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实训总结范例

电力实训总结

电力实训总结范文1

首先要求重构后的每一项目是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即包含三块内容;其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项目应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置;最后应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实施环境———实训基地,即实训基地能够完成教学项目。因此项目从电力电子器件的功能知识和测试技能开始,深入到其构成的主电路和对应的触发电路,最后到项目的实现完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渐进提高的过程。将课程重构为调光灯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直流调速装置应用与检修、开关电源的调试与检修、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安装与调试、变频器应用六个教学项目前,大部分院校都采用挂件结构的实验台完成实训。扩展方便,只需要更换挂件就可以实现。

但是电路板全部封装在系统内部,看到的只是电气符号和电路图。实训部分只是记录实验数据和波形,并作出相关分析,效果不好,也不可能全部把挂件打开使用。结合仿真实验、硬件实验及课程设计、现场试验设计步进式教学方法思路先进,但是企业现场教学难以实现。

怎样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设备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基于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思路。基于项目的教学做一体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一个项目一般至少需6到8个学时,要求按照6步实行教学做一体。结合一次课往往是理论分析与动手实践结合,而不是资讯分析———项目相关理论学习———项目实施。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交融渐进,以调光灯系统为例,从基础实验、仿真实训、项目实训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调光灯系统和其他项目一样,其核心是电力电子器件、触发电路、变流电路三部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三部分的结合成为一个系统。

基础实验在一体化教学中的体现对晶闸管的学习过程,用实训室的器件展开。首先,认识器件。每一组学生发放几个晶闸管,学习辨认晶闸管的阳极、阴极和门极,在此基础上引入晶闸管结构、等效电路。其次,了解晶闸管的工作原理。在教师引导下,做晶闸管的试灯试验,并记录相关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晶闸管导通关段条件。再次,记录晶闸管的型号,师生一起分析晶闸管的相关参数。最后,在教师指导下,用万用表测试管子的性能,并且联系测试实训台上所有晶闸管的好坏,判别晶闸管。触发电路的学习过程,以最常用的单节晶体管触发电路为例。在教师引导下,用示波器对各个部分的波形进行测试,并分析原因。使用过程中某个触发电路可能损坏,通过示波器的测试也能够找出故障。最后对触发电路的工作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仿真实训在一体化教学中的体现一体化教学中涉及的实验实训都要用到电力电子器件,需要三相交流电源和双踪示波器等设备。操作过程虽然严格要求,但是同学们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过流和接地报警,甚至烧保险丝、损坏实训装置。因为系统电路都是封装在挂件内部,一旦损坏难以查找原因、难以修复。另外电力电子线路是一个系统,示波器、器件、触发、同步等任何问题出现,系统就无法启动。计算机仿真不需要三相交流电和设备的操作,在MATLAB/SIMULINK运行环境下,用户只需将所需电气元件的模块添加到模型编辑窗口,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可以快速地组建仿真模型实现电力系统的计算仿真。还可借助计算机仿真弥补实训设备的不足。调光灯主电路为单相半波电路,按照要求找到相关元件构建模型。双击示波器后,可以看到电源电压、输出电流、输出电压、脉冲及晶闸管的电流电压波形。据此,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各波形出现的原因,深刻理解电路工作原理。改变触发延迟角,则可实时观测由此波形的变化,深刻理解调光灯的原理。同时移开触发信号或者移开晶闸管可以模拟触发电路故障、晶闸管断路时的输出效果,对实际电路的调试提供帮助。

综合实训在一体化中教学的体现项目主体由器件的选择、触发电路的安装测试及变流电路的安装组成。按照项目要求和项目图纸安装好电路,经检查无误通电试车,观察灯泡的亮暗变化,并记录相关输出波形。实际调试不像仿真那么容易,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项目无法完成。因此,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实训台电源状况检查;晶闸管好坏的鉴别;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调试;晶闸管调光电路的安装;电路检查;同步检查;脉冲移相角调整。按照这样的顺序,层层监测,可以最大效率完成项目。

目前,实训室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分开教学。理论教师在教室教授理论知识,实践老师教授实训环节的同时,也充当在实训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这种方式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另外一种是,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技能训练的指导者。实训管理人员管理和维护归实训室。这种模式下,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在基于项目的教学做一体化实施过程中,能够把握全局,能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交融。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这种模式下的教师是实训室的使用者,没有设备维护的相关义务,也没有配置维护设备的仪器仪表。只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设备的损坏和缺陷做出记录,由实训室人员修复。本来可以随堂处理的设备故障,却不得不停下。管理者不使用设备,也不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仅靠记录难以高效修复设备。另外,教学中需要的相关器材,必须到实训室办理相关手续。这种使用管理脱离的方式,局限了实训室功能的最大发挥。电力电子实训室管理和维护应由授课老师承担,实施教学管理一体化。

电力实训总结范文2

在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研究课题,探索将真实企业环境引入校园的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建设思路,总结了“教学工厂”的建设成果和运行特色。

关键词:

教学工厂;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教学工厂”(TeachingFactory),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Polytechnic)所创造的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二者紧密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校长林晋东的解释,“教学工厂”就是将工厂的工作环境、工作技术尽可能多地摸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在课堂就能体验到未来的工作氛围,学到先进实用的工作技能,课堂即工厂,学校即社会,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模拟、模仿、融合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学工厂的内涵所在[1]。

1“教学工厂”模式的实施背景和特点

“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将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解决了如何将学院教学与企业环境紧密结合的普遍难题,使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依赖于企业界,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学工厂”不是在学校之下、教学之外再办一个工厂,也不是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进行技能训练。“教学工厂”既不同于学校的实验室,也不是企业的车间,而是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场景在学校的再现。“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推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建,把工厂按学校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中(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办学理念。它是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的教学的有机结合。这个“教学工厂”理念在南洋理工学院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实践,并且为学校开拓了极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2]。近年来国内已经有机械制造类专业、汽车修理服务类专业、导游专业、法律实务专业等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初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实例,但电力技术类专业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尚未见到案例报道。

