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培训范例

化学专业培训

化学专业培训范文1

近年来,随着全国医科院校和规培基地医院不断实践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规培管理制度,各医院也因地制宜,在规培轮转政策基本要求下做出许多尝试性调整。但由于临床轮转工作繁重,专业型研究生经常分身乏术,无法在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中达到很好的平衡,导致科研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统筹优化临床培养内容和时间,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思维和分析运用能力培养。意见的提出对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能将专业型研究生单纯当作规培生,重临床而轻科研,忽视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血管外科的学科特点,阐述血管外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其科研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1血管外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饮食结构改变、检查技术的革新和人民群众体检意识的增强,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人口不断增加,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血管疾病种类繁多,并发症多,治疗比较困难,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外科[2]。虽然血管外科在我国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但仍然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具有很强的专科属性。在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血管外科研究生只有3~6个月的时间在血管外科轮转学习,跟随导师学习的时间有限,可自行支配的时间少。血管外科常用的腔内介入操作和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学习曲线短,但不规范的操作会带来严重并发症,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掌握规范的专科技能。因此,专业型血管外科研究生留给科研学术能力的培养时间更为匮乏,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极为普遍。目前,对于专业型研究生没有统一的科研能力考评机制,医院也缺乏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引导机制,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受限于专业型研究生的课时安排,科研配套的课程内容缺乏深度与广度,科研学习效果欠佳。

2科研能力在血管外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血管外科临床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传统开放手术、腔内血管治疗和复合手术等。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完善,很多原先需要开放手术的疾病已逐渐转为腔内治疗。腔内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需要依托科研水平的提升,而临床医生长远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科研能力。专业型研究生作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未来临床工作中的领头羊。具备科研能力是临床工作进阶成长的前提。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血管外科专业型研究生更应当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和科研素养,要兼顾科研与临床两个方面,使其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3]。通过系统学习,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掌握实验方法,运用特有的科研思维解决临床中发现的问题,把握医工结合,让临床治疗更精准,促进医学科技创新。科研与临床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二者互为补充,不应被割裂。

3提高科研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3.1以临床为导向的科研能力培养扎实的临床

基本技能是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也是开展临床深入学习实践的前提。对于血管外科而言,腔内手术需要进行血管穿刺,不规范穿刺后血管出血会引起局部血肿,甚至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形成。传统的预防方法为局部加压包扎,而近年来血管闭合器逐渐被运用于临床,可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血管外科相关器械的改进和提升也是科研方向之一。在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临床实践优势,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注意细节,并鼓励他们运用科研思维把握医工结合,以助力临床科研转化。专业型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时,应遵守“从临床实践出发,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创新性”三个原则,引导学生获得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双提升[4]。

3.2优化规范化培训轮转方案,促进临床与科研

协调发展在短暂3~6个月的血管外科轮转中,研究生需要初步掌握血管外科所用手术器械和介入相关材料特性,以便在未来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更好地衔接血管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但是,研究生同时面临规培结业和毕业等事宜,缩短了有效培养的时间。虽然规培期间研究生与规培生的轮转培养内容几乎一致,但培养目标截然不同,其中差别最大的就是对于科研水平的要求。部分研究生轮转过程中被当做单纯的劳动力,机械性进行重复工作,教学效果不佳。对于研究生而言,合理的培训方案是对患者的管理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临床技能在于准确掌握,而不在于无用重复。要做到合理减少管床患者的数量,重视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训效果[5]。笔者认为,规培政策应该对专业型研究生进行适度调整,优化轮转时间,不能与社会化规培学员无区别培养,要给予其足够的科研空间,可以以三级学科为单位设立病种目标,完成设定的病种数量并通过考核后可转入下一亚专业。同时,应重视研究生三基理论课程学习,保障规培同质化效果。我们通过研究生入科后集中培训的模式,让研究生快速、系统学习血管外科的相关知识,例如利用动物离体血管及硅胶模型指导学生进行血管吻合练习等。在后续的临床工作中,通过查房、小讲课、术中演示等多种形式,让血管外科研究生从理论学习逐步过渡至实际操作。

