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科学论文范例

教师科学论文

教师科学论文范文1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能是被动地进行学习,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课程的教学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充当“帮助和引导”的角色,即充当传道者的角色、智能开发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朋友角色和探究者的角色。

教师只有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搞好“教学反思”

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善于探索,一个是善于反思。换句话说,反思可以促进一个人的成长。注意培养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点是教师尤为要注意的,重中之重是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积极养成“教学反思”的职业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特别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总之,重视并搞好“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这也是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重点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共同辅助,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师要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和教育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对于其他教师的教学也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教师科学论文范文2

以兴趣作为引导,让学生在科学的历史长廊中寻找科学答案,领略科学和人文精神。比如,在讲到《谁选择了他们》一课时,我以大自然的食物链和淘汰法则引起学生的兴趣:宏观的表象下面因为微小的联系而密不可分,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改变正是由于要适应生存环境和优胜劣汰。1858年达尔文和华莱士发表进化论演说,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进化的动力是自然选择,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生物界的认可,认为其违反了遗传学。直到20世纪20~30年代在后人的研究中,结合孟德尔定律形成了现代综合进化论,解释了看似矛盾的两种观点,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重要性。用科学史让学生领略科学史实,能促使他们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激励人们发展自身的人文内涵,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二、在渗透科学史中,培养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科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创新意识。如,在讲到《物质的变化》一课时,我先做了一些实验,比如在碘酒中加入淀粉会使溶液颜色变蓝;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会逐渐变色,并且由无味变为焦糊味等既含有物理变化又含有化学变化的启发性实验,让大家在脑海常识和新知识的碰撞中引发共鸣和学习的兴趣。在“大发现”的课后作业中,学生果然开动脑筋,通过学习和查资料解释了铁为什么会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为什么就会产生气泡、酒精为什么可以洗掉衣服上的油渍等等科学问题,自主发现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在渗透科学史实中,应采取非单一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护个性,尊重学生的眼光,欣赏其独到新颖的呈现,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科学史渗透中,领略科研方法

小学生由于经验积累和知识层面的限制,不能进行独自的研究,然而为了培育未来的科学家,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接触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幼小的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如,在《宇宙》一课中,我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展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只凭感官认知承认“天圆地方说”,这是人们认知不足的一大误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以实际行动探索太空,1957年,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让全世界一片哗然,为人们重新认识天地、认识宇宙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1998年,美国“月球勘测者”通过光谱仪探测氢原子发现月球上存在水等等。在本课的导入过程中,选取科学史上的关键发现和发明,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温科学家当时的想法,体验了科学家在做科学研究中的想法和方法,展现了科学史的特有魅力,在推进科学和人类发展的进步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教师科学论文范文3

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也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既要使学生能够听懂还要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高职院校的生源有两大类,一类是中职院校的学生,一类是普通高校的高中毕业生。中职生在中学期间都有金工加工的实际操作训练,对零件加工不陌生,但抽象思维能力偏弱、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困难;普高生正相反,中学阶段没有感官认识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注意力都不太能长时间集中、学习的接受能力都不强,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的片段分段引入使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目标上。设计的片段包括实物、教师提的学习要求、学生的发言等,通过阶段性的学习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目的。针对课程教学目标的特殊要求设计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全部课程教学任务实现总体教学目标,为教学提供的最基础的设计依据。本文的设计基于“光滑圆柱体结合的极限与配合”章节中有关掌握尺寸、偏差、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等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特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合适的学科认识规律和逻辑思维规律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首先要掌握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了解学科应用的范围、特点、具体内容和方法,才能在教学时获得选择和创造教学方法的自由。《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是以宣贯国家机械技术标准为要义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术语和定义多、符号和代号多、图表和公式多、技术标准规定多”是课程学科特点。要求学生“记得多、背得多、经验性应用多”,这个要求前半部分是违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所以在本科院校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效果很差,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查往往是没听懂、听不懂,教师的体会是概念太多,不讲担心学生听不懂,讲了担心学生犯糊涂,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避开学生的弱点发挥其长处是关键。