2电力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的突破方向

现代电力系统是由大量发电、输电、配电和控制设备组成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具有重要性、快速性、同时性的特点。由于电力行业的发电、输电、供电、配电、用电完全同步、影响面广、自动化控制水平高的特点,对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与水平有较高要求,电力系统企业概不接受学生在电力生产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学生所谓到电力企业实习,实际上只能看、不能动,根本无法参与实际操控,往往最终演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完全不可能在电力生产的真实环境中开展综合实训,这一点与各种制造类或设计类专业完全不同。近年来电力类高职院校逐步强化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但由于场地、经费以及技术的限制,多数学校倾向于采取纯软件的仿真培训系统,或者是分散的单个操作实训装置,学生难以熟悉电力行业全环节的生产过程,缺乏在电力系统背景下的操作训练。如何在电力企业的真实系统设备装置上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电力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不少开办有电力类专业的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但仍缺乏与企业情境一致的生产性实训场地,难以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地要求。这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要克服无法在电力企业进行岗位操作培训的弊端,亟须探索在校内建设一个具有电力行业完整生产过程、真实职场氛围、真实企业文化的教学工厂,以培养能够熟练进行企业实际生产操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建设与运行

3.1总体思路

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突出“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的改革思想,依托2011~2015年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所获的软硬件支持,校政企联动,整合资源,采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结合新校区建设,与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按照南方电网标准与规范要求,改扩建原有功能较单一的电力技术实训场所,在校内设计建成了包括电力系统发供电企业“运行、检修、试验”的三种工作模式的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其中所有实训设备均为电力企业生产的真实、先进的设备来源于合作企业捐赠、学院自筹资金、国家骨干校建设专项资金购置、毕业校友捐赠等。对综合实训基地展开综合应用形成教学工厂,以突破无法开展生产性实训的瓶颈。

3.2建设方法与成果

在实训基地建设期间,通过聘请企业专家顾问,项目组成员反复深入电力企业调研,与企业的实践专家讨论企业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得到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学习领域,以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施平台,编制出具有行业特色课程并予以实施,形成实训基地功能综合化、实训教学过程职场化、实训教学情境现场化、实训教学资源共享化浑然一体的建设模式,最终建成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技术服务与科研攻关”于一体的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该教学工厂的电力实训平台就是涵盖“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及电力调度的全环节多功能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其中包含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工业网络与电气控制实训室、全物理仿真发电厂、220kV物理仿真变电站变及其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调度实训室、电力仿真中心、电力营销实训室、电力设备检修实训车间、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与巡线实训场、高压试验车间、保护装置调试车间、新能源发电系统及微电网技术应用实训室、配电自动化技术研究实验及实训室、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等52个实验实训场所,建筑面积达15000余平米,设备数量达1700余台套,设备总价值达3000余万元人民币,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了校企互联的远程教学平台,构建了校内外一体化实习实训体系。实训平台完整支持了基于“校企一体,分阶段,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该教学工厂具有“工厂环境与企业环境一样,工厂设备与企业设备一致,工厂教师与企业师傅一致,工厂课程与企业需求一体”的形式特征,利于加强和提升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由此突破了电力行业实践性教学条件的瓶颈,满足了培养专业服务产业的电力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以此教学工厂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与广西电网下属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相关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技术革新及项目研发、学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构建教学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每年培训电力企业员工达1000余人次以上。

3.3电力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主要是在对广西区内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部分的发电企业、电网及供电企业、电气设备生产企业及其它工矿企业,如大唐集团平班电站、广西电网武鸣供电公司、广西恒都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湛江)、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检修与试验等主要就业岗位群。依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了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及所对应的岗位能力,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工作任务性质一致性和工作内容相关性等原则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获得相应的行动领域能力,提炼相对应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构建适应岗位职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见图2所示。在专业课程标准中,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方面描述了课程的培养目标。按照项目载体的实施需要,设计了教学项目,如项目任务、教学实施的步骤等。

3.4运行特色

(1)利用教学工厂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别创设专业认知体验课程、基于精益“5S”管理的实训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从电工基础技能培训到电气运行、线路巡视和维护、设备检修、高低压开关柜检修等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及电力企业岗位综合素质课程中,按照电力企业文化管理、岗位要素知识,开发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技能课程,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实现电力企业职业素质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强化。(2)教学工厂集成了大量前沿IT技术以提升教学与实训效果,依托电力综合技术实训基地和校企互联的远程教学平台(“互联网+”教学平台),实现了校园与某水电站和某县级电力公司的网络互联,两类电力生产现场监控视频和运行状态数据均能实时传送到电力实训基地电力调度实训室,实现课堂直通电力企业生产现场。与重庆新世纪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开发混合仿真软件,使教学工厂能够更全面模拟真实生产过程。(3)电力综合实训基地具有真设备、真管理、仿真运行的特点,通过互联网技术集合校外多方资源,将企业的真实工作现场、工作过程、班组管理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的真实情境,给学生营造身临职场的职业氛围,了解电力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完成以往只有在工地或生产现场才能完成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任教师一起,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实施现场教学、共同评价学生能力,并将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4结束语

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从建设到运行至今近五年时间,创设了大量真实工作任务、真实运行工况、真实生产安装的教学现场,通过角色扮演、角色轮换等促进团队协作、班前会班后会、真实操作等教学方法,成功解决了诸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难题,为同类学校开展教改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借鉴的样本。

参考文献:

[1]虚秀维.教学工厂模式与工学结合模式对比[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7-18.

[2]王振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下的课程模式及其引鉴[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4(1):5-9.

电力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三方校企合作;专业特色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大决策。2015年8月国家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年国务院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大数据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设立数据科学和数据工程相关专业,重点培养专业化数据工程师等大数据专业人才。”大数据专业建设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设立大数据专业的学校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已有500多所高职院校设立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其中重庆有30多所。大数据作为一个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阿里巴巴、腾讯、联想等头部企业都相继涉入,行业发展迅速。但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工科专业,2017年才进入高职国家专业目录,教学生态环境还不成熟,教学资源和师资都相对匮乏。各个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处于摸索阶段,有待于从事大数据专业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共同推动该专业的发展。

