开始接受培养到学生毕业的时间顺序构建系统结构图的。这个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思维态度,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特长爱好、创新能力、思维态度,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践经验,思政课程培养学生抗压能力,这些系统因素具体由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来体现。

三、结论

从工学交替到学徒制改革再到产教融合,都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杰出探索,是学校与企业、课程与岗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预示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不断融合与进步。本文通过建立解释结构模型来理清校企合作中对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明确培养目标并找出问题所在,通过对校企合作整体系统的内部基本功能研究,确定了系统的关键因素。作者认为,物流行业国际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双方有机培养才能达到合作的预期效果,它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共同参与的系统结构要素有机流动的过程,在国际化校企合作系统中,承担着学生入学学习、接受培养、掌握知识等功能,并且这些培养最终要符合国际化物流人才标准。

参考文献:

[1]邓存瑞.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国际化[J].外国教育动态,1991,(05):54.

[2]冯彦乔,唐涌,李康.四川省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7,(16):181.

交通毕业论文范文7

认识实习———有效衔接,内容完整多样

在实习内容方面,应做到内容多样化,涵盖环境工程专业所涉及的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和环境监测等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应选择并建立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从而提高认识实习教学的质量。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批稳固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从单位性质看,有环保系统,市政管理系统等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单位。从行业看,有环保、发电、金属冶炼和化工等。虽然已经建立了不少实习基地,但现有基地中涉及大气污染控制的较少,因此,为了保证实习内容的多样化和完整性,在后续工作中应重点拓展这部分实习基地。

生产实习———充分保证实习时间,努力实现共赢

生产实习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单位或环保部门结合生产实际和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完成以后进行,如第6或第7学期。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很多学校的生产实习时间一般都很短,有的甚至不足一个月。对学生而言,实习不能深入进行,学生只能对流程、污染控制原理和环保设备的工作原理等等有个简单的了解,还停留在看的阶段,不能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使学生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对实习单位而言,他们花大力气教会了实习学生胜任某个岗位的工作,正可以独挡一面的时候却因为实习结束而要离开,从而会让实习单位感到“只有责任,没有收益”。长此以往,实习单位将不再愿意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因此,应充分保证实习时间,如3个月或半年,从而实现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共赢。大家一般都会认为延长实习时间会加大经费投入(如交通费等),其实也未必。我校起初安排的生产实习仅为4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来,我们的实习时间延长到3个月,在长时间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承担一部分工作,减轻实习单位的工作负荷,加快工作进度,实习单位因此主动为实习学生提供住宿或承担实习的交通费用,从而大大缓解了实习经费紧张的现象。

交通毕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地方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交通设计;道路设计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检验。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主要是运用四年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完成交通规划、交通设计、道路设计或撰写专业论文;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图纸、手册和编写设计技术文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踏实、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全局观念和经济观念。鉴于地方院校的独特性,有必要对其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的毕业设计组织形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完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毕业设计问题分析

近年来,佛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对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我校及时增设交通工程专业,于2013年正式招生。本校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在广佛地区,从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组织等工作。现有两届毕业生,共70人,其中2013级36人。2013级毕业生中做毕业论文者28人,主要对佛山市的常见交通问题进行阐述,如佛山市禅城区交通需求预测及分析,一环高速化对沿线区域交通组织的影响研究等。选做设计8人,主要进行公路初步设计。从提交的成果来看,设计成果质量更高一些,论文的水平普遍较低,如前期资料采集不完整、数据处理分析不充分、问题分析不到位、理论探索积极性差、创新能力不够等,甚至还存在抄袭、拼凑现象。鉴于2013级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对2014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按照以做交通设计为主,做道路设计、论文为辅的方式开展,控制做论文的人数在10%内。

二、选题要求

题目应尽量结合实际,具有使用价值,一人一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题目的难易程度和份量要适当,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题目类型分设计(交通设计、道路设计)和论文两部分,其中交通设计包括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和新建设施型交通设计,推荐进行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主要以佛山市本地的道路交通设施为对象,围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开展交通设计;道路设计资料来源于当地设计院,主要进行市政道路设计;论文主要包括对新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的综述和探索,对已有理论或技术的拓展,对已有理论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综合运用等。本课程改革主要围绕交通设计进行,下文对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流程进行了重点阐述。

三、主要内容及设计流程

1.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选取佛山市本地已通车的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选择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区域、一条道路或者是某个大型复杂节点,选择的道路应该满足以下三点要求:(1)区域:四条主干道路(或交通功能较强的四车道次干路)围成的区域,或者是本地交通复杂的老城区;(2)道路:道路应为次干路(双向四车道)及以上道路,应包括至少4个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有公交站台、出入口等交通设施;(3)节点:五路及以上、多种交叉类型或交通管理控制方式复合的节点,或是多级别、多功能的数条道路交汇转换的节点,或是大型综合性建筑项目(配建各类交通站场设施)的交通设计。具体设计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交通流优化组织设计;(2)横断面设计;(3)平面交叉口设计;(4)慢行交通设计;(5)公共交通设计;(6)交通控制及管理方案设计;(7)交通安全设计;(8)停车设施设计(可选);(9)交通景观设计(可选)(10)交通智能化设计(可选)。具体的设计流程包括以下几点:(1)确定研究对象。前期确定研究道路,收集道路等级、设计速度和道路主要功能等资料。(2)制定调查方案。对前期收集到的道路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实际的调查目的,从而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在调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好计划的安排。(3)开展现场调查。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以及收集到的道路资料,对道路交通量、行驶车速、排队长队、交叉口信号灯配时、交叉口车辆延误时间等数据进行调查。(4)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整理,探求现状交通所存在的问题。(5)建立交通模型。利用VISSIM软件建立仿真模型,模拟交通系统的各种运行情况,对交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6)方案设计。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7)方案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测试及评估。(8)编制设计报告。编制设计报告及相关图纸。2.道路设计。道路设计要求学生对设计原则、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初步掌握;能运用基本知识进行实际工程的设计,能够熟练掌握施工图的绘制方法。道路设计主要包括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施工图概算三部分内容。

四、过程管理

由于本校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高,因此要求学生在专业教室完成设计任务,并有专人进行严格考勤,指导老师每周集中答辩至少一次。教师对选题、调查方案制定、数据分析、模型建立、方案设计各个重要节点成果进行逐个检查,满足要求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这样可促进学生的紧迫感,控制毕业设计的进度,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设计任务。

五、效果评价

本校2014级学生共34人,其中有30人进行改善型交通设计,研究对象全部为佛山市市区的实际市政道路,2人进行道路设计,1人撰写论文。从答辩过程及提交的设计成果来看,本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高,无论是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设计图纸的完整性、规范性,还是文本排版的标准性都明显比13级学生好。答辩过程中回答的问题基本准确,部分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能有效地改善道路的运行状况,使得道路变得顺畅、有序、安全、高效。此外,本届学生就业很好,大多为珠三角地区交通工程行业的龙头企业。学生反馈,通过毕业设计,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迅速提高,用人单位也对这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与我校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六、结语

本文根据地方性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本校2013届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对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突出介绍了改善与治理型交通设计的要求,并通过2014级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对改革效果进行验证,研究成果表明,改革后的毕业设计内容务实有效,明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汤文,郭颖君,邹兰林.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5.

[2]刘明辉,肖新华.基于就业需求的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高教论坛,2016,(2):68.

[3]方海.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问题剖析与探索[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白玉,吴娇蓉.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下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