3.3拓宽专业型研究生视野,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

科研能力不只是实验室的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等技术,也不是与循证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单纯交叉。血管外科作为高精尖器械研发临床运用的典范学科,与人体工程学、装备工艺和材料科学有密切的联系。例如本研究团队曾通过磁吻合装置尝试在犬模型中快速吻合下腔静脉,从而为大血管术中重建提供新的思路[6]。因此,血管外科研究生不应该局限于本专业的学习,也需要了解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可以加强医院与科研院所、工科院校的交流合作,打通临床经验到研究转化落地实施的屏障,促进医工领域深度融合。我们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定期开展青年论坛,同时科室每个月都制定学术讨论题目,让研究生通过前期文献学习、集中讨论并分享学习心得,从而形成初步的科研思维。

3.4完善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目

前,医生规培已有成熟的考核体系,但对于专业型研究生而言,科研能力的评价体系则尚未确立。高等院校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学术要求也相对较低,不利于培养临床与科研综合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临床人才。近年来提出的医学科研能力培训包括医学英语应用、中英文文献检索和归纳、临床研究课题设计、罕见疾病临床资料采集和撰写医学论文或综述等内容[7]。但由于研究生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过程化考核机制,无法保证科研能力培训质量。规培基地应当设立固定培训课程,开展学术前沿讲座、考核实验室基本技术等。同时,应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对于科研能力加强考评,要求毕业时掌握基本临床科研方法和实验技术。目前,我院为满足研究生的各类实验需求,规划实验平台建设并完善临床生物样本资源库。实验平台实行预约制,研究生可根据计划时间灵活安排实验。2463.5健全导师培养制度,助力研究生科研培养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第一责任人,应对学生的学业展开充分的指导,对科研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导师应建立合理的培训模式如定期召开组会等,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业进展。一方面对学生当前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学习和科研进行点拨;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展示汇报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导师应鼓励学生参加课题的申报,并提供科研资金支持科研活动的开展。学校需要对导师的临床、科研能力进行充分评价,组织导师培训,建设长效管理机制,防止散养型培养的发生。目前,我院试点每周五研究生回科制度,借此加强导师与学生沟通交流,采用“一对一”辅导的形式,指导血管外科研究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通过文献或实验形式找到答案。

4总结

随着血管外科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腔内治疗器械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血管外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但目前在血管外科研究生并轨培养中存在繁重的临床轮转与科研能力培养的矛盾。笔者认为,可通过优化规培轮转方案、完善科研能力考评机制和健全导师培养制度来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同时注重以临床为导向,多学科交叉,鼓励研究生临床和科研同步学习,从而推动我国血管外科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娅茜,金红芳,杜军保.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7,2017(15):56-57.

[2]张成超,谷涌泉,齐立行.血管外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6):472-474.

[3]叶开创,秦金保,王新,等.关于血管外科研究生科研与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思考[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7,3(5):959-961.

[4]鲁洁,初平,金雅琼,等.浅谈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以临床为导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7):33-34.

[5]范宏斌,党竞医.并轨模式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调查与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7):519-523.

[6]刘仕琪,慈红波,雷鹏,等.磁吻合实现犬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快速无缝线吻合实验与效果[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2(1):70-74.

化学专业培训范文2

[关键词]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整个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包括本科实验教学和研究生实验教学两个方面,本科实验教学对大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生实验教学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适应时展,实验教学应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1化学专业本科与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化学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仪器分析及实验、化工基础及实验等)。目前只有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建设较完善,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理论课程的教学,把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环节的附属部分。除此之外,在实验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对实验的预习,实验开始前由教师详细地讲授一遍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并不清楚实验原理。甚至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多名学生分成一组共同使用一套实验装置,造成部分学生不动手操作,直接抄录实验结果。在理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大多用板书和多媒体的方式讲解实验基本原理,没有进行相应的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学生无法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更没有机会亲手操作。学生用大量时间完成了理论课的练习题,但对实验的数据处理却显得束手无策[2],很多学生甚至不明白误差的定义,无法判断误差与错误的区别,也不会思考产生误差的原因[3],认为所有的实验结果都应该像理论课习题一样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化学专业本科生一部分毕业后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然而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注重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没有安排具体的实验课程,以至于研究生完成基础课学习后进入科研阶段,需要重新培训文献调研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延误了科研工作的进度。因此,突破化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实验教学改革新模式构建

2.1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创新意识。对于本科实验教学,教师应仔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实验基本原理部分的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考察预习的效果。没有预习报告,或者照抄实验讲义的不允许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通过实验解决问题。要让实验系列的教师得到应有的重视,提高他们的待遇,激发他们的教学积极性。每学期安排实验系列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对于一年级硕士研究生,让他们提前进入实验室,以科研课题为导向,为他们开设相关实验课程。首先由专业教师讲解实验的科研背景,引导他们学习查阅相关文献,学会文献的跟踪和索引。完成文献阅读后,开展与科研课题相关的实验操作[4]。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尽量让研究生自行解决,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