1高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存在的问题

1.1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够突出

高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以下简称“大数据专业”)是为各个行业培养大数据服务人才,不同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既有通用性,也有其特殊性。目前很多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大同小异,同质化比较严重,有些学校由于师资缺乏,在大数据专业的教学上照搬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这势必对大数据专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应该突出行业背景和自己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只有着力某个行业的大数据人才培养,同时兼顾商业、金融、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2校企合作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国内高职大数据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还不成熟,比如教育教学生态尚不完善,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标准化教材,缺乏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实验资源匮乏等。目前一些从事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企业,在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领先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专业共建。共建内容涵盖实训室建设、师资培养、课程建设、职业资格认证、学生竞赛、招生就业等方面,但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合作效果也是良莠不齐,其仅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1.3人才培养岗位能力需求不够清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暴发式增长,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专门的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大数据人才缺口将达到200万。从以上数据可知,在未来的数年内,大数据人才需求量很大。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分析,大数据应用生态环境尚未形成,绝大多数数据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并未实质性涉及大数据应用业务,高职大数据人才需求量和就业岗位尚不清晰,这部分人才的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是否适应也不够清楚,这些都是当前高职大数据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高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大数据专业作为新兴信息技术类专业,面向全新的产业,使用全新的技术,且相比其他传统专业技术更新发展的速度更快,所涵盖的内容和技术点也比较多,让高职学生全面掌握是不现实的。通过校企联合对职业标准、职业岗位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论证,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需求,针对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能力需求,主要培养高职学生技术性要求不是太高的一些实践应用能力。因此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大数据环境运维管理、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电专”)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行业优势,可以依托电力公司及相关资源,开展突出行业特色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把电力大数据及相关案例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中。电专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为基础,以电力大数据应用为特色,具有大数据环境运维管理、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储存管理、数据可视化分析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三方校企合作思路

目前一些从事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企业,在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领先一步,学校与这类企业在实训室建设、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专业共建,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校专业建设还可依托行业背景和资源,突出专业特色。电专原属国家电网,是行业办学典范,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行业优势,大数据专业的建设主要以大数据应用技术为基础,以电力大数据应用为特色,突出电力行业特点和专业特色,满足电力大数据的行业及区域需求,解决电力行业对大数据人才的迫切需要。2015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大数据应用指导意见》,明确到2023年,全面建成国家电网公司两级统一移动应用支撑平台,为公司各单位信息内外网移动应用提供大数据开发、大数据运行和大数据管理云服务。因此,电专大数据专业的人才培养以电力大数据应用为特色,发展前景广阔。虽然专业建设突出电力大数据特色,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不局限于电力大数据应用,还要兼顾商业、金融、电子商务等其他行业的应用。电专大数据专业通过学校与电力公司、大数据企业开展三方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业务资源与技术资源相互融合,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电力公司以电力大数据业务为优势,企业以教学和技术资源为支撑,共同探索三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4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三方校企合作实践

4.1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专业建设长效合作机制

电专与重庆某大数据企业深度合作,并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结合电力大数据专业特色,共同建设大数据专业。合作企业参与了实训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师资培养、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认证、学生竞赛等方面工作,校企共同构建专业共建运行机制及相关管理制度,双方优势互补,实现真正的校企深度合作。

4.1.1校企合作建设大数据实训室

目前,基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订实训室建设方案,建成了以培养学生数据采集、数据治理、大数据平台管理与运行、数据维护、数据分析可视化能力为主,同时能够满足大数据专业所有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和实验实训需要,集教学、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认证、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培训为一体的大数据应用与分析实训室。

4.1.2构建面向产业的课程体系

校企双向嵌入,双方共同制订与完善课程体系,形成课程体系合作制订与动态化调整管理机制。电专借助合作企业方的业务和技术资源,随时了解专业技术市场动态化发展状况,将专业前沿技术和行业需求技能及时更新补充到课程设置中,使课程体系调整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和知识技术更新换代步伐,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从而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根据对相关企业单位和学校的走访,并查阅人才市场需求数据,电专调研了解到企业对于大数据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再通过校企之间的专题研讨,形成本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岗位及核心职业能力,见表1。为了能更好地在课程体系中对应核心岗位且突出核心职业能力,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集中实训课程(包括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六大课程模块。专业课程包括Linux操作系统、Hadoop大数据技术、Hive数据仓库、数据采集与治理、python程序设计、网页设计、web前端开发、数据分析与可视化(Tab-leau)、ECharts数据可视化、Java程序设计、电力系统概论、电气设备基础等课程。在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中,课程案例来自企业真实项目,数据源采用电力系统脱敏数据。部分实训课程采用“双导师制”,即企业讲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制订授课计划、共同编制课程资源、共同参加课堂教学。这种方式既能充分发挥校内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势,又能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人员的一线开发技术资源。

4.1.3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建成了包含课程标准、课件、实验实训项目、试题库、案例资源、大数据源等在内的大数据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实验管理平台,如图2与图3所示。企业还参与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师资培训。

4.2依托电力行业,成立“服务基地”,突出电力大数据应用特色

电专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行业优势,依托电力公司及相关资源,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为支撑,以大数据应用与分析实训室为技术基础,以教师和学生为团队,成立了“重庆电力大数据产业服务应用基地”,积极参与重庆电力公司大数据业务,为电力公司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学校大数据人才培养与电力公司电力大数据业务相互支撑,产教融合,并建立电力大数据产业服务应用基地长期运行机制。电专聘请了电力公司电科院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供电公司、信通公司等单位的校外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及时掌握电力大数据应用的动态和人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教学中以电力脱敏数据源和电力大数据应用案例开展项目驱动教学,三年贯通不断线。同时通过本专业学生参与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大数据应用业务,双方互相促进,形成长效合作的产教融合模式。

4.3探索三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电专以电力大数据产业服务应用基地和校企合作建设大数据专业为基础,在三方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大数据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和教学、师资培养、学生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突出专业和人才培养特色,深入研究和实践三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积累经验,逐步完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结语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高职大数据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和进一步提升,也是大数据应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每个学校也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本项研究与实践也是根据电专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的一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他高职院校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勇.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实践与探索[J].科技资讯,2020,18(26):13-15.

[2]齐艳茹.校企合作模式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241-243.