三、教学内容设计

“光滑圆柱体结合的极限与配合”章节中有关掌握尺寸、偏差、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光滑圆柱体、轴和孔、尺寸、偏差、公差、配合等概念。本堂课以一个锡制的茶叶罐为实物引入光滑圆柱体的概念。茶叶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很容易吸湿及吸收异味,从理论上讲,茶叶的储存保管以干燥、冷藏、无氧和避光保存最为理想,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以上这些条件往往不可能兼备,因此在具体操作中,以茶叶干燥为必需要求,选择储存容器时以罐身罐盖是否密闭不能漏气为主要条件。锡制茶叶罐做工精美,能有效避光,材质本身避湿,罐身和罐盖的密封以两段十二毫米长的光滑圆柱体为主,分别为外盖和内盖,能有效隔绝空气。向学生演示罐盖的关、启,开启时要稍用力向上提起,盖盖时只要将盖子放在正上方,松手后盖子会自动、缓慢地落下,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亲手体验关、启的过程,提示其体会过程中空气的阻力作用。过程中提示学生思考,怎样的制作要求才能达到这样的使用目的。体验后引入光滑圆柱体的概念、轴和孔的概念、间隙配合的概念,学生很容易进入概念的理解情境。学生掌握这些概念的基本内涵后,可再引入光滑配合体的其他形态如:轴和孔的异形,配合性质中除了需要经常装、卸适用的间隙配合外还有使用过程中不需要装卸的配合类型还有过渡和过盈。上述概念复习后提出新的问题:怎样制作出这样的圆柱体来?为什么在关、启过程中能感受到空气的阻力,其他的还有类似的间隙配合吗?让学生回味感官感受,加深学习印象。当然这样的问题学生是无法完整回答的,此时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第二种实物:游标卡尺,告诉学生答案可以用这种测量工具来获得。先演示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再利用幻灯片讲述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和方法,请三位学生上讲台依次测量外盖和罐身的直径尺寸、内盖和罐身的直径尺寸并书写在黑板上。三组尺寸列在同一表格中,很容易引导学生了解基本尺寸的概念,偏差的概念。第三阶段是布置生产任务,学生分配到的角色是茶叶罐设计、生产的相关技术人员,生产任务是制作一千个这样的茶叶罐。分组讨论,将任务点设置在罐盖与罐身的配合尺寸设置上,提示学生生产时的尺寸控制和成品使用要求之间的关系,既要满足密封的需求又要考虑为了降低生产难度必须对尺寸作合理的要求,提示学生可以参考第二步时的测量结果。五分钟后小组汇报设计的尺寸数据,然后老师分析、总结并引入国家对配合的标准要求,并引入公差、公差标准等概念。要注意的是:在各种高职专业的岗位能力调查中,企业对学生的能力需求比较高,比如业务上要求能加工复杂产品、产品的加工能力较高,到岗位后上手快,能胜任多个岗位需求,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可以设置多个岗位和不同的岗位任务,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不同岗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关键的是,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不止在专业上,更体现在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上,或者说企业更重视人才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一个人是否能够积极、主动、踏实、有责任心地去为企业服务,是否能忠于职守、服从调度、遵守制度更是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的。所以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将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添加进去。

四、教学过程的控制

本堂课主要在于众多概念的引进和理解、掌握,其中重点概念为配合,其他概念都是为了配合而产生的。在教学中这要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是学习所有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教学中的难点通常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或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如偏差和公差的概念及联系和区别。公差是一批零件加工难易程度的数值表达标准,偏差是单个零件加工的实际尺寸误差,以实物为范本,批量生产任务为契机就能比较形象地讲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花时间精力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难点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尽量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各自特点。教学内容不同,课的方法也不同,提倡引入实物加强学生感官认识,但不能将理论课上成了实验课。课堂中的问题环节要难度适中,让学生大部分都能跳一跳就够得着,问题本身要有启发性,有价值、有意义,让学生感到值得思考,愿意思考。课堂活动的设计要使学生积极地动口、动手,活动要有明确要求,要由易到难,说什么,干什么,怎么说,怎么做,要使学生能说能做,有成就感。最后的总结要简单、明确,有理论高度,切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五、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

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对象和内容,教学条件和设施也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善于利用教学用具,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认识到教师本身就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最大最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要了解本身的人格特点,利用其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部分,同样的教学,有的教师善于利用亲和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有的教师善于利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实例顺利过渡到新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语言风趣形象,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总之,要根据教学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逐步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另外,现在的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地方、广大家长和用工企业的重视,在教学条件的提高或改善中可以加大和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征求企业对所培养学生的要求,甚至引导企业将一部分的内部培训安插到高职的教学中同时提供相应的教学硬件或场地,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适应企业的需求,毕业后能更快融入岗位,提高企业、学生、学校三方的满意度。

六、结语

教师科学论文范文4

1.加强教师道德素质培训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关键是做好医德的培训,通过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让教师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凭借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可以聘请院内外知名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教学过程,感受专家的职业素养、得体的仪态举止、温和的语言、周到的服务,以及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2.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