2.2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演示实验在化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可以主动向有关任课教师出示演示实验目录,让他们向学生介绍并演示,同时针对理论课讲授的实验原理,积极地安排相应的实验。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应该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测量都不可能是理想测量,都存在相应的误差。强调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让学生学会对误差的分析,并能够主动思考误差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实验教学中开展Origin,Gnuplot等计算机作图软件的培训,这些软件操作简便直观,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让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作图可以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技能,而且图形更加准确美观。

2.3强化实验室建设。鼓励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在高年级研究生和教师的带领下,熟悉大型仪器的操作(如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对于一些实验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可以让他们参与大型仪器的管理和测试工作,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与此同时,对使用仪器的研究生进行监督,发现违规操作及时制止,经常检查实验记录本,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仪器出现故障立即向仪器负责人报告,以便及时处理,保障实验的连续性。仪器使用后应在指定的记录本中登记样品名、机时及仪器运行情况等,如不登记视为违规。违反操作规定的研究生,一次时警告并改正,二次时取消仪器使用资格,重新参加仪器培训。为开展仪器维护和培训的教师计算工作量,提高他们的待遇,并在岗位评定和求学深造等给予他们优先推荐。

3教学效果与评价

首先要求本科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成绩包括学生考勤,学生信息反馈等环节,将实验成绩作为期末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占到课程总评成绩的20%。其次,考察研究生文献调研能力,并对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通过学生完成小论文的方式评定期末成绩,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提问的学习过程。

4结束语

化学专业培训范文3

一、信息化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幼儿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全

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低于其他中小学生的学历水平,所以在接触信息技术方面表现比较吃力,又没有升学的教学压力,只是在“看孩子”的阶段,从而不想接触新事物和新技术,从而导致幼儿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全。

2.缺乏专业培训

教师的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幼儿园教师教育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时间短,又缺乏实践经验,所以职后教育尤为重要,但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只重视学习和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实践教学技能和信息化水平的培训,导致幼儿教师与时代脱节。

3.社会和学校不重视

社会和学校对于幼儿教师的不重视,是导致现如今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因为不重视,就会导致培养计划中的教师质量的统一低下,在这个信息化的背景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从根本上无法得到正确对待。

二、信息化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幼儿教师是给学龄前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当引导、合作的角色,创设交互式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网上学习交互性,通过PPT课件、FLASH动画等形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幼儿教师在讲述“龟兔赛跑”寓言故事的时候,给学生播放相应的动画片、儿歌,这样能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从而使学生更加有浓厚的兴趣,讲课的效率也会显著提高。

2.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师培训工作

幼儿教师的团队建设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分享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和心得,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和配合,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所以应当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起一个交流平台,让幼儿教师之间能够在网络上沟通,从而交换经验,共同进步。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师的日常办公水平,比如office软件的应用、信息网络资源的运用、教育办公平台等相关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而提高教师日常办公的工作效率。还能利用信息技术培训教师的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化应用理念。“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教师应当在培训过程中,及时通过这个机会,参考资料,请教他人,认真阅读信息技术相关的书籍和报刊杂志,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效地融入信息化教学中去,使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能强化自身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3.树立终身学习信息化的观念

化学专业培训范文4

关键词:牛羊养殖;环境污染;防控措施

1牛羊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

1.1气味造成的污染

在牛羊的养殖过程中,会产生气味污染,这来自于牛羊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和牛羊本身的气味。养殖场的养殖环境一般是封闭的、高密度的,在这种情况下,气味扩散会更加剧烈。并且,养殖人员专业意识较差,不对牛羊圈进行定期的清洁工作,这都会加重这些气味。这些气味不利于牛羊的生长,也对养殖户自身的生产经营带来影响。也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1]。

1.2排泄物造成的污染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养殖户在牛羊养殖过程中会用大量的草料进行喂养,这会产生大量的排泄物。农村地区的养殖户所具备的专业的养殖知识较少,并且缺乏专业的排污治污设备,对牛羊的排泄物处置较随意,随便排放在土壤、河流中,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甚至还会渗透到地下,给地下水带来污染,直接影响到用水质量。除此之外,大量的堆积草料,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还会造成腐败变质,造成细菌、蚊虫的肆意繁衍,带来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1.3其他类污染