电力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标准;职业岗位标准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实训基地的加快建设。我校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吸引企业资金联合新建了仿真变电站实训基地,为在校学生及企业员工变电运行技能培训提供了优质的实训场所和条件保障。本文依托变电站仿真实训基地,结合变电运行课程需求,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对变电运行课程进行改革,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一、教学项目设计

《变电运行》课程服务面向的工作岗位是变配电运行值班员,依据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基于变配电值班员岗位工作过程,参考技能等级评价考核标准,将《变电运行》课程整合为四个教学项目,共48课时。

二、教学目标设计

高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变电站电气设备巡视监控、倒闸操作、异常及事故处理的能力,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从事变配电运行值班员岗位(中级工)所必备的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巡视、监视、调整调节、倒闸操作、异常和故障处理,以及设备管理和日常记录等方面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同时帮助学生适应专业相近的其他岗位,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严谨求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乐观的品德。以项目一为例设计各工作任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教学项目由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安排教学内容,采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保证教学效果。运用归纳教学法,通过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视频引导、资料查阅等,归纳总结知识点。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演示、实战演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微机变电运行技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和个人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充分运用信息技术、3D动画仿真、变电站仿真系统、VR虚拟现实操作系统等教学资源,解决保护装置内部结构看不见、带电设备摸不得和工作过程难考核、难再现、难共享等教学难题。

四、教学资源

为满足教学实施,该课程建设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对应有典型客户配电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智能变电站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完备。配置有变电站3D仿真系统、保护调试仿真软件、VR变电站设备仿真系统等虚拟仿真软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仿真练习平台。

五、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采用虚实结合的任务引领型教学理念,依托变电站实物设备、变电站3D仿真系统、变电站考核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考核方案的制定应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综合考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考核成绩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网络教学平台成绩、课堂任务成绩、仿真考核系统成绩、实操演练成绩和综合素质,所占权重分别为10%、30%、20%、30%和10%。其中网络教学平台成绩由网络教学平台根据学生签到、完成测试、参与讨论和学习课件等情况按照设定比例自动给出;课堂任务成绩是教师根据课堂表现、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等给出;仿真考核系统成绩是学生在仿真考核系统上完成仿真操作,系统对照标准操作步骤自动给出考核成绩;实操演练成绩是教师对学生穿戴安全工具规范性和实际操作过程打分,学生通过视频连线观看其他组操作过程并打分,实现小组互评,综合教师打分和小组互评给出实战演练成绩;综合素质主要考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否热爱劳动、团结协作,培养电力人的职业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六、结语

本文按照理实一体化要求对《变电运行》课程进行设计,贯彻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新建实训基地的作用,使仿真系统支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体现实际工作,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该课程适用于电力类各相关专业,受益面广。课程开发的理实一体化项目参照变电站值班员岗位职业标准,其开发成果可作为现场变电站值班员或电厂电气值班员的培训项目,有助于提升高职高专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峰杰,郭琳,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压电器运行与检修”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27-128.

[2]吴娟娟,孟凡,皮薇薇.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16(102):10.

电力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课程资源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工科专业课程来说,一般都具有理论、实践联系密切,且工程实用性强的特点。传统的高职工科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随着以慕课(MOOC)为代表的线上网络教学的风靡全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新宠。本文将从线上数字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教学活动的组织、线上线下教学的协调等方面入手,如何通过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提升高职工科的教学效果。

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通过调研和分析地方电力电子产业发现,在电机控制、逆变器、变频调速、开关电源和微电网这五个方向人才最为紧缺,而这五个方向主要对应电力电子技术的DC-AC、AC-DC、DC-DC三大变换技术。因此,课程组以“逆变电源系统”作为项目载体,将课程内容分解为电力电子器件、DC-DC、DC-AC、AC-DC四大模块,再将每个模块分解为三四个子任务,最后将课程内容解构成15个子任务和64个知识技能点,并开发和建设颗粒化教学资源,形成以模块化实践任务为骨架,以知识技能点为内容的实践导向结构化课程内容体系。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实施

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特点,教学的实施以工程项目任务为载体,将设计过程分为参数设计、软件仿真、实物制作和测试等过程。同时,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现以直流-直流降压变换器为例,说明如何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实施教学。

2.1课前教学环节。教师学习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在网络平台上学习微视频等资源,并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测试,预习测试以考察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主,教师通过分析视频观看结果和预习测试结果,确定上课重点。慕课堂的学情分析功能,会统计学生所有视频的观看情况。在柱状图上选择某个视频,就会详细显示学生观看该视频的信息。

2.2课中教学环节。课堂的教学主要使用的工具是慕课堂。正式上课前10min,使用慕课堂进行签到。正式开始上课以后,教师以智能机器人的电源系统设计为例,切入到课程知识,开始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集中讲授,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在在线平台看过视频教学,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这个时候深入进行点评,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快。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会在慕课堂上讨论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和留言,采用讨论的方式巩固和内化课程知识。接下来教师会在慕课堂上一个20min的课堂小测验,通过慕课堂的统计功能来查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听课效果。测验结束以后,教师对测试题进行讲解。最后,工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设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主电路参数设计,即关键电力电子器件的参数计算;并根据计算得到的参数,使用PSIM软件进行仿真,且在仿真过程中,

2.3课后教学环节。课后学生需要完成课后练习和实训报告,这个课后练习主要以设计题为主,继续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实训报告主要是记录参数计算、软件仿真和电路板安装调试的整个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并思考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方案。

3“线上+直播”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实施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肆虐,国内所有的学校延期开学,所有的课程只能通过网络在线教学的方式进行。如何保证线上教学的效果,如何运用数字资源开展在线实验教学,这些都是高职工科专业课程在线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力电子技术课程通过“线上+直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很好地对这些问题做了解答。“线上+直播”的教学模式是通过中国大学慕课网等在线网络平台加上钉钉等直播软件进行直播教学。“线上+直播”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方面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类似,两者的主要区别还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因为疫情,教师只能通过钉钉等软件的群直播功能授课,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进行知识梳理、重难点讲解以及答疑解惑,最后形成直播视频,可供学生随时随地回放观看。实验的教学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为了保证线上实验教学的效果,根据课程的特点,引入仿真教学软件,通过构建虚拟的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来探索虚实结合的工科实验教学模式。电力电子技术课程通过在线课程+慕课堂+直播教学+虚拟仿真平台的教学实施,基本能够保证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总结与展望

高职工科专业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线下以工程实践项目驱动教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通过参数设计、软件仿真、实物制作等教学实施步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参数设计、软件仿真、电路的制作和调试,这是一个工程师开发设计电力电子产品的关键步骤。通过参数设计、仿真验证优化和实物制作调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这既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内化,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开发设计习惯,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参数计算就是把用户需求工程化的过程,项目开发前一定要把用户的需求分析清楚,因为细微的差别会造成重大隐患和浪费。强调提高效率、减少返工浪费就是对企业国家作贡献的爱国精神。通过软件仿真优化设计参数是精益求精的过程,突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的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敬业”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司晓丽.线上线下与显微数码互动混合式教学在护理专业组织学实验教学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9(8):71-74.