教学技能培训关键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岗位培训,从教案、授课技巧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安排公开示范课或教学比武,提高专业技能。三是做好传帮带工作,让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与年青教师结对,一对一帮扶,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技能。

3.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临床医疗的进步,又加上医院专科的不断细分,儿科老师特别是年青教师难以应付复杂的临床问题,这就需要聘请经验丰富、技能操作熟练的实训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儿科护理中难度较大的头皮静脉注射、静脉留置针的使用、颈静脉、股静脉穿刺等等。

4.加强教师教学质量考评

教师培训过程中,按照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对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规范化的考核,考核内容涉及教学技能、实践操作和人文素养等等,从而掌握教师培训的效果。

二、加大学生的培养力度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明确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教学作为社会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要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对儿童的整体护理,有良好的素质和发展潜能的应用型高级儿科护理人才。

2.确立实践教学目标

为培养出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儿科护理专业人才,我们需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二是具有积极的进取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三是具有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熟练掌握儿科护理常用的操作技能。五是具有较好沟通协调、服务等综合能力。

3.加强儿科护理操作技能的训练

教师科学论文范文5

新课程的实施,最突出亮点是加强以实验活动的学习,增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最直接的益处是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科学这门课的兴趣和自觉性。能有更多机会亲自动手操作,这是每个学生最为欢迎的。枯燥乏味的理论、定义,辅之以眼明手巧的实验操作,其身临其境的感受,对获得的知识的量或掌握知识的度是不一样的,在很大程度上它能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对植物一的生长认识,教师在课前先分发给学生一些花籽,有地雷花(紫茉莉或夜娇娇等)、凤仙花、牵牛花等花籽,让他们自己去培养种植和观察,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籽,整个过程自己亲自尝试,再回到课堂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收获了极大的认识,对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又如,观察蜗牛和蚯蚓、大气压强的认识、能量的存在,氧气的制取、电路的连接等等,通过实验获得直观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养,毫无疑问我们的教学要的就是这种效果。然而,科学又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当我们在大量关注实验操作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基础理论不学好,实验的行动就是盲目的,否则一堂科学课会被误解为一堂活动课了,也就不能对科学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基础理论学好了,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和巩固科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自己的猜想,这样的教与学才能为现在的教育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学探究的这个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到猜想,实验设计方案的提出和实践到最后的得出结论,直至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与学生自主思考密切相关的。相比于实践,理论是指导和印证的关系,因此,对两者关系的辨证把握是科学教学的重要落脚点。

二、主观想象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科学新课程实施一轮以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就是新课程的灵活性。新课程追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也得到很好的启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教学上崭新的里程碑,其中能让学生充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想象翅膀的展开,那认知的天空就无限广阔了,科学有时要借助想象,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探索,借助想象的翅膀,链接其中的知识要点,使学习更有兴趣,也更轻松。在科学新课程的教学中,这实际上是学习科学课程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白,科学这门课程讲究实事求是的知识,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它包含着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命运动等,这些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学习科学课程的原则。因此,在科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就要注意把握学生主观想象与客观规律认识的关系。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但仍要尊重掌握客观规律,加深对其相关知识的深刻认识。这样学习的方法是灵活的,而知识的积累是扎实的。

三、有的放矢与举一反三的关系

科学新课程实施一轮以来,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新天地,充满着期待和要求。尤其对教师而言,由于新课程内容变更后,量多而广,最明显的是课堂教学环节比以前更紧凑,在教学上特别注重对课程重点内容的把握,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突出重点,析难解惑,是面临科学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难题。因为新课程的实施大大提供了学生敢想、多想、深想的机会,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更强,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已经由过去的被动转变为主动。作为教师而言需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想知道什么,了解什么是科学课程的重点。怎样去掌握其中的知识点,这需要科学引导,化深奥为简约。突出重点就是最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也就是有的放矢,就教师而言,是讲我所想讲,既不是泛泛而论,更不是普降细雨,要有主次之分。对学生而言是学我所想学,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是课后所学不到也补不上的,怎样做到这点,关键是举一反三。有的放矢是目的,举一反三是手段,只有通过举一反三的正确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和把握答题的主动权。在遇到貌似陌生的所谓新题时,处乱不惊,从容可应对。如去年中考有一题关于势能影响的几个物理量,学生已掌握势能大小与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再看题中图表显示另一个地理位置的物理量,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同时,采用老师所教授过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合理分析和运用就不难解这个题了。遇到这类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对平时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教学的目的所在,使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能学习的人。