牛羊的养殖场还会有一些蚊虫、老鼠等小动物活动,这些动物随意的进出牛羊养殖地和居民生活地,由于自身会携带一些细菌和病毒,给其他动物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也给居民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并且这些动物进入养殖场,从其他动物身上传入细菌和病毒到牛羊的养殖地,可能给养殖户造成损失。此外,在牛羊养殖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的饲料配比不当、含有过多的化学元素,那么会导致牛羊摄入的饲料不能被完全被消化而排出体外,化学元素的大量堆积,给土壤和水源都造成危害。

2针对污染的防控措施

2.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养殖户在养殖污染方面不够重视。所以,应该完善健全养殖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各地方应根据不同的养殖情况,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针对地方的法律规定,具体到养殖中的各个方面,并且应加强畜牧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只有明确相关的法律条文并将其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牛羊养殖对环境带来的危害。

2.2合理处理排泄物

牛羊养殖比较分散,排泄物的随意摆放现象较为严重,很多养殖户并没有较强的安全环保意识,对排泄物随意堆放、暴露,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所以,必须采用合理的方式对牛羊的排泄物进行处理。设专门的粪便池,对牛羊排泄物进行集中的收集,并且要建在离牛羊养殖地较远的地方,防止排泄物滋生的细菌对牛羊的健康带来危害。粪便池的设计要合理,底部要防渗漏,避免污染土壤和水源[2]。定期对粪便池进行处理,避免给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2.3大力推广健康饲料

如果使用不健康的饲料对牛羊进行喂养,那牛羊的排泄物中会含有有害成分,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饲养者必须保证饲料中各营养元素的合理性,要充分考量饲料是否有副作用,是否有化学添加剂。将饲料进行健康有效的搭配,通过不断的测试饲料的配比,根据牛羊的生存习惯、养殖规律等制定出科学的饲养方案,避免出现微量元素超标,营养元素被牛羊排出体外,避免导致环境污染。

2.4加强对养殖户的思想教育工作

很多牛羊养殖户缺乏与养殖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又没有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对养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重视不够。因此,畜牧管理要开展对养殖户的培训和宣传引导工作,对牛羊养殖的专业技能知识和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并强调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保问题,逐步提升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3]。

3结语

牛羊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会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还会制约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只有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布控,将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养殖户的认识和技能、推广应用健康饲料、对排泄物进行合理处置等多方面措施相结合,才能减少牛羊养殖业的环境污染,促进我国牛羊养殖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清华.浅析牛羊养殖的环境污染及防控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6):191.

[2]杨文霞.牛羊养殖环境污染问题与有效防控研究[J].甘肃畜牧兽医,2017,47(6):54-55.

化学专业培训范文5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完善,都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现代学徒制和双元制为指导,设计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将项目式培训、实习课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制定企校主导联合育人的课程标准,加强企业文化熏陶,均有助于构建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为现代学徒制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

高职教育;涉外酒店管理;二元制;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我国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提出的新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高职校企合作涉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大部分以知识理论逻辑为导向,未结合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理论。形成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涉外酒店管理专业学校、企业二元主导联合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以及技能实践课的整合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设计正是要解决该问题,以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和素养,满足酒店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支撑需求。

1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先进职教观念为指导,建设符合当代高职发展要求的、全新的课程体系。现代学徒制、双元制是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较大的教育模式。

1.1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的紧密结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学徒制度[1]。由学校和企业二元主导联合育人,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部分时间在企业工作,工学交替进行。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正是在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在课程体系中注重学科的理论知识与专门的工作经验结合在一起,重视学习能力向工作能力的过渡。

1.2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

德国双元制是现代学徒制诞生的重要标志。双元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2]。岗位培训在企业和学校进行,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3]。课程体系中项目式实习实训课程的设计就是以该教育理念为指导,学校与酒店共同参与课程的教学。

2涉外酒店管理人才职业岗位分析

2.1职业岗位

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课程体系要围绕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构建这一核心。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因此,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设计,首先要对酒店的职业岗位及其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2.1.1餐厅领班、餐饮部经理工作任务:

餐饮服务与管理,包括设计与制作菜单、合理排班、考勤、制定餐饮服务流程与标准,监控餐饮服务质量,处理客人的投诉。

2.1.2前厅接待员、大堂经理工作任务:

前厅接待与管理,包括提供客房预订、接、住宿登记、问询、话务服务,协调前厅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处理客人投诉等。