[2]刘洋.混合式教学的困境与优化[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6):104-106.

电力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新兴交叉学科,主要内容是掌握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新型功率电子器件,使电力电子设备的数量和性能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根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教学总学时60学时,课堂内容较多,难点也很多,如何在有限学时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让学生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优化创新现有教学模式

1.1优化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通常是先理论后技能实践,课程内容一成不变,这种模式对于快速发展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来讲不太适用。因此,在课程教学上以“强化理论学习,增强训练实践,重视创新能力”为依据,立足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前沿,向学生介绍电力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变得尤为重要[1]。比如说,最新的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包括大功率控制技术、HVDC技术以及大容量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等方面内容。此外,在日常教学中还要通过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总结教学实践成果和教训,完善教学计划和教案的设计,确立一种以创新实践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电子设计大赛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的训练,反复的强化,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工程技术能力的目的。

1.2创新教学手段

为克服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在60个教学课时内“老师难教”和“学生难学”两大难题,经过反复论证和探讨,对学院各种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和改进,从2017年开始导入“多媒体、创新实践、网络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Flash动画等工具),建立直观生动的教学场景,充分利用仿真软件的教学优势,比如晶闸管工作原理及整流电路进行动画模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确保实践的及时性。在教研中联合各位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使用过程中不断上传,不断改善资源的有效性,把课程建设重视起来,并且对课程资源与课程体系进行丰富和重构,把多年来搜集的教学材料和众多技术资料融入到网络教学资源库。导入混合教学模式后,相当于扩展了课程,将课程从教室扩展到了网络,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2]。

2创建实践教学模式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这使得实验教学体系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伴随着不断加大的实验室投入,特别是新型的仿真实验室中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仿真实验箱及高性能计算机辅助装置,全方位提升了电力电子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教学中的实验条件也正在由验证性和演示性为主的方式向设计性和创新性为主的新型实验模式发展[3]。在加强实验条件建设的同时,对实践教学中的各个项目进行了详细分解,对实训步骤和学生的设计报告要求及实践考核量化标准进行了改进,制定了新的实践大纲,并且对课程设计和工程技能训练等方面进行重新制定。与此同时,淄博职业学院积极广泛地组织“电力电子设计”兴趣小组和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对于电力技术课程中出现的常用的电路设计与制作技术,集中安排了这方面的参观及生产实习,利用学院的SMT实训室让学生对电路PCB制作过程进行全程的了解和参与[4]。此外,该院还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山东省电子设计竞赛,能达到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效果。

3构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网络教学应运而生。在教学中,在充分利用淄博职业学院自主建设的网络精品课程、慕课及部级教学资源库等平台的基础,引入清华大学的混合教学平台,建立适合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平台,在辅助教学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向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渠道,让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的引导下,最大程度的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的激活创造思维。

4结束语

本文从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实践表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的教学改革措施,将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晶荣,吴伟标.“电力电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61-62.

[2]顾军.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0):244.

[3]黄浩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简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电力实训总结范文7

摘要:

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高职院校,虚拟仿真技术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介绍了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现状、应用策略及应用效果。

关键词:

虚拟仿真技术 电子技术 课程教学 教学应用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仿真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虚拟仿真技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改进,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已经广泛被应用在现代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在教育领域,虚拟仿真技术也被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是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目前,教育领域极力推行教育信息化,虚拟仿真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教学实验基地的重要一环,也能够为教师的课程教学提供支持。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电子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最为基础的课程。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实训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虚拟电子技术来辅助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模拟出真实的情况,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高职教师研究在电子技术课程中使用虚拟电子技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何有效把虚拟仿真技术更好地应用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成为高职教师关注的焦点。

二、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一)虚拟仿真技术概念

虚拟仿真技术又称之为虚拟现实技术或者模拟技术,是利用一个虚拟的系统来模拟真实的系统。虚拟仿真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重要手段,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也在不断地革新和进步。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已经成为数学推理、科学实验之后,人类认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第三类基本方法。

(二)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虚拟仿真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其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尤其在电子技术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中,虚拟仿真技术已经成为了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在电子技术课程中,主要采用Multisim仿真软件。Multisim是美国NI公司推出的一款仿真工具,其基于PC机的windows操作平台,能够模拟仿真一个真实的电子电路实验台。在这个实验台上,可以完成模拟真实情景的电子电路实验,包括电路原理图的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等,具有十分强大的仿真分析能力。在电子技术课程中,Multisim仿真软件主要是搭建电路原理图,对电路进行分析,设计电路,完成仿真。

(三)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有着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为薄弱。在电子类专业中,电子技术课程是最为基础的课程,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对于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太理想,学生对于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无法集中精力深入研究。因此,教师应该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在电子技术课程中,教师应该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为欠缺,但是都喜欢动手实践操作,对新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真实环境的实验平台,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由此可见,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值得高职教师的重视。

三、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情景法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营造一种情景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和学生在此情景中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情景教学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电子设计、分析、仿真环境,把实验操作台、电子电路原理图等难以表达的东西,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电路的虚拟仿真模拟中,可以呈现出真实电路的运行状态,而且可以展现出电路中各个元件参数变化数值,同时把电路的输出结果显示出来,学生可以根据电路输出结果来观察整个结果的动态变化过程,深刻理解电路的运行原理。在虚拟电路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搭建电路,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半导体三极管时,教师在介绍三极管放大的外部条件之后、内部载流子运动规律和静态工作点之后,可以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搭建一个偏置电路,让学生观察输出波形,然后通过调整偏置电路,让学生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通过虚拟仿真软件,教师可以把相关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之为发现法和研究法,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去探索,研究事物客观规律和属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探究式教学法能够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中提倡的教学方法。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点之后,应该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验证。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验证知识,探索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放大电路时,书本上介绍的是共射极放大电路,学生对于共射极电路也相对熟悉,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三种组态进行研究,探究这三种组态的不同点,并且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对三种组态进行验证。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该重视虚拟仿真技术,让虚拟仿真技术更好地契合教学活动,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效果

在国家大力推行信息化教育的今天,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广泛,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两者更好地契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建设实验基地,从而打造一个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平台。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当中直观感受理论知识,更加充分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实验室当中的虚拟仿真软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书本上学到的电子电路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要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和探索相关知识点。高职学生对于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把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去学习知识和接受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和平台。虚拟仿真技术就是一种实践锻炼的教学模式,把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平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验证理论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联系到一起,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在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搭建电路原理图时,可以发现电路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虚拟仿真技术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也在不断地革新和改进,其应用领域也日渐广泛,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尤为如此。当前,我国大力推行教育信息化,虚拟仿真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外的教学经验表明,应用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把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是必然趋势,也是电子类专业教师应该要使用的重要手段。作为电子类专业的教师,应该要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技术,深刻领会其应用技巧,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应该要开动脑筋,发挥创新精神,拓展自身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把虚拟仿真技术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达成最佳的教学状态,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杨东海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尔申,李鹏,郑丹,王瑞芳,庞涛.Multisim仿真在电工及工业电子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2).