四、教学互动与水涨船高的关系

从科学新课程教学实施一轮实践看,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觉性比以前有所提高,这主要跟新课程内容更注重学生个性发挥有关。从以前更多注重记忆的知识到现在重在理解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也可以说是应试教学转变到素质教学带来的新面貌。这个新变化,着重体现在教学的互动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在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展示自己的潜能,这是教学上的互动。重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与合作,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互动。无论是课堂教学节奏的加快,还是课堂内容涉及宽而广,都要求教师作出相应调整,探究式教学更要注重引导,当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不断更新,知识面要不断拓展。一个优秀的教师不能墨守成规,针对学生心理,要有自己独特的授课思路和目标。如新课程中,大量的相关的实验课,地理知识的扩充对教师而言有些也是陌生的。这就需要教师领先一步,积极探索,首先设计和提出合理有效的实验操作步骤,主动查找有关的知识资料,再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使学生的初中科学知识不断完善和提高,并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水涨船高,是我在教学新课程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也是对教师最直接的要求。

五、结语

教师科学论文范文6

(一)课堂提问需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启发学生思维

提问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并能够启发他们的思维,那么这个问题就必须具有强烈的悬念感。通过设问中的悬念感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兴趣。设问必须要有较高的思维层次与力度,不能够简单的局限在“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思维水平上。通过提问要让学生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通过高悬念的问题较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兴趣性、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等思维特点。高悬念的设问方式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要求问题设计要设计科学、设问巧妙、逻辑严密。举个例子,在讲授“西安事变”的内容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高悬念问题:“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以‘兵谏’方式捉住了后,会如何处置他呢?是杀?是关?还是放?这三种处置方式有何利弊?当时中国共产党支持哪种方式呢?为什么会支持这种方式呢?”在这个问题中虽然指出了三种处置方式,但是如何进行处置仍然是未知的,因此仍然具有较强的悬念,后面的这些接着而来的问题则在继续提升悬念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严密的逻辑与问题的科学性。这个问题的提出让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积极主动投入思考中。

(二)重视学生的有创意提问,拓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上,不能够只能够教师自己提问,还应该对学生的提问引起重视。同时很多后进生总是会有很多很有创意的想法。例如在教学《古代埃及等国文化》,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古代印度人是怎样创造出10个数字符号的?古代两河流域六十进位法是怎样发明的?”这两个问题也许在考试中根本不会出现,但是却反应出了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拓展开来,对于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或者教师没有讲到的,他们都能够注意并且能够提出相应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鼓励,要让学能够更多的提出各种具有创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从课堂上不能够直接的得出答案,但是可以通过学生们在课后查询资料得出答案,这样对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十分的有意义。同时通过学生们的提问,不仅可以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各种目前在学界中仍然存在争论的问题进行阐述,评价新观点,进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争议。例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对曹操、秦始皇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三峡水利工程的利弊分析等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又会产生新的疑问,这时应该让学生们将自己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他们参与讨论、进行思维发生的积极性。

(三)设问激发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通过历史辩证法,我们可以知道任何历史事物现象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对立与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介绍时,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这时教师完全可以同设问来激发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发展与历史事件。举个例来说,曾经在一堂课上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这个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结合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回答。回答的学生中主要有这样的几种观点。学生1:三国鼎立有其进步性也必然存在它的退步性。他的理由是:三国之间的竞争成为发展本国经济与军事的动力,其退步性则主要是因为分裂与统一相比就是一种退步。这个观点中基本上表现出了一种辩证的思维。但是笔者并没有因此阻止学生们继续发言表达他们的观点。然后就有学生针对学生1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三国因其分裂而被指是一种退步,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清朝大统一又该如何看?这为学生的观点也指出不能够因为“分裂”就说“退步”,而要辩证的看待“分裂”与“统一”。另一个学生则是在笔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问:“我们常常听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比合’,这在三国演义的开场白里也有这一句话,要回答老师所设的问题,首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天下大势,是合好,还是分好?”这位学生的问题中也不难看出,他也是对“分”与“合”进行过思考。在这个问题中,学生通过对“分裂”的进步性与退步性的辩论,明白了看待事物与历史的“进步性”与“退步性”必须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辩论,让学生慢慢的形成了一定的辩证思维。