2.1.3楼层主管、客房部经理工作任务:

客房接待与管理,包括制定楼层服务、客房服务中心的流程与标准,进行客房用品的成本控制、协调客房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2.1.4行政部门经理、助理工作任务:

行政事务管理,包括进行酒店宣传、市场开发、酒店员工人事管理、组织员工培训、协调酒店各部门的关系。

2.2职业能力定位

职业能力指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4]。通过酒店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的分析,可以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对涉外酒店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定位。

2.2.1专业能力

具有良好的酒店职业英语听说能力;具备计算机及酒店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能力;具有与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服务礼仪,能正确处理客户关系;掌握酒店前厅、客房、餐厅和会展服务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具备酒店及餐饮企业排班技能、制定服务流程与标准、控制服务质量、处理顾客投诉等能力;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的日常业务管理能力;具备酒店及餐饮的营销意识,并能进行酒店宣传、市场开发和产品推广。

2.2.2方法能力

具有较强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具有制定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职业敏感性。

2.2.3社会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与团队管理能力。

3工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3.1课程目标

借鉴现代学徒制和双元制教育理念,围绕“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境学习、做中学、个别化教学的教育教学规律。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酒店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将相关理论知识与专门的工作经验相结合,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

3.2课程体系

以酒店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工学交替的特色,整合后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公共类与专业基础,第二模块专业技能,第三模块职业能力提升。每一模块下再细分出不同的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和职业能力培养。

3.3项目式培训实习课程

为了使所学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将割裂分散的知识、技能整合、协调起来,使原先学到的知识、技能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凭借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实训室和合作酒店三大实践教学平台,在三年的学习中,安排认识、培训、实习三大项目式课程,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5],创造出有效的工作方式。

3.3.1认识实践

第一学年,学生通过到合作酒店实地参观、听取酒店专业人员讲解,举办讲座等形式,进行以情境教学为主的认知实践。

3.3.2专业培训

第二学年,在完成其他外语及专业领域类课程后,每学期都有4-5周的时间到酒店进行专业能力的学习和操练。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礼仪”等课程教学和专业培训放到酒店,由酒店的师傅进行授课,实行以做中学为原则的酒店现场教学及实景演练。这样的工学交替,有利于培养酒店管理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3.3.3顶岗实习

第三学年,为迎合酒店的旺季需求,校企双方在尊重学生实习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根据酒店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安排实习岗位,并尽可能地实现轮岗培训。遵循个性化教学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教师和酒店实习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以达到检验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6]。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学习由专业知识、技能与课程实训、认识实践、专业培训、酒店顶岗实习等项目式课程构成。切实做到学校理论学习、实景演练和酒店培训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做到知行合一。把课程教学从教室延伸到实训室,延伸到校外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4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制定企校主导联合育人的课程标准

在课程体系中,项目式培训实习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提升的重要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在合作酒店完成,因此与合作酒店共同制定这些项目的课程标准很有必要。学生利用酒店的环境和师资提升职业能力,在工作中学习技能,在接受酒店管理中学习管理。酒店这方面的课程考核与评价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核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二是评价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能力。

4.2加强企业文化熏陶

在学生工作中加入企业文化的学习,系统地安排学生参与酒店的各种活动,如加强人文关怀;在培训场所挂上酒店发展历史的相关图片等,在工作过程中注重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企业认同感,使得学生的酒店职业意识逐步增强。加强企业文化熏陶是留住专业人才,解决人员流动率高的较之长效的方法。

5结语

涉外酒店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改进了高职校企合作涉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知识理论逻辑为导向的不足,结合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理论,对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以及技能实践课进行整合,形成适应涉外酒店管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校企共同开发融专业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生产规范、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材、课件等,是涉外酒店管理专业学校、酒店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方向,可以逐步完善校企育人合作机制。

作者:陈姝彦 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6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为何国际上受青睐[J].职业技术,2014(10):20-21.

[2]李强,刘继平,皮智谋,等.国外高职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8(6):62-64.

[3]周衍安.德国“双元制”职教考试制度评析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82-84.

[4]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2):104-107.