[2]袁胜,夏志敏.Multisim仿真软件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3]文小琴,毕淑娥,游林儒.基于MATLAB的电力电子技术仿真平台设计[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4).

[4]杨启尧.EWB仿真软件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2(1).

[5]潘正坤,李良荣,邓朝勇,李绪诚,张荣芬.开放式电子技术教学方案研究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

第二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实践

摘要:

在分析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后,提出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可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众多虚拟仿真软件后,认为Matlab软件尤为适用于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的仿真。最后,以直流升压斩波电路为例,详细介绍了使用Matlab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虚拟仿真 Matlab 电力电子技术 实验实训

一、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目前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一门新兴学科,且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IT、通信、国防以及民用电器、新能源发电等领域,它的应用领域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工业部门。

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基本都采取理论教学加实践操作的模式进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首先,讲解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以及使用方法;然后对各种变流电路(包括整流、逆变、斩波和交流变换等)的电路构成、工作原理和波形等进行分析;最后在实验实训台上进行实操、搭建电路、观察波形等进行验证。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本身属于电类各专业课程中较难的课程之一,教学对象又为高职学生,他们理论基础差,计算能力弱,因此教学重心一定偏向实操。然后,在对电力电子电路进行实验实训分析的过程中,由于电力电子器件具有非线性等特点以及电力电子电路的复杂性,造成实验实训结果不明显,单从示波器显示波形不能很好地检测电路的正确性。而且电力电子技术的实验实训都涉及到220V或者380V的高电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往往造成学生实验实训项目做得迷迷糊糊,不知道结果是否正确,即使知道错误了也很难进行排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低,形成恶性循环。

三、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仿真技术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类实验研究的新技术,它在各类专业各种类型的课程当中被广泛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优点主要有:(1)实验硬件门槛低,基本不需要专业的实验设备,只需要普通计算机即可;(2)实验过程安全可靠,不涉及高电压、高电流;(3)实验过程迅速、结果清晰明显,能快速地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一目了然;(4)纠错排故简单,基本的仿真实验修改只需要在仿真环境下进行器件或者连接的修改。鉴于以上优点,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当中进行应用十分合适,并能有效地提高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可对电力电子电路及系统进行虚拟仿真的软件较多,如Matlab、Pspise、Saber以及Multisim等。这些模拟仿真软件的出现,为电力电子电路及系统的分析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手段,大大简化了电力电子电路及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过程。其中Matlab软件由于其Simulink环境下提供的SimPow-erSystems工具箱在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电路分析中令人满意的表现、友好的界面和模块化的形式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结合课程实验操作内容,我们设计、建立并实现了涵盖高职教学要求的十五个电力电子技术Matlab仿真项目。下面以直流升压斩波电路为例,详细介绍使用Matlab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的方法和步骤。

四、仿真实例

本节以直流升压斩波电路为例,详细介绍使用Matlab软件进行电力电子电路仿真的方法和步骤。直流升压斩波电路是典型的直流斩波电路之一,它通过电容、电感元件的储能以及电力电子器件(此处使用IGBT)的通断控制,使负载上得到比电源电压高的电压。根据电路原理图,在Matlab的Simulink中建立直流升压斩波电路仿真模型,步骤如下:1.仿真平台建立。启动MATLAB,进入MATLAB环境,点击工具栏中的Simulink选项,进入所需的仿真环境,点击File/New/Model新建一个仿真平台。2.模块提取。在Simulink环境中拉取所需要的模块到仿真平台中,具体做法是点击左边的器件分类,电力电子仿真实验一般只用到Simulink和SimPowerSys-tems两个,分别在它们的下拉选项中找到我们所需的模块,用鼠标左键点击所需的模块不放,然后直接拉到仿真平台中。3.仿真模型建立。将提取的各模块,按照原理图布局好位置并进行连线。具体做法是移动鼠标到一个模块的连接点上,会出现一个“+”字型光标,按住鼠标左键不放,一直拉到所要连接的另一个模块的连接点上,放开左键,连线就完成了。4.参数设置。参数设置分为模块参数设置和仿真参数设置。模块参数设置如下:直流电压源的幅值设置为100V。电阻负载设置为1Ω。控制脉冲电压由脉冲发生器产生,电压幅值设置为3V,周期设置为0.001S,脉冲宽度比的大小设置可改变输出负载电压的大小。IGBT、功率二极管、信号分解器、电感和电容可保持默认设置。示波器根据需要输出的波形个数设置输入端口数。仿真参数设置如下:将开始时间设置为0,终止时间设置为0.01,算法设置为ode23tb。5.仿真。完成以上步骤后便可以开始仿真,仿真结束后双击示波器观察波形。直流升压斩波电路在控制脉冲电压宽度比为80%和40%时的仿真波形如图3所示,与理论分析值一致。

五、小结

虚拟仿真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课程在教学中引入了虚拟仿真技术,它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供具有较大的作用。文章在分析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引入了使用Matlab软件的虚拟仿真技术,并以直流升压斩波电路为例,详细介绍使用Matlab软件进行电力电子电路仿真的方法和步骤。

作者:王波 郑鹏飞 李时辉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信息分院

参考文献:

[1]王波.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5,(7).

[2]牛天林,樊波,张强,等.Matlab/Simulink仿真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

[3]荆红莉,赵鹏.MATLAB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榆林学院学报,2015,25(4).