(四)设问标新立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现在创新已经成为人才的一大特征,社会也在不停的要求学校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精神,不竭的动力。正因此,在新课标中十分的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积极的探索。正所谓思源于疑,当有疑问后才会主动的去思考,只有思考后才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才会有所进步,才能够有创新。因此,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问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不惟书、不惟师、不以常规,大胆打破定式,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创新思维。在《人猿相辑别》的第一框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在中国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远古人类的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和小块烧骨。这群远古人类,我们称为元谋人。他们生活在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直接讲述对于初学历史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显得比较单调乏味,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现在在学界中仍然存在的对于“人类如何起源”、“最早的人类”等问题的争议则为打破这种现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正因此,笔者在教学的时候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设问:“云南元谋人是否真的就是我国境内出现的最早的人类吗?”这个问题与课文中的观点有着很明显的冲突,学生听到后发现与课文中材料有所出入,于是就会进行质疑:是教师的问法错误,还是课本中的说法是正确的?设问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笔者在放了一段关于巫山人的视频,让学生们知道正确的答案。通过这个过程与设问主要是让学生们明白“课本正不正确,要不要改,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不能够继续固守课本的东西,要有勇气、要学会挑战传统,并能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科学论文范文7

(1)主持人的角色

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讨论内容,把握教学进程,维持好课堂讨论秩序,充当好主持人的角色.在讨论开始阶段,教师要像主持人那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程序,明确学习要求及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尽早进入讨论的状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发言顺序和学习进度,引导和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使讨论总是围绕一个题目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形成热烈而有序的讨论氛围.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总结,使案例教学有头有尾,为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言人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控制作用是通过发言人的角色体现出来的,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充当好发言人的角色.发言人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教师的发言不能仅代表自己,而是要反映学生的整体意见.发言人发言,不能原样照搬学生的发言,也不能任意取舍,而是要对学生的发言作简要的总结和整理,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观点和思想.发言人的角色是教师扮演的关键性角色之一.要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思想整合能力.

(3)导演的角色

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虽然以学生为主,但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它实际上一直处于教师的严密监控与指导之下,教师要像舞台上的导演一样,发挥潜在的影响力.教师通过导演的角色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陈述个人的见解,什么时候评论他人的观点;通过导演的角色规定哪些学生发言,哪些学生不发言,哪些学生多说,哪些学生少说.导演角色的灵活度很大,难度也很大,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群体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2循循善诱,启发引入开局

引入开局是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引入环节.案例教学引入是学生讨论兴趣与热情启动的基点,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好的开局有利于调动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自然地进入课堂讨论环节;有利于学生围绕主题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讨论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案例、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案例讨论的开局.

(1)情景创设法

即将案例的特殊环境、主要任务、关键场景等,通过语言、实物、课堂布置等,融入讨论现场,形成案例的情景氛围,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以此开启案例讨论的序幕,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激情和兴趣.

(2)案例回顾法

即由教师对案例的故事梗概进行介绍,还原案例的矛盾点、疑难点、关键点,引导案例课堂讨论环节的启动.通过案例回顾,可将学生引入讨论的氛围之中,引导学生跟随案例介绍,逐渐进入角色,进行案例讨论.

(3)演示导入法

即通过与案例相关的报道、图片、录像等媒体资料或专门制作的动画、影片等,将学生引入案例讨论环节.

3聚焦矛盾,推动讨论深入开展

围绕问题,聚焦矛盾,逐步把讨论推向深入,是教师组织案例讨论应该运用好的一个主要方法.虽然案例讨论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教师要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按照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把握内在要求,采用恰当的方法组织实施,推动案例讨论深入开展.

(1)明确目标

组织课堂讨论的基本目标是,激起学生兴趣,营造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发挥学生内在潜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因此,课堂讨论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案例的主题和基本目标,使之明确研究、讨论活动对于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主动发表见解.

(2)关注重点问题

重点问题是案例讨论的重点,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师要把握处置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通过引导、讨论、启发,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难点问题.

(3)聚焦难点问题

越是难点,教育价值越大,越需要聚焦.教师要认真关注学生对于难点问题的认识,在和学生分析研讨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找到突破口,引导他们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看法,实现对难点的突破.