化学专业培训范文6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教师

“双元制”(DualeSystem)是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代名词,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促使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成为世界瞩目和效仿的标志。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制约“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解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于学生在正式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在不同教育阶段均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在企业以学徒身份接受实践训练,在学校以学生身份接受理论学习,企业与学校、实践与理论、学徒与学生等相对要素均可视为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双元”。

(一)“双元制”开始的阶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开始于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学业的第一次分流。学校设置方式既保证了所有学生小学学业结束后都能进入初等义务教育阶段继续接受教育,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兴趣发展和身心发展实际需要,更为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初中阶段结束后,毕业生还要进行第二次分流。德国高中设置有普通类高中和职业类高中。职业类高中基本以专门性的职业学校为主,即“双元制”体制中的学校一元。无论接受何种初等中学教育,毕业后均可按照个人意愿选择进入不同高中学习。从实际情况来看,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主要来自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德国学生在高中学业完成后,可以自主申请进入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学习。如果是选择就业,德国教育体制也能满足直接就业学生后续的深造需求,即设置有专科学校,满足继续教育需要。

(二)“双元制”进行的地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双元”,最直接的表征就是培训、教育的主体分别为企业和学校,这是一种“双线并行”、“双管齐下”共同培养人才的体制。企业工厂、生产车间和学校课堂教室、校内实训场所分别构成了不同内容训练、学习的空间。在德国,大多数企业都设有专门的培训基地,拥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即使是没有足够培训能力的中小企业,也会采取各种办法参与职业教育。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学徒是德国职业教育法制框架下的义务,也是企业应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更重要的也是在为企业发展培养、储备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对于学徒来说,是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接受培训,能够直接接触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在结束培训后能够立即从事相关的专门技术操作。企业和职业学校作为培训、教育地点,分别受到不同的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按照德国法律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在国家公法即联邦法律《职业教育法》调整下进行,但企业培训学徒实施过程,还制定有专门的《职业培训章程》,企业需要严格按照章程中培训要求、计划、期限等详细的具体培训规范进行。

(三)“双元制”采取的方式

“双元制”不单纯表征为基于培训教育空间不同的企业和学校二元,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企业和学校各自承担的培训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德国制定有按照职业岗位群划分的培训职业目录。比如机电类职业培训,下分铸造专业、机床操作技术专业、锻造和焊接专业、电工类专业等众多类别,每类之下又细分为若干具体工种,比如机床操作技术专业下分车工、刨工、钻工、研磨工等等。对于企业来说,培训的主要是具体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对于职业学校来说,一般先进行整个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教育,随着年级增高逐渐聚焦具体专业,直至其获得相应专业资格。企业培训侧重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职业学校教育侧重的是理论知识。在企业培训期间,以师傅带学徒的实践训练方式为主,师傅传授学徒的主要是操作技能和职业经验,目的是让学徒直接感知和熟练操作生产工具,便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立即投入工作,避免二次培训。在职业学校,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受训者是以学生身份接受传统的学科知识教育,这既包括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包括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接受教育的普通文化课知识。

(四)“双元制”实施的保障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长久运行,得益于德国的教育体制保障和法律保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自产生开始就带有明显的自觉性特征,尤其是相关法律规范的不断制定实施,促使其发展快速化、制度化。早在中世纪同业工会时期,师傅培养就已经形成了规范的标准化体系。自1938年起,德国开始正式施行普通义务职业教育制度。二战后,德国出台《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正式使用“双元制”称谓,为后续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制度性基础。1969年,德国又出台《职业教育法》,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上升为国家职业教育制度高度,以法律保障其制度化发展。此后的《青少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配置机制

(一)教师分类配置

企业中的培训师并不是企业中的任一员工均可担任。在德国,要成为企业培训师,也需要一系列的资格和条件。德国联邦政府颁布有《企业培训师职业资格条例》,这是称为企业培训师和企业培训师进行专业培训教学的基本依据,确保了企业培训师的正规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按照该条例,要成为企业培训师,其自身需具有某一类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接受过相关专业职业培训且获得了专业培训师证书、至少有三年以上专业实践经验。职业学校中的教师则分为三大类别:专业课理论教师、文化课教师和专业实训课教师。相对于企业中以实践为己任的培训师来说,职业学校中的这些教师统称为理论教师。理论教师的配置遵循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基本要求,实行学术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相统一原则。

(二)教师资格要求

要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教师,需满足两个资格条件,包括报考资格、任职资格。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设定了较高的准入条件,之一是报考人员已经获得文理学校毕业证书,之二是报考人员已经在企业至少有过一年以上的实习经历。在任职资格方面,德国的规定更为严苛。要获得最后的职业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在校进行至少九个学期学业学习之后,需接受两次考试。第一次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鉴定。第二次是在进入预备教师期两年后,对其实践经验和能力进行验证性考试。这两次考试均为部级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