第三篇:新时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

新时期我国电子技术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技能,社会需要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因此电子技术教学要进行深入改革。分析了目前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特点 措施

一、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教学体制为例,以前的电子技术实验常常依靠的是理论教学,验证性的试验比较多,且并不复杂,方法老套,实验课的目的是论证规律、定理的正确与否。如今,在多数职业实验课中,此类论证不在少数。就管理体系来讲,大家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花费的成本也很低,人员较为匮乏,设备仪器无法满足需求。通常情况下,由教研室来管理实验室,常常是以理论课为基准,影响较大。实验室较小,教学队伍参差不齐,自然不能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就教学过程来讲,结合试验内容来选择适宜的仪器,教师详尽地解释试验遇到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并不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前不准备,仅仅是上课抄书,实验得过且过,试验报告的作用发挥较小。

二、教学改革的特点

(一)目标明确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优质人才,致力于打造具备良好技术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从而不断建立健全满足现代自动控制技术人员需求的课程体系。在此次改革的推动下,将有利于把我院工程技术基础(电子类)课程提升更高的层次。

(二)特色鲜明

通过借鉴以前的电子系列课程,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参照。在此经验上,我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实用性,其中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断地重组、整合电子设计、模拟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最终不断提升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水平,使之在我院课程体系架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重点突出

舍弃曾经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利用先进的理实一体化理念来调整以往的教学内容,最终形成符合现代需要的教学体系。同时,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要全面改革,注重提升学生们的个人能力和素质。

三、新时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授课方式

在蓬勃发展的电子技术带动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学内容的落后性日益凸显,和单一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冲突。结合当前电工电子技术的需求,根据专业性质的区别,全面调整教学内容,进而强调专业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黑板教学成为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式,虽然说这样的做法思路清楚,学生乐于接受。然而缺点也不容忽视,例如学生的兴趣低下,无法聚精会神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往往就会避免这些缺陷,动画、声音、图像的完美融合使课程变得有声有色,学生们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提升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一主一次,两者相得益彰,有利于放大他们的各自优点,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学时被压缩后,可以灌输较多的教学内容,不仅教学速度加快了不少,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二)采用问题式教学,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

此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利用提问的方法来进行。结合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进而仔细剖析、探究问题。在了解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的是问题这个中心,问题设计有如下特征:1.找寻具有对抗性的问题,主动提出,积极反馈,培养学生的兴趣,最终深刻学习到知识。2.理解问题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扩展、聚集和问题关联的知识。3.在解答问题时,学生们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共享学习成果。4.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问题。

(三)加大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论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学习数字电子技术的过程中,不仅仅为今后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还要致力于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他们知晓如何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走向社会。实训可以较好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具体呈现在如下方面:把现实的电路搬到实验室,利用实验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强化记忆知识点,例如移位寄存器、集成芯片构成N进制计数器等,通过亲身体现,学生们会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

四、总结

作为一种艺术,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最终定能使学生知其意。教学过程并不简单,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合作,才能得到意料之中的结果。教学工作要想进一步提升水平,必须改革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只有改革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及仿真软件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宜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作者:严格 单位: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习聪玲,宋之霞.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8).

第四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教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科性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因此,本文提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要多涉及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就业为导向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

电子技术 中职学校 教学改革 行为引导 教学法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科研等领域,是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责任,为了使毕业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具备应用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做以下几点探讨。

一、以就业为导向,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现用的电子技术专业教材过于看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对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涉及很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编写适合本校和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校本教材,适当删除一些纯理论性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现代工业应用较多的知识,多引入一些新工艺、新技术的介绍。例如,电子技术的电路部分多数还是以分立元件为主,很少涉及集成电路的知识。现实工业生产中多数以集成电路为主,要求学生明白其外部特性并会使用,其内部的结构及原理对于理论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理解非常困难,可以不做要求。所以,中职学校在整合教材内容时可以删除或者简化分立元件的内容,适当增加集成电路的现实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视野。在电子技能实训课程中,中职学校还在练习常用元件的整形、安装和焊接,而目前企业几乎都使用波峰焊机或回流焊接自动批量焊接,工作人员只是负责焊接质量检测,对于极少数的大型或者特殊元件才使用人工焊接,而且都是使用恒温烙铁,焊接元件也都以贴片焊接为主。因此,中职学校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应该增加SMT表面安装技术和波峰焊、回流焊的相关内容,有效衔接课程内容和岗位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行为引导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采用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教学方法由多种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结合而成,主要包括启发教学、小组合作、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行为引导教学要求教师由传统的教学组织者变为引导者,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相结合,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身体力行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

三、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采用理实一体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中职学生思维活泼,缺乏耐心,不喜欢听大篇幅的理论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技能操作水平,教师可以采用理实一体教学。在实训室实训设备上,通过在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功放等电路中设置测试点,让学生验证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稳压电路电压值变化情况,学习万用表和示波器的使用等等。通过在实训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课堂搬到实训室,通过实验形象直观地理解了抽象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明显,教学质量好。

2.利用仿真软件,加深学生的理解

使用现代计算机仿真软件、多媒体课件等,模拟真实的实训生产情景,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作情景,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比如使用EWB仿真软件,让学生亲自上机,对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可以让学生在仿真软件上直接使用万用表进行模拟测量;对于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和输入输出特性,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给定输入、查看输出等,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组织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开放电子实训室,组织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应用型电路,比如声光控台灯、功放、门铃等,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通过具有趣味性和应用性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成立小家电维修小组,收集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小家电,比如电热水壶、音响、电磁炉等等,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认真分析、敢于动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同时指导学生收集一些电子行业的书籍、网页、期刊等资料,使学生了解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以及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等,积累专业知识,缩小所学知识与岗位应用之间的差距,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作者:多晓艳 单位: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第五篇:应用型院校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本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电力电子技术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应用型院校以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应用型院校学生大多数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而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大多要求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尽快在某一专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了工科大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校期间应对其进行一定的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力电子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和发展的一门新技术,集电力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于一体。“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已成为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培养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人才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应用型院校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内容多为机械重复操作。如何加强实验课和理论课的紧密衔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是当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院“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已于2012年申请立项为校级精品课程。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院“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学时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实验仅占8学时,时间的局限性严重影响实验的数量和质量。2.实验装置陈旧我校电力电子实验室共有十台实验装置,每组四人,每次仅能一个班进行实验。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两个专业本科生共十个班,实验装置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而且该实验装置是2005年购买的,已使用多年,器件老化,故障率高。鉴于电力电子实验涉及强、弱电结合,学生对实验器件和实验原理不熟悉,很容易误操作而烧坏实验设备进而影响后续班级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另外,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陈旧的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教学需求。3.实验教学模式单一我院“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受设备的制约,主要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综合性较差,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实验只不过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原理图进行简单的线路连接,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索环节,严重影响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为实验而实验,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为了解决目前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课程组研究提出如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1.多种实验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基础型实验。