(4)鼓励学生讨论

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及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和不同意见,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4掌控节奏,灵活解决问题

讨论节奏是指讨论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驰等.课堂讨论应该有高潮、有平缓,要张弛有度、井然有序,既有使人激动不已之处,又有使人平静之时,体现出讨论过程的节奏感.但课堂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冷场、偏离主题、发言不均衡的情况.如果教师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1)出现冷场的情况

冷场指的是当需要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时,课堂保持较长时间的沉默.冷场主要出现在讨论的开始阶段,此时学生往往慎于开口.处理此种情况教师要把握三点:第一,讲清问题,指明方向,再做开场白式的引导动员;第二,发现冷场时,立即对开局引入中涉及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分析,简化问题,引导学生发言,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第三,教师可以采取“点名”或者“顺序发言”的办法让学生发言,引导善长发言的学生继续发言,同时“肋迫”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或对前面的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逐步让缺乏自信和有羞怯心理的学生适应讨论和交流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需要研究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尽量避免提过空、过大和过于抽象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

(2)出现纠缠不休、游离主题的情况

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主题,直接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处理此种情况教师要把握三点:第一,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引导学生逐步回到主题;第二,沿着学生认识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回到主题;第三,以委婉的方式扭转局面,走向正题,如可指点一下事先写在黑板上的主题.

(3)出现发言不均衡的情况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出现发言过多或发言过少时,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对于发言过少的学生,要多引导、多鼓励,促使他们积极发言;对于发言过多的学生,教师则要有意识地限制他们发言,或者以诙谐的方法打断他们的长篇大论,或者规定他们的发言次数和时间等.总之,教师应从教学目标、课堂讨论的整体进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而有效地引导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环节.

5总结讲评,归纳梳理观点

总结讲评是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目的是归纳梳理学生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讲评是教师根据案例教学所达到的目标,结合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的情况,对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对课堂讨论中形成的共识与结论进行概括、总结和归纳的过程.总结讲评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讨论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应把握两个方面:

(1)对讨论组织情况的总结

教师应从整个课堂讨论的情况出发,回顾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好的予以表扬,差的予以批评,为以后的课堂讨论奠定基础.

(2)对讨论主题的总结

教师科学论文范文8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想法设法设计好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过程学生能有很高激情的去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过程。诚然,教师在整个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从备课到教法的设计,真格的就是一个典型的“总导演”。

二、从教学组织来看,历史教师应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针对相关问题多思考,勤动手,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分组讨论,决不可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当然教师要充分的驾驭课堂,不能忽视学生自主性和自律性弱的特点,使学生放任自流。还必须给予他们必要的约束,使之形成既严肃又活波,既民主又有限度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这个“总导演”的有力指挥下,学到新知识,课堂教学才能有高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从师生关系来看,历史教师应由站在讲坛上的独角演员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平等的合作者。

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参与、了解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从心理上直接缩小与教师的距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相关知识的探索中敢想、敢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发展的师生关系。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应以尊重、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尤其对持有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看法,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和赞扬。但切忌为了尊重学生而对于他们课堂上的任何表现或者所发表的任何观点都不置可否的予以表扬和鼓励,这样的课堂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学习落后学生,在课堂上有意和他们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结果。多给他们一点爱心,多帮助他们,和他们建立起良好地师生关系。这样对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从与课程的关系看,历史教师应由简单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

例如,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西安市几所学校的老师采用了学案教学的方式,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蓝本;在课堂上,老师要多方创设情景、问题导学、分组合作、成果展示和民主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老师追求的不再是片面的所谓安静的秩序,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师生的合作学习中去。同时教师在处理与教材的关系时,则应由“教”教材转为“用”教材;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教”与“用”不可偏废,用教材是为了教,教材不是教的唯一可用材料,但是也不能否认教材的基础作用和地位,因此要用教材,更要用好教材。而用教材的目的就是为了教,但是也不能完全受制于教材,为教教材而教。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利用的最基本的教和学工具,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考虑自己,而且也应考虑学生如何运用教材进行学习,并把学生运用教材也列入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活动计划之中。如安排学生对教材的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书中的地图进行识别、运用,对补充的材料进行解释和讨论等。只有引导学生用好教材,才能实现教的目的和作用。

五、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则应由单一化的考试成绩评价模式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评价可以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评价要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这里的评价,不是单纯为了考核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因而,这种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学,反映的却是教师的教。所以教师对于过程评价更要注意。结果是过程的积累,抓紧过程评价有助于教师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在结果评价中才发现不可挽救的过错。不管评价结果如何,教师对学生要多加以激励,并客观的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评价反映出来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努力改进,讲究教学效果,出色完成新课程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当然新课程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知识的储备要应更充足,备课要更加充分,课堂调控应更加艺术,讲授引导应更加精到等。 使历史教师角色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好像球赛中的“场外指导”、“啦啦队长”、“随队医生”、“后勤部长”;电影拍摄中的“编剧”、“导演”;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