(三)教师培养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有“物理型”和“化学型”两种培养模式。“物理型”教师培养模式指的是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师范教育,二者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叠加于教师培养过程中。“化学型”教师培养模式指的是将师范教育融入于专业教育之中,二者虽然教育性质不同,但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二者高度融为一体。相对于“化学型”这种专业与师范相融合的培养模式,“物理型”教师培养模式也被称为叠加型教师培养模式。叠加型教师培养模式是德国当前较为广泛采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四维路径

(一)营造一种氛围:形成全社会“崇尚技能”良好风气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远远超脱于技术层面,之所以持久散发着制度魅力,源于其已经内化为德国的国家文化,彰显着国家对技能的尊重、对人才培养规律的尊重。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塑造职业技能的崇高地位,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崇尚技能”的良好风气。崇尚技能,本质是对人的崇尚与尊重。一要重视技能培养在各类型各阶段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人学习兴趣,创造条件满足个性发展;三要树立以技能为荣导向,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类竞赛活动,激发职业技能创新活力。职业教育教师是营造崇尚技能良好社会风气的推动者,培育学生高尚的技能观、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同样是其重要职责。

(二)确立一种标准:形成规范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这在职业教育教师准入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从源头上保证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准入质量。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中、职业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在内各级各类教育形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主要对“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教师资格进行了具体的准入限制,对保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必将起到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形式的职业教育形式来说,也需要相应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准入标准。应该将从事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整体统筹考虑,形成通用于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规范。

(三)建立一套保障:完善入职、晋升、流动、继续教育等配套政策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方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师资实际情况,对实践素养欠缺的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素质提升培训,这将从整体上补齐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的短板。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师而言,除了能够入职参加工作之外,还面临着职称晋升、待遇保障、聘任流转等诸多现实需求。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充分正视和考虑职业教育教师道德这种现实需求。当前,在教师职业发展政策方面,国家颁布了众多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大大保障了教师发展需要,但职业教育教师尽管属于教师范畴,应该接受相应制度调整,但职业教育教师也有其特殊之处,比如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均应从其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以配套政策保障职业教育教师职业发展。

(四)修订一部法律:以“双元制”为基准修订《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适用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该法对职业学校设置、职业培训种类、企业培训要求、政府管理体制等均做了基本性规定。实施二十几年来,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也不能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需求,形成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在倡导“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当下,需要对该法进行与时俱进地修订完善,以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现有《职业教育法》在职业教育教师方面,仅在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立条件中作出规定:设立职业学校需要“有合格的教师”,设立职业培训机构需要“有与培训任务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这是职业教育机构成立的必备条件之一,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部需要。尤其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需要与“双元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法》,这对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唐智彬.现代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机制创新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72-77.

[2]褚建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配置及其路径[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3):20-23.

[3]陈幼德.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J].教育发展研究,2000(2):80-83.

[4]闫广芬,陈东.德国高等教育“双元制”对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78-81.

化学专业培训范文7

幼师院校是培养幼教师资的摇篮,现在幼师院校的学生既是将来的幼儿园环境教育的老师,又是家庭环境教育的实施者,在将来的幼儿环保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双重角色,所以,随着各种环境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冷静反思,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公众人物开始关注小学、幼儿园的环境教育以及幼师院校环保师资的培养。环境教育师范先行,环境教育教师先行,已成为国际共识和成功的环境教育经验。环保师资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环境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美国,为了提高教师的环境素养,1990年环境保护署与一些高校开展合作,开发培训计划使教师、学校行政人员都可以接受培训。早在2000年美国已有大约39.2%的中小学教师接受过环境教育方法的培训,有61%的教师参加过环境科学与生态知识方面的学习。澳大利亚在70年代,各州就已开始对教师进行环境教育方面的培训。西班牙的环保师资培训主要由大学和各自治区的教师中心来承担,自1972年以来,大学就开始从事职前教师培训工作,未来从事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必须在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进行三年的环境教育学习幼师院校是培养幼教师资和幼教在职教师继续进修的专业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师院校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开展环境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小学、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开展乃至全社会环保进程的推进。这就是幼师院校在培养、培训环保师资和开展环保教育方面的潜在的独特优势。