主要针对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进行的基础性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本专业常用仪器及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此类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例如:三相桥式相控整流实验、三相有源逆变实验、直流斩波电路实验等。

(2)开放型实验。

在完成基础型实验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实验设备完成其他可进行的实验(如开关电源实验等)。学生需要查找资料,自行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此类实验可以作为附加分加到最终的实验成绩里。

(3)组合型实验。

对于有兴趣想做设计性实验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利用实验装置现有的模块设计新的实验项目(如用于新能源发电的AC/DC+DC/DC+DC/AC组合变换电路等),或者设计开发控制现有的实验装置(如用于直流电机调速的H桥电路,用于交流电机调速的AC/DC/AC电路等)。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咨询教师来确定实验方法并选择仪器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培养设计开发能力,为后续的学习研究做好准备。

(4)创新型实验。

对有极强实践要求和创新欲望的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研究或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选题、查阅资料、设计电路、自行制作实验电路并进行调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参与这一环节的学生,专业教师可以介绍其参加挑战杯、专业知识竞赛等,在竞赛中充分锻炼其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实验室开放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创造条件,“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采取“定时开放”和“预约开放”两种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指导学生撰写项目申请书、项目结题报告及相关论文,激发其创新精神。

3.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化

以往学生实验课的成绩主要通过实验报告及实验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在实验的过程中,先做完的学生去帮助还没完成实验的学生,这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但是存在实验的照搬现象,未完成实验的学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更加不愿主动思考,不能积极完成任务。本次实验教学改革提出,学生的实验成绩由基础成绩、考试成绩和附加成绩三部分组成。基础成绩主要根据基础型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评定;考试成绩则是任课教师出一道实验综合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附加成绩根据学生参与开放型、组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的情况评定。考核方式的转变可以促进更多学生参与实验,提升的实践能力。

三、改革的成效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促进“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学院新采购了20套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采用挂箱式结构,可以完成近30个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相关的实验,可以满足基础型、开放型和组合型的实验要求。另外,还分别配置了3套基于DSP和FPGA的控制实验挂箱,可以用来开设创新型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改革已经在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风能与动力工程”三个专业中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有多人申请“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如参加创新型实验的学生开发的蓄电池充放电智能控制器。经过三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向应用性、综合性的教学模式转变。在实践教学中既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作者:刘广忱 田立欣 田桂珍 彭伟 张利宏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建萍.应用型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方向定位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6-7.

电力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教育;电力拖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中职教育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增长,更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基础技能,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电力拖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些瑕疵,这些瑕疵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个人发展,还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一、现阶段中职教育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一)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将传统的理论、实操课程化为一个个项目去完成的教学方法,这些项目具有代表性和循序渐进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代表性项目来掌握这门课程有关知识和技能,相关理论也在项目教学中逐步渗透。[1]由于项目具有广泛实用意义和生产实际也相吻合,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比传统理论教学好。此外,通过项目教学法更是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为学生在小组内部分配岗位,最终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各司其职进行合作,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项目,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让老师说学生听,学生面对复杂电路图听得一片迷茫。在电力拖动课程的一些传统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实训,让学生一味做,老师少管。这些都存在问题,这样只会培养出接线工。项目教学法要注重创新教学模式,注重项目教学环节的实施,让学生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让教师全面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的创造能力。教师通过项目的设计,能够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薄弱点,让学生能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中职电力拖动课堂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应用的途径

(一)合理规划项目,科学划分小组

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项目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分组完成任务。因此,在教师选择项目的过程中,应当谨慎科学选择适合学生的项目,教师通过选择合理的项目内容,能够针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教学,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例如,笔者在进行“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这个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设计的项目就会突出电力拖动行业相关的职业能力,首先,本项目分三个任务进行,分别为“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接触器按钮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这三个子项目呈渐进性,接触器联锁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但由正反转变换必须先停机,操作稍显复杂,按钮联锁结构简单,但可能会引起相间短路,接触器按钮双重联锁线路结构稍复杂,但操作简单,工作可靠。通过这三个子项目学习让学生理解自锁及联锁的设计应用技巧,即联锁是将常闭触点串联于另一开关支路上,自锁是接触器常开触点并联于开机按钮上。通过逐渐加深的项目设计令学生印象深刻。其次,笔者会将学生科学划分小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内部发挥自身的作用,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项目。学生有能力出色的和普通的,分组的好处是让好学生带动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一起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让学生独立去做,很多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不愿意动手,分组让他们有层次学习,有层次工作,这也符合中职的教学规律。比如在正反转互锁控制项目教学中就分工为接线员、检测员,一般而言,检测员要比接线员能力更强,因为他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笔者会要求学生进行项目总结,将怎么去做和怎么去做得更好的问题融入整个项目中,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项目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

(二)尊重学生主体,加强教师引导

在电力拖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几个教学环节的实施。(1)识读原理图,很多学生很怕读图,这时老师在应和同学一起从电流流经方向一一分析原理,让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相对简单原理图也可以先接线,再对照实物讲解原理图,这样更生动、形象。(2)列出设备清单。三安装线路,这时应让学生分组完成接线,并注意规范。(3)测试电路、通电试车,这部分内容需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因为学习电阻分阶测量法需要一定经验和理论。(4)根据评分表评分。在我们教学实施中应尊重学生主体性,比如当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故障,教师应引导学生用万用表根据原理图逐点查找出故障发生点,而不是帮其排除故障。又比如前面的电机正反转互锁控制项目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这三项目有什么不同地方?哪种更合理?”“互锁原理是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从而了解电力拖动课的精髓。

(三)增强创造能力,促进综合发展

项目教学法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2]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完成,比如“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Y髎△降压启动控制电路”是怎样进行设计的?让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个题目相对中职生来说是一个难题,学生在查阅教科书和互联网后,分别分析了原理,给出了好多种方案。这些方案经他们在实训室演示后,大都获得了成功,没有成功的,在笔者指导都得到了改正。在项目教学的模式下,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难懂的,而是和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相结合的,因此,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职业专业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三、结束语

中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让学生的专业能力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辉摄.中职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电力拖动》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参考,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