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两级过渡,一小部分幼师学校并入大学,提高了办学层次,但大部分幼师学校仍独立办学。因此,在1996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中小学、幼儿园和大学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中,幼师院校的环境教育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境地”和“边缘地带”。更为重要的是时至今日,全国范围内的幼师院校环境教育研究还没有全面启动,所以,幼师院校的环境教育已远远落后于小学、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这种现状与我国目前环境教育大发展的形势很不和谐。全国各地幼儿园环境教育蓬勃发展2008年,仅河北省省级、部级的绿色幼儿园、小学数量占全省绿色中小学总数的56%。幼儿园、小学的老师,每学期要上环保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组织幼儿园、小学的环保教具评比。目前许多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实践有声有色,取得了不少成绩,如有的小学已参加了国际合作项目,加入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有的幼儿园的环保课题成为部级立项课题。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急需环境教育培训许多绿色幼儿园在创建绿色幼儿园活动中,已感到自身环境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缺乏环境教育理论的指导,在环境教育活动中很难突破和创新。所以,经常自发地到外地参观学习或参加环保部门组织的环境教育专业培训。但这一层次的培训内容太宽泛对幼儿园环境教育的指导缺乏针对性,没有针对幼儿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幼儿环境教育理论普及和方法指导,培训效果不理想。

我国学校的环境教育经过40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开始关注环境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因此,幼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一方面研究幼师院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和优势,探索适合幼师教育教学资源特点的环境教育培养方式,切实提高幼师院校环境教育的有效性,为幼儿园的绿色环境教育输送优质环保师资;另一方面幼师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学前教育培训方面的独特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幼儿园环保师资培训工作,为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和师资保障。尝试学生德育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的改革,构建幼师院校特色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目前环境教育效果普遍不理想的根源就是德育评价环节的缺失。学生德育评价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方向的“导航仪”,对学生具有规范、凝聚、激励、引领的功能。低碳生活作为一次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要改变学生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充分发挥德育评价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激励和促进功能,改革传统的学生德育评价,增加学生对节约资源的态度、认识和行为表现方面的评价,并将其纳入幼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和思想品德评定中,体现时代对学校德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新要求。

①确立新的幼师生德育标准。学生不仅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亲社会行为,同时还要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感恩自然、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环境伦理和生态人格。②建立幼师新的德育评价奖励机制。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的评比中,明确将环境行为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在全校营造一种“低碳节能光荣”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幼师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实践中来。③落实幼师新的学生评语内容。学生评语是班主任最常规的一项学生教育评定工作,也是实施低碳教育的重要环节。班主任在评语中要对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节能情况如实地评价、教育和引导,体现学生评语的环保道德教育功能。不仅如此,而且学生评语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联系的桥梁,这样,学校影响家庭,家庭带动社区,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低碳教育效果。

化学专业培训范文8

1.意识先行。第一、强化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意识。学校相关负责人要提高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也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课堂,而不仅仅是课程表上欺上瞒下的一个象征性的文字符号。第二、教育者要有意识。教育者要能够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使自己走向专业化的心理教育的道路,丰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注重心理训练的实践以及案例的反思总结,这也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坚实而有效的一步。第四、家长要有意识。在这一点上,学校是家长产生意识的助推者。学校应适时组织家长学习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尤其对于留守学生的监管人而言,无论定期举行家长会或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背景,还是有关训练心理发展的活动、方法都要与家长进行讨论,进而制定方案。

2.行动跟进。第一、做好专业教师的培训。学校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大投资,在本校培养至少一名专业的心理教师。第二、做好各学科教师的延伸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及训练的方法,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教育行为。第三、做好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师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愉悦的心境,和稳定平和的情绪投入到教育中去,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第四、做好评价工作。学校要建立包括各学科教学成果、师生的情感体验、健康水平测试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第五、做好各学科的渗透性教育。各学科教师要打破学科概念,发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第六、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角色,他既是管理者,又是陪伴其成长的朋友,与学生的交往最为密切。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勤、细、实、巧,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根据不同学生地不同心理问题,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

3.文化陶冶。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尚地各种文体活动,演讲比赛,团队活动,给学生心理发展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并可通过橱窗、板报、专栏、手抄报等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其活动能力,集体生活与人际交往能力。

4.爱的滋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把爱当做心理教育的催化剂、灵丹妙药,你会发现走进学生心灵是多么的幸福。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社会、学校、家庭的爱的教育资源,实施爱的教育,营造爱的氛围,让感受爱与奉献爱成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每个学生的生活方式。

二、结语